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病因 心肌病 心肌病-概述,心肌病-病因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力衰竭等。病因一般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有关。按病理可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

心肌病_心肌病 -概述


心肌病心肌病(DDM) 是指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临床类型有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限制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未分类心肌病和特异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性心肌病为最常见。本病预后不良,多死于心力衰竭和严重的心律失常。其临床表现为心腔扩大、心律失常、活动后气急、栓塞及心力衰竭等。病因一般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情绪激动、药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有关。
所属部位:胸部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心胸外科
症状体征:心音异常心脏杂音心脏震颤心脏增大 心悸、

心肌病_心肌病 -病因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继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1)扩张型心肌病(DCM):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特发性和家庭遗传性外,今年认为与持续性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引起的心肌损害有关。病理变化以心腔扩大为主,心室壁变薄,且常伴附壁血栓。瓣膜、冠状动脉无变化。 肉眼观,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常超出正常人20%~50%以上,重量可达400g~750g以上。两侧心室肥大,四个心腔扩张,心尖部变薄呈钝圆形,因心腔扩张可致二尖瓣和三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心内膜增厚,可见附壁性血栓。 镜下,部分心肌细胞肥大、伸长,核大浓染,可见畸形核。心内膜下及心肌间质纤维化,见有小瘢痕,病变以左室为重,肉柱间隐窝可见附壁血栓。有时可见部分心肌细胞变性。

(2)肥厚性心肌病(HCM):病因不明,常有明显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为其仲发因素。

(3)限制型心肌病(RCM):主要病理变化为心脏间质纤维增生,即心内膜下纤维性增厚,心事内膜硬化,扩张明显受限。本病多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仅有散发病例。

心肌病_心肌病 -症状


心肌病DDM的首发症状通常是活动后气促以及易于疲乏等,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心衰)所致。当心肌病是由感染引起时,患者的首发症状可以是突然发热和类流感样症状。不管是何种病因,患者的心率增快,同时伴有血压下降或正常、在大腿和腹部有液体潴留以及肺中液体淤积。由于增大的心脏引起心脏瓣膜开、闭功能障碍,故常导致心脏内(二尖瓣和三尖瓣)存在一定量的血液回流。在此种情况下,借助于听诊器常能闻及心脏杂音。心肌损伤和心肌的紧张或伸展常可导致心律失常(过快或过慢)。

该病的诊断主要靠症状和体检。在心电图上有时也可表现出特征性的异常。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可用来证实该病的诊断。如仍不能确诊,可进行心导管检查。在导管检查中还可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以获得确实的诊断和明确病因。

扩张型心肌病

起病缓慢,早期除心脏扩大外无明显异常,后期常为全心衰竭。患者乏力、活动后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出现浮肿、腹水及肝大等。另外,可有各种心律失常、合并脑、肾和肺等部位栓塞,甚至猝死。听诊常闻第三、四心音、奔马律及三尖瓣或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收缩期杂音,双肺底可闻湿罗音。X线检查示心影扩大,双肺淤血及间质水肿。心电图检查以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为主,少数出现病理性Q波。心律失常以异位心律和传导障碍为主。二维心脏超声检查示心脏各腔室扩大,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左右心室流出道扩大。诊断主要根据前述的临床表现,除外其他类型心脏病,结合X线,超声心动图等常可确诊。

肥厚型心肌病

特征为心室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呈不对称性肥厚,部分可引起心室流出道梗阻。起病缓慢,早期表现为劳累后呼吸困难、乏力和心悸。心绞痛亦较常见,服硝酸甘油疗效不明显。昏厥是病情严重的信号,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且常合并心房颤动。体检心界可向左扩大,心前区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第二心音常分裂。心室造影示心室腔缩小,肥厚的心肌凸入心室腔内。心电图常示左室肥厚及ST-T改变,部分出现Q波,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常见。超声心动图对本病诊断价值很大,表现为室间隔和左心室壁肥厚,二者厚度之比多大于正常的1.3:1。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心动图和心室造影检查常可确诊。

限制型心肌病

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以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及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特征。起病缓慢,早期可有发热、乏力、头晕、气急等症状,晚期出现全心衰竭。心房颤动也较常见,部分合并内脏栓塞。查体心脏搏动弱、心音纯、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闻舒张期奔马律及心律不齐。X线示心脏轻度扩大,部分可见心内膜钙化阴影。心电图示低电压、心房和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和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腔狭小、心尖部闭塞、心内膜增厚和心室舒张功能严重受损。诊断比较困难,主要依靠临床症状,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

