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斑鳢 斑鳢-形态特征,斑鳢-乌斑鳢选育成功

形态特征 斑鳢 斑鳢-形态特征,斑鳢-乌斑鳢选育成功

斑鳢(Channamaculata)属鲈形目,攀鲈亚目,鳢科,鳢属。俗称:豺鱼、财鱼、文鱼、生鱼等;英文名:Taiwansnakehead。它与乌鳢同属不同种,形态、习性均极相似。乌鳢和斑鳢都分布广,但斑鳢仅分布于长江以南,它与乌鳢一样,生活力强,生长速度较快,出水后不易死亡,死后肌体也不易腐烂变质,便于运输加工。乌鳢和斑鳢的含肉量高,营养价值高。最近我国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鳢――乌斑鳢。

斑鳢_斑鳢 -形态特征

斑鳢体近圆筒状,尾柄粗短。头长,吻短,略平扁。口大,下颌稍突出,颌具尖齿。有鳃辅助呼吸器官。头、体均被鳞,侧线在体前断(弯)折。背、臀鳍基部甚长。胸鳍圆;腹鳍小,前位。尾鳍圆形。体具多数不规则大小黑斑。


斑鳢嬉游

斑鳢的背鳍有软条40~46条,臀鳍有软条28~30条,侧浅鳞41~55枚,体长与尾板高的比为9左右;而乌鳢背鳍有软条47~53条,臀鳍有软条31~35条,侧浅鳞为62~68枚,体长尾板高比为10~11。斑鳢与乌鳢头部背面的斑纹也有明显的区别,斑鳢头部纹近似“一八八”形,而乌鳢则为七星状斑块。此外,乌鳢的头形比较尖长,更似蛇头。

斑鳢_斑鳢 -乌斑鳢选育成功

日前,由水科院珠江所承担的国家农业行业专项子项目“杂交鳢分子育种”取得了新突破,


斑鳢

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鳢――乌斑鳢。

项目在对我国不同种群斑鳢的优势性状进行分析、选育的基础上,采用种内杂交方法,集中不同群体优点作为基础群,以斑鳢雄鱼为父本,乌鳢雌鱼为母本,通过生态调控和激素催熟等方法强化培育亲本,解决两种亲本之间性腺发育不同步的问题,获得了生长速度大幅提高的超级杂交鳢――乌斑鳢。该鱼外观形态在体表斑纹、可量性状方面与乌鳢较为相似,在可数性状方面则偏向于斑鳢。与目前大量养殖的另一组合的杂交鳢相比,乌斑鳢的个体较为均匀,性腺发育较慢。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全长4厘米的乌斑鳢鱼苗养殖82天平均体重为0.41公斤;养殖210天平均体重为1.16公斤,最大个体达到2.3公斤,亩产量6713公斤。较之其他杂交鳢,乌斑鳢饲料系数低更低,生长速度和单位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具备大面积推广潜力。

斑鳢_斑鳢 -食性

斑鳢是一种典型的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虾、蝌蚪、水生昆虫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其食物组成随体长的改变和生活环境的不同而改变。一般体长在30mm以下的幼苗,其食物主要以足类、棱角类、摇蚊幼虫为食。体长在30~80mm的苗种,则以水生昆虫为主,也捕食一些小鱼、小虾。体长在80mm以上时,则主要以鱼、虾类为摄食对象。当体重达到500克以上时,能吞食相当于其重三分之一或体长二分之一的其它鱼类。人工喂养时,则主要投喂冰冻海水下杂鱼、蚯蚓、蚌肉等。经过人工驯养后,也能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斑鳢性凶猛,贪食,且当食物不足,或规格不整齐,个体大小相差较大时,会相互残食。因此,养殖斑鳢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放养规格的整齐一致,尤其是种苗培育阶段,要根据规格大小进行分级养殖。同时尽可能投喂啼够的人工食物,满足其摄食生长需要。

