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夏季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的东部是强烈的下沉运动区,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随着季节的变更,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
副热带高压_副热带高压 -简介
副热带高压示意图副热带高压,又称亚热带高压或副热带高气压,也叫做副热带高压脊,气象学名词,是指活跃于副热带地区的高压脊,分布于南北纬30°左右,是一股经常存在但位置不固定的温暖气团。它的位置以及内里气流的流向可以影响到热带气旋的生成和走向。
副热带高压所笼罩的地带称为“副热带无风带”或“马纬度无风带”。位于副热带地区(纬度约为20°~30°)的高压系统呈椭圆形,其长轴大致同纬圈平行,是具暖性的动力系统,一般在700百帕和500百帕等压面图上最明显,属行星尺度系统(见天气系统)。
副热带高压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角动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
副热带高压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为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副热带高压还可分裂为更小的高压单体,有的小单体也可以位于大陆上。冬季位于南海地区的单体,称为南海高压。
副热带高压是暖性高气压天气系统,在其控制区域,盛行下沉气流,表现为静风、空气增温强烈;同时天气晴朗,少云,这种天气条件使得太阳辐射可以更多的到达地面,使得地面和近地面大气温度明显攀升。2013年夏季,中国的上海、武汉等城市普遍出现了罕见、持久的高温天气,这是因为中国南部大部分地区受到了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副热带高压_副热带高压 -成因
副热带高压带的主要成因是动力的作用(见急流),其高压脊线(等压线或等高线反气旋曲率最大处的连线)处于哈得来经圈环流和费雷尔经圈环流(见大气环流)的下沉气流区,天气多晴朗。
相传从大西洋运马往西印度群岛的帆船,进入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无法航行,终因水和粮食用尽,不得不将马匹投入海中,故欧美各国常用马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
就副热带高压的单体来说,东部和西部的大气铅直运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高压的东部,下沉运动特别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造成很强的下沉逆温,称为信风逆温。这种强逆温的层结非常稳定(见大气静力稳定度,抑制了铅直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见地中海(型)气候〕。在高压的西部,下沉气流和逆温都比较弱,使低层辐合上升的暖湿空气,易于冲破逆温层而形成对流,故多雷阵雨天气。
副热带高压_副热带高压 -活跃时段
随着季节的更迭,太阳直射区域的南北移动,副热带高压带和高压单体的强度、位置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
每逢南北太平洋的夏季,即北半球的5月至8月,南半球的12月至2月。初时副热带高压一般会呈东西走向,其后会转为南北走向。
副热带高压在秋季转弱后,其温暖气流令原先被高压区覆盖的水域水温增加,使海面气压下沉而容易产生热带气旋。特别在北半球的9月和10月,热带气旋会在高水温的太平洋产生。使到秋季会是热带气旋最常发生的季节,也解释为什么夏季热带气旋的生成数量反而不及秋季。
副热带高压_副热带高压 -影响下的气候
副热带高压影响下的气候一般是高温,且层结稳定,对流很不旺盛,所以降水较少。副热带高压的西部层结比较不稳定,东部相对稳定。所以副热带高压西部降水稍多,东部降水就比较少。其影响的气候类型有:
热带干湿季气候:冬半年时,随着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副热带高压控制此处,使得降雨减少,气候成干季。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常年控制此地区,故其气候终年高温干燥。
地中海型气候:夏季,随着行星风系的季节移动,副热带高压控制该气候区,成干季,所以地中海气候亦称“副热带夏干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北太平洋副高西进北抬,层结不稳定的西部散发出来的高温潮湿的气流在其北面与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带),带来夏半年的降水。但雨带南面的副高控制区往往高温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气。
副热带高压_副热带高压 -对中国的影响
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旋和锋面活动比较频繁,常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经常处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相对应。平均而言,5月份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脊线越过北纬20°,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主要雨带就移到黄河流域,使华北进入雨季,这时,江淮流域正处在高压脊线控制之下,梅雨期结束而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脊线南侧为东风带,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产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在7月中旬以后,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
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置,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陆或转向。 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下半年天气预报中需要着重分析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副热带高压_副热带高压 -与2013年酷暑的关系
全国高温从2013年7月开始,中国局地持续高温。进入8月后,北方高温天气已明显减弱,但南方地区在强大的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8月初,35℃以上的高温覆盖面积约15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40℃以上覆盖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
气象研究者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高温酷热天气,是因为处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根据气象云图显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从2013年7月上旬开始便持续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且明显强于历史同期。
副热带高压_副热带高压 -主要代表
太平洋高压
在夏季一般分为东、西两个大单体: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西太平洋高压,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东太平洋高压。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旋和锋面活动比较频繁,常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经常处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相对应。平均而言,5月份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脊线越过北纬20°,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主要雨带就移到黄河流域,使华北进入雨季,这时,江淮流域正处在高压脊线控制之下,梅雨期结束而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脊线南侧为东风带,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产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在7月中旬以后,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置,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陆;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陆或转向。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气预报中需要着重分析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
每逢暖季,在亚洲和北美洲南部的对流层高层,存在着另外两个大型暖高压系统,分别称为青藏高压(或南亚高压)和墨西哥高压。青藏高压的水平尺度可达万公里以上,属超长波系统。这两个高压虽然都位于副热带地区,但从结构、性质和形成过程来看,和大洋上对流层中低层的副热带高压很不相同,它们主要是高原或大陆的加热作用形成的。这种系统,在500百帕等压面之下为热低压,在500百帕以上才为高压,而且越往上高压强度越大,在200~100百帕高度,强度最大。其高压中心区为上升气流,多对流活动。这些高压中心常作东西向摆动,当其东摆时,与大洋西部的副热带高压脊叠加,使后者加强。北半球大洋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所以夏季强于冬季,和这些高压的存在及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