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是辽河的上游,也是辽河的最大支流,由南源老哈河与北源西拉沐沦河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大兴乡海流图村汇合而成, 在历史文献中曾与西拉木伦河合称潢水、辽水或大辽河。西辽河干流自海流图起流经开鲁县、科尔沁区、双辽市、昌图县四个县区,在辽宁省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村与东辽河汇合为辽河干流。河流整个流向是由西向东,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广泛分布着山丘草原和黄土丘陵地貌,气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 西辽河流域地处大兴安岭南麓和燕山北麓夹角地带,历史上曾诞生出诸如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富有生机、极具创造力的优秀文化,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西辽河_西辽河 -形成变迁
地处大兴安岭东南麓和燕山北麓夹角地带的西辽河流域,大体上位于东经117°~123°,北纬41°~45°之间。在中国地理上,这里是衔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带,同时也是中原农耕区与北方游牧区的交错区域。就世界范围而言,西辽河地区属于欧亚大陆草原通道南缘东端,濒临北太平洋西岸,这种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意味着古代的西辽河地区,处于连接中国南北和沟通世界东西的交通要冲,因此成为多种经济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分杂居、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带之一。这就是历史上的西辽河地区所以能够产生出富有生机、极具创造力的优秀文化,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策源地的原因。
西辽河_西辽河 -河流概况
地理位置
松辽流域
西辽河是辽河的上游,位于我国东北地区西部,大兴安岭山脉与燕山山脉之间。西辽河分为南北两源,南源老哈河发源自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岭,全长426公里;北源西拉沐沦河发源自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白岔山,全长380公里。南北源于翁牛特旗海流图村汇合成为西辽河干流。
流经地区
西辽河南源老哈河流经内蒙古宁城县、喀喇沁旗、元宝山区、敖汉旗、翁牛特旗,北源西拉木伦河流经内蒙古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西辽河干流从海流图起,流经开鲁、通辽科尔沁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双辽至辽宁省昌图县福德店附近与东辽河汇合止,干流全长403公里,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2500,落差186米。其中上中段大部分在内蒙古通辽市境内。
西辽河_西辽河 -水文特征
辽河流域水系
西辽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375.3毫米,折合年降水量为495亿立方米。西辽河多年平均流量85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6.7亿立方米。汛期6~9月的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在地区分布上,上丰下贫,从老哈河上游的100毫米,向下游递减至5毫米以下(不产流区)。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0.1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29.5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不重复量为40.57亿m3;西辽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35.30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6.01亿m3,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31.12亿m3。
西辽河_西辽河 -主要支流
西辽河
西辽河流域主要河流包括西辽河干流及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新开河、鸟力吉木仁河和教来河。根据产汇流关系,可划分为8个四级区:
老哈河:发源于七老图山,经承德市平泉县黄土梁子镇进入赤峰市境内,于奈曼旗进入通辽市境内,与西拉木伦河汇合。全长426km,流域面积2.74万平方公里。
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流经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和翁牛特旗,进入通辽市境内,在开鲁县台河口分为两股,一股汇入新开河,另一股与老哈河汇合,流入西辽河干流。河道全长376km,流域面积3.13万平方公里
新开河:自台河口纳入部分西拉木伦河水流,自西向东穿过西辽河平原北部,汇入西辽河干流。河道全长376km,流域面积0.79万平方公里。
教来河:发源于努鲁儿虎山,流经赤峰市敖汉旗,于下洼镇进入通辽市,最终汇入西辽河干流。全长482.2km,流域面积1.27万平方公里。
乌力吉木伦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流经赤峰市、通辽市、科尔沁右翼中旗与通榆县,再次流入通辽市,于科尔沁左翼中旗汇入新开河。河道长598km,流域面积4.8万平方公里。
西辽河干流:始于老哈河与西拉木伦河汇流处,自西向东穿过通辽市,在科尔沁左翼中旗纳入教来河、新开河,于郑家屯折向南。河道全长403km,流域面积1.78万平方公里。
西辽河_西辽河 -流域概况
地理位置
西辽河流域位于辽河上游,介于40°05′N~45°13′N、116°16′E~123°35′E,土地面积约为13.6万平方公里,占辽河流域的43%。流域内涉及的行政区划包括通辽市、赤峰市、朝阳市、沈阳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四平市、白城市、松原市和承德市共10个盟市,27个旗县区。
西辽河平原位于西辽河流域东部,松辽平原西部,面积约5.2万平方公里,基本位于通辽市境内,还包括赤峰市、兴安盟、四平市、白城市、松原市和沈阳市部分区域。
地形地貌
河流整个流向是由西向东,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广泛分布着山丘草原和黄土丘陵地貌,气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不良,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由于在大地构造上西辽河是出于松辽凹陷的下降区,自第四纪以来,因长期的下沉,加之河流的搬运,堆积了很厚的沉积层。西辽河最大的特点是主流摆动不定,流向多变,主流来回滚动。流域内共建有大、中、小型水库90多座,设计总库容41。2亿立方米。其中红山水库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一座水库
。
西辽河流域位于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递降的斜坡地带,其北侧为霍林河南侧分水岭,南侧为燕山c。la脉东段(七老图山、医巫闾山和努鲁儿虎山),东部为西辽河平原,西部为大兴安岭南段。山区海拔高度580~1500m,面积约为8.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61.8%;平原海拔高度110580m,面积约为5.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8.2%。
西辽河平原自西、西南、西北向东、东南、东北缓慢倾斜,地面坡降在1/10001/2000,呈波状起伏。西北缘为大兴安岭山前冲洪积台地,海拔般为500~800m,向东南方向倾斜;东北部为松辽平原与松嫩平原的分水岭,海拔为170~300m;西南为燕山山地,海拔为300~1000m。
西辽河平原主要地貌类型为微起伏平地、河漫滩、阶地、沙丘、沙地。平原区除主要河流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外,大部为风积沙复盖,沙垄间分布有垄间低地,可作为天然牧场。平原区主要地貌一单元为剥蚀堆积地形与堆积地形,近山地段存在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向东为第四系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冲积平原。东部为典型的冲湖积平原,具体表现为大兴安岭东部、燕山山地北部斜坡冲洪积台地、洪积高平原及冲湖积、冲积低平原。
土壤植被
根据全国土种志采用的分类系统,西辽河流域土壤总计56种,种类繁多。主要有草原风沙土、栗钙土、栗钙土性土、黑钙土、暗栗钙土等。上述主要土壤占流域面积达到60%。其中草原风沙土、潮土和栗钙土性土主要分布在平原区,栗钙土、栗钙土性土和黑钙土主要分布在山区。草原风沙土面积最大,为2.92万平方公里,占西辽河流域总面积的21%,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其次为栗钙土,面积2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山区。
