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 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简介,中央苏区-发展情况

中央苏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1927-1937年),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般称中央苏区。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中央苏区是由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两块苏维埃区域组成的。中央苏区从1930年10月形成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丧失,历时4年。从1928年诞生第一个地方党组织起,到1937年三年游击战争结束,辖域内创建了岩南漳、岩连宁两大游击区;建立了中共岩南漳县委以及10多个县级以下各级党组织;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岩南漳县军政委员会和15个区,100余个乡村的苏维埃政权;组建了县独立游击大队、漳平红二团、岩南漳游击队等各级革命武装60余支,参加正规红军、红军游击队、赤卫队近6000余人,并发展了15000多人的农友,有组织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红四军、红十二军、红二十一军、红八团、红九团等中央主力红军均曾在这块战略前沿阵地浴血奋战。

中央苏区_中央苏区 -简介


中央苏区

1931年11月,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一般称中央

苏区。 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驻地。

其主要武装力量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

中央苏区,亦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指在1929年至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赣南和闽西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13块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块。

随着近几年党史界的学者、专家对中央苏区范围的深入研究,中央苏区范围有所扩大。截止2011年9月1日,中央党史研究室已确认全国共有42个中央苏区县:福建省达22个,江西省达13个,广东省7个。另有资料显示,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1933年中央苏区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共设有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22个县,福建省15个县,闽赣省16个县,粤赣省7个县。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35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中央苏区_中央苏区 -发展情况

1927年10月到1928年3月,中共赣西特委、赣南特委和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在赣西南地区领导发动吉安东固、万安、泰和、永丰、赣县(赣州)、大埠、信丰、雩都(于都)、寻邬(寻乌)、南康谭口和兴国崇贤等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了江西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28年9月,工农革命军第七、第九纵队组成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长兼党代表。

1929年2月,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第十六纵队和兴国游击队组成红军独立第四团,段起风任团长,金万邦任党代表。

5月,由红五军留在永新的一部及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独立第五团,陈雷任团长。同年冬,吉安、延福地区第三纵队改编为红军独立第三团。这时赣西南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

1928年2月至7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在闽西地区发动平和、龙岩、后田、永定和上杭蛟洋等地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第十九师,成立了永定溪南区苏维埃政府,为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由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向赣南进军。


中央苏区

2月11日,红四军进抵瑞金与宁都交界的大柏地

山区,歼灭尾追之敌刘士毅旅大部,俘敌800余人。随后北上东固,与红军独立二团、红军独立四团会师,在赣南站住了脚。

3月中旬,红四军利用闽西敌军兵力空虚之机,第一次挥师入闽,在闽西地方党和邓子恢、张鼎丞等率领的革命武装配合下,首战长汀附近的长岭寨,击溃闽西地方军阀、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郭凤鸣部,击毙旅长郭凤鸣,进占长汀县城,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

3月20日,红四军在长汀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利用军阀混战之机,在赣西南、闽西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

3月底,红四军由闽西回师赣南,进占瑞金、雩都(于都)、宁都、兴国等县,进一步打开了局面。

4月初,红四军在瑞金同从井冈山转移到赣南的红五军主力会合。5月至10月间,红四军乘福建军阀部队主力去广东参加粤桂军阀战争的机会,先后两次进入闽西,在闽西工农武装的配合下,歼灭地方军阀陈国辉旅和卢新铭旅。

1930年春,包括兴国、雩都(于都)、宁都、瑞金、安远、寻邬等县的赣西南根据地初步形成。

同年1月,红军独立二、三、四、五团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赤卫队合编为红六军,黄公略任军长,刘士奇任政治委员,共2000余人。


中央苏区

2月6日至9日,毛泽东在吉安陂头主持召开红四军前委、红四、红五、红六军军委和赣西、湘赣边、赣南特委联席会议(即二七会议),决定将赣西、赣南、湘赣边3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