斑鳢_斑鳢 -生长

斑鳢的生长速度较快。最大个体体重达5kg以上。在水温20~28℃,斑鳢生长速度最快,当温度升高或降低,则生长速度减慢,11月份以后,当水温降低至15℃以下时,斑鳢几乎不摄食,基本停止生长。冬季低温期间,完全停止生长,多潜入洞穴或钻入泥层中过冬。开春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时,又开始摄食生长。在自然条件下,2龄前,为斑鳢体长加速生长阶段,2龄后,体长增长减慢,体重增长较快。一般一冬龄鱼的鱼体长约19~39.8cm,体重95~760克;二冬龄鱼的鱼体长约38.5~40cm,体重625~1 395克;三冬龄鱼的鱼体长约45~59cm,体重1 467~2 031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鱼体生长更加快速。

斑鳢_斑鳢 -价值

斑鳢肉多,肥美,少细刺,且富含营养,在南方,被视为上等滋补品。

乌鳢和斑鳢均可入药。其肉性寒,味甘、平,有去湿利尿、通气、消胀、祛风、催乳、补血之功效;对浮肿、湿痹、小便不利、胸闷、胃胀、肺结核久治不愈、肠痔下血、麻疹、耳痛、火气上升、产妇奶少、产妇贫血、风疮、顽癣疥癞经久不愈、口眼歪斜、抽搐麻木等症,均有一定疗效。在广东、福建一带,民间还认为斑鳢有收敛生肌之功,故每当手术后多食用斑鳢,用以加速伤口的愈合。此外,也可治疗腰酸背痛、骨火、关节炎、肾炎等症。斑鳢的胆汁加冰片点眼,还可医治砂眼。

斑鳢_斑鳢 -繁殖

繁殖习性

斑鳢的产卵期为4~7月,在华南地区,4月中旬到5月为产卵高潮,华中地区则以5月~6月为产卵高峰期。斑鳢的性成熟年龄,随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我国南方地区,一冬龄鱼体长约20cm左右,体重130克以上就能繁殖产卵,沿长江地区,二冬龄体长30cm左右,方能繁殖。成熟的斑鳢亲鱼怀卵量与亲鱼个体大小有关。5kg左右的雌性亲鱼怀卵量为8 000~10 000粒,部分可达11 000~12 000粒。

自然繁殖


斑鳢

在自然繁殖季节,成熟的斑鳢多在池沼、河边水草茂盛的浅水滩产卵、受精、进行自然繁殖。但是,单靠自

然繁殖是无未能解决大面积养殖所需要的苗种,必须设法创造与自然繁殖相当的环境条件,让其在繁殖池进行繁殖,以获得大量的鱼苗。繁殖池的面积视亲鱼的数量而定,0.1~1.0亩均可,池底要分深浅两部分,深处1米,浅处30厘米,池的边缘和中央都可作为深处,其余为浅处,还要栽植水草、水浮莲等。池堤可用泥土筑成,并让水草丛生,在池堤周围应用砖、竹等加高30~40厘米,以防亲鱼跳出。池中须保持透明度较大的瘦水。供作饵料的小鱼以每0.5kg15~20尾者为佳,但放入数量不宜过多,尤其在春初产卵前的亲鱼,防止鱼体过肥,产卵迟缓。每立方米水体放入1尾雄鱼配1尾雌鱼。雌鱼在产卵前,在水草茂盛的地方,用口将水草围成团状的草堆,然后口吐泡沫作巢,巢的大小视鱼大小而定,一般0.5kg左右的亲鱼,所作的巢直径为40~50厘米,雌鱼一般都在无风平静天气、黎明前最宁静的时候产卵,产卵时雌鱼先至鱼巢之下接近水面处,腹部向上仰卧身体象抽筋似的摇动身体产卵。雄鱼也以同样姿态靠近排出精液。产卵后雌雄鱼都不离开,潜伏在巢底下,保护鱼巢,直到孵出仔鱼才离开鱼巢,带仔鱼群到处觅食,仔鱼群在上、亲鱼在下,这时亲鱼也开始残食离群的幼鱼。所以在斑鳢繁殖季节,每晨巡视繁殖池周围的草丛,如发现受精卵、刚孵化的仔鱼和幼鱼,要及时捞起,移入小水泥池进行培育。

