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定,1928年生,四川自贡人。放射化学家。1953年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早期从事国产铀矿石的分析及从铀矿石中提取铀的研究。比较沉淀及溶剂萃取法的优缺点,建立了提取铀的萃取设备。研究了一些铀化物的性质。后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制成了武器点火的核材料,完成了多次核爆炸的放化诊断。近期从事放射化学及核化学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进行了核裂变的电荷分布及裂变产物在乏燃料后处理工艺流程中的化学行为的研究,是中国核工业的创业者之一。
王方定_王方定 -个人简历
王方定
1928年12月21日出生于辽宁沈阳。
1948-1953年 在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化工学院学习。
1953-1958年 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58-1978年 在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副总工程师。
1978-1979年 在核工业部军工局工作。
1979-1990年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研究部副主任、科技委主任。
1990年至今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
1991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1997年 被遴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王方定_王方定 -人物简介
王方定自1958年起开始参加有关核方面的研究。60年代初,他带领课题小组在简陋的工棚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高水平地完成了原子弹点火用中子源的研制。
1964年由于核方面研制工作的需要,他毅然告别产假中的妻子、刚出世的女儿和不到两岁的儿子,奔赴青海高原,参加并组织了多次核试验参数的测试。对原子弹、氢弹试验,他分别建立了几种不同原理的放化测试法,并提供了可靠数据。他测量了235U、239Pu、8Li、3H等在爆炸中的贡献,算出裂变当量和聚变当量;测量了爆炸中总的中子数、裂变或聚变当量;测量了Np、Pu、Am、Cm等核素产额,了解核反应结果;建立快速气体取样系统和快速测量方法、最快报告出地下试验结果等。他在核试验的放化领域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年动乱期间,王方定虽身陷囹圄,遭到极不公正的对待,但对原子能事业忠心耿耿,1973年重又投入新的研究工作。1979年他调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后转向放射化学的基础研究,指导自发裂变过程引起的化学反应及电荷分布研究,同时兼任核工业研究生部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积极培养人才。王方定曾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以主要参加者名义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四等奖各1项。曾被评为核工业部劳动模范。
王方定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幸运的是1953年我参加了种国原子能科研工作。从那以后,我和千万个从事原子能事业的同志一起,经历了中国核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国已经具备了全面核工业体系,建立了有限核武装力量。看到自己在这个伟大的成就中,也曾经做出过一点微薄的贡献,是十分高兴的,我也为此感到自豪……”从王方定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得出一句话,“贡献就是幸福。”
王方定_王方定 -早年时期
王方定题词
王方定,1928年12月21日出生于辽宁沈阳。“九一八事变”后,随家迁到上海,“八一三事变”又随家回到四川。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日军的入侵和国民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发了他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热情。作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年轻知识分子,他带着极大的责任心和自豪感投身到了中国核工业创业者的行列,开始了他为中国核工业奉献至今的艰难历程。
王方定1953年毕业于四川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经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参加从国产矿石中提取铀及铀化学的研究。在杨承宗先生领导下,从事几种国产铀矿石的分析,及从合成磷酸三丁酯入手,研究了用萃取法从国产二号铀矿石中提取铀的工艺,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套实验室规模的用于提取铀的脉冲柱萃取分离装置。
1954年王方定愉快地随所在的研究所从毗邻王府井的东黄城根迁到当时还很荒凉的中关村,1958年夏又从中关村迁到远郊的坨里。到坨里后钱三强先生告诉王方定,党委研究决定派他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并征求他个人的意见,王方定毫不犹豫地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于是王方定成为九院组建初期的一员,负责研制原子弹计划中的放射化学工作。钱先生最先安排他的工作是:“……先做铀核裂变产物的分离、分析和产额测定,争取能拿出中国人做的质量―产额分布曲线……”
王方定_王方定 -坚持奋斗
王方定题词
