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名词由来,期望效应-效应实验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期望效应_期望效应 -名词由来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期望效应_期望效应 -效应实验


实验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才智得多,都先跑出去了。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个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教授立刻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他和和雅各布森(A. L. Jacobson)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望效应_期望效应 -名词分析


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由他们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权威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望,就是这些教师的较高期望在8个月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所刻划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望效应”。

其实,“罗森塔尔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价值远远没有得到老师们的普遍重视。我想从这个期望效应中我们可以获得一点启示,那就是老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还应该把这种效应用于学生身上。老师要告诉学生,他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让学生对自己增强自信心,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更充满希望。在教学实际中,用对待聪明学生的态度方法对待你所有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期待,你的学生将会越来越聪明的。同时也给老师提个建议:凡是学生能自己办到的事,坚决不替代;课堂上能少讲的就少讲,能不讲的就不讲;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由权交还给学生。那么,你还给学生的将是更美好的未来。

期望效应_期望效应 -启示

罗森塔尔试验说明,教育者只要诚心诚意寄希望于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将会按教育者的期望去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 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一种爱,有如催化剂、加热剂。如果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宜的期望目标,就如在学生心头点燃了知识大厦阶梯上的一盏盏闪亮的明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不断攀登。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按教育者的期望发展。学生的气质、个性特点不同,原有经历不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各有差异,对自己的要求也有高有低。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智力水平,既不过高,又不偏低。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期望要合情合理。

合理就是要符合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需要,符合时代的潮流,对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期望要具有可行性。

这里的可行性是指符合行为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如果从客观上讲是合理的,而主体行为上是不可能的,那么这种期望还是不能转化为主体需要,更不能内化为主体动力。

第三、期望要具有挑战性。

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的,超出于原有水平,但通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期望,才有吸引力,才有激励性。可望而不可即的或随手可得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俗话说:跳一跳可摘到的桃子最甜。

第四、期望要内隐。

教育者的期待不应当是赤裸裸的“现金交易”,而应当是温情脉脉的感化;不应当是口头上的说教,而应当是满怀期望,含而不露地潜入学生的心灵。大喊大叫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五、期望要持久。

期望要有信心、决心和耐心,即使一时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也不要灰心丧气。须知学生领会,接受师长的期望,需要一个过程,在活动中作出成绩,也需要时间,任何急躁情绪,都将适得其反。

第六、不要把期望变成负担。

期望效应_期望效应 -现实例子


期望效应

在现实生活里,许多人迷信于星座,属相来测试人的命运,性格,迷信于某某智力商数量表测量孩子的智力等。面对这种现象,不能以简单的唯心主义,鬼神论者来评判,也不必对智力商数神秘兮兮,因过分迷信而贻误孩子前程。其实在这些测试活动的指导语中,蕴含了暗示和期望。比如说兔属相的人“性情开朗,活泼诙谐,积极进取”,当某兔属相的人读了之后,则会产生一种认同感,即便没有,此后的态度,情感以及行为上将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假设将指导语改为“郁郁寡欢,忧闷焦虑”之类,读者即便是快乐外向型的性格,久而久之,也将会趋向于内向型性格。一些歪理邪说也正好运用了暗示和期望效应了来攫取人们的意志,俘虏人们的思想。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科学家调查了1973年至1998年近21万名华裔和日裔美国人以及4700多万名美国白人的死亡证明,研究他们的死亡日期,结果发现,每个月4号,华人和日本人死亡的人数比其它日子死亡的人数明显要高,在华裔和日裔慢性心脏病住院病人当中,“第四日”死亡率比平时要高出45%。研究认为,普通话、广东话和日语中的“4”和“死”谐音,部分华人和日本人有一种忌讳“4”的迷信心理,因为这种迷信心理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所以,最关键的是指导语编制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因为在不同的观念下所编制的指导语,将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由此而想到,将我们的教育评价以及智力测试说成是“评定”,“测定”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所谓“定”是一种静止的思维方式。与其说“评定”,不如说“预测”。预测是以前段评价为基础的,既带有指导性,又带有预见性。因此,在给学生的评语中不应该是“你是……的学生”,而应当是“你将会是……”,“你将成为……”。

期望效应_期望效应 -家庭教育运用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期望效应常常可以发挥它的强大而神奇的威力。首先,家长一定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他的未来要充满信心。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努力去挖掘他们的潜力。在充分信任和精心培养下,这些长处和潜力才能得到更好发挥,使孩子长大后成为有用之材。

