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淳于意 淳于意-生平简介,淳于意-职业成就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淳于意 淳于意-生平简介,淳于意-职业成就

淳于意(约前205―?),西汉初齐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淳于意_淳于意 -生平简介


淳于意

淳于意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公孙光又将淳于意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六十,收下淳于意为徒,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以及药物方剂等书传给他。三年后淳于意出师四处行医,足迹遍及山东,曾为齐国的侍御史、齐王的孙子、齐国的郎中令、中尉、中大夫、齐王的侍医遂等诊治过疾病。

淳于意谦虚好学,活学善用。淳于意家境贫寒,少时就喜读医书,可为人治病,却没有疗效。于是拜淄川的名医公孙光为师,公孙光非常喜欢淳于意的谦虚好学,很器重他,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传授给他。不久,公孙光发现他已没什么可教淳于意的了,并预言淳于意将来一定是国医。为了能让他继续深造,又推荐他去拜自己的胞兄公孙阳庆为师。70余岁的公孙阳庆也非常欣赏淳于意的质朴上进,便将自己所藏的所有秘籍、古方一讲解他。出师后的第二年,淳于意开始挂牌行医,三年后,成为著名的医生。 淳于意苦读经典医书,可以随意背诵,但诊病时,则视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盲目地死搬硬套,断章取义。齐王身边一名叫遂的保健医生,得病后服用自炼的五石散,病情加重了,于是请来淳于意。意仔细审察他的脉象,说:“你得的是内热,药石是药中刚猛之品,服后会导致小便不通而加重病情,千万不要再服。”遂不以为然,并举例反驳说:“扁鹊曾言,‘阴石以治阳病,阳石以治阴病。’”淳于意菀尔一笑:“你说的话,不无道理,扁鹊虽这样说过,但治病必须详细诊察病情,医理医法,参考患者的质、嗜好病情用药,才能药到病除。”并预言,照此下去,不久就会发痈。果然,百余天后,遂乳上发痈,不治而死。这充分现了淳于意读书要活读,临证要变通的作风。

齐文王(公元前178~前167年在位)患肥胖病,气喘、头痛、目不明、懒于行动。淳于意听说后,认为文王形气俱实,应当调节饮食,运动筋骨肌肉,开阔情怀,疏通血脉,以泻有余。可是有一庸医施以灸法,使文王病情加重致死。于是王公贵族诬滔淳于意“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加之同时赵王、胶西王、济南王请淳于意为其治病而未至。官府听信诬告,把淳于意传到长安受刑。淳于意生有五女,当皇帝诏书进京问罪时,他感伤无男随行。于是小女儿坚持随父进京、并上书朝廷,申述父亲无罪,并愿意为奴以换取父亲的自由。经汉文帝诏问,遂使淳于意被赦免而回故里。淳于意在应诏回答汉文帝询问时叙述了自己学医、行医的经过,业务专长、师承、诊疗效果、病例等,史称:“诊籍”(即诊病的簿记)共计25个病案。他所答诏的病案格式一般均涉及病人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籍里、病状、病名,诊断、病因、治疗、疗效、预后等,从中反映了淳于意的医疗学术思想与医案记录上的创造性贡献。

淳于意_淳于意 -职业成就


淳于意

诊籍,即医案,现在叫病历。记病历在今天的医疗中是为平常的事,是对一个合格医生的起码要求,但诊籍的初创却非易事。齐王诏问淳于意:“你给人治病,疗效很好。你的病人都是哪里人?得的什么病?施药之后。病情如何?”淳于意遵旨一回答。他记下了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预后,形成了最初的医案,为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料。淳于意的医案中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

