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是江西省教育厅直属。设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人文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学院的地理位置是座落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南昌市。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是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资格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学院突出“健全人格+复合专业+实践能力”的“三元育人”特色,着力为服务城市化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_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概述
学院是江西省教育厅直属,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现代化多学科综合类高等学府。设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人文外语学院、艺术学院。自1984年至今已有2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学院座落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南昌市,紧邻梅岭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区,与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滕王阁隔江相望,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校内花团锦簇,芳草如茵,是求学读书、陶冶情操的理想境地。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_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现状
校园规划用地2300余亩,现有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在校本、专科生近20000人 。聘请中科院院士、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张景中教授任我院名誉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一批省内外知名教育、教学、管理专家担任管理和教学骨干,已形成了一支仅正、副教授就有567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图书馆藏书52.9万册。拥有性能先进的计算机3200多台,计算机网络实验室8个,计算机硬件开发实验室6个,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11个,单片机接口技术实验室4个,语音设备780座,多媒体教室60个,电子阅览室16个,电子电工实验室(国家科技部、劳动部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教学实验基地)12个,电气化实验室9个,现代化的财会模拟室15个、机械与建筑设计实验室21个,电力系统实验室5个,画室13个,琴房21个(包括多媒体教学琴房),练功房7个,以及教育生产实践基地、大学校园电视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设备,资产总值近3.7亿 元,其中教学科研设备价值4600万元。
学院实施“全开放式现代化教学,半封闭式军事化管理”,培育了“待同学为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实践了“教实学、育真才”的教育理念,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跨班听课,让学生全方位接触科学,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学院独创的“健全人格+复合专业+实践能力”三元育人模式理念,被人们认为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普通高校传统的单专业育人模式发起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变革,同时也是对“只重专业、技术,忽视和淡化人格培养教育”的一种大跨步的超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全国首家提出并实施“终生教育制度”。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全国首创“就业保障协议书”的契约形式。学院与上海、深圳、珠海、广州等3000余家大中型企业构筑了人才对口培养网络。在海尔集团、联想集团、小霸王集团、步步高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等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中,我院学子星光灿烂,成绩斐然。学院郑重承诺:凡我院的合格毕业生,毕业后三个月内未能及时推荐就业,从第四个月开始按 每人每月200元标准发给毕业生基本生活费,直到就业为止。鲜明的育人特色、优良的教育质量,被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评为全国就业竞争力50强、毕业就业工薪前十强,赢得了“重实学、育真才、严管理、优就业”的广泛赞誉。
学院从1998年开始,连续多年在教育部组织的专家评估年检中,被评为“优秀学院”。黄玉林院长被评为教育界唯一的“中华成功人士”和“中华之子”。在2003年全国高等院校发展峰会上,我院院长黄玉林作为江西高校唯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上发表重要讲话。(详情请点击查阅)
学院将在未来的2-3年内全力打造中国一流的山水园林大学,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新一轮的历史性跨越。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_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现任领导
黄玉林理事长
董事长:黄玉林(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
名誉校长:张景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
校长:胡振鹏(教授,原江西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督导专员、党委书记:严平(原江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存益(教授,原江西警察学院教务处长)
副校长:徐国荣(教授,原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胡振鹏校长
