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许衡 许衡-人物生平,许衡-社会地位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庆路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金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自幼勤读好学,之后为避战乱,常来往于河、洛之间,从姚枢得宋二程及朱熹着作,与姚枢及窦默相讲习。 元宪宗四年(1254年),许衡应忽必烈之召出任京兆提学,授国子祭酒。至元六年(1269年),奉命与徐世隆定朝仪、官制。至元八年(1271年),拜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又领太史院事,与郭守敬修成《授时历》。至元十七年(1280年),因病归怀庆休养。 至元十八年(1281年),许衡去世,年七十三,赠荣禄大夫、司徒,谥号文正,后加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公。皇庆二年(1313年),从祭孔庙。着有《读易私言》、《鲁斋遗书》等。 ( )

许衡_许衡 -人物生平

基本信息


许衡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许衡(公元1209-1281年),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 )。出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为农历己巳年己巳月丙寅日、公元1209年5月8日,卒于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为农历辛巳年壬辰月戊戌日、公元1281年3月23日,葬于至元十八年四月二十,为农历辛巳年癸巳月乙酉日、公元1281年5月9日。祖籍怀州河内县沁北村(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人,公元1208年,许衡的父母为避战乱,迁居新郑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次年9月29日,许衡降生于此。晚年迁居河内县李封村(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并且葬于此。

许衡自幼勤好读学,因家贫无钱购书,常涉百里借书抄书。他天资聪颖,攻读中常向老师提出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先后有三位老师以"吾非其师"而辞教。

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县(许衡出生地),许衡同众人从洛阳渡河经河阳(今孟县)返乡,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见路边有一梨园,都争着摘梨吃解渴,唯独许衡独自静坐树下乘凉。有人劝他说:乱世梨园无主,摘几个梨吃有何妨。许衡说: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不久,许衡赴河北大名府讲学,由于恭谨执教,求学的人很多,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号称"鲁斋先生"。

许衡在蒙元政权担任的第一个官职,应该是所谓"京兆提学",当时是蒙哥汗甲寅年,元朝还未有正式官制。忽必烈任用汉人,故同意在他的封地京兆用许衡负责官学。许衡因为自己"举业"不精,上任不久即力辞还乡。中统元年应诏北上,二年获授"太子太保",当时元朝尚未有太子,这是一个闲散职务。许衡力辞不受,改国子祭酒。不久即谢病回乡。至元七年,获授左丞。许衡力辞,不获免。但不久即改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至元十年,辞归。十三年,因修《授时历》,召入朝,授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教领太史院事。十七年,历成,以疾请还怀。所以许衡真正积极从事过的职务,就是经兆提学、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领太史院事。

辞世后,赠为荣禄大夫司徒,谥号为文正,后加封正学垂宪、左运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封魏国公;诏从祭孔庙。

他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

生平

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鉴于当时干戈扰攘,民生凋敝的势态,一再向元世祖建议要重视农桑,广兴学校,以"行汉法"作为"立国规模"。他说:"古今立国规模,虽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汉法者,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从而可知,许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实行儒家的仁政以获得民心。至于获得民心的关键,则在于实行"汉法"。由于这一"立国规模"的确定,中原广大地区社会秩序得到恢复,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许衡还与刘秉忠、张文谦等一起定官制、立朝仪,对元初政局稳定、经济生产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

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许衡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

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许衡精通天文、历算。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协时正日",故须摒弃沿用已久舛误甚多的金代(大明历)而创制新历。于是,遂命许衡"领太史院事",全面负责这一工作,并以王询、郭守敬为副,共同研订。经过全们的积极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复杂的任务。

在此期间,许衡以年届七旬的高龄,辛劳擘划,艰苦备尝。创制了简仪、仰仪、圭表、景符等天文仪器,在全国各地修建27所观测台,进行实地观测。制订了《授时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数字只差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三百年。《授时历》使用的时间,前后达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是我国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学者宋濂赞扬许衡等的功绩说:"至元十三年,世祖诏前中书左承许衡、太子赞善王恂、都水少监郭守敬改订新历,……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盖未有出于此者也。"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评价。许衡对程朱理学的造诣也是很深的,对程朱理学的研究有其独到之处,提出了"命""义"之说。许衡精研程朱理学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论。"他说:"言为学者,治生最为要务。"许衡是元代儒学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人。元代有人赞扬他说,"继往圣,开来学,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则称为之"朱之后一人"。

人物生平 许衡 许衡-人物生平,许衡-社会地位

其着述有《许文正公遗书》八册十二卷传世;《元史》有传,述其生平历程,《宋元学案》有《鲁斋学案》,记其理学思想。

推动历史


许衡半身像取自明万历《三才图绘》。

提起郭守敬,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闻名中外的《授时历》。其实人们不应该遗忘的是,《授时历》并非是郭守敬一个人的"发明"和"专利",它凝聚了包括许衡在内的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许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元史》记载:公元1276年,忽必烈命王恂、郭守敬等人修定历法,王恂奏云:"今之历家,徒知历术,罕明历理,宜得耆儒如许衡者商订。"忽必烈准奏,"命(许衡)领改历事",许衡于是参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这部历法。所以,制定《授时历》,许衡也是功不可没的。

