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为常用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以国群之礼相迎,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有名的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_退避三舍 -概述
退避三舍成语退避三舍
拼音tuìbìsānshè
退避三舍_退避三舍 -解释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退避三舍_退避三舍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退避三舍_退避三舍 -用法
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而要设法解决它。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谜一再让住房
英文retreattoavoidaconflict<finkout;keepsomebodyatarm'slength>
退避三舍_退避三舍 -成语出处
重耳逃亡在楚春秋时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收纳了他,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
退避三舍_退避三舍 -成语示例
面对他们的无理取闹,我只能退避三舍。明朝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按行军三十里一停,谓之一舍,三舍九十里。言异日晋楚交兵,当退避三舍,不敢即战,以报楚相待之恩。”
退避三舍_退避三舍 -典故
退避三舍
原文:
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