副校长:黄珍珍(教授,原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
副校长:周运浩(原江西省赣州市政府副秘书长)
校长助理:唐丽莉(副教授)、张敏(副教授)
校长助理:干甜(兼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
校长助理:章斌(兼城市建设学院党总支书记)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_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发展历程
1984年成立南昌青云学校,1993年更名江西新亚商务学院,1998年更名江西理工专修学院
1993年成立江西兴华工商学院,1998年更名江西财经专修学院
1999年1月江西理工专修学院、江西财经专修学院合并成立江西财经理工专修学院
2002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江西财经理工专修学院基础上成立江西新亚职业技术学院
2005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新亚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2007年5月,因基本办学条件达不到有关规定要求被确定为限制招生(黄牌)高等学校[1]2007年12月和2012年12月两次接受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良好”的结论
2013年12月接受教育部专家组关于设置本科层次高校评估,定名为:江西城市学院
2014年江西城市职业学院将迎来建校30周年校庆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_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历任领导
一、主要领导
1、李佛铨:原江西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1998年―2007年期间先后担任校长、党委书记;
2、沙国平:原华东交通大学副校长,2003年(成立校党委)―2004年任首任党委书记;
3、汪忠武:原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正厅级),2007年4月―2011年7月任督导专员、党委书记;
4、邹道文:原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4月―2009年3月任校长、党委副书记;
5、王树林:原江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2009年3月―2010年10月任校长、党委副书记;
6、苑鸿骥:原南昌理工学院副校长,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任校长、党委副书记。
7、徐耀耀:原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2012年10月―2013年7月任校长、党委副书记。
二、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1、陈明德:原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院长,2004年―2008年任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
2、庄学智:教育管理专家,原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曾任常务副校长;
3、陈光焰:原南昌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2004年―2008年任党委副书记;
4、徐征:原华东交通大学高职学院院长、理工学院院长,先后任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等职;
5、吴吉平:原江西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11年7月-2012年7月任常务副校长。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_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校园文化
校训
近知、近仁、近勇
【按】校训典出《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朱熹注云:“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即言“知、仁、勇”是通行于天下古今的美德,在历史上也叫“三达德”。
“知”同“智”,指人的知识力和判断力,也就是聪明才智。《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其意为有知识力的人,可以明辨是非,明辨善恶,明辨真伪,明辨正邪,因而心如明镜,不会被纷乱的世象所迷惑。有仁爱之心的仁人,大公无私,从不患得患失,心胸坦荡,因而没有忧愁,而常处于愉悦的精神状态,一如《论语・述而》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但“仁者不忧”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忧患意识”,而是“不以物喜,不为已悲”,只“心忧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孔子“知、仁、勇”并称,具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知、仁、勇”三达德,实以“仁”为统摄,为核心,三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智”需以“仁”来规范,有智无仁,有才无德,则可能危害社会,而且属“智力型犯罪”,故必须兼具“仁”、“勇”。但“仁”又应当以“智”为辅佐,才能有恰当的发挥。“仁”而不“智”,则可能陷于“妇人之仁”,如宋襄公或“农夫与蛇”。勇,勇气。孔子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仁者心底无私,胸怀天下,因而必定是一身正气,无所畏惧;但有勇者则未必都具有仁心。所以孔子又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勇而不仁则有可能成为为乱为盗的暴徒,因而“勇”也必须置于“仁”的统摄之下。“智”与“勇”也同样不可分离。勇而不智即为匹夫之勇,为莽夫也;智而不勇,则畏首畏尾,无所用于天下。
“近”指亲近、靠近、接近,可引申为“追求”,如古语中之“近名”。“近知、近仁、近勇”可看成是一个进德修业,不断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从遵守校训,立定志向开始,当用人的整个一生去实践达成。
“三达德”具有永恒的价值,与时常新,不仅在古代,即便在当今,同样是人们应当具备的美德。对城市学院的师生来说,只有具备智慧(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行为力、判断力)、美德(健全的人格)以及勇气(敢于闯荡,敢于搏击,敢于创造的精神),才能真正服务于城市化进程并获得人生的成功。