《史记淳于意传》记载了25例病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病案中曾记载:齐国的黄长卿大宴宾客,淳于意也在座。他望见王后的弟弟宋健,急忙告诉他说:“你已病了四五天了,腰部疼痛不能俯仰,小便亦难。应趁其末传人五脏,抓紧治疗。这叫做‘肾’。”宋健说:“实这样。”他服用淳于意给他调制的“柔汤”,18天后病就痊愈了。此病类似现代的急性腰组织损伤。另有一例:齐王请淳于意为侍女们诊病。轮到一个叫竖的,竖说没有病。淳于意悄悄地告诉队长说:“竖的毛发色泽、脉象都无衰减,但病已伤及脾胃,不要让她过度劳累。到了春天,她会吐血而亡。”及至春天,果真竖摔倒在厕所里,吐血而死。这大概相当于现代血液病。淳于意的诊籍既反映了他医技的高超全面,又给留下了各科早期病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淳于意针对病人的病情,不仅仅采用药物治疗,还广泛运用各物理疗法及针灸术。淄川王病了,淳于意前去诊脉。原来是因为洗头发未干,即入睡受风而引起的头痛、身热、肢痛、烦闷,相当于今天的风寒感冒。淳于意立即用冰水敷淄川王的额头,帮助降温,并针刺足阳明经的厉兑、陷谷、丰隆三穴,以散肌表之热。病立刻就好了。物理降温,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或用酒精擦浴,是现代高热病人常用的降温方法,但在二千年前的汉朝,不啻是一发明创造。

淳于意更注重日常的养生,主张生命在于运动,要多活动以保持血脉、筋骨、肌肉的协调。当文帝询问为什么齐文王得病不起时,淳于意回答:“我没有见到文王,不好下结论。听说文王得的是喘、头痛、视物不清病。分析这些症状,文王虽不满20岁,可是身肥胖,骨软筋乏,精力不支,不喜运动,所以出现稍活动则喘,稍用脑则头痛、视物不清。这不是真的什么病。对这样病人的治疗,应使其保持心情舒畅,节制饮食,少食肥甘厚味,多活动,单用药物针灸治疗是没有效的。他的医生忽视了这一点,以致病情危重,终至不救。”这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用,病人在得病之初即应配合适当的养生活动及康复手段,调节功能,以帮助健康的恢复。淳于意象秦越人一样,并没有把医学经验的传授限定在神秘而狭小的范围内,而是广泛传授医术,他因才施教,培养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以及齐丞相府的宦者平等人,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

淳于意_淳于意 -因材施教


淳于意淳于意学艺之时,他的老师公孙光曾告诫他:“我所知道的妙方,都教给你了,不要告诉别人。”等到拜公乘阳庆为师时,其师又警告说:“千万不要让我的后代知道你得到的医方。”淳于意也信誓旦旦:“死也不敢随便传授!”等到淳于意成为国医,许多诸侯派侍医跟随他学习。淳于意丝毫不吝惜自己所学,悉心指导学生。他曾先后教授临淄宋邑,济北王太医高期、王禹,淄川王太仓马长冯信,以及高水侯家丞权信,临淄召里唐安。公孙光、公乘阳庆教淳于意一人,淳于意却传授了六人。中医方术历来密而不宣,父子相传,为己有,视为谋生的良法,所以秘方特别多,这风至今不衰,而淳于意却公开他的知识,把方药告知天下百姓。天下的优秀医生越多,得益于医生的人数就会越多,那么人民的病 痛就越少。这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借鉴。

淳于意_淳于意 -脉学著作

1、 齐侍御史成自言病头痛,臣意诊其脉,告曰:“君之病恶,不可言也。”即出,独告成弟昌曰:“此病疽也,内发于肠胃之闲,后五日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80103/171378.html

更多阅读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黄任中 黄任中-人物生平,黄任中-主要成就

黄任中,台湾风云人物,1940年1月28日出生,毕业于美国普渡大学,祖籍湖南省南县麻河口。他是台湾政界大佬、前国民党元老黄少谷的独子,在岛内有“黄大少”之称,不仅位居台湾“新一代四大公子”之首,也名列李敖认定的“台湾三大丑男”榜首。曾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东方朔 东方朔-人物生平,东方朔-主要成就

东方朔(前161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今山东省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谈笑取乐,“然时观察颜色,直言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叶天士 叶天士-人物生平,叶天士-主要成就

叶桂,字天士,江苏吴县人。先世自歙迁吴,祖时、父朝采,皆精医。桂年十四丧父,从学于父之门人,闻言即解,见出师上,遂有闻于时。切脉望色,如见五藏。治方不出成见,尝曰:"剂之寒温视乎病,前人或偏寒凉,或偏温养,习者茫无定识。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

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张养浩 张养浩-人物生平,张养浩-成就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

声明:《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淳于意 淳于意-生平简介,淳于意-职业成就》为网友親暧洄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