并发症

心肌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心衰、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及猝死:
(1)感染性心内膜炎和猝死多发生于有心肌肥厚者;
(2)栓塞多发生于心肌纤维化及收缩力下降、合并心房颤动、久卧不动或用利尿药的患者中。
(3)猝死是常见的致命性并发症。

心肌病_心肌病 -中医辩证分型症状


心气虚弱症状


心肌病胸闷或痛,心悸气急,动则加剧,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早期。证候分析:心主血脉,心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心脉瘀阻测胸闷或痛;心失所养,则心悸气急,动则加剧;气虚日久,累及心阳,耗伤心血,血行迟缓,则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胖黯红,苔白,脉细结代,均为心气不足,瘀血内阻之征。

气阴两虚症状

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尤剧,心悸怔忡,眠少多梦,口干少饮,或伴眩晕耳呜。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或细数。本型见于心肌病的相对稳定期。证候分析:气阴两亏,心气不足,鼓脉无力,心血瘀阻测胸闷气短;血行迟缓,则神疲乏力;动则耗气,故尤感症情加剧;卜阴衰少,神失潜藏,则小心悸怔忡;虚人扰神,则眠少多梦;阴虚血瘀,则口干少饮;肝肾精亏,清窍失充测眩晕耳鸣;舌黯红,苔薄或红光无苔,脉细涩,均为气阴两虚,心脉瘀滞之征;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征。

气阳两虚症状

胸闷憋气,或有胸痛,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加剧,胸腹胀满,纳谷不下,小便短少,腿足浮肿,畏寒肢冷,面色晦滞,口唇青紫。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本型见于心肌病心衰严重期。证候分析:心肺气虚,胸阳不振,心血失运,心脉痹阻,故见胸闷憋气,或胸痛,面色晦滞,口唇青紫;心肾阳虚,气化失司,水饮内停,上凌心肺测心悸气喘,不能平卧,夜晚阳微,故气喘加剧;水饮中阻,脾虚失健,则胸腹胀满,纳谷不下;水饮滞下,则小便短少,腿足浮肿;阳气衰微,失于温煦测畏寒肢冷;舌淡胖而紫,苔白滑,脉沉细结代,均为气阳两虚,血瘀饮停之征。

心肌病_心肌病 -病因病理


病因


心肌病

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有关。它不包括病因明确的或继发于全身疾病的特异性心肌病。心肌病可分为三种:扩张型性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其中以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较为常见。心肌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可能和某些因素病毒。细菌药物中毒代谢异常所致的心肌损伤有关,其中病毒性心肌炎被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损伤、自身免疫包括细胞、自身抗体或细胞因子介导的心肌损伤等可导致或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此外,围生期、酒精中毒、抗癌药物、心肌能量代谢紊乱和神经激素受体异常等多因素也可引起本病。

肥厚性心肌病

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约1/3的有明显家庭史,心脏肌球蛋白重链及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突变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另外,儿茶酚胺代谢异常,细胞内钙调节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等均可作为本病发病的促进因子。

限制型心肌病

以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及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特征。起病缓慢,早期可有发热、乏力、头晕、气急等症状,晚期出现全心衰竭。心房颤动也较常见,部分合并内脏栓塞。多见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仅有散发病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旧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其特征为右心室心肌被进行性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临床常表现为右心室扩大、心律失常和猝死。1995年WHO/ISFC工作组专家委员会关于心肌病定义及分类的报告中将ARVD/C列为与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并列的第4类原发性心肌病。

心肌病_心肌病 -检查

心电图检查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检查以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为主,少数出现病理性Q波。

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常示左室肥厚及ST-T改变,部分出现Q波,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亦较常见。

限制型心肌病:心电图示低电压、心房和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和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

体格检查

肥厚型心肌病:体检心界可向左扩大,心前区可闻及收缩中、晚期喷射性杂音,第二心音常分裂。

限制型心肌病:查体心脏搏动弱、心音纯、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可闻舒张期奔马律及心律不齐。

超声心动图检查

扩张型心肌病:示心脏各腔室扩大,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左右心室流出道扩大。

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对本病诊断价值很大,表现为室间隔和左心室壁肥厚,二者厚度之比多大于正常的1.3:1。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心动图和心室造影检查常可确诊。

限制型心肌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腔狭小、心尖部闭塞、心内膜增厚和心室舒张功能严重受损。

其它

心室造影检查可看到肥厚型心肌病示的心室腔缩小,肥厚的心肌凸入心室腔内。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检查中,X线可看出心脏轻度扩大,部分可见心内膜钙化阴影。