南特委,统一领导赣西南的斗争。

3月22日至29日,在吉安富田召开中共赣西南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任书记。随后,成立了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曾山任主席。与此同时,包括龙岩、永定、上杭、武平、长汀、连城等县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3月18日至24日,在龙岩召开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成立闽西工农苏维埃政府,邓子恢任主席。


中央苏区

6月,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彭清泉)、红六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7月改称红三军)、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政治委员谭震林)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同

年秋,红二十军(军长刘铁超、政治委员曾炳春)、红二十二军(军长陈毅,政治委员邱达三)也编入红一军团。

8月23日,红一军团与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合,编为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兼总前委书记,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全军共3万余人。

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小布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同年12月周恩来到任前,项英为代理书记)。

9月,红一方面军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围剿”后,赣西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

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重要文件,并选举出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63名。

11月25日组成以朱德为主席,王稼样、彭德怀为副主席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1月2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主席,项英、张国焘为副主席。至此,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大时辖有瑞金、会昌、寻邬、安远、信丰、雩都(于都)、兴国、宁都、广昌、石城、黎川、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等21个县,人口约250万。它对各地区的红军游击战争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了鼓舞和示范的作用。(这是传统说法)

中央苏区从1930年10月形成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丧失,历时4年。期间,1931年9月,中央苏区的版图已包括永新、兴国、宁都、乐安、南丰、广昌、瑞金、遂川等31个县,自赣县至永丰纵约400里,由万安至瑞金横约300里的范围,与闽西、湘东南根据地联成一片。

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1933年中央苏区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辖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共设有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22个县,福建省15个县,闽赣省16个县,粤赣省7个县。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35万,总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

2009年,国务院决定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海西经济区的中央苏区县实行西部地区的政策待遇。

中央苏区_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概述


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赣西,赣南和闽西地区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举行万安、吉安、赣县、于都、南康、信丰、寻邬、永定、龙岩、上杭、平和等起义,建立红军江西独立第二、第三团、闽西红军第十九师和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为建立根据奠定了基础,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军第四军进军赣南、闽西,进行了大柏地、长汀、龙岩等战斗,并帮助各地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形成。

1930年3月15日,中共赣西南特委成立,刘士奇任书记,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闽西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闽西革命根据地纵横300多里,有80万农民分得了土地,建有长汀、上杭、龙岩、永定、连城、武平等6个县政府。6月,红军第四军,红军第六军、红军第十二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在赣南、闽西地区活动。1931年,11月20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江西省瑞金县成立,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11月25日,中革军委成立,朱德任主席。从而,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1934年10月,在“左”倾冒险主义领导者的指挥下,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未能打破国民党军被迫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此后,中央革命根据地成为游击区,留下的部分红军变成游击队,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_中央苏区 -创建始末

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 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简介,中央苏区-发展情况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位于江西省南部、福建省西部。亦称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

1927年11月至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领导赣西、赣南和闽西地区的农民先后举行起义,组成红军独立团和

游击队,开创了东固、桥头和溪南革命根据地。1928年9月,工农革命军第七、第九纵队组成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长兼党代表。1929年2月,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第十六纵队和兴国游击队组成红军独立第四团,段起风任团长,金万邦任党代表。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4军主力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向赣南、闽西挺进,3月由赣南东进入闽,占领长汀城。1929年2月11日,红四军进抵瑞金与宁都交界的大柏地山区,歼灭尾追之敌刘士毅旅大部,俘敌800余人。随后北上东固,与红军独立二团、红军独立四团会师,在赣南站住了脚。3月中旬,进占长汀县城,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3月20日,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3月底,红四军由闽西回师赣南,进占瑞金、雩都(于都)、宁都、兴国等县,进一步打开了局面。4月初,红四军在瑞金同从井冈山转移到赣南的红五军主力会合。5月至10月间,红四军先后两次进入闽西,在闽西工农武装的配合下,歼灭地方军阀陈国辉旅和卢新铭旅。4月,红4军又进入赣南,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和地主武装,先后占领瑞金、

