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生平简历 张克潜 张克潜-简历,张克潜-生平

张克潜,教授。北京人。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教授、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电子物理与器件教材编委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从事电子物理与器件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3年领导研制成新型声学显微镜,所用声换能聚焦系统--玻璃金属球面换能器为国内首创,为材料与器件的显微观测及亚表面无损检测提供有效手段。撰有《有切断区的注入式正交场放大器的小信号理论》等论文,合著《微波电子学》。为中国电子工程教育的发展、国防建设事业、信息技术领域研究计划的起步和实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教材编写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克潜_张克潜 -简历


张克潜

1933年2月7日 出生于北京。

1950-1952年 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

1952-1953年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学习。

1953-1961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助教。

1957年1-7月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进修教师。

1962-1966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讲师,教研组主任。

1966-1971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讲师。

1972-1978年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讲师,教研组主任。

孙中山的生平简历 张克潜 张克潜-简历,张克潜-生平

1979-1984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教授,教研组主任。

1984-2000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1981-1984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

1985-1991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1988-1992年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1-1995年 兼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

1987-1990年 兼任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1980-1995年 兼任全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5-2000年 兼任全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0年至今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退休返聘教授。

张克潜_张克潜 -生平


张克潜及同事

张克潜,1933年2月7日生于北京市。父张度,毕业于北洋大学,毕生从事水利和土木工程施工,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母贺又新,出身书香门第,擅长古诗写作。受父母影响,张克潜自幼喜爱科学和文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其父携黄河水利委员会图纸资料南迁。5岁的张克潜随祖母、母亲定居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耀华小学、耀华中学(初中)和南开中学(高中)。

张克潜的小学时代,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目睹日寇对中国人民的凌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激发起爱国之情,六年级时与几位同学相约在教室内公开把污蔑中国人民抗日的几页历史教科书撕毁。

从读小学开始,张克潜就对制作科学玩具发生很大兴趣,每天课余时间乐此不疲。上高小时,他得到一本苏联科普作家写的《少年电机工程师》。这本书影响了他的一生,从此和“电”结下了不解之缘。按照这本书的指导,他先后制作成电磁铁、继电器、电铃、台灯、电热水器、小电动机等,最后制成了电话,和住在同一条胡同的同学实现了通话。

进入初中以后,张克潜的兴趣集中到无线电制作。在南开中学时他发起组织“无线电研究社”,同学们把零件和工具集中起来,共同制作、研究。夜间用自制的再生式短波收音机收听解放区电台的广播。在课余制作中他学习了初步的电学和无线电知识,崇拜的是爱迪生、马可尼和贝尔。

1950年,张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1952年夏,院系调整,转入新成立的无线电工程系。1953年毕业,被分配在清华大学任助教,加入新成立的“电真空教研组”,在孟昭英教授指导下工作。

1957年初,张克潜被派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向苏联专家依・维・列别杰夫教授学习微波(当时习惯称超高频)技术和微波电子管。1957年秋回到清华大学,开始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从事电磁场、微波技术和微波电真空器件的教学及微波管研究工作,1962年晋升为讲师,同时担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

1971年,随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大部分师生搬迁到四川清华大学绵阳分校。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秋季开学前,张克潜被派回北京迎接恢复高考后电真空专业的第一批新生,并参与研究生招生工作。1979年春,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全部搬迁回北京,清华大学恢复无线电电子学系。

1979年,张克潜晋升为副教授,任副系主任,主管科学研究工作。1983年被确定为博士生导师。1984年晋升为教授。1985~1993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

1981~1995年,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1987~1989年,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1980~2000年,任全国工科电子类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1995年后改为全国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克潜历年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共7门。翻译科技书籍2部,编写专业教材和科技著作6部。

在微波电子学、声学显微镜、光导波、静磁波以及手征介质波导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发表科技论文85篇,其中被科学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著录的20余篇。

1959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8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张克潜所领导、指导或参与的项目曾多次获奖。1997 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997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著作)。

张克潜_张克潜 -教育事业


清华大学

张克潜在清华大学执教50余年。从1956年秋季为清华电真空专业第一届学生讲授“电真空技术基础”起,从未间断课堂教学工作。1978年以前主讲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学和电磁场理论课,成为中国较早开设系列微波课程的教师之一。在此期间还应北京电子管厂、酒仙桥业余大学和电子部12所的邀请为青年技术人员讲授微波课程,其中在12所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青年技术人员讲授的提高课“微波电子学选论”,成为后来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基础。

1978年以后,张克潜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电动力学”,同时在总结多年教学和学术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出了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电动力学”。该课在注重理论分析严谨性的同时给出清晰的物理概念,对电磁场与波的属性和各种形态作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涉及应用在不同科技领域的场与波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不仅限于研究课题的狭窄范围,而是能够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根据清华大学教学评估结果,学生对张克潜讲授的课程的评价是“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每年学生的评分都达到或接近90分,处于清华大学理论课程所有参评教师得分的前列。

张克潜与同事合作先后翻译出版了《速调管》、《反射速调管》;编著出版了《微波电子学》、《微波技术》、《电磁场理论基础》、《微波与光导波技术》等教材,为同行师生广泛采用。

1992年后,张克潜与同事李德杰教授合作编著《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于1994年底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许多高校和研究所用作教材或参考书,1996年获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之后又由作者将该书译成英文本“Electromagnetic Theory for Microwaves and Optoelectronics”,于1998年10月由德国Springer 出版社出版,在全世界发行。2001年,《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被教育部确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进行修订再版。修订的第二版于2001年5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经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的繁体字版本。

张克潜十分重视和擅长实验。毕业之初,在孟昭英教授指导下制作成实验室急需的10kW高频炉,在实验室用了多年。1956 年开始筹建微波电子学实验室,当时所需的各种微波元件和仪器在国内没有生产,进口渠道也尚未打通,只能自己制作。在孟昭英教授和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80103/171197.html

更多阅读

伟人孙中山生平简介与成就 孙中山的生平简历

孙中山 - 基本资料姓名:孙中山生卒: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描述: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籍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孙中山 - 中山先生年表革命1883年与陆皓东捣毁神像1884年“始有志于革命”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

张兆钾 张兆钾-生平简历,张兆钾-出道前后

张兆钾(1871-1938),字鼎臣,甘肃渭源人。清末武举,授建威将军。曾任董福祥、升允侍官,甘肃新军第一标第一营督带,甘肃振武军左营管带。民国初,任陇东巡防各营帮统、庆属前防司令、陇东镇守使。1926年联合陇南镇守使孔繁锦等反对冯玉样部国民

张越 鼓手 张越 鼓手 -生平简历,张越 鼓手 -逝世

张越,1975年4月8日生于北京,北京人,中学就读于北京人大附中。子曰乐队鼓手,2001年曾离开子曰乐队,加盟二手玫瑰乐队,2009年张越又重返子曰乐队。2010年2月19日下午,音乐人科尔沁夫在其新浪微博中曝出了前子曰乐队和二手玫瑰鼓手张越去世的

声明:《孙中山的生平简历 张克潜 张克潜-简历,张克潜-生平》为网友清夜深林觅故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