人工繁殖

亲鱼的来源与选择

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江河、湖泊等冬季捕捞,选留亲鱼;二是池塘培育选留亲鱼;三是市场选择性收购商品亲鱼。选留亲鱼的主要标准是:体质健壮,生命力强,体肥无伤的一冬龄以上的,最好是2冬龄,体重0.75千克以上,达性成熟的斑鳢。雌雄比例为1∶1~1∶2。

亲鱼的运输

斑鳢亲鱼的运输简单易行,但要注意的是在高温季节,长途运输时,降温不能太低,以免冻坏内脏器官,造成大量死亡。低温季节操作要小心,不能损伤体表,否则易患水霉死亡。?

亲鱼培育

(1)亲鱼培育池:亲鱼培育池面积一般以1亩左右为宜,不宜过大,水深1. 5米左右,土质或泥沙底质池底。池堤边设0.8~1.2M的围网,以防斑鳢外逃。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2)亲鱼放养:亲鱼专池专养,以备亲鱼的强化培育。放养密度相较其他亲鱼培育密度高些,每亩放养100~200组为宜,适当搭养鲢鳙鱼,以调水质。

(3)亲鱼饲料:喂养斑鳢亲鱼的主要饲料为小鱼,小虾,或海水冰冻鱼。当水温降低到20℃时,摄食量减少,当降低到15℃时,基本停止进食,开春后,水温升高到18℃以上即要投喂,升至22℃~28℃,食量大增。投食量为鱼体重的10~15%。投喂的小鱼、小虾要求新鲜,大小适口,如果过大,需要切碎。

(4)亲鱼饲养管理:主要是注意亲鱼产前培育与产后护理。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投喂足够的新鲜、高质饲料,以满足亲鱼性腺转化所需要的营养及产后营养补充的需要。在亲鱼池四周中或四角,种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利于斑鳢亲鱼隐蔽、吃食和调节水质。

亲鱼催产

(1)产卵池和鱼巢的准备


斑鳢

如果采用人工授精方式,则产卵池用水泥池,这样操作方便易行便

于观察。如果自然授精,则斑鳢的产卵池以土池为好,不伤亲鱼。产卵池以1亩左右为宜,水深1.~1.5米,催产前10~15天用生石灰砌底清塘消毒,消除野杂鱼、蛙卵等有害生物,最好用网围好,防止其它动物进入。乌鳢有筑巢习性,所以最好在催产前在池四周作好人工鱼巢(相当于小型产卵池),供亲鱼发情产卵,一般每亩产卵池可作人工鱼巢40~60个。在土质产卵池四周作好小型产卵池,小型产卵池中以质地柔软,新鲜无毒的水葫芦,水花生等做成鱼巢。小型产卵池的制作方法:在池边塘底插四根竹子,每根竹子相距40~60厘米。四周围上编织网,网顶高出水面,网底离水面20~50厘米,围网中间放鱼巢。这样,斑鳢亲鱼在人工催产后,会自动发情配对,选择小型产卵池进行产卵每个小产卵池由一对亲鱼抢占。这样方法的改进,操作简单,方便易行,又能大规模催产、孵化。

(2)雌雄亲鱼的选择

雌雄亲鱼体形在非生殖季节较难区别,在生殖季节,性成熟的雌鱼,腹部膨大且柔软,生殖孔大而凸出,呈三角形,胸腹部鳞片呈灰白色,颜色相对较浅,雄鱼则身体较雌鱼略长,背、尾鳍较大,腹部较小,生殖孔小而微凹,微呈粉红色,胸、腹部鳞片呈灰黑色,颜色相对较深。通过以上特征,基本上可以鉴别斑鳢的雌性性别。雌雄亲鱼按1∶1的配比进行催产,产卵孵化。