孩子的确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智力的开发也有早有晚。这跟遗传、环境、教育等各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实,聪明与不聪明是会互相转变的。有些孩子依仗自己有个能使小聪明的脑袋,往往就放松了学习,甚至不好好学习,这样,小聪明的脑袋就变成一个“笨”的因素。有的家长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不是细心地去寻找原因,想想办法,而是一味埋怨自己的孩子“笨”,这恰恰是使孩子变“笨”的一种重要原因。另一种情况却恰恰相反,有的孩子本来较笨,由于家长加强教育,加强辅导,并鼓励他勤奋、拼搏,这样,原本的“笨”却变成了聪明的开端。因此,家长不要一味埋怨孩子笨,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说那些有损孩子自尊心的话。家长们都应知道,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可有先有后。我们要注意启发,不能急躁,要多想办法,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这才是上策。

古今中外,有许多幼年时智力平平者,长大之后竟成为杰出的人材。他们之所以能出类拔萃,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们有很好的父母,归功于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期望效应发挥的威力。

当然,家庭教育中的“期望效应”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脱离实际去追求孩子不可能达到的期望值,也是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期望效应_期望效应 -教师教育运用


教学中的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及心理发展等诸方面影响都极为显著,这已为中外许多研究结果所证实。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及学业成就动机发生作用的。同时,在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教师期望、学习能力感、学业成就动机及学业成绩等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期望效应的功能包括: 1、激励功能,促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形成一种良性循环;2、调整功能,即调整师生间的关系,形成认识、情感及思维上的“共振”;3、转化功能,即促进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观念走向现代的教育观;4、支援性功能,即帮助学生解决在探索知识以及心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期望效应要注意体现:1、民主性原则,即将期望效应建立在平等、合作、互助的基础上;2、适度性原则,即要考虑到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3、暗示性原则,即将教师的期望无意识或相当隐蔽地传递给学生;4、差异性原则,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对策

(一)教师期望主要是通过教师行为来传递。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地了解哪些行为与高期望相联系,哪些行为与低期望相联系,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言语和行为为学生创造温暖的心理气氛,而不应以冷漠、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合理的意见及良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对不良行为予以批评,但批评不可过度,如学生在错误回答问题后,更多的应是鼓励而非批评;教师应经常承认、修改、应用、比较或概括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意见,不应忽视学生合理的意见;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较多、较难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期望值;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地等待他回答问题,以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感水平;教师应与学生密切交往,促进期望效应的实现。

(二)由于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感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但与它对学业成就动机及学业成绩的影响相比,相对较小。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感更大程度上受到学生成败经验、自我知觉及归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学生采取尊重、信任、爱护的态度,提高其学习能力感水平。其次,创造条件,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但这种机会的提供应适合学生的水平,尤其是工作与学习任务的难度,应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完成的,这样,学生既能获得成功,又付出了一定的努力,证实了自己的能力,同时学习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第三,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归因,以正确对待学业的成败。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将失败归于努力程度不够,这样才能从成功中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同时变失败为动力,取得成功。第四,运用恰当的评价和奖励方式,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应是与其过去相比,这样,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教师和同伴的积极评价,排除竞争性、防御性的心理气氛对学生自信心的消极影响。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名词由来,期望效应-效应实验

(三)由于教育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影响比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要显著,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他的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这种影响,采用适当的激励方式,以激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热切的期待,亲切、和蔼地鼓励学生。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致力于追求同自身能力水平相称的学习目标,并及时予以表扬。第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定其努力目标,形成不同的期望,否则,整齐划一的期望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动机。同时,教师的期望不可过高,否则学生经过努力无法达到,也会丧失成就动机。总之,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学习能力感及学业成就动机等内部心理因素而实现,因此,教师最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及学业成就动机水平,从而改进其学习,提高学业成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00103/177527.html

更多阅读

蝴蝶效应 影评 蝴蝶效应电影深度解析

不需要不需要,真的不需要2007-08-11 16:58:33   来自: 老妓|扶立 (就算摇到没牙我他妈至少还能滚)The Butterfly Effect 2 / 蝴蝶效应2的评论          3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在我活过的这些年头,一个千锤百炼过的经验是:一

期望效应 管理期望效应

08心理韦鲜20080718111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5节: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与赞美能创造奇迹(3)

系列专题:《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继母走到卡耐基面前,温柔地摸着他的头,说道:“他怎么会是坏孩子呢,我看他应该是全镇最快乐、最聪明的孩子。”这样一句简朴的话,不仅让他消除了对继母的抵触情绪,而且还成为激励他的动力

第4节: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与赞美能创造奇迹(2)

系列专题:《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名流贵胄,还是卑微平凡的贩夫走卒,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美

第3节: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与赞美能创造奇迹(1)

系列专题:《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  第一篇 情绪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复杂多变,犹如大海的波涛,大起大落:喜悦时如沐春风,抑郁时黯然神伤,生气时急火攻心,伤心时愁肠百结,焦虑时惶惶终日,紧张时惴惴不安……

声明:《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名词由来,期望效应-效应实验》为网友清风暖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