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通讯社是中国国民党所创办的原中国官方通讯社,简称“中央社”,英文缩写CNA。1924年4月1日成立于广州。1927年迁往南京。1932年进行改组。1949年迁至台北。1973年改为中央通讯社股份有限公司。该社在台中和高雄设有分社,在台湾其他地方设有办事处,世界一些城市设有分社或办事处。主要业务是通过新闻广播和发行新闻稿,向台湾地区及世界各地的新闻机构提供新闻和新闻图片,向台湾各新闻机构及有关部门供应西方主要通讯社的英文电讯,向台湾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新闻及海外商情等。
中央通讯社是中国国民党所创办的台湾官方通讯社,简称“中央社”,英文缩写CNA。
中央社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所属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成立,初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主办,首任主任梅恕曾,主要任务为报道党务消息。后报道内容扩大至国内外新闻,并向全国各地报纸供稿,成为国民政府的舆论机关,对北伐战争起过一定宣传作用。1932年5月1日,中央社改为社长制并独立经营。中央社成为社会事业,机构独立,对外直接使用「中央通讯社」名称。自设无线电台,建立遍及全国的大通讯网。新社址在南京洪武路寿康里,设编辑、采访、事务三组。
萧同兹社长就任之初,即延揽电讯专家高仲芹为顾问,主持电台设立,与路透社洽谈接收南京、上海电台等事务。1933年4月,高仲芹就任中央社首任电务组主任。同年7月,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汉口、香港、西安七大都市电讯网全部完成。1931年12月,国际联盟派出李顿调查团调查中国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争端。1932年10月2日,调查团发表报告,指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略行为,这项报告被指定同时在日内瓦、南京、东京三地发表。两万四千多字的中文译本下午四时从外交部送达,中央社在极短促的时间内完成这项重要新闻的传播与发稿,让京、沪两地报纸得以在次日同时刊出李顿报告书全文,这在??全国电讯网尚未建立完成的当时,是相当大的挑战。萧同兹社长向《北平英文时事日报》编辑任玲逊先生提出筹设英文部的构想,并接受任先生的建议,于1933年9月在天津分社首先编发英文新闻稿。1934年9月,总社开始编发英文稿,同年底播发英文电讯,不仅实现了与外国通讯社交换英文稿的目标,亦打破外国通讯社对国内外文报纸的新闻垄断。除了总社之外,各地分社也陆续成立英文编辑部门,负责将当地新闻译成英文,由电台发至总社。替中央社建立英文通讯网的功臣,就是总社第一任英文编辑组主任任玲逊。鉴于中日关系紧张,战争已不可避免的态势,为报导日本动态,1936年6月,中央社礼聘知名报人陈博生出任东京特派员,并成立东京分社,成为中央社第一个国外分社,也是中央社迈向国际通讯社的第一步。中日战争开启后,陈博生被迫回国,总社迁至重庆后,萧社长请他担任中央社第一任总编辑。1936年6月,中央通讯社采访部主任冯有真奉派前往柏林采访第十一届奥运,成为我国第一批采访奥运会的记者之一。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犯上海地区,爆发淞沪会战。这场战争历时三个月,成为中日全面开战以来第一场重要战役。中央社上海分社派记者到前线随军采访,每天用电话与信鸽传递战讯。1937年9月25日,中央社南京寿康里总社被日军轰炸,电务部人员紧急改由上海分社接替广播。在日本同盟社发布消息称此后将再也听不到「中国人的声音」的数小时之后,中央社CAP(甲种广播)重新出现,继续传播让日军头痛的新闻。1937年12月,中央社总社迁至汉口,国际新闻摄影社(简称国际社)的图片资料。1938年5月,总社摄影部成立,首任主任为罗寄梅。。1938年10月,总社由汉口迁重庆。中央社在1931年10月曾与路透社、合众社、哈瓦斯社订立交换新闻合约,收回他们的在华发稿权,但合约仅具法理意义,并未实质生效。1934年1月中央社收回路透社在我国上海以外各地的中文发稿权;1937年与合众社订立合约,在南京编发该社中文稿;1938年开始编发对国外新闻广播;1939年9月接收法国哈瓦斯社英文稿在重庆发行权;同年11月接收德国海通社电台,抄收并编发该社新闻广播。历经8年的奋斗,中央社终于完全收回外国通讯社在华发稿权。1945年8月14,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终获胜利。1945年9月2日,太平洋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在密苏里号舰上主持受降典礼,美军公共关系主管宣布世界五大通讯社有优先发新闻电的权利。这五大通讯社就是美联社、合众社、国际社、路透社和中央社。抗战胜利后,中央社开始筹划自重庆迁回南京,并且积极计划发展成为名实相符的国际性大通讯社。为了加强国内外新闻电讯传递,萧同兹社长毅然用历年结余外汇,向美国订购三百瓦特发报机30架,交流收报机70余架。1947年冬天,南京和平门外燕子矶附近的吉祥村国际发报台落成,隔年春天就开始对欧美播发新闻。经过复员后三年的发展,到1948年时,国内有52处分支机构,国外有25处,全社员工2,653人,是中央社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1949年11月迁往台北,1950年9月,中央社在台北成立相当于企业机构董事会的管理委员会,萧同兹先生担任主任委员,聘请从事报业、广播事业多年且声誉卓著的曾虚白先生继任社长。中央社在曾社长的领导下,进入积极开展新业务的新时代。中央社迁台后,总社设在西宁南路,1963年的葛乐礼台风,洪水淹进总社一楼,中央社同仁置身大水危楼中,仍然发稿不辍。四个月后,曾虚白社长努力奔波三年的松江路四层办公大楼竣工,于1964年1月5日迁入新厦。至此,中央社许多计画与新业务得以顺利付诸实施。中央社第三任社长马星野先生于1964年上任,为因应新闻事业现代化,先后采取五项改进措施,包括使用页式传真机、租用海底电缆、太平洋通讯卫星设备、电动打字机,以及迁建无线电收发报台,添置电讯设备。面对传播科技的发展,中央社力求与时俱进,逐步迈向现代化。「经营企业化」一直是中央社业务发展的目标。1972年6月,曾主持广播、报业,新闻经验丰富的魏景蒙接任中央社社长。隔年4月,中央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希望结合大众传播界,以民营企业方式经营中央社,强化其新闻竞争力。1981年5月,中央社正式对国内各媒体订户使用电脑发稿。1989年中央社推动电脑网路发稿系统,1990年11月中文电脑网路发稿系统即正式启用。1993年11月中央社首次制作语音新闻,提供广播电台播放。这是中央社在全面电脑化之后,尝试走向全媒体的创举,为日后发展影音新闻与多媒体资讯产品奠定良好基础。继新闻作业全面电脑化之后,中央社推出即时新闻网,并与各大电信业者合作,提供行动加值服务,是国内最早投入网路、行动资讯服务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