于都、兴国、宁都等县城,成立了兴国、于都、宁都等县革命委员会,赣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5月,红4军再次入闽,至6月,先后攻占龙岩、永定县城,成立了以张鼎丞为主席的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和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龙岩县革命委员会,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建立了起来。


中央苏区

1930年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别委员会、赣南特别委员会和红 4军、红5军、红6军军委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共同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1931年 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赣南、闽西两区连成一片,革命根据地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关于红军问题决议案》等决议。

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由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留下一部红军和地方武装由项英、陈毅等领导,在当地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中央苏区_中央苏区 -发展过程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中央革命根据地是以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为基础创建的。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在中共赣西、赣南特委的领导下,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领导赣西南地区武装起义,开创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1928年3月和6月,郭滴人、邓子恢、朱积垒、张鼎丞等领导闽西地区武装起义,创建了永定溪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赣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


中央苏区的发展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转战赣南、闽西地区,在上述根据地和地方工农武装的配合下,先后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1月,江西红军四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六军。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委、赣南特委和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共同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赣西、赣南和湘赣边三特委合并为中共赣西南特委,刘士奇为书记。3月,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曾山任主席,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邓子恢任主席。4月,闽西地区红军五个独立团合编为红军第十二军。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军第四、第六(不久改称第三军)和第十二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8月,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10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挥师江西,攻克吉安重镇,建立了以曾山为主席的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在周恩来未到任前,由项英、毛泽东先后代理书记。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使赣南、闽西两部分联成一片,根据地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至此,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并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

1931年12月14日,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于江西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随后,红一方面军发展到拥有一、三、五、七、八、九军团,共十多万人。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2、3月间,中央革命根据地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而且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1933年秋,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四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拥有60个行政县,红军和根据地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中央苏区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_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争

1930年(民国十九年)11月至1931年1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先后调集十一个师另三个旅,即张辉瓒第18师、路孝忱新编第13师、罗霖第77师、公秉藩新编第5师(后改第28师)、谭道源第50师、许克祥第24师、毛炳文第9师、蔡廷锴第60师、戴戟第61师、刘和鼎第56师、张贞第49师、第12师之马昆第34旅、刘夷独立第32旅、周志群新编第14旅,及三个航空队,共十万人的兵力,分布于樟树、抚州、南昌、靖安、高安、上高及闽赣边地区,由江西省主席兼第9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张辉瓒为前线总指挥,采取分进合击的作战方针,准备向中央根据地的红1方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这时,红1方面军有第1、第3两个军团,共约四万人,部署于靖江至分宜的袁水两岸地区,以战备姿态进行群众工作和筹款。在面临敌人大规模“围剿”的情况下,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于10月10日在新喻县罗坊举行联席会议,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红1方面军总部于11月1日下达了“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的命令,随即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反“围剿”的准备。根据方面军总部的决定,11月上旬,红军主力从袁水两岸地区转移到赣江以东的新淦、吉水、永丰、安乐、宜黄、崇仁等地,以战备姿态开展工作。与此同时,向部队、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的政治动员,讲清敌人进攻的必然性、严重性和红军实行战略退却、诱敌深入的必要性,说明我们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道理以及对付敌人“围剿”的方法,统一思想,消除顾虑,增强胜利信心。另外,还在根据地内进一步发动、组织和武装群众,按照“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方针,分配调整土地,加强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的训练,实行坚壁清野,肃清反革命分子,筹措给养物资,充分发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整体力量,造成取得反“围剿”胜利的良好条件。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

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一九三一年二月,派他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另三个旅,二十万人的兵力,“以厚集兵力,严密包围及取缓进为要旨”,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积极部署对红1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

