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胜本科学历,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为浙江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兼职教授。1970年―`1977年服役于上海武警总队,历任班长、技师;1977年―1989年在浙江萧山二轻系统工作,历任工会主席、副厂长、书记、供销公司经理、二轻工业局副局长、二轻总公司副总经理;1989年―1990年受浙江省政府派遣前往日本静冈县学习进修;1990年―1994年担任萧山市国营工业总公司总经理;1994年底创办莱茵达公司,现任浙江莱茵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高继胜_高继胜 -个人简介
高继胜现为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所学专
高继胜
业为军事体育与工商管理,现任上市公司浙江东方属下东方莱茵达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浙江莱茵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钱塘江畔长大的高继胜天生是个弄潮儿。他伴随着中国由闭关自守到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汹涌彭湃的改革浪潮,踏浪前进演绎了很多传奇故事。他下过乡务过农,当过兵抗过枪,办过厂经过商,当过官带过兵,作过记者留过洋。丰富的阅历,曲折的经历,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策划人。近几年来,他策划了几十个房地产项目,进退自如,游刃有余,点石成金,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军人的胆魄。
他的论文深入浅出,他的散文甘润纯朴。他的个性深沉而浪漫,他的为人高尚而大气。他是一个颇具人格魅力的企业家。
高继胜_高继胜 -创业之路
“早在莱茵达成立的第一天,我就发誓要把它打造成为上市公司。为什么?就是为了让它可以永续发展。”13年前,高继胜创立了浙江莱茵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高继胜的心中就怀揣着一个资本的梦想。虽然当时房产公司的上市被设定为“禁区”,虽然
高继胜
那时的很多浙商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还有些模糊。
13年后,高继胜,这位下过乡务过农,当过兵扛过枪,办过厂经过商,做过记者留过洋的浙商,不但实现了莱茵达的借壳上市,还正向着莱茵达的整体上市之路快速迈进。
7月20日,莱茵置业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第一大股东莱茵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资产认购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具体方案。公司拟以4.41元/股定向增发1.3亿股购买莱茵集团资产,实现莱茵达集团房地产业务整体上市。
“对于整体上市,我们该公开的都已经公告了,这里也不能说更多的了,希望你能够理解。”实现创业之初的梦想后,高继胜对于资本市场显得异常谨慎。
创业之初就想着上市
莱茵达在杭州也许并不是最知名的房地产企业,但涉足资本市场应该是在杭州的房地产企业中最为领先的。
“早在莱茵达成立的第一天,我就发誓要把它打造成为上市公司。”高继胜表示,有关统计数据说,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6年;而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8年。所以,我从办企业的第一天起就提出:“成也3年,败也3年”,也就是说要在3年内奠定企业发展的“江山”,特别是要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与资本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是有着这样一种对资本市场的渴求,经过8年的酝酿,2002年,莱茵达集团受让原辽房天29.43%股权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后,将其更名为“莱茵置业”,藉此进入资本市场。而当时杭州的楼市刚刚步入异常火爆的阶段。莱茵达的上市,显然为高继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添了不少砝码。
他说,众所周知,房地产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它是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高度密集的产业,谁的资本量大,领域面广,谁就是这个行业的“老大”。其实,任何一个产业,在初级阶段的时候,肯定是“千军万马”竞争的局面,发展到后来,必然是“诸国争雄”和“天下一统”的结果。比如日本的摩托车行业,上一世纪的70年代,仍有150家企业,可到现在,全国就只剩下“雅马哈”等3家。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也将不断地向少数企业集中。而促使它向少数企业集中的只有资本的力量。
在进入资本市场之后,高继胜并没有迷失自己的主业,而是给公司的发展制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其中,有这么两条原则,一是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后,资本必须为产业发展服务;二是须坚定不移地抓主业。
