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正文,合成氨工业发展史-配

氨是一种制造化肥和工业用途众多的基本化工原料。随着农业发展和军工生产的需要,20世纪初先后开发并实现了氨的工业生产。从氰化法演变到合成氨法以后,近30年来,原料不断改变,余热逐渐利用,单系列装置迅速扩大,推动了化学工业有关部门的发展以及化学工程进一步形成,也带动了燃料化工中新的能源和资源的开发。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正文,合成氨工业发展史-配

合成氨工业_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正文

早期氰化法1898年,德国A.弗兰克等人发现空气中的氮能被碳化钙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钙(又称石灰氮),进一步与过热水蒸气反应即可获得氨:

CaCN2+3H2O─→2NH3+CaCO3

1905年,德国氮肥公司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生产氰氨化钙的工厂,这种制氨方法称为氰化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美国主要采用该法生产氨,满足了军工生产的需要。氰化法固定每吨氮的总能耗为153GJ,由于成本过高,到30年代被淘汰。
合成氨法利用氮气与氢气直接合成氨的工业生产曾是一个较难的课题。合成氨从实验室研究到实现工业生产,大约经历了150年。直至1909年,德国物理化学家F.哈伯用锇催化剂(见金属催化剂)将氮气与氢气在17.5~20MPa和500~600℃下直接合成,反应器出口得到6%的氨,并于卡尔斯鲁厄大学建立一个每小时80g合成氨的试验装置(图1)。
但是,在高压、高温及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氮氢混合气每次通过反应器仅有一小部分转化为氨。为此,哈伯又提出将未参与反应的气体返回反应器的循环方法。这一工艺被德国巴登苯胺纯碱公司所接受和采用。由于金属锇稀少、价格昂贵,问题又转向寻找合适的催化剂。该公司在德国化学家A.米塔斯提议下,于1912年用2500种不同的催化剂进行了6500次试验,并终于研制成功含有钾、铝氧化物作助催化剂的价廉易得的铁催化剂(见无机化工催化剂)。而在工业化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难题,如高温下氢气对钢材的腐蚀、碳钢制的氨合成反应器寿命仅有80h以及合成氨用氮氢混合气的制造方法,都被该公司的工程师C.博施所解决。此时,德国国王威廉二世准备发动战争,急需大量炸药,而由氨制得的硝酸是生产炸药的理想原料,于是巴登苯胺纯碱公司于1912年在德国奥堡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日产30t合成氨的装置,1913年9月9日开始运转,氨产量很快达到了设计能力。人们称这种合成氨法为哈伯-博施法,它标志着工业上实现高压催化反应的第一个里程碑。由于哈伯和博施的突出贡献,他们分别获得1918、193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其他国家根据德国发表的论文也进行了研究,并在哈伯-博施法的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先后开发了合成压力从低压到高压的很多其他方法(表1)。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到30年代初合成氨成为广泛采用的制氨方法(表2)。70年代以来,合成氨的生产不仅促进了如高压、低温、原料气制造、气体净化、特殊金属冶炼以及催化剂研制等方面的发展,还对一些化学合成工业,如尿素、甲醇和高级醇、石油加氢精制、高压聚合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原料构成改变自从合成氨工业化后,原料构成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①煤造气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很多国家建立了合成氨厂,开始以焦炭为原料。20年代,随着钢铁工业的兴起,出现了用焦炉气深冷分离制氢的方法。焦炭、焦炉气都是煤的加工产物。为了扩大原料来源,曾对煤的直接气化进行了研究。1926年,德国法本公司采用温克勒炉气化褐煤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焦炭、煤为原料生产的氨约占一半以上。
②烃类燃料造气时期早在20~30年代,甲烷蒸汽转化制氢已研究成功。50年代,天然气、石油资源得到大量开采,由于以甲烷为主要组分的天然气便于输送,适于加压操作,能降低氨厂投资和制氨成本,在性能较好的转化催化剂(见无机化工催化剂)、耐高温的合金钢管相继出现后,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制氨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接着抗积炭的石脑油蒸汽转化催化剂研制成功,缺乏天然气的国家采用了石脑油为原料。60年代以后,又开发了重质油部分氧化法制氢。到1965年,焦、煤在世界合成氨原料中的比例仅占5.8%。从此,合成氨工业的原料构成由固体燃料转向以气、液态烃类燃料为主的时期。
装置大型化由于高压设备尺寸的限制,50年代以前,最大的氨合成塔能力不超过日产200t氨,60年代初不超过日产400t氨。随着由汽轮机驱动的大型、高压离心式压缩机研制成功,为合成氨装置大型化提供了条件,大型合成氨厂的数目也逐年增多(图2)。合成氨厂大型化通常指规模在日产540t(600sh.t)以上的单系列装置。1963和1966年美国凯洛格公司先后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日产540t和900t氨的单系列装置,显示出大型装置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占地少和劳动生产率高等显著优点。从此,大型化成为合成氨工业的发展方向。近20多年来,新建装置大多为日产1000~1500t氨,1972年建于日本千叶的日产1540t(1700st.t)氨厂是目前世界上已投入生产的最大单系列装置。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中国合成氨工业的发展1949年前,全国仅在南京、大连有两家合成氨厂,在上海有一个以水电解法制氢为原料的小型合成氨车间,年生产能力共为46kt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合成氨的产量增长很快(图3)。为了满足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除了恢复并扩建旧厂外,50年代建成吉林、兰州、太原、四川四个氨厂。以后在试制成功高压往复式氮氢气压缩机和高压氨合成塔的基础上,于60年代在云南、上海、衢州、广州等地先后建设了20多座中型氨厂。此外,结合国外经验,完成“三触媒”流程(氧化锌脱硫、低温变换、甲烷化)氨厂年产50kt的通用设计,并在石家庄化肥厂采用。与此同时开发了合成氨与碳酸氢铵联合生产新工艺,兴建大批年产5~20kt氨的小型氨厂,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以无烟煤代替焦炭进行生产的。7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又建设了具有先进技术,以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和煤为原料的年产300kt氨的大型氨厂,分布在四川、江苏、浙江、山西等地。1983、1984年产量分别为16770kt、18373kt(不包括台湾省),仅次于苏联而占世界第二位。现在已拥有以各种燃料为原料、不同流程的大型装置15座,中型装置57座,小型装置1200多座,年生产能力近20Mt氨。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合成氨工业_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配图

