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解剖 脊柱 脊柱-解剖,脊柱-组成部分

脊椎所属现代词,指的是动物身体背部中央的脊梁骨,由多节的脊椎骨连接组成,成为支持身体的中轴和保护脊髓的器官。人类脊柱由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1块骶骨和1块尾骨借韧带、关节及椎间盘连接而成。脊柱上端承托颅骨,下联髋骨,中附肋骨,并作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后壁。脊柱内部有纵形的椎管容纳脊髓。脊柱具有支持躯干、保护内脏、保护脊髓和进行运动的功能。脊柱内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条纵行的脊管,内有脊髓。

脊柱_脊柱 -解剖

前面观


脊柱椎体自上而下渐加宽,第2骶椎最宽,与椎体的负重有关。自骶骨耳状面以下,重力传至下肢骨,体积渐缩小。
后面观
椎骨棘突连贯成纵嵴,位于背部正中线。颈椎棘突短而分叉。近水平位;胸椎棘突细长,斜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腰椎棘突呈板状水平向后。
侧面观
可见颈、胸、腰、骶四个生理性弯曲,颈和腰曲凸向前,胸和骶曲凸向后。
在正常情况下,脊柱有4个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长期姿势不正和某些疾病(如胸椎结核、类湿性脊柱炎等)可使脊柱形成异常弯曲,如驼背。

脊柱_脊柱 -组成部分

概述
脊柱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脊柱分颈、胸、腰、骶及尾五段,上部长,能活动,好似支架,悬挂着胸壁和腹壁;下部短,比较固定。身体的重量和所受的震荡即由此传达至下肢。
脊柱由脊椎骨及椎间盘构成,是一相当柔软又能活动的结构。随着身体的运动载荷,脊柱的形状可有相当大的改变。脊柱的活动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相关脊椎骨关节突间的和谐。
脊柱的长度,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
结构脊柱由26块脊椎骨合成,即24块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1块、尾骨1块,由于骶骨系由5块,尾骨由4块组成,正常脊柱也可以由33块组成。(如图:脊柱侧面||脊柱后面)
这样众多的脊椎骨,由于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相连系,能维持相当稳定,又因彼此之间有椎骨间关节相连,具有相当程度的活动,每个椎骨的活动范围虽然很少,但如全部一起活动,范围就增加很多。
脊柱的前面由椎体堆积而成,其前与胸腹内脏邻近,非但保护脏器本身,同时尚保护至脏器的神经、血管,其间仅隔有一层较薄的疏松组织。椎体破坏时,在颈部,脓液可聚集于咽后,或沿颈部下降至锁骨下窝,亦可沿臂丛至腋窝;在胸部可沿肋间神经至胸壁,亦可波及纵隔;在腰部可沿腰大肌筋膜下降,形成腰大肌脓肿,可流注至腹股沟下方,亦可绕过股骨小转子至臀部。
脊柱的后面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扪触。脊柱后部的病变易穿破皮肤。
在脊柱前后两面之间为椎管,内藏脊髓,其周围骨性结构如椎体、椎弓、椎板,因骨折或其他病变而侵入椎管时,即可引起脊髓压迫症,甚至仅小量出血及肉芽组织即可引起截瘫。
椎间短韧带

很多,在相邻椎骨的椎弓之间的叫椎弓间韧带,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呈黄色,故又称黄韧带。黄韧带有很大的弹性,连接着相邻的椎板,协助椎板保护椎管内的脊髓,并限制脊柱的过度前屈。此外在各棘突之间、各横突之间,分别生有棘间韧带和横突间韧带。

脊柱的长韧带

主要有三条:
在椎骨前面的是前纵韧带,上连枕骨大孔前缘,下达骶骨前面,紧贴椎体和椎间盘前面,厚实而坚韧,对脊柱稳定有重要作用。椎体后面的后纵韧带长度与前纵韧带相当,与椎体相贴部分比较狭细,但在椎间盘处较宽,后纵韧带可限制脊柱过分前屈及防止椎间盘向后脱出的作用。在棘突尖上还有一条上下连续的棘上韧带,在胸、腰、骶部紧贴棘突末端,至颈部则呈板片状,将两侧肌肉分开,且由弹性结缔组织构成,特名之为项韧带ligamentumnuchae。
环枕关节和环枢关节是脊柱上端与颅骨之间的连接,又合称为环枕枢关节。

