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湾 金兰湾 金兰湾-简介,金兰湾-历史

金兰湾,越南东南部重要军港、海军基地。在富庆省南部海岸。港湾深入内陆17公里,由两个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内港金兰,面积60平方公里,湾口仅宽1300米,外港平巴,水深10-22米,湾口宽约4000米,口外水深30米以上。该港入口狭窄,地势险要,便于防御,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金兰湾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通道,距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际航线只有1小时航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金兰湾_金兰湾 -简介


金兰湾航拍图
金兰湾卫星图

金兰湾港位于越南东南部,距离南沙群岛约600公里,该港入口狭窄,地势险要,便于防御,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深水良港之一。其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被称为亚洲第一军港。


金兰湾示意图

由冲空山和凤凰山两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外港平巴,水深30米以下,湾口宽三、四千米,口外水深30米以上。内港金兰,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1-16米,湾口宽仅1,300米,湾长20公里,宽6公里,可停泊航空母舰及成百艘舰艇,战略地位重要。主要港口和基地位于内港西岸的巴巍。空军基地在金兰半岛上。半岛南端金兰角,设有通讯中心。

金兰湾是世界最佳天然深水港之一,在越语中意为"淡水泊"。位于越南东南海岸庆和省境内,北纬12度线上,四周被高约400米的群山环绕,由冲空山和凤凰山两半岛合抱成葫芦形的内外两个海湾。

外港平巴,水深30米以下,湾口宽三、四千米,口外水深30米以上。内港金兰,面积60平方公里,水深1-16米,湾口宽仅1,300米,湾长20公里,宽6公里,可停泊航空母舰及成百艘舰艇。

港湾深入内陆达17公里,宽6公里,水域面积100多平方公里。湾内平均水深16至25米,最深处达32米。由于水深湾阔,港内可停泊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上百艘万吨级大型军舰。主要港口和基地位于内港西岸的巴巍。空军基地在金兰半岛上。半岛南端金兰角,设有通讯中心。

位于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水路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金兰湾距离中国南海较近,也是其战略价值之一。

金兰湾_金兰湾 -历史

1975年越南统一之前,法、日、美等国曾先后使用过金兰湾作为军事用途或海军基地。

法国占领印度支那后,将金兰湾开辟成大型商港,军舰也可以在此加煤补给作为军舰停泊点(只补给,不是正规的军港)。但是法国远东舰队(或称“法国太平洋舰队”)主要停泊点不是金兰湾而是东京湾(北部湾)和上海港,在印度支那的主要休整地是海防港(现在越南海防)。

日俄战争中法国是沙俄盟友,沙俄第二太平洋舰队在1904年9月底抵达金兰湾休整加煤补给,沙俄波罗的海舰队的上百艘战舰曾聚集于此。2个月后出海去海参崴(途中爆发了“黄海大海战”)。沙俄是最先将金兰湾作为大型军港使用的。

1935年,法国开始在此修建海军基地。1940年,金兰湾被日本帝国占据,成为其入侵马来亚和荷属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的基地。

1945年到1954年,法国进驻。其后,美国于1965~1967年曾耗资3亿多美元对金兰湾港进行扩建,其中包括一个机场、两条2800米长的跑道和机库。

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军事实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从1973年到1978年,苏联的军备开支比美国多出近1000亿美元。随着军事实力的不断增长,苏联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也日益膨胀,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甚至宣称,“地球上没有一个角落不在苏联的考虑之列”。于是,苏联向西方世界发动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攻势,其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也酝酿成熟,并付诸实施。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越南实现统一,军事实力大幅提升,越军人数达到100万,且拥有美国撤军时留下的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美制新式武器装备,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各自的战略利益驱使下,苏越关系迅速升温。

1975年10月,越南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对苏联进行了抗美战争后的首次访问,苏联动员了100万群众夹道欢迎。

从1976年起,苏联加大了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平均每年为10亿美元,越南对苏联的依赖性日益加大。

金兰湾 金兰湾 金兰湾-简介,金兰湾-历史

1978年6月,在苏联的帮助下,越南成为“经互会”的正式成员国;11月,苏联与越南签署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