(3)催产药物及注射量

催产斑鳢的药物种类很多,在生产中常常采用鱼垂体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剂量是一般为:雌鱼每公斤体重为:TG3~4mg+HCG1000~1500或用DOM:6~8mg+HCG1000~1500Iu/kg,雄鱼剂量减半。采用两针注射法。第一针注射量为总量的1/3,第二针注射量为总量的2/3,针距为12小时。亲鱼发情产卵时,产卵池周围一定要保持安静。

斑鳢_斑鳢 -孵化过程


斑鳢

亲鱼产卵后,要及时把受精卵采收集中,放入孵化器中进行孵化。孵化器种类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孵化方式。孵化过程中注意用0.1×10-6浓度的孔雀石绿给受精卵进行消毒。可防止水霉,提高孵化率。孵化期间就尽量保持水温的恒定。变幅范围应控制在2℃左右,否则会影响孵化率,保证水质清新,溶氧不低于4mg/L,水温在18~31℃,最好在20℃~28℃之间。

产卵池孵化即亲鱼产卵后,受精卵继续留在原产卵池孵化,将产后亲鱼捞出。此种方法只适用小型产卵池,才易捕捉产后亲鱼,并且产后亲鱼要全部捞起。尽可能保持池水的微流状态,不断更换新水,保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注射防止其他鱼、蛙、蛇等有害动物入池。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成本低,无损务,孵化率高。

水泥池静水孵化将受精卵采集到水泥池中孵化,水泥池事先消毒。每平方水面可放受精卵1~1.5万粒。这种方法一定要给水体充气,保证水体足够的溶氧,供胚胎发育的需要,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易行,有效防止敌害生物的破坏,孵化率高,适合有水泥池的孵化场生产。

孵化环道流水孵化将受精卵采集集中移入孵化环道孵化,以微流水冲动,不需充气。每立方水体可放受精卵3~5万粒。此种方法需经常洗刷过滤筛网,防止漫水,造成受精卵流失。此方法好处是可以高密度,大量生产,适合大型孵化场采用。

网箱孵化设置网箱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有微流水。每平方米水面可以放卵1~1.5万粒。此种方法简便易行,管理方便,既适合各家各户少量孵化,也适合大型孵化场批量生产。

小型塑料桶(盆)孵化根据生产需要购置一定数量的塑料桶(盆),放入无污染的清水,每个塑料桶放置一个充气气头,每平方面水面放入受精卵1~1.5万粒。此种方法最简单易行,且便于孵化过程中的观察。适合小型生产的需要。

斑鳢_斑鳢 -鱼苗培育

鱼苗培育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水泥池培育或池塘培苗,水泥池培育,可高密度,每平方水面可放入1~1.5万尾,池塘培苗密度低,每亩水面可放苗8~15万。放苗前池塘要经过严格消毒,并施肥,培育大量的水蚤等水生动物,供苗开口摄食。斑鳢孵化容易,培苗难。斑鳢的孵化率可达90%以上,而成活率高的会有50%~60%,一般为20~40%。甚至更低。因而如何提高鱼苗的成活率是斑鳢人工繁殖中急需解决的关键。

刚孵化的仔鱼,腹部有一膨大的卵黄囊,全长3.8~4.3mm,体质较弱,活动能力差,侧卧漂浮于水面。在3~4天内,以自身卵黄囊为营养来源,不必投饵。但随着卵黄囊的消化吸收,其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可自由游动。5天以后,卵黄枣完全消失,开始主动摄食。其主要方法如下:适时开口:一定掌握好仔鱼开口摄食时间,当斑鳢仔鱼开口摄食时,用100~120目筛网从池塘中捞取浮游动物(俗称水蛛),用40目的筛网过滤水公蜈公等害虫和杂质,以其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内,供仔鱼摄食需要。充足投喂:尽可能投喂足够的水生浮游动物供斑鳢摄食,如果不能满足其需要,则可能投喂熟鸡蛋蛋黄。方法是:煮熟鸡蛋,去白留黄,用量每每万尾鱼苗用蛋黄1~2个,以30~40目筛网过滤,滤液均匀泼洒。但要注意水质的变化,如果因投喂蛋,水质开始恶化,要及时换水,以保证水质清新。保持水质清新和足够溶氧:鱼苗出膜后,大量的卵膜和油脂漂浮在水体或水底所以要保持一定的微流水。以增加水体溶氧,排除卵膜和油脂。如果在水泥池静水培苗,还要适当换水充气,且用胶管虹吸掉池底的卵膜等杂物,以保证水质清新。注意病害防治:斑鳢仔鱼易患水霉病,注意用0.1~0.2×10-6?浓度孔雀石绿或0.05~0.1×10-6亚甲基蓝水体消毒。鱼苗经过8~10天的投喂,体长可达10~15mm,体色转黄,此时可投喂切碎的水蚯蚓。经过20天的驯养,鱼苗开始成群觅食,体色变黑。体长达18~25mm。随着个体增大,对饵料,溶氧等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此时应及时分池转入苗种培育。

