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世界基本地形之一,一般指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较大的地貌。特点是起伏大,坡度陡,沟谷深,多呈脉状分布。山地是一个众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山地与丘陵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高原的总高度有时比山地大,有时相比较小,但高原上的高度差异较小,这是山地和高原的区分,但一般高原上也可能会有山地,比如青藏高原。山地地形形成的气候是山地气候,山地对人们的生活会带来一定影响。比如交通分布,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会产生不利影响。
山地_山地 -概述
山地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山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个部分组成 ,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们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这些群山层峦叠嶂,群居一起,形成一个山地大家族。
由于山地地区海拔高,低温,呈气候的垂直分布,适宜多种植被与经济林木。
一座山从上到下可分为山顶(山脊)、山坡和山麓等三部分:山顶是山的最高部分,形状有平顶、圆顶或尖顶;山麓是山的最下部,它往往和平原或谷地相连接,但两者之间一般都有明显的转折;山顶和山麓之间的斜坡就是山坡。它的形状有直形的、凹形的、凸形的和阶梯状的等。
山地_山地 -特征
山地
地球陆地的表面,有许多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群山,这些群山层峦叠嶂,群居一起,形成一个山地大家族。山地表面形态奇特多样,有的彼此平行,绵延数千公里;有的相互重叠,犬牙交错,山里套山,山外有山,连绵不断。山由山顶、山坡和山麓三个部分组成,平均高度都在海拔500米以上。它们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山脉是山地的一部分,指呈线装延伸的山地,是山地中主要山体的集合,多呈条带状分布,向两个方向延伸。几个相邻的山脉还能组成山系。包括若干条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山体,因像脉状而称之为山脉。构成山脉主体的山岭称为主脉,从主脉延伸出去的山岭称为支脉。
山地_山地 -分类
山地
简介
山地的规模大小也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按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层山(断块山)、褶皱一断层山、火山、侵蚀山等。褶皱山是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水平方向的力的挤压,向上弯曲拱起而形成的。断层山是岩层在受到垂直方向上的力,使岩层发生断裂,然后再被抬升而形成的。喜马拉雅山是典型的褶皱山,江西的庐山是断层山,天山山脉属于褶皱一断层山。
褶皱山
褶皱山风光――武夷山
褶皱山(folded mountain)由褶皱岩层构成的山岳地形。这种地形分布广泛。原始的褶皱山是背斜岩层构成山,向斜岩层构成谷,这种地形称为顺地形。但是随着山岳的不断破坏,背斜因顶部岩层软弱,易剥蚀而形成谷地,原来的向斜岩层形成的凹地则因岩层坚硬反而变成山岭。这种地形称为逆地形(或地形倒置)。顺地形的破坏和逆地形的发育既取决于外力作用的强度和地貌演化的阶段,也取决于褶皱构造本身的产状特点和软硬岩层的组合情况。背斜山的保留条件是:褶曲舒缓,起伏不大,坚硬岩层厚,软弱岩层薄。向斜山的发育条件是,褶曲陡峻,起伏很大,软弱岩层厚、坚硬岩层薄。褶皱山往往沿褶皱方向延伸,其分布和褶皱轴一致。即地形的起伏却和岩性密切相关。褶皱山的地貌因褶皱形式而异。当线状褶曲呈平行排列时,在地貌上表现为岭、谷相间平行排列分布的地形,例如川东的平行岭谷区。在短轴褶曲中褶皱山多呈雁行式排列,短轴的背斜和向斜交替组成倾伏褶曲,在地貌上表现为“之”字形山脊。
断层山
断层山风光――庐山
又称断块山,指由于断裂构造而造成的块状山岳地形。断层的出现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成组的。成组的断层走向多半是平行排列的,使地壳断裂成块,产生阶梯构造,或者形成地垒或地堑。最初形成的断层山具有完整的断层面及明显的断层线。断层山山坡陡峻、边线平直,与相邻盆地之间没有过渡的缓冲地带,常常急转直下。后来不断遭受侵蚀,原始断层面受到破坏,山坡后退,并形成山前断层三角面。断层山大多成群分布有时单独存在,其分布受断层排列方向的控制。
火山
火山美景――蒙塞拉特岛火山
地壳上地幔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并与母岩分离,熔融体通过孔隙或裂隙向上运移,并在一定部位逐渐富集而形成岩浆囊。随着岩浆的不断补给,岩浆囊的岩浆过剩压力逐渐增大。当表壳覆盖层的强度不足以阻止岩浆继续向上运动时,岩浆通过薄弱带向地表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溶解在岩浆中挥发份逐渐溶出,形成气泡,当气泡占有的体积分数超过75%时,禁锢在液体中的气泡会迅速释放出来,导致爆炸性喷发,气体释放后岩浆粘度降到很低,流动转变成湍流性质的。如若岩浆粘滞性数较低或挥发份较少,便仅有宁静式溢流。从部分熔融到喷发一系列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差别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火山活动。
侵蚀山
地壳上升地区,地面经外力侵蚀分割而形成的山地。原为构造山,经外力侵蚀分割,也可形成侵蚀山。如中国的泰山等。
山地_山地 -分布
山地分布
山地是大陆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广泛。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分布最多。中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天山、阿尔泰山都是著名的大山。
