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两英镇 两英镇-自然概况,两英镇-历史沿革

两英--粤东重镇。地理位置优越,民丰物阜。该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明显。明清时期墟市繁盛,纺织、制陶、铸造行业源远流长,历来是潮、普、惠三市(县)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两英镇素来农业、工副业、手工业较为发达。两英是原潮阳市重点侨乡之一,旅居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4万人。


两英镇_两英镇 -自然概况


老妈宫两英镇地处粤东大南山北麓,距潮阳市区32公里,距深汕高速公路11公里。镇域面积72.4平方公里,其中,丘陵林地面积60855亩,水域面积 10125亩。土质属沙质壤土,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拥有秋风水库和老虎岩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十-座,集雨面积178平方公里,总库容7635立方米。观光风景点有北岩、古溪岩、叠庵、蔡肥庵和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多处。

两英镇_两英镇 -历史沿革


两英镇两英镇历史悠久。晋隆巡天年(公元339年)置潮阳县,两英镇属潮阳县域。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韩愈谪刺潮州,其时潮阳县辖新兴、兴仁、丰恩、丰欢等四乡。两英镇届兴仁乡境内。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知县杨智奉例丈量境内田土,智奉稽民数定赋役制图,更改十四团为十六乡都。民国初年,潮阳县改制,撤都建区,全县置九个区,黄陇都归属第五区(峡山区),洋乌都有归属第九区(陈店)。1932年至于1933年春,国民党独立师第二师师长张瑞贵奉命进剿大南山(镇压农民运动),于红场林招村成立"南山移垦区委员会",辖本镇。1935年冬,由广东省政府划出潮、普、惠三县各一部分地区并入南山移垦区。并改名"南山管理局"(相当三级县府机构),局下设三个区,两英为第一区。1939年,南山管理局迁至本镇。建国后,两英又重新划归期阳县管辖。定为第十区。1953年改为十二区。1957年撤区并乡,全区分为两英、古厝、金瓯三大乡,后又合为两英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与雷岭、红场、司马等一部分村乡合并为群英人民公社。1959年又拆置为两英人民公计,1984年撤社建区,复称两英区。1986年撤区建镇,始称两英镇。

两英镇_两英镇 -地理交通


地图东经116°22',北纬23°13'。地处粤东潮南山北麓,距潮阳市区32公里,距潮南市区10公里,北与司马镇接壤,东北为峡山街道,东面是胪岗镇,南与雷岭镇为邻,西南畔有红场镇靠接,东向乃仙城镇。全镇交通主干有“五纵八横”。五纵即司神公路、新司神公路、新兴路、环市东路和河赤路;八横即峡英路、华英路、中兴路、兴英东路、英深路、美鹤路、金瓯路、陈沙公路,新建路段有新兴路陈库至高堂路段。镇村主干道基本实现水泥硬底化,有为数不少的路灯。南通深汕高速公路,不过需要行车经验丰富,毕竟南畔的雷英公路是蜿蜒山区的公路,才能到达惠来惠城的高速入口;北接324国道,而饱受污染的两英大溪蜿蜒向北灌流两英,东折中洪汇练江出海。

中国有各类货运站多家,同全国各主要城市进行运输联网,拥有长短途客车队5家客车58辆,其中忠诚车队拥有中巴32辆;还有3条公交车线路经过两英镇,交通运输算是方便。

镇域面积72.4平方公里,其中,丘陵林地面积60855亩,水域面积10125亩。土质属沙质壤土,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境内拥有秋风水库和老虎岩水库等中小型水库十座,集雨面积178平方公里,总库容7635立方米。观光风景点有北岩、古溪岩、叠庵、蔡肥庵和两英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圆山白水寨瀑布,秋风瀑布。

两英镇_两英镇 -辖区人口


高考慰问下辖30个村(居)70个自然村,其中居委13个、村委17个。两英居委会,墙新居委会,美林居委会,陈库居委会,古厝居委会,永丰居委会,新圩居委会,新厝居委会,河浦居委会,墙老居委会,西陇居委会,高堂居委会,古溪居委会,崎沟村,后洋村,禾皋村,下小坑村,上小坑村,四十亩村,高美村,新寮门村,秋风村,圆山村,西新村,东北村,鹤丰村,鹤联村,凤华村,仙斗村与仙新村。其中古厝,永丰,新圩,新厝,四十亩,高美,新寮门,秋风,圆山,风华,仙斗,仙新等十二村居原先祖辈说客家话。全镇户籍总人口近2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人。

两英镇_两英镇 -经济农业


青云岩两英镇素来农业、工副业、手工业较为发达。原先有古厝“木仔”、古溪“织布仔”、永丰、新圩“鼎仔”、墙围“鸡仔”、高堂“筛仔”、崎沟、后洋“竹笠仔”、上小“锉仔”,河浦“赤仔”歌谣传送。农业水果主要品种有荔枝(2890亩)、龙眼(200亩)、橄榄(800亩)、青枣(80亩)、芒果(80亩)、甜橙(50亩)。

