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连春 (1965~),四川泸州人。高中毕业后到黑龙江当兵,退役后,在北京等地打过工。曾任《北京文学》编辑、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后因病返乡,在泸州市江阳区文化馆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白连春_白连春 -简历
白连春
白连春四川泸州人。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诗人。作品获《诗刊》和《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
白连春是个吃过苦的作家,从小被父母遗弃,上学后又被老师逼得投江。以后参军回来,到北京的鲁迅文学院打工,受到汪曾祺关照。
个性和成就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白连春在文学上,也成就斐然。1997年,《星星》诗刊组织全国读者投票选出最好的诗歌,白连春得了第一名。他的小说《拯救父亲》发表后,先后被《小说月报》、《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愿做一个普通人的白连春,在写作之路上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从他热爱的作家汪曾祺,到后来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如果要说出他们的名字可能会写成一本厚厚的书。还有许多人――至今我没有见过他们,有的我甚至不知道名字。”在生活之中,白连春始终在寻找细微的感动。他觉得,即使经历艰难,但每个人都在被关爱着,他即是以这样的心情来对待生活的种种,而他新出的诗集名字就叫《被爱者》。
白连春还在北京城里做一个游荡的打工者。看稿,写作,看碟。他说,如果一定要有一个他最希望的称号,他希望是剧作家,他希望自己会成为一个有影响的编剧。他的愿望,则是用一生的努力写一部有人喝彩的电影。
白连春_白连春 -成长经历
白连春
童年
现年43岁的白连春,出生于泸州市江阳区长江边一个贫困农家。4岁那年,因父母认为白连春的八字"命带煞星",准备将其抛弃,遭到爷爷奶奶的极力反对并收留。从此,年幼的他失去父爱母爱,与奶奶相依为命。
白连春的爷爷,工作于长江对岸的百货站,是家族中唯一一个城市户口。光着脚丫上山找猪草,烧锅煮饭做家务,少年时代的白连春,日子过得极为艰苦。正是这段不幸的人生经历,使他从骨子里对农民、土地和庄稼,产生刻骨铭心的感情,并为他后来的创作积淀了丰富生活素材。
入伍
1982年,爷爷到龄即将退休。按当时的政策,可由一名直系亲属顶替工作。爷爷奶奶一致认为,这个跳出农门的工作机会,理所当然该由从小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长孙白连春顶替。关键时刻,白连春的父亲和二弟却跳了出来,与他争夺这个进城机会。自私的父亲甚至抡起扁担砍伤白连春的腰。1982年秋季征兵,无心恋家的白连春应征到哈尔滨。4年军营生涯,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创作
面对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令白连春诗兴大发。从此,他将所有业余时间投入埋头笔耕中。1985年秋,他饱蘸激情的处女作《我迷恋的北方》,发表于《诗林》。之后,他独特风格的农民诗和中长篇小说,一发不可收,并频频发表于《诗刊》、《收获》等全国极具影响力的刊物上。
1986年,白连春转业回到泸州,开始了他职业纯文学的创作之路,并成为四川省作协会员。为搜集素材、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灵感,他先后漂泊于重庆、河南等地,一面打工度日,一面以诗会友。在河南打工期间,他曾经被老板深夜赶出门,身无分文的他只得靠卖血筹集回家路费。1992年,泸州市江阳区政府将白连春作为特殊人才,破格将他直接选调到江阳区文化馆工作,解决了他的事业编制,并给他分了一套住房。
北漂
白连春一生注定与"苦"结缘。从一个纯农民到事业编制铁饭碗,一张固定饭票并未改变他漂泊的心。1997年,感情受挫的白连春,做出一个让所有认识他的人都惊讶之举:未给单位任何人打声招呼,孑然一身来到北京,租下京郊农民一间地下室,过起北漂一族生活。
2005年,北漂7年后的白连春回到泸州,严重营养不良的他,一脸苍凉。7年不见,40岁的他完全变成了一个小老头。不过此时的白连春,已是名满全国诗坛和文坛的"农民作家"、"打工诗人"。而10年前与他齐名的泸州众诗人,几乎全都转为"业余爱好",唯他仍战斗在纯文学领域。
患病
"我现供职于《北京文学》杂志,从事编辑工作。此次回家,就是卖掉泸州的房子,再贷款在北京买套房子,准备定居首都,干出点成绩。"白连春说。
就在白连春准备在京大展宏图,继续过着清贫日子追求他的纯文学和诗歌梦时,灾难突然降临到他身上。今年9月中旬,从未生过病的白连春突发"感冒",且吃药无效病情越来越重。10月27日,白连春处理完手中工作后,从北京回到家乡泸州。第二天,白连春入院住进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传染科。
