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卫星,男,1958年8月生,汉族,江苏通州人,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学位,教授,民盟成员,1985年3月参加工作。现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民盟中央常委、江苏省委主委。
曹卫星_曹卫星 -个人履历
1978.02――1982.02,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农学系农学专业学习;
曹卫星副省长
1982.02――1985.03,南京农学院(即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栽培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5.03――1994.03,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助教(其间:1985.09―1989.03,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作物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1989.03―1994.03,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作物生理生态方向博士后、科学家);
1994.03――1994.04,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副教授;
1994.04――1996.03,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1994.11博士生导师);
1996.03――1997.12,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副主任;
1997.12――1998.04,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农学系副主任;
1998.04――2001.01,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农学系主任;
2001.01――2001.11,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农学院院长,民盟省委副主委;
2001.11――2002.06,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民盟省委副主委;
2002.06――2002.12,民盟省委主委,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2002.12――2003.02,民盟中央常委、省委主委,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2003.02――2009.01,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省委主委,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2009.01――2009.07,江苏省副省长,民盟中央常委、省委主委,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2009.07――2016.03,江苏省副省长,民盟中央常委、省委主委。
2016年3月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民盟中央常委、江苏省委主委。
曹卫星_曹卫星 -工作分工
分管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体育、新闻出版方面工作。
分管省教育厅、文化厅、广播电影电视局、体育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省政府参事室、文物局、地方志办公室、文史馆。
联系省文联、作协。
曹卫星_曹卫星 -相关信息
曹卫星“三个放权”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在北京华北宾馆,记者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他带着眼镜,十分儒雅。作为江苏省主管教育的副省长,谈及教育改革,他十分兴奋。“在温总理的报告中,‘改革’出现的频率依然最高。”曹卫星说,正如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作为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源头活水,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也需“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投入改革。
记者:您觉得,当下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怎样的智慧?
曹卫星:去行政化,对高等教育放权。与经济改革相比,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步子仍太小。2010年,国家启动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两年来的改革实践千头万绪,但大家的共识是,高度行政化、官僚化的教育体系阻碍了改革的创新动力,要改变现状,政府必须做好管理体制改革。
记者:政府如何做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曹卫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得做好“三个放权”。
国家部门向省级政府放权是前提。目前,无论是高校数量、在校生数量还是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地方高等教育都占绝大多数,这一资源分布格局客观上要求加强省级政府的统筹和决策权。
江苏有高等院校100多所,对教育的投入大,关注度也高,但教育管理的自主性并不等量。国家应侧重制定政策方针及基本标准等;省级政府则负责引导、监督、服务等,其高校设置和调整权也要增强。
其次是省级政府向高校放权,带动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政府要简政放权,由直接管理学校转向提供公共服务,进一步理清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该管的一定要管好,该放的也一定要放给学校。比如,现在大多高校收费由政府统一定价,缺少弹性,不能真实反映学校、专业间成本与需求的差异,不利于学校自主办学,所以,在专业设置、收费等环节上,政府要足够放权给高校。
记者:这样是否会乱了秩序?
曹卫星:所以评价和监督机制要跟上,我们可以设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让高校主动寻求和选择评价,用好权、办好学。
记者:做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第三个放权是什么?