作为苏越结盟的重要条件之一,越南在1979年将金兰湾基地交由苏联使用,苏越双方签订了为期25年的租约,此后,苏联在金兰湾部署了海军补给设施和电子侦听装备。这样一来,金兰湾成为苏联在东南亚推行霸权的跳板,它在西太平洋的前哨从海参崴向南延伸了2000海里,推进到南海和暹罗湾,逼进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通道马六甲海峡。

苏联在东南亚的扩张,同它从阿富汗向海湾的推进,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局面。苏联已经把它的西线(欧洲)同东线(亚太)、南线(中东、海湾)连接起来,从而为完成其全球战略部署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

20世纪70年代,苏联扩张战略体现为三条战线:西线、南线和东线。

西线是苏联与美国争夺的重点,苏军3/4的兵力部署在苏联欧洲本土和东欧,总数达320万人,另外还部署了80%左右的中远程导弹,70%的海军力量,74%的空军和空防军力量。这些力量的投放使得苏联军事实力在欧洲占据了优势地位。

在南线,苏联加紧推行南下战略,大力加强对中东、非洲的渗透和扩张,直通南方油源和资源通道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从侧翼围堵欧洲。1979年12月,苏联出兵10万大举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对外扩张的严重升级。苏联企图利用阿富汗的战略地位和已经被其控制的南也门,从东北和西南两翼向波斯湾地区展开钳形攻势,打开南下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大门,以形成对欧洲的迂回包抄之势。

在东线,苏联积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1978年11月,苏联同越南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此后,越南实际上变成了苏联南下扩张的前进基地。苏联支持越南前领导人黎笋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并将原美军在越南的海军基地金兰湾变为苏联的海军基地。在这以后,苏联将其侵略扩张的东线与南下战略联系起来,进而将东西两线联系起来。

1979年5月2日,在中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两个月后,苏联和越南签订了苏联海军使用金兰湾作为物资技术保障站的协议,期限25年。之后这里建成了苏联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全部基础设施都进行了改造,附近机场常驻一个独立混成航空团。根据条约,港口内可最多可部署10艘水面舰只、8艘潜艇和6艘辅助船只。金兰湾物资技术保障站主要执行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第17分舰队舰艇的后勤和技术保障任务,保证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执行作战任务的苏联海军官兵在此休整。基地油库容量7000吨。苏军在金兰湾部署了反潜和导弹武器基地,以及技术维护部队。军事设施的警卫和防御则由苏联海军陆战队分队负责。

1979年2月28日,苏联海军第一批后勤辅助舰船进泊岘港。至这一年年底,共有35艘次舰船在岘港和金兰湾港口作短暂休整。

1980年1月,苏联太平洋舰队开始派舰船赴南海值勤。同年6月,进驻岘港的舰队改驻金兰湾。


金兰湾

1980―1982年间,到金兰湾进行休整的苏联舰船经常保持在10―15艘,其中“明斯克”号航空母舰曾先后于1980年和1982年两次赴南海活动,并三次在金兰湾进行补给休整。

1980年6月后,进驻岘港的战斗机全部改驻金兰湾机场。金兰湾机场平时保持4架飞机,每两个月轮换一次。从1983年开始,苏联在南海活动的各型舰船逐步增多,并逐渐趋于稳定。苏联派驻金兰湾舰船通常保持在20―30艘,其中作战舰船有4―6艘,每半年轮换一次;其余为后勤辅助舰船,每3―4个月轮换一次。

1983―1987年,苏军海军舰船以金兰湾为基地在南海海域进行演习、训练和侦察。1983年11月,苏联太平洋舰队航空兵还自本土派出9架“獾”式图―16型轰炸机进驻金兰湾机场。