脊柱_脊柱 -相关功能


脊柱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支持和保护功能

人体直立时,重心在上部通过齿突,至骨盆则位于第2骶椎前左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平面的后方,膝、踝关节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上肢借助肱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另外,脊柱具有很大的运动功能。

运动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护功能外,有灵活的运动功能。虽然在相邻两椎骨间运动范围很小,但多数椎骨间的运动累计在一起,就可进行较大幅度的运动,其运动方式包括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等项。脊柱各段的运动度不同,这与椎间盘的厚度、椎间关节的方向等制约因素有关。骶部完全不动,胸部运动很少,颈部和腰部则比较灵活。人在立正姿势时,通过身体所引的垂直重力线经过颈椎体的后方,在第7颈椎和第1胸椎处通过椎体,经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结合部越过椎体,经腰椎后方并穿过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经骶骨前方、骶髂关节而传至下肢。脊柱的弯曲,特别是颈曲与腰曲,随重力的变化而改变其曲度。
脊柱背侧主要为肌肉,脊柱周围的肌肉可以发动和承受作用于躯干的外力作用。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背肌分浅层和深层:浅层包括背阔肌、下后锯肌,深层包括骶棘肌、横突棘肌、横突间肌、棘突间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间接作用于腰脊部脊柱的肌肉有腰前外侧壁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及半膜肌等。

脊柱_脊柱 -形成过程

脊柱形成

脊柱的发育是由中胚层的生骨节细胞围绕脊髓和脊索形成的。胚胎早期,每侧体节腹内侧面分出一团间充质细胞,为生骨节。生骨节逐渐移向中线脊索周围。起初生骨节组织的节段包绕脊索与体节对应,当进一步发展时,每个生骨节的尾端部分变致密,并和下位生骨节的头端连接起来,形成新的节段称椎骨原基,即后来的椎体。椎体形成后不久,在其背面伸出密集的间充质,形成神经弓,包围脊髓。腹面形成肋突,肋突在胸椎形成肋骨,在颈、腰椎与横突相合。椎骨原基形成软骨,后骨化为椎体。椎体中的脊索完全退化,但在椎间隙中央的脊索,却保留下来,增长并经过粘液样变性,形成髓核。髓核周围的纤维组织分化成纤维软骨环,与髓核共同构成椎间盘。临床上偶遇到骶尾部的脊索组织残留并异常生长而形成肿瘤,压迫周围组织产生腰骶痛及盆腔脏器功能障碍。
生骨节旁的生肌节组织,原来与生骨节位于同一节段,当生骨节重新组合之后,则处于两相邻椎骨间,并逐渐发育成脊旁肌肉。原位于生骨节间的动脉,此时处于椎体腰部,形成脊间动脉,即以后的肋间动脉及腰动脉。神经则位于两椎骨间,通过后来形成的椎间孔与脊髓相接,成脊神经。
出生时的椎骨在椎体和两侧椎弓各有一个骨化中心。生后一年,胸、腰椎两侧椎弓完全融合。颈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较晚,约在7~10岁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与椎体的融合,在颈椎为3岁,胸椎为4~5岁,腰椎6岁,骶椎7岁或更晚。次发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现。
脊柱的分节和包绕神经管,是一个复杂的演化发育过程,在发育过程中脊椎的发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见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见的发育障碍是两侧椎弓对合障碍形成的脊柱裂。较轻的脊柱裂多为腰骶椎骨的后弓没有合并,但脊神经正常,表面皮肤正常或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着及毛发,因临床无症状,常在X线片中发现,称隐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时有脊神经、脊膜或脊髓的膨出,产生相应的脊神经功能障碍。
在胚胎1~3个月时,脊髓和脊柱的长度一致,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脊柱的生长迅速超过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内上升。在出生时其末端位于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缘,腰2以下的脊膜称为终丝,仍连于尾骨水平。随着这种生长不相称的结果,腰骶脊神经就从脊髓的发出处,斜行到相应的脊柱节段出椎间孔处,脊髓以下的神经呈马尾状,称为马尾神经。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进行,以免刺伤脊髓。