我国沿海地区山地海拔不高,但高差较大,坡度较陡,人烟较密,道路较多,物产丰富,通行、补给、住宿都较为便利。
中国东南地区山地顶尖坡陡,谷窄岭狭,从林密布,多河流峡谷,居民地少而小,但是水源充足。
桂北地区石灰岩分布广泛,多为喀斯特地貌,不适宜植物生长。山地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石山、孤峰,方位辨识和就地补给都较困难,但山脚多田地,阡陌交通,居民点较多。
粤桂滇南部山地是典型的热带山地,山高坡陡,谷深岭窄,林密草深,藤萝遍布,荆棘丛生,蟒蛇出没,人烟稀疏,通行、联络、野营、方位辨识都非常困难,饮食和医疗保障任务繁重。
东北地区山地高差不大,坡度平缓,森林繁茂,人烟稀少,徒步行进和野营都有一定困难。
西部地区山地海拔较高,地形切割严重,空气稀薄,植被稀少,野外生存极为不便。尤其极高山地区几乎是“生命禁区”,对于徒步的身体素质和装备等要求都极高。
山地_山地 -气候
山地风光
受高度和山脉地形的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气候。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和地形。
1、随高度上升,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减少而增加辐射值。在晴空条件下,无雪盖的高山白天太阳直接辐射强度和夜间有效辐射强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因坡向不同,阳坡和阴坡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并因此影响气温和气流的分布。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夏季温度下降0.5~0.7℃;冬季约降0.3~0.5℃。一般气温垂直递减率在一年中以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山脉走向和坡向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山脉两侧的气温产生差异,并导致不同的气候现象。阳坡气温高,变化大,阴坡气温低,变化小。山顶和山坡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小,而且有秋温高于春温的现象,山谷和山间盆地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相对较大,而且有春温高于秋温的现象。
3、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在一定高度以上的山地,由于气流中水汽含量减少,降水量又随高度增加而减少。降水量达到最大值的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高度。坡向对降雨的影响表现为迎风坡雨量多于背风坡。特别是高大山脉两侧,雨量的巨大差异造成植被景观的很大变化。例如,北美西海岸科迪勒拉山系中南部处于温带西风带,迎风的西侧为森林景观,而背风的东侧为荒漠或半荒漠景观。山地地形也影响降雨量的日变化。一般山脉顶部以日雨为多,而山谷盆地则以夜雨为主。
4、风速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大。山顶、山脊以及峡谷风口处风速大,盆地、谷底和背风处风速小。高山上风速一般夜间大,白天小,午后最小,而山麓、山谷则相反。山地还能产生一些局地环流,如山谷风、布拉风、焚风、坡风、冰川风等(见地方性风)。
5、在湿度方面,水气压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多数情况下,山地上部因气温低、云雾多,相对湿度高于下部,但冬季高山区也有相反情况,山顶冬季云雾较少而相对湿度小。山谷和盆地相对湿度日变化大,夜高而昼低,午后最低。山顶相对湿度日变化一般很小。山地还有山谷风与焚风现象。
山地_山地 -经济
山地
山区有丰富的资源,但因为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落后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加快山区开发,促进山区实现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占陆地总面积近70%,居住着占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集中了全国43%的耕地、98%的森林资源和大部分矿产资源,而目前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多也分布在山区。
随着城市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阶段,山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特色产品需求大大增加,加快山区开发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近年来,全国范围的通县公路、乡村油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山区打开“山门”走向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寻找“出口”
资源丰富是山区最大的比较优势,但是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必须打破山区封闭的区位现状,引入市场信息和市场观念,引导和组织农民融进市场经济发展大潮,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山区人们的共识。
封闭的山区必须找到一个连通外界的“出口”,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找到这个“出口”行之有效的途径。
对接市场
山区“出口”找到后,原先封闭山地和开放大市场实现了对接,在信息、观念的交流融汇中,山区的比较优势不断放大,实现跨越式发展才有可能。而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为山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