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根据地的党政军民,从各方面进行了反“围剿”的准备。按照红 1方面军总部三月二十三日的命令,主力部队由根据地北部边缘的永丰、乐安、宜黄、南丰以南地区,转移到广昌、石城、宁都、瑞金等地,进行整顿、训练、筹款和做群众工作。在武装的任务、编制、训练、战术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游击区以地方武装为骨干,领导赤卫军、少先队,运用游击战术,积极执行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等十项任务,配合主力红军歼灭敌人。这些就为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军如由东向西打,则受赣江限制,而从富田打起,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的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资财,便于打破敌人的下一次“围剿”。因此,决定采取由西向东横扫,先打弱敌,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红军粉碎敌人“围剿”后,乘胜转入进攻,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解放了赣东,闽西的黎川、南丰、建宁、泰宁、宁化、长汀等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根据地。

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战争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蒋介石在第二次“围剿”失败后,于一九三一年六月二十一日,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二十三个师另三个旅,约三十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我根据地,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敌人组成左右两个集团军,何应钦兼左翼集团军总司令,陈铭枢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其部署是:左翼集团军指挥赵观涛第6 师、罗卓英第11师、陈诚第14师、红军六战五捷,击溃敌人七个师,歼敌十七个团,毙伤俘敌三万余人,缴枪两万余支,彻底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 反“围剿”胜利后,红军趁势转入进攻,首先在石城、长汀、雩都、会昌四县,开展群众工作,打击地主武装,乐后转向武平、寻邬等县开展群众工作,扩大红军,使红军和根据地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一个完整的中央根据地,范围达到二十一个县境,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二百五十万,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造成了更有利的条件。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

早在一九三二年五月,国民党反动派就开始准备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即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得手以后,再转移兵力完成对中央根据地的包围,转入“围剿”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目的。为此,蒋介石于一九三二年五月,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在准备对我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发动“围剿”的同时,又组成以何应钦为首的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指挥江西、广东、福建以至湖南的国民党军队,牵制削弱中央苏区红军的力量,配合北线作战,并为大举进攻中央苏区作准备。

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名,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蒋介石对这次失败十分伤心,他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惟此次挫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惟一之隐痛”。第四次反“围剿”,创造了红军大兵团伏击歼敌的重要经验。这次反“围剿”所以能取得胜利,是由于周恩来、朱德等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坚持正确的作战指导思想,从实际出发,毅然决定撤围南丰,实施战略退却,抵制了“左”倾军事冒险主义方针的结果。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1933年初,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仍然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决心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5月,他在南昌设立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事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自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并决定采取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同时对苏区实行经济、交通封锁,企图逐步压缩并摧毁苏区。是年夏秋,蒋介石一面向美、英、德、意等国大量借款,购置军火,聘请军事顾问和专家;一面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开办"剿匪"军官训练团,并着手制定"围剿"计划,加紧进行围剿准备。

此次反“围剿”,持续1年之久,中央苏区军民全力以赴,为保卫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代价,给予国民党军大量杀伤。但由于中共中央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以致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中央苏区大部丧失的情况下,被迫进行长征。

中央苏区_中央苏区 -纪念馆

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位于江西省瑞金市象湖镇八一路双清桥巷。由革命旧址和历史陈列厅两部分组成。旧址有180多处,在叶坪有临时中央政府及所属部委和中央局旧址,在沙洲坝有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毛泽东参加挖掘的水井。历史陈列厅建于1979年,展出文物50多件,辅以大量照片等资料,系统地介绍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巩固、发展等全过程,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期间战斗、工作和生活的风貌。

中央苏区_中央苏区 -苏区振兴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之际,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

《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苏区精神,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努力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使原中央苏区人民早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若干意见》指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跨赣闽粤,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大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苏区精神的主要发源地,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振兴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要求;是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战略需要;是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战略定位是: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

《若干意见》共11章45条,主要包括: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快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道路建设等任务,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优势矿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增强“造血”功能,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坚持以改革开放促振兴发展,着力构建有利于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在财税、金融、投资、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对口支援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努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现全面振兴。

中央苏区_中央苏区 -其他相关

漳平

2006年12月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漳平是中央苏区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漳平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央苏区范围的一部分。2006年12月22日,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确认,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漳平是中央苏区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原了漳平历史的本来面目。