西辽河流域地处半干旱区,属草原沙地农牧生态区。流域生态植被主要是典型草原植被、乔木、灌木半灌木草原植被和草甸植被。根据2005年遥感数据,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共有23种,主要包括旱地(含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等。旱地面积3.6万平方公里,约占西辽河流域总面积的27%;草地6.7万平方公里,约占52%:林地1.8万平方公里,约占13%;建设用地共0.31万平方公里,约占20%。
在西辽河平原区,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草地面积正在迅速减少,旱地面积迅速增加。根据遥感资料显示,自1995年至2010年,西辽河平原有大约4834.87平方公里草地转化为旱地,草地面积减少25%,旱地面积增加41%。1995年,草地是平原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平原区面积的44%,旱地占34%;2010年旱地己成为平原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约占平原区面积的47%,草地减少至32%。草地面积的减少反映了平原区生态系统退化问题。
气候特征
西辽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5。00℃~6。50℃,年均日照时数2800~3100h,相对湿度45%~58%,年均降雨量300---400mm,蒸发量1199~2200mm
。
西辽河平原主体处于半干旱季风气候区,表现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气候凉爽、冬季严寒少雪。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增加,时间上80%的降水出现在6~9月。多年平均蒸发量由西北向东南减少,年最大蒸发量2713.9mm,最小1323.1mm。多年平均风速2.7~4.0m/s。
社会情况
2009年西辽河流域总人口7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04.96万人,农村人口469.04万人,城镇化率39.40%,人口密度57.25人/平方公里,集中于通辽市和赤峰市。流域总耕地面积3301.98万亩,实际灌溉面积1397.55万亩
。
2009年西辽河平原区总人口472.29万人,耕地面积2052.15万亩,占平原区的19.47%,有效灌溉面积1522.20万亩,人均耕地面积4.35亩/人,高于全国人均耕地水平(1.5亩/人),与世界平均水平(4.6亩/人)相当。
经济情况
西辽河流域产业结构由以农、牧业为主,逐步发展为以农、牧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工、农、林、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
西辽河平原区地区生产总值380.1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048.36元。第一产业产值145.07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19.9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31.14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为1.2:1:1,第一产业主导平原经济。
西辽河平原区土质肥沃,素有“北方粮仓”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平原区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大豆、小麦等,经济作物为葵花籽、蓖麻、甜菜等。粮食产量达119.8亿斤。
西辽河通辽段
科尔沁草原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被誉为“黄牛之乡”和“中国马王之乡”。西辽河平原畜牧业集中于科尔沁草原,现有牲畜480.2万头(只),其中大牲畜232.8万头,小牲畜247.4万只。
平原区工业主要集中于科尔沁区,工业发展迅速,已初具规模,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能源、医药化工、建材四大主导产业为骨干,具有一定基础、规模与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
西辽河_西辽河 -水利概况
农业灌溉是西辽河流域主要用水对象,占总用水量的50%以上,工业生活用水量不足20%。流域引水工程主要是农业灌溉引水工程,水库等蓄水工程也多作为农业灌溉地表水水源工程。
主要灌区
西辽河平原区现有万亩以上灌区43处,其中大型灌区8处,中型灌区13处,小型灌区22处。主要集中于科尔沁区、科左中旗、开鲁县、奈曼旗及翁牛特旗,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教来河、老哈河中下游以及西辽河、新开河两岸。地表水水源主要为平原区水库,地下水源主要是分散的农灌机井。
旗/县/区灌区名称灌区规模