纺织产业发达,其始创于元代,发展于清光绪末年,崛起于改革开放年代,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全镇拥有各种纺织机械3万多台(套),其中,九十年代西德、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先进水平的电脑针织机、绣花机、印花机、织唛机、丝光烧毛机、电脑自动经编机等设备2800多台(套),年产针织布40多个品种70多万吨,还生产各式时装、睡衣、T恤、男女套装等服装系列产品,产品高、中档相结合,以中档为主,涌现了如合春、弘益、森永、凤城、锦程、康氏、德美、睦隆、雅蕾、思创、明裕隆等等一批中国外市场的知名企业。产品畅销中国外,形成产纱、织布、漂染、定型、印(绣)花、制衣一条龙生产,该行业产值约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获汕头市“一镇一支柱”称号、广东针织专业镇和中国针织名镇。

两英镇_两英镇 -教育文化


新社区文化相比以往教育虽有长足进步,但对比潮阳和平镇,初中小学教育质量一般,缺少图书馆与体育设施,高中教育相对薄弱,更何堪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这需要各位共同努力,不枉自菲薄也不坐井观天盲目自大。有少数乡里奖励高考优秀学子,如永丰居委会十几年前的教育基金对考上大学者统一奖励人民币五百,古厝居委会对考上大学者依批次不同奖励几百到前几不同。高丰城(即高美村)设立更为完善的教育基金会对考上大学者奖励更为大方,为两万至三万。

全镇现有中小学校42所,分校16所,其中,属区一级学校5所,即两英中学、古厝小学。另外,东北小学正在件申报之中。全镇设710个教学班,校舍占地面积4318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9050平方米。现在校中小学生34389人,其中,完全中学一所,可提供2000个学位,现在校高中生1588人,教学班30个;独立初级中学7所(古厝、新圩、古溪、东北、鹤丰、高堂、河浦初级中学),附设初中点2个(河浦初级中学禾皋附设点、鹤丰初级中学仙新附设点),可提供7500个学位,现在校初中生6810人,126个教学班;小学34所,分校教学点14个,可提供3万学位,现在校学生26160人,554个教学班。适龄儿童就学率 99.2%,小学升初中比率为95%,初中升高中比率为55%,高中毕业生及以上学历占全镇总人口的16.1%。全镇现有公办教职员工1105人,代课教师364人。2002年,全镇考上各类大中专院校学生有295人。

民间有笛套音乐、弦诗音乐、英歌、大锣鼓等文体活动,永丰英歌队是新中国成立后潮汕地区第一支英歌队,曾晋京赴省表演。不过镇区文化设施简陋陈旧、残缺不全。镇影剧院建于1980年,为土木结构,已成危房,丧失了原有的功能。镇设立有线电视网站,有线电视网络覆盖30个村(居)。东北村被评为“省文明村”,墙新居委被评为“汕头市文明社区”。

两英镇_两英镇 -民俗宗教

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两英镇 两英镇-自然概况,两英镇-历史沿革
两英位于大南山之麓,依山傍水,地灵人杰。当地人民历来以务农耕作为生、民风醇朴而勤劳。富有创业冒险精神。


宗教活动两英是原潮阳市重点侨乡之一。旅居泰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4万人。全镇70%的农户部有直接或间接的华侨关系。旅外同胞名人辈出,引人注目的有香港王新兴有限公司总裁王德雄,新加坡永裕隆参茸行陈喜明、陈喜南兄弟,泰华孤儿院董事长、慈善家庄木明等,益华集团董事长颜志强,钢材巨商李石成和马来西亚的“钢铁大王”钟廷森等,他们赤子情炽,心系桑梓,有的前来投资置业,兴办福利事业,有的组团回乡观光,共商发展大计,为地方各项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民间文艺比较活跃。当地群体性广场表演艺术根深叶茂,永丰英歌队为潮汕“英歌之乡”的佼佼者,1989年8月,应邀参加了国家文化部、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舞“桃李杯”赛,受到行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中国体育报》在《男人的风格》一文中说:“似乎只有苍凉、雄劲、凝聚了黄土地厚重感的陕北腰鼓才能与之相媲美。”被比赛委员会赠予“扎根沃土.叶茂花红”锦旗。醒狮、潮剧和潮汕笛套等也乡村山区广为流传。

两英历来有尊师重教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党政确立教育兴镇思路,把着力培养“四有”接班人,提高公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作为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先后建成了1所完中、7所初中、34所小学和52所幼儿园,初步形成了具备学前辅导、小中学教育到师范和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被广东省和汕头币授予“尊师重教先进单位”称号。

两英人民具有优良的革命传统。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当地群众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全镇共有老区村庄40个(占57.1%),并设有情报交通站,从后勤和情报等方面有力地支持和配合解放军的正面作战。1956年建立潮阳第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

当地还有部分群众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建有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共3座,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地方特产有甜麻叶、墙围孵雏、番薯粥、益母草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80103/171163.html

更多阅读

声明:《哈尼族概况及历史沿革 两英镇 两英镇-自然概况,两英镇-历史沿革》为网友我喜欢你没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