借壳上市主业要对口
浙江的民间资本异常活跃,很多企业也具备了上市的要求,然而早些年资本市场对于民营企业的“偏见”,让很多浙商走上了“借壳”的曲线上市之路。然而,许多企业买“壳”之后,往往因两个企业融合的困难,以致不能实现初期目标,有的不得以再次转而卖“壳”。
对此,身为浙江大学房地产投资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顾问的高继胜就显现出了学者的认真。他说,事实上,买了“壳”,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有的企业买了“壳”之后反而举步维艰,为什么呢?我想主要原因大概有这么三条:
一是主业不对口。比如房地产的企业购买制药厂,那么,它首先碰到的是人才不对接,无法派出自己的人才去接管,去控制被购企业的发展。二是买“壳”之后,企业本身大伤元气,因为民企买“壳”是现金买卖,它不像国企,可以通过资产置换节约现金支出;而企业的后续经营还得注入大量资金,所以,要买“壳”,你得保证有足够的能力用于后期扶持。三是文化上的碰撞问题。比如我们收购“辽房天”以后也强烈地感受到被购企业原有的企业文化与“莱茵达”的差距。如果,这两种文化碰撞之后不能很好融合,就会产生危机。
同时,高继胜还透露了自己的“选壳经”:“首要条件是主业对口,为此,我走南闯北花了10个月时间,接触了10多家准备卖壳的上市公司,最后才选准从事房地产开发和城市供暖的辽房天。”
“我挑选壳资源还有这么一些附加条件:尽可能减少设备的资产;基本上没有太大的人事负担;流动资产不能贬值太大;距离京城要近一些。我最后才选中辽房天,是因为它具备了这些条件,地理位置又在沈阳,离北京不是太远。”
地产要实现整体上市
“我们收购辽房天后没有急于大规模地重组,而是局部调整和恢复它造血功能。因为,我们要保有后续发展的实力,就得量力而行。”在收购辽天房之后,高继胜一直小心翼翼地进行整合。
直到4年后,他才迈出资本整合的关键步伐。2006年10月24日,莱茵置业发布董事会公告称:公司拟向包括第一大股东莱茵达集团在内的不超过10家机构投资者非公开发行数量不超过8800万股股票。
当时高继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本次定向增发作为莱茵置业历经4年的重组整合后迎来的第一次再融资,募集资金项目就选择了向集团公司收购其持有的房地产开发业务,表明历史遗留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妥善的消化和解决,莱茵达集团房地产主业的整体上市已实质性启动。
今年7月20日,莱茵置业再次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第一大股东莱茵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资产认购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具体方案。公司拟以4.41元/股定向增发1.3亿股购买莱茵集团资产,实现莱茵达集团房地产业务整体上市。
对于这次的定向增发计划,高继胜显得异常谨慎。他表示,目前此次交易虽然已经得到董事会审议通过,但这还需要中国证监会对于此次交易以及莱茵达集团免于以要约方式增持莱茵置业股份的申请给予批准等一系列的步骤,一切都尚处于进行当中。
虽然整体上市计划还在落实当中,虽然高继胜还不愿过多谈论,不过市场已经对莱茵置业给出了评价:在定向增发消
高继胜
息的预期下,莱茵置业从7月5日最低跌到7.7元之后,便展开主升浪,截至昨天收盘,价格已经上升至14.52元,最高价摸至14.97元,一个月不到,涨幅高达88%。
激情和理性驾驭资本
第一眼见到高继胜,你很难判断出他是一个商人;即使你坐下来跟他长谈,你也很难感受到对面坐着的是一个商人。因为,他个人融合了太多的角色,以至于你很难一眼参透。
高继胜现在是莱茵达集团董事长,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同时还是清华大学房地产EMBA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一个地地道道的学者。此外他还是萧山作协名誉主席,著有《策划莱茵达》、《力争第二》等书,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过许多经济论文、诗歌、散文。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继胜又是一个很纯粹的文人。
在这么多角色中,高继胜还是比较喜欢自己是一个文人。他说:“感觉文人更加高雅。我很希望自己为莱茵达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到那时,我就可以离开莱茵达,安心当文人了。”
“我认为事业与人生是在不断地总结、演绎;再总结、再演绎,这样往复发展的。我为什么说是‘演绎’而不说是‘实践’,因为‘演绎’更生动,场面更壮观。而我又为什么喜欢看散文、写散文?因为散文就是这种有场面的‘演绎’,又有主题提升的艺术。”
正是这种文人的情结,让高继胜对于资本和资本市场有了更为文化的解读。多年的商海“演绎”,也让高继胜在文人的清高和商人的逐利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
“资本天生就是逐利的,现在很多企业家就是被资本牵着鼻子走,这样最终结果只能如同熟透了的柿子瞬间从树枝坠落。企业家就应该用自己的激情和理性来驾驭资本,而不是被资本所奴役。而我仅仅是把莱茵达作为自己理论研究的试验田,在这里我可以实践自己的各种理论和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