生理弯曲形成

新生儿的脊柱是由胸椎后凸和骶骨后凸形成的向前弯曲,这两个弯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婴儿出生时,颈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弯曲,当生后3个月,婴儿抬头向前看时,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以保持头在躯干上的平衡。在生后的18个月幼儿学习走路时,又出现了前凸的腰曲,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
这样的脊柱出现了人类所特有的4个矢状面弯曲:两个原发后凸和两个继发前凸。胸椎的后凸是由于胸椎椎体前窄后宽的结果,而颈部的继发前凸主要是由椎间盘的前宽后窄来构成的,其椎体则前后等高或前方稍矮。腰椎的前凸则除了椎间盘的前高后矮外,腰4及腰5椎体亦变得前高后矮;腰3椎体不定,仍多为方形,而腰1、腰2椎体仍适应胸腰段的后凸而呈后高前矮的形态。
完成四个弯曲的人类脊柱在站立位时,重力线应通过每个弯曲的交接处,然后向下以髋关节稍后方,膝踝关节稍前方而达地面。腰椎前凸在每个人并不一致,女性前凸较大。青年性圆背患者,或老年性驼背患者,为保持直立位,腰椎前凸亦增加。老年人椎间盘退变后颈椎及腰椎前凸可减少。脊柱的弯曲可协助椎间盘减少振荡,但却使支撑力减少,在弯曲交界处容易损伤(如胸12,腰1)及慢性劳损(如腰4、腰5)成为腰痛的易发病处。
脊柱的前凸增加称前凸,常见于腰椎及骶骨水平位的人。过大的弧形后凸常见于胸部,如为骤弯则称为成角畸形,常见于骨折、结核。向侧方的脊柱弯曲称为侧凸。这些都影响脊柱的承重和传递功能,故为病理状态,可导致腰痛。
人类直立运动已有约300万~500万年的历史,但直立后的脊柱仍不能完全适应功能的需要,特别是腰骶交界处的慢性劳损,常为腰痛发病的基础。
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颈曲凸向前、胸曲凸向后、腰曲凸向前、骶曲凸向后.

脊柱_脊柱 -脊柱负荷


脊柱脊柱的负荷为某段以上的体重、肌肉张力和外在负重的总和。不同的部位的脊柱节段承担着不同的负荷。由于腰椎处于脊柱的最低位,负荷相当大,又是活动段与固定段的交界处,因而损伤机会多,成为腰背痛最常发生的部位。
脊柱的负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是指站立、坐位或卧位时脊柱所承受的负荷及内在平衡,动态则指身体在活动状态下所施于脊柱的力。这些负荷需要相应的关节、韧带和肌肉来维持。