“三达德”与核心理念(办学思想)之“三元育人模式”互相兼容,成一有机系统,是“三元育人模式”必然的逻辑延伸,并赋予它哲学根底。
办学理念
“三元育人”:健全人格+复合专业+实践能力
办学理念是学院办学目的、育人模式的理性思考。江西城市职业学院早在“新亚”时期就已成功创造了“三元育人模式”,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新的“模式”表达较以往又有一定程度的优化和深化,结构也更加完密。其基本含义为:
健全人格――指品格素养全面而完善。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而以人格之健全完善为最要,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当是人格健全的人,而后才是富有知识技能的人。健全的人格包括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远大坚定的理想信念,风格高尚的道德修养,坚韧不拔、宠辱不惊的心理意志,顾全大局、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以及敢于竞争的勇气和创新进取的热情等等。
复合专业――指知识素养全面而合理。学院注重基础理论的教育和通识教育,人文与科学知识交叉互融,以克服文、理、工、艺学习偏科的倾向;并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体性,给予每一位学生兼修第二专业的机会和权利,使之以宽阔的知识面,适应社会需求。
实践能力――指能力素养全面而切实。大学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当努力实现书本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城院的培养目标为服务城市化,为城市培养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级蓝领和初、中级白领,因而必然强调学生能力的养成。“全面”相对就业期望而言,一个合格的城院毕业生,应当具备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用母语娴熟规范进行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以较强的外语进行跨语种、跨文化沟通的能力,用电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及辅助学习与工作的能力,组织、协调、团结、合作并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创造性学习与研究问题的能力,等等。“切实”指能力的实际拥有程度,务必实在且切合实际,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文化风格
人文之城学术之城艺术之城诗意之城
“城”为“城市学院”的特殊简称,并抽象为“城市学院”的符号之一。就校园而言,也可以视之为一座“知识小城”、“大学小城”。一所面向城市,服务城市的大学,首先应当经营好自身的“城市文化”(即校园文化),进而影响学生,影响城市。
人文之城――为校园文化的哲学定位。校园文化既包括物理的层面,又包括心理的层面;“人文之城”
就是赋予校园文化一定的人文精神,其核心意义就是“以人为本”,一切服务于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以物理环境而言,追求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并定位整个校园的设计建设;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心理环境而言,讲究相互间的尊重、理解、宽容、互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以每一个体而言,注重培养每一个人的主体意识并调功其主观能动性,在“近知、近仁、近勇”的不懈追求和修炼中,达成身体、知识、情感、意志、心理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实现人格的完善。哲学定位,实际上是校园文化的大脑中枢或精神核心。
学术之城――为校园文化的骨骼定位。大学传授知识,传承文化并创造新知,大学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研究。学术能力的培养,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精神的培养,一种对真理的亲近、追求与维护的意识的培养。大学校园应该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而且学术要素还是构成学校文化的支撑力量和骨骼系统。
艺术之城――为校园文化的表情定位。艺术是文化的血肉,并使之具有丰满生动的内容以及丰富多彩的情感。一座缺乏艺术感的学校,必定缺少生气与活力,如同一张木无表情的脸,无法对内外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文化的艺术性,既体现在物态的校园建筑、景观与设施构件上,也体现在校园每一个活动的群体或个体的才艺上。艺术是城院的强项,在同类大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是城院最鲜明的个性之一。
诗意之城――为校园文化的气质定位。校园文化既然秉承人文精神,创造性地营造一个“诗意的空间”、“诗意的栖居地”,让人们“诗意地生活”于其中,将会形成一所大学特有的文化气质。“诗意之城”,已经远远越出了所谓“生态校园”、“山水园林”的一般概念。在这里,园林山水只是一个“构件”的概念,自然与人为的和谐契合,形成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立体环境。园林景观中,突出“竹”的造景作用,让人领略一种“诗思竹间得,道心尘外逢”,“伴我书千卷,可心竹一丛”的意境;并以各式书法诗刻巧妙点缀,于空间美化的同时,发挥其“诗教”的作用。
校歌
《我们是时代的栋梁》
校园精神
追求卓越众志成城
教管模式
待同学为朋友育英才为己任
发展战略
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和谐兴校
江西城市职业学院_江西城市职业学院 -办学定位
以高职为依托,以本科为杠杆,以应用文科为特色的,为城市化建设培养复合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现代教学型大学。
[按]本定位包括以下界定――
1、学历层次:专科与本科并行,依然突出“高职”特点,这在民办高校往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改变。本科是提升学校教学水准的杠杆,也是学校未来应当致力发展的方向,并尽可能扩大本科的比重。
2、学科特色:以“应用文科”和“服务城市化建设”同其他民办高校区别开来,在营造学科专业个性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
3、培养目标:突出服务城市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复合型、技能和应用型,与“三元育人模式”相吻合并形成因果关系;毕业生就业期望为中高级蓝领和初中级白领,简称“金蓝领,银白领”或“金蓝银白”。
4、学术地位:“教学型大学”,并努力向“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