1959年6月以后,由于苏联撕毁合同,王方定和小组同志便由学习俄语准备接受苏联援助改而奉命自己动手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重要部件――点火中子源材料。由于原料困难,钱三强将王方定叫到办公室,给他好几个带磨口塞的玻璃瓶,告诉他这是当年从法国带回来的RaD-E-F,并说“放了这么些年一直舍不得用,现在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了”。王方定从1953年开始做天然放射性矿物的研究以来,从未见到过这么大量的钋-210,一下子得到这么多,真是高兴极了。这些瓶子直径约3厘米,高约6厘米,内装黑色铅盐,在暗室里闪闪发光。由于存放日久,瓶子已经发黑,有的已经有了裂纹。王方定将它们拿回实验室,重新包装好,保存在铁皮柜内。处理完后,剂量监测人员在为王方定检查身体剂量时,发现连他的鼻子尖上都有α沾污。从此,王方定和同志们一起在一座工棚里开始了各种点火中子源材料的研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63年完成了任务,成功地研制出合乎要求的材料。
1964年6月,王方定揣上户口关系,告别产后不到一个月的妻子和两岁的儿子、襁褓中的女儿,登上西去的列车,来到“前方”――青海高原上的“金滩”。那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地方,是一片好牧场。虽然那里高寒缺氧,生活不适应,拥挤的食堂、肮脏的厕所、狭窄的集体宿舍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无一不在烦扰着他,但每当把“前方”――这个富有战斗性的代号和自己联系起来时,他的内心都会涌动起一股英雄与自豪的感觉。他自觉地把生活上的困难当作对自己的考验,在“前方”这个大熔炉里,逐渐懂得了战斗精神在克服客观困难中的积极作用。
在“前方”困难的条件下,王方定这个30多岁的“老头”带领一批年轻人开始了核爆炸的放射化学诊断工作。当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打开盛放射性样品的90千克重的铅屏蔽时,院领导就站在他们身旁和大家一起暴露于爆炸灰的辐射场中。领导同志亲临现场、深入第一线的作风也给了同志们很大的鼓舞。通过团结协作,他们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放化诊断工作,以后又不断创造条件,相继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航空核弹、第一颗导弹核弹头、第一颗氢弹以及地下核试验等多次核爆炸的放化诊断任务。在第一颗氢弹爆炸的诊断样品运到时,实验室空气剂量超标几百倍,他们并未等待剂量下降,而是为超标准意味实验成功而高兴地加速工作。
1979年,王方定重新回到了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当时,国家正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新的形势使他又获得了从事自己喜爱的科研工作的自由,多年的磨难也使他格外珍惜这一机遇。他不顾多病的身体,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先后参与和组织了许多科研项目,在乏燃料后处理、裂变化学、人工元素化学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果。
王方定_王方定 -人物评价
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教书育人,为中国的核科技事业培养人才,也是王方定近20年来十分重视的工作。他身体力行,为培养研究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学识、品行、作风,无时不在默默地教导着年轻人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他在担任院科技委主任期间,和院共青团一同建议原子能院每年“五四”举办青年学术报告会,并建立院青年科学基金,都得到院、所和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一直坚持至今。1990年,王方定参加团中央组织的“奋斗者足迹报告团”,在全国各地作了几十场报告,用自己为祖国和人民的事业,几十年无私奉献的经历,感染和教育青年人,受到广大青年的欢迎。
王方定一贯谦虚谨慎。他从不为自己主动争取名利,所获的全部奖励,都是了解他工作的战友为他申报的。王方定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中国的核事业,在几十年的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中勤奋耕耘。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多项,例如由他主要负责的“特种中子源制备”、“Po-210及各种放射源的制备”、“核反应的放化分析测定”、“裂变燃耗放射化学诊断方法”、“快速测定裂变燃耗的氘体裂变法”等等工作均获奖;他所带的研究生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多篇;80年代以后,他开展了多价态裂变产物化学状态和自发裂变电荷分布的研究,公开发表了一些有关的文章。由于他的突出贡献,1985年获核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方定_王方定 -主要论著
1 王方定.聚变化学及用放化法研究高能中子核反应.原子能科学技术,1982,357
2 平佩贞,王方定.95Zr在HNO3-HDBP-kerosene体系中的萃取行为.原子能科学技术,1984,207
3 张艳玲,李学良,王方定等.252Cf自发裂变电荷分布研究.中国核科技报告,1990,CNIC-00421
4 王冬梅,张春华,王方定等.24.4Kev中子诱发235U裂变的产额测量.核化学与放射化学,1991,13(4)237
5 王方定,齐占顺.核武器控制与放射化学分析技术.CNIC-NMC-30,核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992
6 王方定,齐占顺.嬗变处理高放核废物.乏燃料管理及后处理,199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