科尔沁区
清河灌区、莫力庙罐区、胜利灌区、胡力海、三义堂灌区
大型:3,中型:0,小型:1
科左中旗都西庙灌区、乌力吉吐灌区、舍伯吐灌区、希伯花灌区、白音他拉灌区
大型:1,中型:1,小型:3科左后旗
三江扬水站
大型:0,中型:0,小型:0开鲁县台河口灌区、西辽河灌区、东来灌区、北清河灌区、黄家大院灌区
大型:2,中型:0,小型:3库伦旗莫河沟水库灌区、五星灌区、泡子埃水库灌区、红旗水库灌区
大型:0,中型:0,小型:4
奈曼旗舍力虎水库、孟家段水库、团结扬水站、桥河扬水站、道力歹灌区、苇连苏灌区、平安地灌区、孟公灌区、呼沁苏木灌区、西地扬水站
大型:1,中型:1,小型:8
扎鲁特旗
前进灌区、乌力吉木仁草原灌区大型:0,中型:0,小型:2翁牛特旗红山灌区、玉田皋灌区、白音套海灌区、龙头山灌区、联合灌区、上桥头灌区、桥头五家灌区、幸福和灌区、大兴灌区、大兴胜利灌区、高力罕灌区、小响水灌区
大型:1,中型:11,小型:0
灌溉水源工程
(1)地表灌溉水源工程
东北最大水库-西辽河上游老哈河红山水库
至2010年,西辽河流域共有大型水库7座,总库容约24亿m3,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186座,总蓄水能力5.04亿m3。除红山水库外,其他大型水库均分布在平原区。平原区大、中、小型水库共29座,集水面积405.04平方公里,兴利库容5.95亿m3,有效灌溉面积10.8万亩。
西辽河平原区共有灌溉引水工程191座,供水能力约7亿m3,区域内干、支渠总长3721km,防渗渠道较短,仅为222.1km。
(2)地下水灌溉水源工程
西辽河流域现有地下水灌溉井14.63万眼,可供水43.79亿m3。其中,平原区配套7.11万眼,总灌溉面积721.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72.02万亩。地下水灌溉区域中:电配井有效灌溉面积279.45万亩,纯井灌面积114.02万亩。
机配井有效灌溉面积392.57万亩,纯井灌面积285.36万亩。
喷滴灌面积49.68万亩,电灌面积2.01万亩,机灌面积47.67万亩。
水利枢纽
水库名称所在流域总库容(亿m3)
红山
老哈河16.19
孟家段
西辽河1.08
他拉干
新开河
1.349吐尔吉山
教来河
1.2
莫力庙西辽河
1.56
舍力虎
教来河
1.18打虎石黑里河1.196
西辽河_西辽河 -流域文化演变
根据已经发表的西辽河流域全新世考古文化遗址的测年数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对野外考古材料的分析,系统地梳理了西辽河流域全新世以来文化景观的演变序列,主要结论如下:
1)从全新世早期至4800aB.P.左右,史前原始农业文化经历了最初的萌芽与积累,至红山时期进入了发达的耜耕农业文化阶段。小河西文化分布在西辽河流域东南部的黄土丘陵台地区;兴隆洼文化阶段本区原始农业文化产生,文化景观开始空间上的扩散,北边分布到大兴安岭东南麓的山前丘陵平原地带;赵宝沟文化处在原始农业文化的发展期,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文化景观的格局与兴隆洼文化基本一致;红山文化时期,原始农业文化第一次繁荣,流域东南部形成了区域文化景观的中心,文化在空间既集聚又扩散,北部的西拉沐沦河和乌力吉沐沦河流域都有大量的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
2)大约在4.8kaB.P.左右,红山农业文化衰退,小河沿文化产生。虽然小河沿文化与红山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承袭关系,但文化发生了衰退。
3)在4.1kaB.P.左右,夏家店下层文化兴起,本区进入了青铜器文化时代,史前农业发展到较高阶段。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今天的科尔沁沙地以南的黄土丘陵台地区,而北部的西拉沐沦河和乌力吉沐沦河流域基本没有发现该文化遗址的分布。
4)夏家店下层文化在3.3~3.2kaB.P.左右逐渐被夏家店上层文化取代,西辽河流域发生了文化的转型,畜牧业文化在本区第一次盛行,文化遗址的分布范围超过了夏家店下层文化。
5)战国西汉时期,中原农业人口北上,农业文化与畜牧业文化发生融合,在燕秦汉长城以南、燕山以北形成农牧交错的文化景观。东汉唐末农牧交错的文化景观南移,西辽河流域形成典型的畜牧业文化景观。公元10世纪初,随着辽王朝的建立,大量的农业人口迁入西辽河流域,燕山以北至大兴安岭东南麓之间形成广阔的农牧交错的文化景观。金至明永乐年间,西辽河流域农业文化逐渐衰退,农牧交错的文化景观逐渐向南迁移,至明永乐年间,畜牧业文化景观占据整个西辽河流域,一直延续到清初。
6)清初至咸丰年间,清朝对西辽河流域采取了放垦和招垦相结合的政策,农业文化缓慢北上,至咸丰末年,本区南部形成了农业文化景观区,中部为典型的农牧交错带文化景观区,北部依然是畜牧业文化景观区。清末至近代,本区实行了移民实边的放垦政策,农业人口大量迁入西辽河地区,农业文化景观区北界也推移到今翁牛特旗南部敖汉旗中北部一线。此线以北至大兴安岭东南麓之间形成典型的畜牧业文化景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