斑鳢_斑鳢 -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一般采用土池培育,也可以采用水泥池或网箱培育。

斑鳢_斑鳢 -土池育种

育种池

斑鳢育种池以土池为好。面积以0.3~0.5亩为宜,面积最好不要超过亩,如果面积过大,给驯食、操作管理带来不便。鱼苗下池前,将池水排干较好,以生石灰或茶籽彻底清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育充足的浮游生物,以便鱼苗下池就能吃到食物。

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前,先用10~20尾健康鱼苗试水24小时,以观察水体虫毒塘药物的药性是否完全消失。若已消失,则可投放鱼苗。投放的鱼苗要求为同一批次孵出的鱼苗,体格健状,规格整齐一致,放养密度为100~150尾/平方米。鱼苗投放时的水体温差不能超过2℃。培苗过程中,随着鱼体的增长,规格的长大和不一致,要过筛分级、分流培育。

饲料投喂

鱼苗下池后,池塘中的浮游动物会被大量摄食,数量大减,要继续施肥培育浮游动物。当鱼苗达30mm以上,其摄食量会大增,单靠浮游生物已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长期投喂水蚯蚓在经济上不划算,来源也困难,这时,可开始驯化摄食鱼糜。经过5~7天的驯化,可完全摄食鱼糜(冰鲜鱼浆)。如果由于杂鱼来源困难,还可驯化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少量多餐,提供充足的饵料供其摄食,以免自相残食。同时注意定时,定位,定量投喂。

日常管理

a.及时调节水质:在鱼苗培充过程中,由于施肥,水质较易败坏,加上驯化过程中,大量的鱼糜被烂废,未被摄食,也会败坏水质。所以在苗种培育期间,要经常巡塘,观察水质,如发现水质变坏,要及时排灌池水,一般采用先排后灌。换水量为1/3左右。另外,可在池中放入水面1/3左右的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一方面可以净化水质,同时可供斑鳢苗种隐蔽。

b.适时分级分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斑鳢种苗在规格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当差异大时,就极易发生残食现象。尤其是食物不足时,表现更为明显。所以在斑鳢种苗培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及时拉网、过筛、分级、分养。同一培育池的种苗,要求尽可能规格整齐一致,以免残食,否则,鱼种的成活率会大大降低。

b.防逃:坚持每天巡塘,检查进排水口的拦网是否破损,如发现破损,要及时修补好。下雨天更要重点防止水位升高、漫池,以免造成大量种苗外逃。同时要加强防病工作。

斑鳢_斑鳢 -水泥培育

水泥池要求

根据场地实际情况,水泥池可大,可小,一般最好面积在20~40平方米左右,池深60~80厘米,排灌水设施要方便易用。鱼苗放养前1天用高锰酴钾或福尔马林等消毒,清洗。然后贮水即可投放种苗。

鱼苗放养

投放的鱼苗必须同一来源,同一批次,规格整齐一致,一般放养密度为1 000~1500尾/平方米。如果充气、流水好,密度可成倍增加。

饲料投喂

因为在水泥池中培育,天然饵料严重不足,所以必须人工投喂饵料,供其摄食需要。苗种规格小时,最好切碎水蚯蚓投喂。个体增大后,可直接投喂水蚯蚓当规格达30mm以上时,则开始驯化摄食鱼糜,也可接着驯食人工配合饲料。