曹卫星:第三个放权就是高校向教授放权。我们希望学校文化和风气回归本位,让师生崇尚学术卓越。
学术权力应当与行政权力相协同,学术成就突出的人,不论其行政职务如何,都应拥有很大发言权。国内很多走在改革前沿的大学已规定学校大多事项由教授组成的委员会讨论决定,校长在内的行政人员执行。
找对方向抓落实,拥有世界一流大学和杰出人才的梦想就不远了。我对高等教育改革充满信心。
曹卫星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近年来,江苏坚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推进,取得了显着成效。全省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增幅,2010年实现增加值1385亿元,占全省GDP的3.34%。在培育市场主体方面,严格按照时间表、路线图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省218家出版发行单位、影视剧制作发行机构、新闻网站,107家文艺院团全部转企改制,省属重点文化集团资产规模达478亿元,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广电集团、广电网络公司、演艺集团连续入围第二、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省及13个省辖市全部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在发展新兴业态方面,一手继续壮大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等优势产业,一手加快发展创意设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全省建成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影视基地、10个国家级和27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正式揭牌,新兴文化业态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5%。在推出优秀产品方面,切实加大精品战略实施力度,建立健全精品生产激励机制,主创或参与制作了《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大的幸福》、《建国大业》、《辛亥革命》等深受群众喜爱和市场欢迎的优秀作品,一大批影视产品和出版物等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电影华表奖、亚洲电视大奖等国家级、国际级奖项。在完善政策扶持方面,较早出台贯彻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六个方面31条政策措施,制定关于加强文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等一系列文件。在全国率先设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基金,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增加到2亿元,5年累计扶持524个重点项目;2010年设立初始规模为20亿元的江苏紫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扶持5个重大项目。未来5年,江苏将以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为目标,着力推进“八大行动”,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工程,规划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总收入超过1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应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着眼于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定位,采取扎实有效政策措施,推动文化产业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曹卫星_曹卫星 -科研成绩
第一,发展了小麦、水稻主要生长指标的光谱监测机理与定量诊断技术。确立了水稻和小麦作物氮含量、氮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等主要生长指标的反射光谱敏感波段、适用光谱参数及定量监测模型;提出了基于实时信息与适宜指标相融合的作物生长诊断与调控模型;研制了基于反射光谱波段与监测诊断模型的作物冠层生长指标监测诊断技术产品,包括便携式光谱仪器(硬件)和遥感应用系统(软件)。研究成果在试验示范中表现为良好的节氮和增产作用,有助于实现作物生长信息的无损获取及智能诊断。鉴定认为,该技术在“稻麦生长光谱监测的农学机理与参数构建、生长监测模型与诊断模型的结合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整体居国际先进水平”。
第二,构建了小麦、水稻管理知识模型、生长过程模型及决策支持技术。创建了广适性的小麦、水稻管理知识模型,可定量设计不同条件下作物产量目标、适宜品种、播栽期、基本苗、肥料运筹和水分管理方案;构建了小麦、水稻生理生态过程模型及生产力形成模拟模型,可定量预测不同情景下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品质指标;建立了基于模型与GIS耦合的小麦、水稻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含单机版、网络版、手机版),实现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作物栽培方案设计、生长动态预测和管理调控决策的定量化。研究成果通过示范应用产生了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有助于促进整个作物生长与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该技术在“作物管理知识模型构建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在作物个体发育、品质形成、土壤渍水等过程模型方面取得了突破。(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三,确立了南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及量质协调栽培技术体系。从碳氮同化、转运利用、微形态、关键酶活性、激素平衡等方面揭示了我国南方小麦籽粒蛋白质与淀粉积累及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机制;阐明了温度、光照、水分、养分、播期、密度等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生态生理效应;建立了专用小麦量质协调的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成果通过推广应用实现了小麦籽粒品质与产量的协同提高,在长江下游建成了我国最大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取得了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该技术着重在南方弱筋小麦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整体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已发表SCI/EI收录论文112篇、中文一级学报论文209篇;出版专着4部,教材4本;登记国家软件着作权32项,授权和公示国家发明专利9件;培养博士、硕士及博士后共122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均排名第一),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作物学会科技成就奖、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杰出服务奖等。
曹卫星_曹卫星 -荣誉称号
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
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8年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2000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
2001年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
2003年获中组部等6部委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2005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