心肌病_心肌病 -治疗

大约70%左右的DCM患者,在出现症状后5年内死亡;当其心肌壁变薄和心肌功能减退后,预后将进一步恶化。心律失常的存在使预后更严重。总的看来,男性患者存活时间只有女性患者的一半,而黑人患者的存活时间也只有白人的一半。大约50%的患者死亡是突然发生,推测是由于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抗生素治疗特殊病因如酗酒和感染等可以延长生命。如酗酒是心肌病的病因,则病人应戒酒;如果患者的心肌病是由感染所致则应使用抗生素。

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可以导致心绞痛(由心脏病引起的一种胸痛)发作。可用硝酸盐类制剂、β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后两种药物能降低心脏的收缩力。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以及避免紧张等可以减少心脏耗氧。

肿大心脏的心肌壁上可以形成血栓,故常用抗凝剂来预防血栓形成。由于大多数控制心律失常的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有抑制心肌收缩力的副作用,因而常建议从小剂量开始使用,视疗效再谨慎地增加剂量。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常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一般同时使用一定的利尿剂。然而,除非有特别的病因可寻,否则DCM患者心力衰竭的预后并不理想。正是由于这种不良的预后,现今进行的心脏移植手术多是针对DCM的。

治疗标准

1.治愈:心脏形态结构及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任何后遗症,如栓塞等。
2.好转:心脏形态结构未能完全恢复正常,心功能恢复至二级。
3.未愈:治疗后心脏形态及功能状态均无显著改善或呈恶化趋势。

手术方法

心肌病
(1)心脏移植:始于1968年,手术后1年存活率达83%,5年存活率大于70%。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供体缺乏,手术操作复杂,以及排异反应等不利因素,尽管。
(2)心肌成形术:心肌成形术或称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始于1985年,手术后1年存活率达83%。
(3)部分左室心肌切除术:部分左室心肌切除术(心室减容术)或成Batista手术始于1994年,1年存活率为63-82%。基本方法是在左室侧壁楔形切除心肌75-150g,然后缝合室壁,这样就减小了心室容量,减小了室壁牵拉张力,提高了心肌收缩了,增加了心脏搏出量。
(4)二尖瓣成形术:二尖瓣成形术始于1994年,手术后1年存活率为75%。方法是将二尖瓣口直径缩小,保留二尖瓣解剖结构(瓣叶、腱索和乳头肌)。恢复左新式正常几何形状,射血分数增加,心功能改善。还有的患者行"心脏双口成形术",即在做二尖瓣成形术的同时又行三尖瓣成形术,以期改善心脏功能。据文献报道这种术式因效果不确定,仍在试行中。
(5)左室辅助装置:这种手术方法是将体外泵装置的两端,分别置于左室腔的心尖部位及主动脉上。这种辅助装置主要为扩张型心肌病晚期患者在等待心脏供体时所用。个别患者是使用该装置6个月后左心室缩小,心功能有所好转,于是撤离了左室辅助装置。这种辅助装置比较笨重,是人工心脏的雏形。
(6)人工心脏:此方法是在左室辅助装置的基础上缩小了体积,将其置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腹部皮下或胸腔内。

用骨髓细胞治疗心肌病


心肌病美国科学家将实验鼠的骨髓细胞注入心脏受损部位,成功地使受损心肌得到部分修复,改善了心脏功能。这一技术有可能成为治疗心肌梗塞的新疗法。
成熟的心肌细胞不能进行分裂,一旦受损就无法再生。骨髓中含有一部分多能细胞,它们的主要功能是生成血细胞,但还能分化成一些其它细胞。如果能从患者体内取出骨髓细胞进行适当培养后植入心脏部位修复心肌,可望成为治疗心脏病的理想方法。
由于多能细胞混杂在已经不同程度地发育为血细胞的骨髓细胞中,需要把它们分离出来以取得最佳效果。美国纽约医学院的科学家在5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多能细胞的表面会释放一种名为c-Kit的蛋白质,而不分泌另一种Lin蛋白质,这一特点使它们有别于其它骨髓细胞。
科学家对实验鼠的冠状动脉进行结扎,使其部分心肌因为缺血而受损。几小时之后,再把根据上述特征分离出的多能细胞植入受损部位。经过9天时间的发育,多能细胞分化成了心肌细胞等3种修复心脏所必需的主要细胞,填满了受损部位一半以上的区域。这些新细胞持续分裂,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
科学家说,虽然这一成果令人振奋,但它离实用还有相当远的距离。科学家将进一步观察这些新细胞的功能和寿命等,并计划研究这种方法对于心肌已经损伤很久的情况是否有效。

