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历简介 丁肇中 丁肇中-人物简介,丁肇中-个人经历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华裔美国人,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

丁肇中简介_丁肇中 -人物简介

丁肇中(SamuelChaoChungTing1936~)。实验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他出身于一个革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外祖父王以成早年追随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牺牲。母亲王隽英是丁肇中最爱戴的人,1960年病逝于美国,临终前留下遗言:“爱祖国,爱科学,双爱双荣”。 丁肇中对科学的热爱近乎痴狂。他每天要埋头实验室十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接连三四天不睡觉。他说:“我完全靠工作来激发充沛的精力,工作就是我的兴趣,兴趣使我不会疲倦。”

他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包括量子电动力学、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他所领导的马克・杰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丁肇中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他曾获得过许多奖章,如1977年获美国工程科学学会的埃林金奖章,1988年获意大利陶尔米纳市的金豹优秀奖及意大利布雷西亚市的科学金奖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 B)、《核仪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和《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ing)等科学期刊的编委。

丁肇中简介_丁肇中 -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简介 丁肇中 丁肇中-人物简介,丁肇中-个人经历

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36―1949年,丁肇中随双亲到过中国许多地方。他童年没有进校受过正规教育,但接触了不同省份的文化、历史和方言,也聆听过许多常到他家访问的学者的讨论。

1949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丁肇中与妻子

1960年他与美国人凯・路易丝・库恩尼(Kay Louise Kuhne)结婚,生有两个女儿。

1963年,他获得福特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65年成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在联邦德国汉堡任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小组负责人(他后来发现J粒子用的新探测术是在汉堡试验成功的)。

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

1967年至1968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

1970年任美国物理协会粒子和场研究项目顾问,并任《核物理通报》副主编。

1974年他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的寿命等于其他任何粒子的一千倍),即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

1974年11月12日,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两年多,全力攻关的丁肇中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小组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这种粒子有两个奇怪的性质:质量重,寿命长,因而它一定来自第四夸克,这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是"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

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1975年以来多次应邀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受聘为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

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在1980年写了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引用了叶剑英元帅的《攻关》诗: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1977年起任托马斯・达德利・卡伯特讲座教授。1977年秋,在访华期间,向邓小平同志建议中国科学院派遣物理学家参加他在德国汉堡进行的MARK-J实验。


丁肇中

1978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及美国艺术科学学会会员。除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外,主要还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和德国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在汉堡)工作。

1978年1月,中国10位物理学家到汉堡,参加了MARD-J实验的国际合作。此后先后有一百多名中国物理学家和研究生到他领导的实验组工作和学习。在他的领导和帮助下,中国科学家在L3探测器的设计、制造和数据分析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中占有一席之地。他说:“与中国的合作令人满意。”他还说:“这几年,中国科研人员的素质有了很大改善从领导到一般科技人员,都大大年轻化了。科学,尤其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发现都靠年轻人。象牛顿、法拉第、李政道、杨振宁,他们的重要发现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因此,我对科学院年轻的科技人员抱有很大的希望。”

1992年7月4日被中国科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获1996年度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02年6月,在距第一次回归故里17年后,66岁的丁肇中又一次踏上了故乡山东日照的土地。海滨金色的沙滩上,他深情地抓起一把沙子,用手指来回揉搓着说:“这沙子比夏威夷的还要好……”最令丁肇中动情的莫过于参拜祖居、祭谒祖墓。在祖父坟前,丁肇中说:“真应该把儿子带回来,让他看看家乡,让他知道他的根在这儿。”

2003年4月18日担任新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丁肇中简介_丁肇中 -人物贡献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丁肇中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 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简介_丁肇中 -科学成就

发现丁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5年起,丁肇中领导的实验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为7.5×109eV)上进行了关于量子电动力学和矢量介子( 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实验工作,其中包括光生矢量介子、矢量介子衰变的研究、矢量为主模型的实验检验、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测量和ρ、ω介子干涉参数的精密测量等,推进了对矢量介子的认识(见介子)。还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正确性。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eV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质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的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


丁肇中

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实验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及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为中心。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1)反氘核的发现;(2)25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检验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表明电子、μ子和τ子是半径小于10-16厘米的点粒子;(3)精确研究矢量介子的实验;(4)研究光生矢量介子,证实了光子与矢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发现;(6)μ子对产生的研究;(7)胶子喷注的发现;(8)胶子物理的系统研究;(9)μ子电荷不对称性的精确测量,首次表明标准电弱模型的正确性;(10)在标准模型框架内,证实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丁肇中简介_丁肇中 -个人荣誉

由于丁肇中对物理学的贡献,他在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学(1978)、香港中文大学(1987)、意大利波洛格那大学(1988)和哥伦比亚大学(1990)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他是中国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


三代夸克及三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80103/172396.html

更多阅读

个人经历简介 君君 君君-个人经历,君君-个人简介

君君(1984年5月8日―),原名刘军军,2005年我型我show选手,因为长相酷似吴彦祖和陈冠希而人气高涨,虽未入决赛但仍获签约环球音乐旗下上腾娱乐。2006年与好友薛之谦合写自传体小说《谦君一发》,发行一个月销量即突破10万册,并且连续数周在畅销

个人经历简介 黄有泉 黄有泉-个人简介,黄有泉-个人经历

黄有泉,男,汉族,1946年4月生,山西省稷山县人,中专学历(省委党校大专培训班),1964年9月参加工作,196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黄有泉_黄有泉 -个人简介黄有泉,男,汉族,1946年4月生,山西省稷山县人,大专学历(省委党校大专培训班),1964年9月参加工作,19

个人经历简介 冯佳妮 冯佳妮-个人简介,冯佳妮-个人经历

冯佳妮_冯佳妮 -个人简介姓名:冯佳妮昵称:Jenny性别:女血型:B身高:171cm专业:艺术设计体重:46kg生日:1993年5月6日星座:金牛座语言:汉语鞋码:36故乡:上海现居地:上海学历:本科爱好:唱歌,跳舞,绘画特长:舞蹈 ,绘画职业信息:平面模特、淘宝店主冯佳妮_冯佳

个人经历简介 王乃加 王乃加-个人简介 ,王乃加-个人经历

王乃加_王乃加 -个人简介:姓名:王乃加小名:加加、牛奶宝宝、乃加年龄:11岁性别:女生日:2001年1月29日星座:水瓶座学校:长春市第一实验银河小学籍贯:吉林长春粉丝名:牛奶 、奶酪、奶茶语言:汉语 英语(不是很熟练)特长:歌唱 、跳舞等梦想:天文学家王

个人经历简介 王雯 王雯-个人简介,王雯-个人经历

王雯,女, 内地著名歌手,又被称内地索模。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现在是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一位青年独唱演员。2008年荣获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金徽杯”甘肃赛区流行唱法三等奖。2009年12月25日首张CD合辑大碟已经全国发行,收

声明:《个人经历简介 丁肇中 丁肇中-人物简介,丁肇中-个人经历》为网友撩污酷野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