自1979年以来,苏联先后对金兰湾基地的码头、机场进行了扩建,并修建了两座卫星通信站。1984年初,苏联将其海军陆战队1个营的兵力部署于金兰湾。第二年,苏联与越南在金兰湾成立了联合军事基地司令部,并配备了各种侦察设备和人员。到这一年年底,金兰湾基地已成为苏军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20世纪80年代,金兰湾作为苏美海上军事抗衡的重要桥头堡,是苏联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在正常情况下,该基地驻军最多达4000到7000人,部署一个中队的16架图―16轰炸机和一个中队的14架“鞭挞者”式米格―23战斗机。远航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的苏联军舰都在这里加油、补给和修理,常驻金兰湾基地的苏军人员及家属达1万余人,美国情报部门称该设施是“苏联境外第三大设施”。

1988年4月,苏联海军撤出了在南海值勤的导弹巡洋舰,此后基本上停止了向那里派驻大型水面作战舰只担负值勤任务。1989年10月,苏联撤出了驻金兰湾的通信指挥舰,并撤走了海军陆战营的部分人员和装备。1988―1991年上半年,苏联海军在金兰湾只保持了10―15艘舰船。1991年下半年,太平洋舰队又从金兰湾撤走约3/4的军舰和飞机。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金兰湾基地的使用权。

但俄罗斯和越南在金兰湾基地使用问题上的分歧加大。越南计划将金兰湾转为民用,于是不断向俄罗斯施压,试图迫使其撤军。在俄罗斯看来,随着其军事战略的收缩,金兰湾基地的军事价值也明显降低,加之俄罗斯国内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昂贵的费用。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加快了从金兰湾基地撤军的步伐。

1991年12月22日,驻扎在金兰湾的最后一艘大型军舰、8000吨的“斯皮罗诺夫海军上将”号驱逐舰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由于经费不足,加之管理不善,原驻金兰湾的一艘舰艇上的4名海军预备军官因营养不良和过度操劳而死。此外,燃料短缺也极大地影响了舰艇出海航行。同时,越南也不断采取措施,限制俄罗斯人员进出基地并加强基地的巡逻和对进出金兰湾港的俄罗斯船只和飞机进行严格审批。至1992年3月,俄罗斯在金兰湾仅保持有3艘后勤船只,驻扎在金兰湾的军事人员和随军家属逐步减少到1000人。

1995年12月12日,在这个寒冷的冬日,“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的5架苏-27战斗机,在结束了马来西亚国际航展的返途中,有3架飞机在越南金兰湾军事基地上空神秘地失踪了。金兰湾的悲剧夺去了俄空军4名优秀特技飞行员的生命。这是俄空军历史上惨痛的一天,也是世界特技飞行表演史上悲痛的一天。

20世纪90年代,俄越两国不断就金兰湾的租金问题进行磋商,但两国有关这一问题的谈判最终由于租借价格问题而搁浅。

2000年9月,俄罗斯勾销了越对俄110亿美元债务中的85%,但越南继续要求俄每年缴付4亿美元的金兰湾租金。按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承担,于是只好放弃。

2001年俄罗斯领导层决定不再延长与越南的条约,提前解散了金兰湾海军物资技术保障站,最后一批俄罗斯军人于2002年5月离开金兰湾

金兰湾_金兰湾 -三国基地


越南金兰湾

1975年越南统一之前,法、日、美等国曾先后使用过金兰湾基地。法国侵占印度支那后,将金兰湾开辟成大型商港,军舰也可以在此加煤补给作为军舰停泊点(只补给,不是正规的军港)。但是法国远东舰队(应该叫“法国太平洋舰队”)主要停泊点却不是金兰湾而是东京湾(北部湾)和上海港,在印度支那的主要休整地是海防港(现在越南海防)。

金兰湾_金兰湾 -军事强国


越南战争时期的金兰湾

1975年,越南战争结束,越南实现统一,军事实力大幅

提升,越军人数达到100万,且拥有美国撤军时留下的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美制新式武器装备,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在各自的战略利益驱使下,苏越关系迅速升温。

1975年10月,越南党政代表团赴莫斯科,对苏联进行了抗美战争后的首次访问,苏联动员了100万群众夹道欢迎。

从1976年起,苏联加大了对越南的军事援助,平均每年为10亿美元,越南对苏联的依赖性日益加大。

1978年6月,在苏联的帮助下,越南成为“经互会”的正式成员国;11月,苏联与越南签署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苏越友好合作条约》。