心肌病_心肌病 -预防保健

心肌病患者常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因此,心肌病患者的饮食应保证低盐饮食,限制钠盐摄入量,注意钠、钾平衡,有利于防止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心肌病患者应避免食用腌制品或其他含盐量高的食物,每日盐摄入量以2-5克为宜,重度或难治性心力衰竭应控制在每日1克。避免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等。采用低热量饮食,以减轻心脏的负荷;多食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膳食应平衡,补充适量蛋白质,保证心肌营养供给。

一些医疗专家提醒,心肌病应多食土豆。土豆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钠、钾、铁等,尤以钾含量最为丰富,是少有的高钾蔬菜。心肌病人常吃土豆。既可以补钾,又可以补充糖、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对心肌病的康复起到一定辅助作用。

专家建议心肌病应多食冬枣,冬枣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钾、钠、铁微量元素,能维持血管壁的弹性;冬枣中还含有较高的环磷酸腺苷,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防止心肌病的作用。

某些类型的心肌病(比如遗传类)无法预防。由于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限制型心肌病,所以对其的预防也不一定总是成功。有时候,人们通过预防一些潜在的疾病(或者对这些疾病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就可以成功地阻止限制型心肌病的发作。

如果医生能够确定某患者存在心脏猝死的极高风险,就可以通过为其安装“植入性心率转复除颤器”来预防猝死的发生。

1.积极治疗可能导致心肌病的原发病。


心肌病

2.根据心功能情况,适当活动,但切忌不可过累,应多休息,病情严重时应卧床休息。

某些疾病可能会并发心肌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和心脏病发作。我们可以改变生活习惯以降低这些疾病的风险,比如:戒烟

健康饮食并保持理想体重;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避免酗酒或吸食非法毒品

人们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式来控制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甚至糖尿病,比如:定期体检

遵照医生的建议改变生活习惯

按照医嘱服药

扩张型心肌病病因 心肌病 心肌病-概述,心肌病-病因

饮食宜清淡,有心衰时应控制钠、水摄人,生活规律,避免受寒而诱发疾病加重。

某些类型的心肌病(比如遗传类)无法预防。由于其他疾病可能会导致限制型心肌病,所以对其的预防也不一定总是成功。有时候,人们通过预防一些潜在的疾病(或者对这些疾病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就可以成功地阻止限制型心肌病的发作。

如果医生能够确定某患者存在心脏猝死的极高风险,就可以通过为其安装“植入性心率转复除颤器”来预防猝死的发生。

心肌病_心肌病 -中医理论

心肌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心脏病变的一组疾病。它分感染性、风湿性、过敏和变态反应性以及理化因素引起的心肌炎,但临床上绝大部分心肌炎是由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的病变。目前已证实能引起心肌炎的病毒包括:小核糖核酸病毒如肠道的柯萨奇、埃可、脊髓灰质炎病毒,虫媒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风疹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脑心肌炎病毒等。近年来,心肌炎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在对心肌炎的抗病毒治疗及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方面,中医药有独到之处,利用中医药防治心肌炎在临床上有较好的疗效。

目前认为心肌炎发病过程包括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病毒经血流直接侵犯心肌,引起心肌损伤和功能障碍。此外,病毒也可能在局部产生毒素,导致心肌纤维溶解、坏死、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第二阶段主要为免疫变态反应期,本期内病毒可能已不存在,但仍有持续性心肌损害,表明免疫反应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做心内膜心肌活检,也证实细胞免疫在本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心肌病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过程中,某些诱因如细菌感染、营养不良、剧烈运动、过度疲劳、妊娠和缺氧等,都可能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易感而致病。

心肌炎的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且年龄越小,往往病情越重,男性多于女性。半数患者病前1~3周内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即所谓“上感综合征”。心脏受累常表现为心悸、气促、心前区不适或隐痛。还有部分病例症状表现不典型,主要为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心肌痛、发热、关节痛、少尿、昏厥等全身症状。

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的不同表现,本病大致可分为隐匿、猝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暴发、慢性、后遗症等7型。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恢复、慢性、后遗症4期。

西医治疗主要是应用改善心肌细胞营养与代谢药物如辅酶A、肌苷、细胞色素C、三磷酸腺苷、辅酶Q10、极化液,广谱抗生素,抗病毒药物,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人白细胞干扰素、基因工程制成的干扰素等,纠正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用胺碘酮、心律平等。