合成氨工业_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相关连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70103/170081.html

更多阅读

上海行业类博物馆简介 上海并购博物馆简介

江南造船博物馆江南造船博物馆位于上海市卢湾区鲁班路600号的江南 江南造船博物馆造船大厦,前身是江南造船厂厂史博物馆,它是上海唯一的跨越三个世纪的造船行业大型博物馆,浓缩了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立至今141年的历史,展示了中国

歼-12轻型战斗机_jn 轻型战斗机

“歼-12 战斗机是中国大陆空军摆脱苏联制式飞机系列设计格局以后,第一代从机体设计到部件制造完全有中国人自行完成的轻型喷气战斗机。是中国大陆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里程碑”。歼12是缩小化的MIG21的蓝本,仅仅制造了4架,其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日本汽车工业

德国汽车工业发展史——1945年至今(2012-07-29 00:20:25)转载▼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德国汽车工业发展史——1945年至今作者:宁波大学德语系徐芸众所周知,汽车工业一直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汽车工业在德国扮演

实业巨子周学熙 曾被称为"南张北周" 墨家巨子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史上,曾经流传过"南张北周"的说法,"南张",指的是功盖东南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北周",指的是华北新式工商业的开拓者周学熙。  周学熙是安徽建德(今东至)人,1866年1月12日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周馥,早年投奔

声明:《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正文,合成氨工业发展史-配》为网友素钗青衣央金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