脊柱_脊柱 -动物脊柱组成

脊椎动物身体背部中央的脊梁骨,由多节的脊椎骨连接组成,成为支持身体的中轴和保护脊髓的器官。脊索是脊柱的原始结构,在胚胎发育和系统发育中均如此。脊索动物门的动物在早期发育阶段都具有脊索,但只有低等脊索动物才终生保留。脊椎动物(脊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只在胚胎时期有脊索,以后即由脊椎骨连接而成的脊柱所代替。
脊椎骨典型脊椎骨的中央部分是椎体,椎体背面是椎弓,椎体和椎弓之间的大孔,叫椎孔。各椎骨的椎孔相连形成椎管,内容脊髓。椎体的腹面有脉弓,各椎骨的脉弓相连形成脉管,内有血管。椎弓与脉弓都有延伸的棘,分别称为椎棘和血管棘。鱼的尾椎就有这种结构。在躯干部有体腔和肋骨,无脉弓,椎体以横突与肋骨相连。
鱼类、有尾两栖类的尾椎都有脉弓,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动物的脉弓一般已消失,有些还保留着,叫人字骨。
陆生脊椎动物,除以上各部外,脊椎骨还有以下几种突起:自椎弓向前伸出一对前关节突,向后伸出一对后关节突,向两侧与椎体连结处伸出一对横突。前关节突的关节面朝上或朝内,后关节突的关节面向下或向外,两者形成关节。
椎体的类型顺次排列的脊椎骨是以椎体的两端相互关节衔接的,根据椎体两端的形状,椎体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见图)。
脊柱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端有凹陷,椎体间保存着退化的脊索,并呈细线状穿过椎体。鱼类、有尾两栖动物和少数古老的爬行动物(如楔齿蜥)的椎体属于这一类型。椎体间的关节活动范围较小,所以缺乏局部的运动。
前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比较灵活,脊索虽然仍残留一部,但不成为连续的索状。多数无尾两栖动物、多数爬行动物属于这一类型。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凸出而后端凹入,椎体相接形成活动关节。两栖动物(多数蝾螈及无尾类的一部分)及少数爬行动物属于此类型。
马鞍型或复凹型椎体椎体两端成横放的马鞍形,椎间关节活动范围很大,脊索已不存在。鸟类颈椎属于此型。鸟头可转动180°,能用喙啄尾脂腺,将尾脂腺所分泌的油脂涂在羽毛上,就是因为有这种马鞍型椎体的关系。
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之间垫以纤维软骨的椎间盘以减少活动时的摩擦。哺乳动物的椎体属此类型。
各类脊椎动物脊柱的比较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脊柱的演变一方面是增加其坚固性,另一方面是增加其灵活性。低等脊椎动物的脊柱分化少,如鱼类的脊柱只包括躯椎和尾椎两部。陆生脊椎动物的脊柱,由于生活环境变化很大,运动和支持身体的情况显然与水生动物不同。执行不同功能的脊柱。就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在形态上的显著分化,脊柱逐渐分化为 5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圆口纲脊索终生保留,外包以厚的脊索鞘,在脊索背面每一体节内有两对小软骨弓片,相当于椎弓的始基,它们虽然不起任何的支持作用,但这些弓片代表着原始脊柱的萌芽。而在脊索则全长一致,没有任何分化。
软骨鱼纲和硬骨鱼纲适应水中生活,脊柱分化少,仅分为躯椎及尾椎,两者的差别在于尾椎有脉弓,躯椎有肋骨相连。在不同鱼类中,可以看到脊柱逐渐代替脊索的过程,反映出在系统发生中脊柱的不同发展阶段。鲟(软骨硬鳞鱼类)的脊柱已较圆口类进步,除椎弓外,还形成了血管(脉)弓,但缺少椎体。脊索终生存在,仍为支持身体的主要结构。鲨鱼(软骨鱼类)的脊柱虽仍为软骨,但已是完整椎骨的结构,椎弓与血管弓之外,椎体已经形成,脊索已退化,仅残留于椎体之间。硬骨鱼的脊柱已完全骨化,形成强有力的支柱,在椎体及椎弓上开始有关节突和横突等突起。
两栖纲脊柱分化为颈椎、躯椎、荐椎和尾椎。比鱼类多了颈椎和荐椎的分化,鱼类无颈椎,头部不能转动,两栖动物颈椎的分化使头部稍能转动,但还只有一块颈椎,是过渡阶段。上陆的两栖动物四肢需承受体重,与此相关,脊柱上有荐椎的分化,但还只有一块。鱼类偶鳍不承受体重,腰带不与脊柱相接,脊柱也没有荐椎的分化。在早期的两栖动物化石中,腰带也有不连于脊柱者,因此没有荐椎的分化。由此可见,荐椎的分化,是由于腰带与脊柱直接相连,后肢对身体载重的直接后果。
爬行纲具相当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脊柱分化为颈、胸、腰、荐及尾5个区域。颈椎数目比两栖动物较多(蜥蜴8块),最前两块颈椎又分化为寰椎和枢椎,寰椎失去自身的椎体,与枢椎相合成为齿突,寰椎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能仰俯及左右转动,使头部的感觉器官得到更充分的利用。胸椎极其明显,与肋骨、胸骨相连成为胸廓,胸廓除有保护内脏的功能外,还和肺呼吸有关。荐椎的数目也加多,最少是两块,有宽阔的横突与腰带相连,后肢承受体重的能力比两栖动物有所增强。
鸟纲脊柱的分区与爬行动物相同,但由于适应飞翔生活变异较大。颈长,颈椎数目大大增多(鸡13~14块,天鹅多达25块),椎体呈马鞍形,使颈部转动极为灵活。猫头鹰头部的转动范围可达 270°。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是由最后一个胸椎,全部腰椎和荐椎连同前面几个尾椎愈合形成的。综荐骨再与腰带骨相愈合,形成很坚固的腰荐部。现代鸟类的尾椎数目减少,最后几块尾椎愈合成一块尾综骨,扇形的尾羽即着生在此骨上。
哺乳纲颈椎总是7块,这是哺乳动物特征之一。长颈鹿与鲸的颈长短相差虽很悬殊,但颈椎的数目却相同,只是每块椎骨的长短不同。水生哺乳动物颈椎相接很紧。有的甚至愈合成为 1块,反映在水中生活头部少活动的特点。地下穴居的种类(如鼹鼠)颈椎很短。跳鼠颈椎变短并有愈合的现象,这样可防止在跳跃时头部剧烈的摆动。
颈椎的共同特点是:椎弓短而扁平,棘突低矮,全无肋骨相连,横突上有横突孔,椎动脉由此通过。
胸椎数目变化较大,由 9~25块,例如,兔为12块,马为18块,象为20块。胸椎的共同特点是:棘突发达,强有力的举头肌群就附着在棘突的垂直面上,各胸椎全与肋骨相连,横突短小,前后关节突也小而扁,彼此很靠近。
腰椎一般为4~7块,鲸则多达21块,单孔目少到2~4块,兔、狗、猫均为7块。腰椎的共同特点是:椎体粗,棘突宽而大,横突长,伸向外侧前方,无肋骨附着。
荐骨一般为3~5块,狗及猫均为3块,兔为4块,人为 5块。荐椎的特点是:棘突较低矮,椎体及突出等部全愈合为一整块,叫荐骨。荐骨是后肢腰带与躯干连接的部分,前面1~2块荐椎两侧突出成翼,荐骨翼与髂骨翼形成荐髂关节。通过荐部,后肢可推动躯干并承受体重。鲸的后肢及腰带均退化,相应的荐椎分化不明显。
尾椎数目变化很大,由 3~50块。人和猿的尾椎为3~5块,已退化为痕迹器官。尾椎靠前面的部分还保持着一般脊椎骨的突起,后面的尾椎已失去完整的椎骨外形,仅具圆柱状的椎体。
脊柱各部的数目可以(脊)椎(公)式(简作椎式)表示,用C、T、L、S、Cy分别表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例如:

脊柱解剖 脊柱 脊柱-解剖,脊柱-组成部分

总起来看,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原始的支持结构脊索逐渐被更为完善的新的支持结构脊柱所代替。无论是从个体发育上还是从种系发育上都可以看出:脊索是脊柱的原始形式,脊柱是脊索的进化产物。脊柱进化的趋向是由分区不明显到分为明显的五个区域;在支持身体与保护内脏方面趋于更加坚固;在转动方面由水生到陆生趋于更加灵活。

脊柱_脊柱 -区别


脊柱人体脊柱有3个生理弯曲,这是人走进化直立行的结果。猴子,猩猩,猿人都每有。

西方医学辅助疗法注重对生理弯曲的恢复调整,并发展成独立的学科:脊柱矫正科。从事脊柱矫正的人叫脊柱矫正师(chiropractor)。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10103/180813.html

更多阅读

脊柱侧弯的矫正 脊柱侧凸保守治疗

脊柱侧弯常见于少年,部分原因归结于不良的坐姿,如,身体长期呈扭曲姿势。脊柱侧弯可能引发脊椎病、颈项肌痉挛等疾病,影响心肺功能,以致影响发育等。一、矫正方法1、侧弯举方法:两脚并拢,上体朝凸起的一侧侧弯,来两手抓住树干,坚持20秒,稍

脊柱侧弯康复锻炼 脊柱侧弯术后锻炼方法

脊柱侧弯是指脊柱偏离中线凸向一侧且 cobb 角 >10 ° 。此外还可出现脊柱轴线上的旋转引起肋骨的扭曲从而形成 “ 剃刀背 ” 畸形,也就是民间俗称 的 “ 罗锅 ” 。引起脊柱侧弯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椎体畸形、神经肌肉疾病、神经纤

脊柱理疗瑜伽介绍 脊柱理疗瑜伽的好处

运动系统:包括肌肉和骨骼,而人体共有206块骨头,脊柱由33节脊椎骨组成,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尾椎5节,骶椎4节。活动的只有24节,有23个椎间盘。针对人群:办公一族,司机,长期坐着工作的人骨骼系统:是通过骨与骨的连接,韧带,关节,软组织结合一

脊柱健康之温热理疗产品价值分析 脊柱理疗 英文

脊柱是神经的重要通道,因脊柱不健康而引起的病症多达上百种。一方面会出现头晕、手麻、腰背痛、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颈腰椎病;另一方面,由于支配内脏的神经受到刺激压迫,还可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内科病症。许

林应强教授诊治脊柱病经验介绍 如何诊治强直性脊柱炎

林应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林教授行医近40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脊柱疾病的诊治。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良多。现将其诊治脊柱疾病经验介绍如下。l 机触于

声明:《脊柱解剖 脊柱 脊柱-解剖,脊柱-组成部分》为网友夜灵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