白连春重病入院的消息,立即引起各方关注。北京诗歌界率先行动,发出拯救"苦瓜诗人"白连春的倡议,并向白连春的个人账号打入5万元捐款。同时,白连春不幸的遭遇引起全国诗迷的同情,截至昨日,他已接到全国各地捐款6万余元。
白连春_白连春 -获奖缺席
诗人白连春
"全国首届大型农民工诗歌征文大奖赛"在四川师范大学揭晓。令不少诗迷遗憾的是,大奖赛最高荣誉(特等奖)的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名满全国诗坛的泸州籍"苦瓜诗人"白连春却因病入院缺席领奖台。
颁奖仪式上,重症中的白连春特委托堂兄"以诗歌的名义"发表获奖感言:"20年前,我还年轻,诗歌是我的生命;10年前,我还不算太老,诗歌是我的生命;现在,重病在身,从打工的北京回到故乡四川泸州,诗歌更加是我的生命……"
白连春_白连春 -生活习惯
诗人白连春的北京生活已经延续差不多十年了。十年里,他先后四次到北京打工,一次在餐馆包饺子,一次烧锅炉,一次给一家文字社负责校对,最后一次在《北京文学》做编辑,持续至今。
但他似乎还是不太适应城市生活。因住在北京郊区,离上班地点太远,又容易晕车,转车车费也太贵。所以,他原来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上班一个半小时,下班一个半小时。现在,他换了一个住处,改成上班走路一个半小时,下班走路一个半小时。在庞大的北京城里,他不太会与人交往,也不太会表达自己,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上班,默默地看稿子,给作者写信,打电话,为别人写的好作品激动,偏爱那些来自底层作者的作品。不上班的时候,从早上起床开始写东西,从写诗歌,小说,到最近写电影剧本。下午去公园读点书,晚上则看碟片。
白连春_白连春 -作品特点
诗人白连春
白连春笔下出现最多的还是农民。他写《逆光劳作》,写《拯救父亲》,都是写农民的日常生活,写他们的忧伤和梦想。他写露宿街头的农民,写当建筑工人的农民,写卖菜的妇女,写捡垃圾的老人与乞讨的孩子,他还写农村的风物和景致。有评论者说,他是那种和泥土、和在泥土上生长的事物有着切近关系的诗人。白连春自己说,我写的东西既不传统,也不现代,也没有什么技巧。那是直接来源于内心深处的一种倾诉。
随着关注底层的声音和目光的增加,进入人们视野的底层写作者也日益多了起来。白连春说,曾经的他就这样被关注着,体会过这种被关注的快乐。但有很多关注仅仅停留在表面。而作为一个底层作者,写出好作品是第一,被关注是第二。对于“农民诗人”或“打工诗人”的称呼,他表示,自己不在乎别人如何称呼,只在乎写什么,怎么写。他始终把自己定位在“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打工者”,“当写作的时候,我不是一个作家,也不是一个诗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白连春_白连春 -文学观点
在白连春看来,文学和宗教一样,好的文字是教人善的,有爱在里面。一篇文章里有无爱,有多少爱,有怎样的爱,可以看出一个作家的水平。爱就如同盐,已经放在菜里了,看不见更摸不着,必须亲口尝才知道。爱放在文字里,会不知不觉改变文字的味道。他说,他的一切文字里面都是有爱的。“我是一个小人物,一个名字注定要被遗忘,一个身体死后注定要腐烂的人。活着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爱着,忍受着,写着,为了报答当初父母生下我,为了对得起将来的死亡。”
白连春_白连春 -成就评价
1994年,正值泸州诗歌界鼎盛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本土诗人。白连春因其坎坷、不幸的人生经历,以及他所创作的力作几乎都是一个农民对土地以及红苕、苦瓜等农作物的眷恋,因此被泸州诗坛公认为"苦瓜诗人"。
20余年的埋头笔耕,不管再苦再累再清贫,从头到尾对纯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白连春以1000余首诗歌、上百万字的中长篇小说,发表于全国各大文学刊物,成为当今中国文坛和诗坛极具人气和影响力的诗人。
白连春_白连春 -与汪曾琪
到北京的鲁迅文学院打工,受到汪曾祺关照。当大家都向汪曾祺拍马屁的时候,他便对向汪曾祺直言:“我觉得你的诗歌不如散文好,散文不如小说好,小说风格单一,变化太少。”不料得到汪曾祺的赏识。以后,白连春每次去汪曾祺家里玩,汪老都亲自给他煮饭。有一次,汪曾祺送他一张照片,白连春又直说:“你送我的这张,我不喜欢。”汪曾祺索性把影集抱出来,让他自己挑选。可见白连春性格不一般。
白连春_白连春 -诗歌欣赏
稻
白连春诗作
稻是一粒很小的东西
放到牙上才能嚼碎
阳光的黄内藏的是泪的白
在有水的地方稻是水稻
在没有水的地方稻是旱稻
稻的壳是父亲的辉煌
照了我一生
稻的汁是女儿的酸楚
苦了我一生
稻是一粒很小的东西
拿在手里很轻
但我总是一次一次俯下身
疲惫又虔诚
稻很脆弱
牙轻轻一咬就碎了
为了稻的熟
我爱了一生
白连春_白连春 -主要作品
出版诗集《逆光劳作》,中篇小说《拯救父亲》、《我爱北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