漳平是我省较早开展革命斗争的县份之一。早在1919年,漳平就有一批爱国知识青年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传播马列真理。大革命时期,漳平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成立县农民协会、县工会、县妇女部等革命团体,开展如火如荼的工农运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境域内的革命烽火迅速燎原。从1928年诞生第一个地方党组织起,到1937年三年游击战争结束,辖域内创建了岩南漳、岩连宁两大游击区;建立了中共岩南漳县委以及10多个县级以下各级党组织;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岩南漳县军政委员会和15个区,100余个乡村的苏维埃政权;组建了县独立游击大队、漳平红二团、岩南漳游击队等各级革命武装60余支,参加正规红军、红军游击队、赤卫队近6000余人,并发展了15000多人的农友,有组织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红四军、红十二军、红二十一军、红八团、红九团等中央主力红军均曾在这块战略前沿阵地浴血奋战。漳平由此承担着巩固闽西革命根据地,拱卫中央苏区东大门的艰巨任务,不愧于“前哨尖兵”的英雄称号。此后,漳平人民又历经了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的洗礼,始终前赴后继,赢得了“红旗不倒”的美誉。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岁月里,朱德、罗荣桓、谭震林、粟裕、邓子恢、张鼎丞、郭滴人等我党我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方方、郭化若、魏金水、伍洪祥、王直、李德安、熊兆仁等老将军和老红军都曾在漳平这块红土地上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光辉的革命足迹。

建国后,老区部门认定漳平的革命基点村31个,重点老区村48个,革命老区村36个,同时确认老区乡镇的比重为100%,老区人口占总人口的90%,属于全国一类老区县(市),这是对漳平老革命根据地光荣革命历史的充分肯定。

沙县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连接闽西、闽北苏区的枢纽,是中央苏区的南大门和战略要地,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沙县党组织积极发动民众,打土豪,作宣传,筹集大量军需,为此后中央主力红军东方军开辟沙县苏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在1928年夏,沙县就建立了中共特别支部,是福建省早期为数不多的党组织之一。根据福建临时省委的精神,中共沙县特别支部打通由沙县到建宁、泰宁苏区的地下交通线,建立由福州至闽北的交通站,还根据省委“造成闽北广大范围的地方暴动”的指示,秘密争取地方势力武装,酝酿组织农民暴动,虽遭敌人镇压失败,但震慑了国民党地方当局,并为此后扩大红色区域作了思想和组织准备。1931年6月,沙县被毛泽东列为红四军“筹款区域”后,沙县党组织主动配合红军工作团工作,筹集了大量钱款和军需、补给,仅在城关向殷商富户筹款数万元,还组织城关缝纫工人为红军赶制军衣;在夏茂仅3天,就筹款7000银元。据闽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杨道明回忆:闽赣省后期的经济收入主要靠打土豪罚款。当时我们派部队在沙县夏茂等地打土豪尚可筹得一些款子(光洋)用于开支外,不少的余款上缴中央。中共沙县特别支部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打土豪运动,镇压作恶多端的土豪劣绅,在斗争中培养和动员动员了一批青年农民加入红军,先后创建了夏茂、富口、荷山等红色区域,从而为此后东方军开辟沙县苏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沙县苏区不断壮大地方武装,积极配合红军作战,使之成为主力红军巩固后方的重要基地

1933年,东方军在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滕代远的率领下,首次进入沙县作战,解放了沙县的夏茂、高桥、青州、涌溪、管前等乡村。在红军的支持下,先后组建了闽中独立团、闽中独立营。由红军在夏茂挑选130名赤卫队员,组建了夏茂独立营,独立营近300人到建宁红军集训队参加集训,集训结束后,夏茂独立营300多人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闽中独立团。1934年,东方军再次进入沙县,解放了沙县县城我大部分乡村,组建了闽中红军游击队,沙县籍部分赤卫队员加入闽中游击队。沙县苏区又扩大了抗日反帝义勇军400余人,扩大游击队二队300余人。与此同时,先后成立县、区、乡赤卫队,赤卫队员达3400多人。