日常管理

水泥池培育,方便易行,较易管理,主要注意换水。喂足饵料及时分级分流分养。

网箱培育种苗

网箱培苗可在大池塘、水库或河中进行。池塘水质变化快,无流水,培育密度较小。水库、河流中网箱育种,因为水质好,有水流。可高密度培育。A.网箱的设置要求:网箱采用30~40目的尼龙网制成。规格3×3×1.5或4×4×1.5m。敞口式,网体用钢架固定,用密封塑料桶作浮子。网箱固定在框架上,池底用绳、石头或钢锭作沉子,使网箱能充分展开,并随水位升降而升降。一般要求网箱底离地50cm以上。网箱顶高出水面50m左右,以防斑鳢种苗在流水刺激下跳逃,b.鱼苗放养,要求同一来源,同一批次,健状无伤,规格整齐。放养密度因流水可能较高。可以放养到:2 000~3 000尾/平方米。C.日常管理:同上述方法基本一致。

斑鳢_斑鳢 -成鱼养殖

斑鳢成鱼养殖一般采用套养及集约化精养方式。

成鱼池套养

主要是在其它主养品种池塘中放养少量的斑鳢鱼种。捕食与主养鱼争、争氧和争水体的小型野杂鱼,在南方几省,主养罗非鱼的池塘,因罗非鱼性成熟时间短,在养殖过程中会大量繁殖后代,所以必须套养一些斑鳢等凶猛性鱼类,以捕食罗非鱼鱼仔。这样能充分利用水体,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加主养鱼,优质鱼的产量。提高池塘养殖的综合经济效益。池塘套养其技术要点如下:(1)池塘要求:塘基较高,以免斑鳢逃走,当年底彻底清池,以免斑鳢留在池塘中,影响第二年主养鱼的生产养殖。(2)套养方法:斑鳢属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能捕食相当于其体长2/3,体重1/2的其它鱼类。因此投放斑鳢鱼种要特别注意:一般春节前后投放好主养鱼种,1个月后投放斑鳢隔年鱼种。一般规格为50~100克/尾。且规格一定要比主养鱼规格小,这样才能防止斑鳢捕食主养鱼类。混养密度一般为亩放养量:30~40尾。在养殖过程中不另投饲料,完全以池塘中野杂鱼为食。至年底清池时,体重可达500~1 000克/尾。如果主养鱼类是当年春苗,则一般在5~6月投放5~6cm规格的鱼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亩,年底清池时,一般体重可达400~600克/尾。(3)饲养管理:池塘套养斑鳢一般不需特殊的饲养管理。主要注意防逃工作:斑鳢善跳跃,易逃走。特别是在饲料不足、暴雨天、进水、排水时,斑鳢极易逃走。所以要坚持巡塘,检查池塘进、排水口的防逃投施有否破损,如发生破损现象,要及时修补好。

集约化精养


斑鳢

1. 池塘要求 精养一般以土池为好,(也可用网箱或水泥池流水养殖)。

池塘面积一般为1~3亩为宜。面积过大,养殖数量大,造成管理不便,加上养殖密度高,发起病来,难以控制。池塘水深1.5m以上,最好塘基高出水面50cm以上,池有10~15cm淤泥,进排水口防逃设施安全可靠,排灌水方便,池塘四周环境安静。池塘中央或一角种植1/5左右水面的水葫芦以调节水质并供鱼隐蔽蔗阴。鱼塘四周设1m左右的围网,防鱼跳逃,鱼种下池前,以生严重事故为彻底清塘消毒,然后贮水。等毒性完全消失后,放鱼种养殖。