《授时历》完成后不久,许衡由于思虑过度,身心交瘁,于公元1281年3月2日在祖籍病故,终年73岁。许衡作古后,四方学者闻讯相聚哀哭,更有不远千里奔赴墓前致吊者。许衡的品德言行大为人们推崇,被后人誉为"元朝一人"。为何称许衡为"元朝一人"呢?赵宪立和郑中智先生认为,这是指许衡是元朝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思想家、教育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为推动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

毋庸置疑,许衡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如今,许衡的祖籍焦作敏锐地认识到了许衡的名人价值,开始大打"许衡牌":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是许衡的祖籍和卒葬地,中站区投入130万元,对许衡墓园进行了全面整修,整修后的许衡墓园占地达1万平方米,吸引了许多人前去拜谒。

道德典范

盛夏行路时因天气炎热,口渴难耐,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曰:"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

这个故事并非杜撰的,《元史》有载,许衡号鲁斋,生于金末元初的乱世,他的祖籍在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市西向镇鲁村)。公元1208年,许衡的父母为避战乱,迁居新郑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次年9月29日,许衡降生于此。公元1232年,蒙古兵的铁蹄踏进新郑,24岁的许衡跟随众人逃难,途中便发生了这个故事。读了这个故事,我不禁为许衡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了:许衡的做法迂腐吗?非也!有道是"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身为难民,许衡仍然能够做到"义不摘梨",这实在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这种境界,绝非常人所能为。

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原新郑市党史办公室主任郑中智介绍说,《元史》记载许衡"幼有异质",天资聪明,年少时就有过人之处。7岁时,许衡入学读书,他白天攻读,夜里思考,有时候所提的问题让老师也感到惊奇,甚至不能回答。对于知晓的道理,许衡则严格地身体力行,深受人们敬重。

"不食无主之梨"事迹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选为教材内容。

许衡_许衡 -社会地位

(1)据《元史》、《许文正公遗书》、《许文正公世家谱》、《元朝名臣事略》、《元文类》、《蒙兀儿史记》以及《辞源》、《辞海》、《中国人名大辞典・历史人物卷》等史料记载,许衡青少年时即聪敏勤学,博览群书并立志学以致用;成年后,“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

(2)与姚枢、窦默等讲程朱理学,“慨然以道为己任”。

(3)元世祖忽必烈为亲王时任京兆提学,于关中大兴学校;世祖即位后,任中书省议事、中书左丞,与刘秉忠等“立朝仪”。

(4)“定官制”,完善元朝官员品阶等级。

(5)筹划立国规模,上书言立国“必行汉法”。

(6)有元代的“魏征”之称,“犯颜谏诤,刚毅不屈”,弹劾尚书省平章政事,亲贵阿合马。

(7)创建并主持元初国学,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培育人才,善教,众多弟子如姚燧、耶律有尚等皆学有成就;对汉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学传播和朱陆合流有较大影响;教领太史院事,与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改定历法,“撰《授时历经》”。

(8)新制仪象圭表。

(9)道德情操高尚,留下了“不食无主之梨”的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10)不食道旁无主之梨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治家严谨,教子有方,其子孙皆学有所成,第四子许师敬先后三居相位,为元仁宗推行科举制度和使天灾频生的泰定时期呈现治平的盛世,卓有政绩。“不食无主之梨”事迹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选为教材内容。

许衡在哲学上,称世界本原是“独立”的“道”。认为“道”生“太极”,“太极”函“一气”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00103/179082.html

更多阅读

许三观人物分析 许三观卖血记txt下载

许三观人物分析07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王鑫许三观,建国后中国千万百姓中的一员。他普通,微不足道,但他又是这样的鲜活生动,让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不能将他忘怀。在作品中他的嬉笑怒骂、他的天真纯朴、他的愚昧无知、他的善良、他的狭隘…

何鸿燊人物生平 苏轼人物生平

1人物生平编辑出身简介何鸿燊出身于香港赫赫有名的何东大家族,拥有中国、荷兰、英国、犹太,  年轻时的何鸿燊多个民族血统,但他对外宣传自己祖籍的时候只跟随母系,宣称自己是中国广东宝安人。“何”不是其家族的原本姓氏,而是其曾祖父

宜昌鬼事部分人物生平志按写作人物出场顺序 宜昌

  宜昌鬼事部分人物生平志(按写作人物出场顺序)   魏瞎子——真实姓名不详。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二零零一左右。宜昌市磨盘溪坐馆中医,一生医人无数。    疯子——真实姓名徐云风,生于公元一九七七年。宜昌市伍家岗区人。

声明:《人物生平 许衡 许衡-人物生平,许衡-社会地位》为网友一丝沧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