沙县苏区地方武装和群众积极配合红军作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东方军围攻沙县县城,历时半月之久。当时,凡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的乡村,都纷纷组织群众支援红军,为红军送粮送草,护送伤员。茅坪和玉口群众协助红军搭建连接沙溪两岸的浮桥,夏茂区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卢清妹带了一支赤卫队步行60华里赶赴城关参战,县城周围乡村组织赤卫队协助部队攻城,还动员了1000多名群众参加搬运,仅琅口、镇头一带就动员了300多人。沙县攻坚战,全歼敌第五十二师两个团及师直属队,毙伤敌军700多人,俘敌1300多人,缴获步枪马枪1500多支,火炮8门、各种枪支2000多支、子弹10.8万发、炮弹2万多发、电台1部,兵工厂一座,军用品和食盐、粮食、布匹甚丰,为中央苏区提供了大量军需、补给。

沙县的管前、城关、城关西郊、富口荷山先后设立过红军司令部,在富口荷山,建立了后方野战医院、造币所、通讯部、通讯站作战指挥部,荷山、白溪口、琅口设有兵站。沙县曾一度成为中央主力红军巩固后方的基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沙县境内青州、夏茂、高砂等地方游击队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三、沙县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全境基本赤化,使之成为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管辖的一个重要行政县

1933年8月,东方军首次进入沙县作战,解放了夏茂、高桥、涌溪、青州、管前等乡村,建立了夏茂、洋元、高桥、涌溪、坂山、洽湖、青州、管前、高砂、梨树等13个区、乡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了农会、工会、儿童团及妇女会等群众组织。1934年1月,东方军解放了沙县城关和广大农村,建立了沙县苏维埃政府,组建了县工会和农会。先后成建立了琅前北区(今富口),松林、儒元、琅口、曹元、上碓、罗坑、高桥、荷山、白溪口、白溪、堆积坑、柳坑乡和西郊村、城关东郊、城关西郊、城关北郊等17个基层苏维埃政府,多数乡组建了赤卫队、儿童团。到1934年2月底,沙县苏维埃政府辖3个区、27个乡(村)苏维埃政府。建立红色政权区域占全县总面积的75.1%;苏区人口4.95万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78.7%。

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在红军支持下,发动民众,开展轰轰烈烈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将打土豪得来的几千担谷子及其他实物分给了贫苦农民和红军家属。在夏茂、荷山、琅口、镇头等乡村,进行土地、房屋、山林等分配,采取计口分田的办法,分田到户并造册登记,实地插牌。通过土改分田,调动广大农民革命的积极性,许多劳苦民众积极报名参加红军。据当时报载,1933年9月,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三十七团在夏茂扩大红军134名;1934年3月,高桥一带有 180名青年参加红军。红军所到之处,几乎都有当地青年农民加入红军,全县共有533名工农青年加入红军队伍。

沙县是红军主力东方军开辟的一块新苏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沙县党组织持续工作7年之久,全县苏维埃政权持续革命时间长达7个多月。革命武装不断壮大,先后组建了沙县义勇军、夏茂独立营、夏茂游击队、赤卫队等红军游击队;在广大农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运动,使沙县全境基本赤化。在沙县这片红色土地上,有1015名红军战士、苏维埃干部和赤卫队员光荣牺牲,还有900多名无名英雄;全县有29座村庄被毁,2045间房屋被烧, 770户人家被斩尽杀绝,935名无辜群众惨遭杀害。沙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80103/172342.html

更多阅读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全文 山东省会城市经济圈

《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全文2013年8月前 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继续发挥济南优势,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做大做强”的

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青年教师成长讲座

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个人SWOT分析S1、青年教师多种多样的学习培训和的锻炼方式。学校为我们创设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为我们提供了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平台和机会,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在不断进步。

声明:《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 中央苏区 中央苏区-简介,中央苏区-发展情况》为网友这样的帅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