曹卫星_曹卫星 -人物经历
花开美国
1985年,曹卫星硕士毕业,不久公派赴美国留学。第一次走进实验室,面对配套齐全、设施一流的仪器,他心中无比兴奋,马上投入到忘我的学习中,仅用三年半时间便在俄勒冈州立大学作物科学系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作物生理、作物生长模拟等新兴科学领域内初步显示了他非凡的领悟力,并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他的科研成果创下了整个作物科学系有史以来的最佳成绩,为他的学生时代划上了精彩的一笔。提起这位资质聪明、勤奋刻苦的中国学生,他的导师、美国农学会主席Moss教授由衷地称赞:“卫星是我30年教育生涯中最好的学生。”博士毕业后,曹卫星又来到威斯康星大学,在作物环境生理领域先后做博士后及科学家。他在那里奠定了更坚实的学术基础。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
在美国,曹卫星一家已取得绿卡。但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缤纷的异域风情,始终无法排遣他心中潜滋暗长的羁旅情感,未能消磨他报效祖国的念头。曹卫星认为,是祖国和母校给了自己远渡重洋深造的机会,必须涌泉报答她们。1994年,他毅然辞去威斯康星大学的工作,举家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南京农业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位回归的留美博士。
果香中华
刚回国,外界议论纷纷。有人担心他能否在国内静下心来,也有人怀疑年仅35岁的博士生导师能否挑起学术带头人的担子。面对那些疑惑的目光,曹卫星没有解释,而是决定用行动证明自己。
俗话说创业难,对曹卫星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农学系作物栽培组境况不佳,课题难申请,仪器设备缺乏,他二话没说,把从国外带回的大量资料、计算机设备都搬进了实验室,资金不足就把积蓄先垫上……这样,在原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耕作制度传统研究方向的基础上,他又带头创建了作物生理生态和农业信息技术2个新的学科生长点。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与参考,他只能靠自己勤奋敬业、开拓进取,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
天道酬勤,在回国后的短短几年中,曹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着2部,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部省以及国际合作科研基金项目等国家和部省以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22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科研事业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在作物生理生态领域,阐明了小麦发育的系统动力学及小花发育与结实的生理调控原理和技术;揭示了增铵营养对小麦生长和氮素吸收的促进效应及生理机制;明确了小麦籽粒品质形成的基因型差异及优质专用小麦调控的生理生态基础。
――在作物智能管理领域,率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作物栽培学研究,创立了基于作物―环境―技术关系的小麦生长机理模型和基于作物生育时空规律的栽培管理知识模型,以及基于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物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精确农业和信息农业奠定了技术基础。
争创一流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的工作能否创一流,发展的速度能否更快一些,这是曹卫星反复思索的大课题。1996年,他接过学科点点长的重担,像一个接力赛跑的运动员,决心进行新的冲刺。面对国内科研条件的巨大反差,要想争创一流,谈何容易。但又决不是心血来潮,他认准了只有在竞争中开拓发展,才有学科点的未来与生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曹卫星带领学科点成员,根据争创一流的发展战略,把实干拼搏的作风与他深谙“目标管理”艺术结合起来。1996年,他通过联系其他相关学科组建了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该学科也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初战告捷,更坚定了他争创一流的信心。通过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点的发展方向,加强学科梯队的建设,注重教学、科研实验室以及基地的建设,使学科迸发出蓬勃生机。1999年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被评为农业部优秀重点开放实验室,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在农业部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同时获准设立第二批国家级特聘教授岗位,且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他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并在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中期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如果说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是一个小家,那么农学院可谓是一个大家,作为院长,曹卫星教授勇挑重担,敢于开拓。他与其他院领导一起致力于改善学院教学科研环境,努力营造一流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他十分重视学科建设,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和培养学术骨干,努力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争创一流的思路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促进了学院的蓬勃发展,综合实力列全国同类际系之首。在校年度综合考核中,农学院已连续三年名列全校第一,他本人也连续四年被列为优秀。作为一名院长,他不仅工作努力,团结同志,更重要是他在教学和科研上也时刻走在全院的前面。他以一个院长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同时,又以教师的条件来衡量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他说,只有在这两方面都走在前面,才能无愧于组织的信任,无愧于肩上所负的使命。在他的影响下,农学院已经形成为争创一流而努力工作的良好风气。
挑战未来
曹卫星是一个有着多侧面性格的人,而哪一个侧面都很鲜明。比如他快乐,他就把周围的人们惹得欢声笑语;比如他脾气急,所有在他身边的人都是令行禁止,工作效率极高;又如他工作狂,又如运动迷……和他在一起,可能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做校长助理、当院长、搞科研教学、指导研究生之外,他还是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还有许多学术组织的头衔,有机会还要打乒乓球、唱卡拉OK……他的精力之充沛是我校有名的。
对曹卫星而言,事业可谓如日中天,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评为农业部“优秀回国留学人员”、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被列入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农业部“神农计划”、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刚刚又当选为省劳动模范。
对这些荣誉的取得,曹卫星有着自己的认识。他在一份小结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本人所取得的荣誉,是学校领导的关怀,是我们这个集体共同努力取得的。”
登上一山又一山的曹卫星,没有那种“一览众山小”的成就感,而更多地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使命感,他将肩负希望,挑战未来,永不停步,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