金兰湾_金兰湾 -南下战略


“威斯康星”航母空袭了越南的金兰湾

在南线,苏联加紧推行南下战略,大力加强对中东、非洲的渗透和扩

张,直通南方油源和资源通道的“咽喉”霍尔木兹海峡,从侧翼围堵欧洲。1979年12月,苏联出兵10万大举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对外扩张的严重升级。苏联企图利用阿富汗的战略地位和已经被其控制的南也门,从东北和西南两翼向波斯湾地区展开钳形攻势,打开南下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大门,以形成对欧洲的迂回包抄之势。

在东线,苏联积极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力量。1978年11月,苏联同越南签订了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此后,越南实际上变成了苏联南下扩张的前进基地。苏联支持越南前领导人黎笋的“印度支那联邦”计划,并将原美军在越南的海军基地金兰湾变为苏联的海军基地。在这以后,苏联将其侵略扩张的东线与南下战略联系起来,进而将东西两线联系起来。

金兰湾_金兰湾 -短暂休整

1979年2月28日,苏联海军第一批后勤辅助舰船进泊岘港。至这一年年底,共有35艘次舰船在岘港和金兰湾港口作短暂休整。

1980年1月,苏联太平洋舰队开始派舰船赴南海值勤。同年6月,进驻岘港的舰队改驻金兰湾。

1980―1982年间,到金兰湾进行休整的苏联舰船经常保持在10―15艘,其中“明斯克”号航空母舰曾先后于1980年和1982年两次赴南海活动,并三次在金兰湾进行补给休整。


金兰湾

1980年6月后,进驻岘港的战斗机全部改驻金兰湾机场。金兰湾机场平时保持4架飞机,每两个月轮换一次。从1983年开始,苏联在南海活动的各型舰船逐步增多

,并逐渐趋于稳定。苏联派驻金兰湾舰船通常保持在20―30艘,其中作战舰船有4―6艘,每半年轮换一次;其余为后勤辅助舰船,每3―4个月轮换一次。

1983―1987年,苏军海军舰船以金兰湾为基地在南海海域进行演习、训练和侦察。1983年11月,苏联太平洋舰队航空兵还自本土派出9架“獾”式图―16型轰炸机进驻金兰湾机场。

自1979年以来,苏联先后对金兰湾基地的码头、机场进行了扩建,并修建了两座卫星通信站。1984年初,苏联将其海军陆战队1个营的兵力部署于金兰湾。第二年,苏联与越南在金兰湾成立了联合军事基地司令部,并配备了各种侦察设备和人员。到这一年年底,金兰湾基地已成为苏军最大的海外军事基地。

20世纪80年代,金兰湾作为苏美海上军事抗衡的重要桥头堡,是苏联在海外最大的军事基地。在正常情况下,该基地驻军最多达4000到7000人,部署一个中队的16架图―16轰炸机和一个中队的14架“鞭挞者”式米格―23战斗机。远航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的苏联军舰都在这里加油、补给和修理,常驻金兰湾基地的苏军人员及家属达1万余人,美国情报部门称该设施是“苏联境外第三大设施”。

1988年4月,苏联海军撤出了在南海值勤的导弹巡洋舰,此后基本上停止了向那里派驻大型水面作战舰只担负值勤任务。1989年10月,苏联撤出了驻金兰湾的通信指挥舰,并撤走了海军陆战营的部分人员和装备。1988―1991年上半年,苏联海军在金兰湾只保持了10―15艘舰船。1991年下半年,太平洋舰队又从金兰湾撤走约3/4的军舰和飞机。

金兰湾_金兰湾 -使用权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金兰湾基地的使用权。

但俄罗斯和越南在金兰湾基地使用问题上的分歧加大。越南计划将金兰湾转为民用,于是不断向俄罗斯施压,试图迫使其撤军。在俄罗斯看来,随着其军事战略的收缩,金兰湾基地的军事价值也明显降低,加之俄罗斯国内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昂贵的费用。在此情况下,俄罗斯加快了从金兰湾基地撤军的步伐。