中医治疗需根据病毒性心肌炎病程的长短、临床表现不同的急性期、恢复期、慢性期及后遗症期的脉证及病机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急性期的热毒侵心见发热身痛,鼻塞流涕,咽痒喉痛,咳嗽咯痰或腹痛泄泻,肌痛肢楚,继之心悸惕动,胸闷气短,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细数或结代。治宜清热解毒,滋养心阴,用银花、连翘、大青叶、贯众、太子参、麦冬、生地、炙甘草等加减。

阳虚气脱表现起病急骤,气喘心悸,倚息不得卧,口唇青紫,烦躁不安,自汗不止,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舌质淡白。急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用参附龙牡汤加减:人参、制附子、炙甘草、生牡蛎、丹参、茯苓等。血压下降者可配合应用参脉注射液,每次用10~20ml加入葡萄糖液20~30ml缓慢静脉注射,或配合西药。该证见于病毒性心肌炎重型急性期,起病急、变化快,严重者很快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需争取时间抢救,汤药未备时先以中药静脉注射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桔梗在恢复期或慢性期,病毒性心肌炎日久迁延不愈或病情反复,临床表现兼夹证颇多,病机较为复杂,但总以正虚为主,治则当以扶正为主,或标本兼顾。

气虚兼表证可见反复感冒,气短乏力,胸闷憋气,自汗,恶风,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虚浮无力。治宜益气解表,解肌化痰,用参苏饮加味:太子参、苏叶、半夏、葛根、木香、陈皮、茯苓、枳壳、前胡、桔梗、甘草。

气阴两虚证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自汗,失眠多梦,舌质淡红少津,苔薄白,脉细数或结代。治宜益气养阴,安神定悸,用炙甘草汤和生脉散加减:太子参(或西洋参)、麦冬、黄芪、丹参、生地、五味子、阿胶、炙甘草、大枣。

心脾两虚见心悸怔忡,肢体倦怠,纳呆腹胀,自汗气短,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或结代。治宜健脾益气,养心安神,用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黄芪、龙眼肉、茯苓、酸枣仁、远志、木香、甘草。

阴虚火旺见心悸不宁,五心烦热,头目眩晕,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颧红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治宜滋阴降火,养心安神,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生地、当归、丹参、玄参、炒枣仁、柏子仁、麦冬、沙参、茯苓、五味子、远志。

痰湿内阻见胸闷气憋,胸痛心悸,头晕目眩,脘痞纳呆。舌体淡胖,舌苔白腻,脉濡滑或结代。治宜祛湿化痰,温通心阳,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瓜蒌、半夏、陈皮、枳壳、茯苓、薤白、甘草、桂枝、胆南星、石菖蒲。

气虚血瘀见心前区隐痛或刺痛,痛有定处,胸闷心悸,气短乏力,动则尤甚,唇色暗淡,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结代。治宜益气通阳,活血化瘀,用补阳还五汤合生脉散加减:党参、黄芪、丹参、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五味子、炙甘草。

阴阳两虚见心悸怔忡,气短乏力,面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090103/174167.html

更多阅读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诊断治疗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图片

疾病简介疾病名称: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其他名称:疾病编码:ICD-9:425.101ICD-10:I42.101所属部位:胸部,所属科室:心内科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的特征为心室肌肥厚,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左心室腔容积正常或减小。偶尔

扩张型心肌病寿命 心肌病的寿命

扩张型心肌病寿命:杜宇这个问题是家人以及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其主要收到患者自身的体质以及疾病的发展阶段和日常生活当中的护理工作都有关系,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的了解一下相关的内容。扩张型心

扩张心与肥厚型心肌病都有哪些区别!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摘要: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室肌肥厚。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而可呈同心性肥厚为特征的一种心肌病。左心室腔容积正常或减小。  没有辩膜病和冠状动脉硬化,但心脏肥大,并有心功能衰竭的疾病称为心肌病。在原因完全不明下出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诊断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病症

发病原因也许该病代表了多种尚未明确的有害因子引起心肌损伤的共同表现形式  其病因目前仍不明确  目前认为可能有以下  种可能的基本损伤机制[  ]:⑴ 家族性和基因因素:约有    %~    %的DCM患者携带遗传获得的致病

心肌炎的病因学、诊断和治疗:来自ESC的科学声明

广东省人民医院作者:周颖玲文章号:W0982702014-3-28 23:00:27来源:365心血管网由于心肌炎临床表现具有多变性,而且心肌炎诊断的金标准—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在临床上应用的并不广泛,使得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极具挑战性。研究青少年心脏性猝死

声明:《扩张型心肌病病因 心肌病 心肌病-概述,心肌病-病因》为网友心情美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