2. 鱼种放养 在珠江三角洲,斑鳢的养殖面积较大,放养密度高,产量高。一般是在5~6月投放3~5cm鱼种,也有投放10cm左右的大规格鱼种。投放的鱼种要求同一来源,一次投放足量。鱼种健状无病,规格整齐一致。如果投放当年小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一般为6 000~8 000尾/亩,有高达20 000尾/亩。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平均个体达500克以上。亩产一般达3 000公斤,高产可达5 000~7 000公斤/亩。也有的在2~3月投放隔年大规格鱼种:经过4个月的养殖,一般在6~7月可能养成上市,接着养殖当年新鱼。

3. 饲料投喂:斑鳢属肉食性鱼类,人工养殖斑鳢多为投喂小鱼,小虾等鲜活饵料,也有经过人工驯化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而在珠江三角洲,因海水下杂鱼(冰鲜鱼)来源易,所以一般都采用投喂海水下杂鱼养殖斑鳢。饲料系数为3.6~4.2。但要注意的是,海水下杂鱼要冰冻好,保证质量,不要腐烂变臭,否则极易导致斑鳢患病。

4. 日常管理 斑鳢集约化精养。因为养殖密度高,数量大,所以日常管理特别重要,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A.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因饲料过剩或粪便等而恶化败坏。

B.雷雨天,防止斑鳢跳逃和池水漫池。

C.坚持巡塘,检查进排水口防逃设施是否完全好无损,如有破损要及时修补。D.做好饲料的保鲜工作:保证饲料新鲜不腐烂变质。

E.投饲做到四定:定质、定时、定位、定量。

F.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鱼病得点在防,每15~20天左右,全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消毒,并调节水质。饲料鱼附近每星期用10×10-6浓度漂白粉消毒一次。如发现鱼病要及时处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00103/178439.html

更多阅读

广翅目 广翅目-形态特征,广翅目-生活史

广翅目,体多粗壮,触角丝状、念珠状或栉齿状,口器咀嚼式,翅膜质宽大,脉序多少呈网状,幼虫水生。包括鱼蛉、泥蛉等。广翅目是一个较小的类群,有泥蛉科和齿蛉科两科。全世界记载约有300余种,分布各地区。中国已知有40多种,常见种类有古北泥蛉、

橙斑刺尾鱼 橙斑刺尾鱼-概述,橙斑刺尾鱼-形态特征

橙斑刺尾鱼牙不能活动。尾柄两侧各具1个向前棘。背鳍具9鳍棘23~24鳍条;臀鳍具3鳍棘22~23鳍条。体草绿色,肩部具1长手指状橙色斑,斑边缘晤色。暖水性珊瑚礁鱼类,栖息于礁盘浅水区。体长150~260毫米,较少见。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

驱虫斑鸠菊 驱虫斑鸠菊-形态特征,驱虫斑鸠菊-生长习性

驱虫斑鸠菊是一种对白斑病有着神奇疗效的植物,驱虫斑鸠菊是维吾尔医治疗白斑病最主要的药材。早在1763年,维吾尔医学经典着作《药用总库》中就详细记载了如何使用驱虫斑鸠菊治疗皮肤白斑。三十年临床应用安全奇效,使其已成为维医治疗皮

美叶水塔花 美叶水塔花-形态特征,美叶水塔花-生长习性

美叶水塔花,凤梨科凤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既可观叶又能赏花的花卉。美叶水塔花植物名称: 美叶水塔花别名:斑叶水塔花、变色水塔花、彩叶比尔贝亚英 文 名:拉 丁 名: Billbergia × Fantasia科名:凤梨科属名: 凤梨属适应地区: 系园艺杂交种,现

斑叶钝叶草 斑叶钝叶草-形态特征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拉丁名:stenotaphrum secundatum中文名:斑叶钝叶草别名:澳洲金丝草原产地:中美、南美热带科:禾本科钝叶草_斑叶钝叶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常绿草本,圆锥花序,小穗淡绿白色,花期夏季,叶片线状长圆形,淡绿色,具宽窄不一的白色

声明:《形态特征 斑鳢 斑鳢-形态特征,斑鳢-乌斑鳢选育成功》为网友恋梦菇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