金兰湾机场

1991年12月22日,驻扎在金兰湾的最后一艘大型军舰、800

0吨的“斯皮罗诺夫海军上将”号驱逐舰返回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由于经费不足,加之管理不善,原驻金兰湾的一艘舰艇上的4名海军预备军官因营养不良和过度操劳而死。此外,燃料短缺也极大地影响了舰艇出海航行。同时,越南也不断采取措施,限制俄罗斯人员进出基地并加强基地的巡逻和对进出金兰湾港的俄罗斯船只和飞机进行严格审批。至1992年3月,俄罗斯在金兰湾仅保持有3艘后勤船只,驻扎在金兰湾的军事人员和随军家属逐步减少到1000人。

20世纪90年代,俄越两国不断就金兰湾的租金问题进行磋商,但两国有关这一问题的谈判最终由于租借价格问题而搁浅。

2000年9月,俄罗斯勾销了越对俄110亿美元债务中的85%,但越南继续要求俄每年缴付4亿美元的金兰湾租金。按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根本无力承担,于是只好放弃。

2001年6月,越南总理潘文凯在日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俄海军撤离金兰湾后,越南将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将金兰湾用作军事基地。2002年1月,俄外交部表示,俄在2004年后不再继续使用越南金兰湾军事基地。5月2日,俄罗斯海军总参谋部参谋长克拉夫琴科上将宣布,俄罗斯将于2002年5月3日提前将金兰湾的全部设施移交给越南。

越南胡志明市的《西贡经济时报》就金兰湾的发展方向问题采访了越南国防部长范文茶。范文茶说:“现在还谈不上要把金兰湾变成越南中部经济中心的问题。我们也不会再考虑把金兰湾租给哪一个国家,如果出租给外国,他们的军舰就要进来。现在的情况与以前不一样了,金兰湾是一个对我们保卫国家有利的基地,我们为什么要出租给外国?”他还说,金兰湾地方不大,在经济上并无优势可言,但对越南的国防却很重要,因此越南不会将金兰湾变为经济区。

金兰湾_金兰湾 -南海海湾

2.金兰湾

Cam Ranh Bay

越南语作Vinh Cam Ranh。

越南中南部的南海海湾,南北长约32公里(20哩),宽16公里(10哩),素被认为是东南亚最优良的深水港湾。分内、外两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80103/172518.html

更多阅读

兰属 兰属-简介,兰属-描述

兰属Cymbidium Sw.附生或陆生草本,具短或稍延长的假鳞茎,但假鳞茎多半为叶的基部包围而不显。叶基生,直立,或斜出而多少弧曲,狭窄稀具柄。花茎从靠假鳞茎的基部抽出,花序总状,直立或多少悬垂。在苞片基部外或花被基部外分泌有蜜滴,花有香味

张兰菊 张兰菊-简介,张兰菊-所获奖励

张兰菊,女,1965年10月出生,毕业于山东师大历史系,德州一中高级教师,政教处主任。九三学社德州市委会委员,市人大常委,省青联委员。德州学院学报_张兰菊 -简介张兰菊:1965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九三学

洁西卡・兰芝 洁西卡・兰芝-简介,洁西卡・兰芝-演员生涯

洁西卡・兰芝(英语:Jessica Lange,1949年4月20日-)是一位美国演员,出生在明尼苏达州,曾经以电影《窈窕淑男》与《蓝天》分别获得1982与1994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洁西卡_洁西卡・兰芝 -简介洁西卡・兰芝洁西卡・

中科梦兰 中科梦兰-中科梦兰公司简介,中科梦兰-技术团队

中科梦兰公司位于风景秀丽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地处经济发达、人杰地灵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公司成立于2004年5月,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是由江苏梦兰集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员工持股的一家合资企业,以研究、开发、生产、销售“

声明:《金兰湾 金兰湾 金兰湾-简介,金兰湾-历史》为网友天空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