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炭脱硫剂_活性炭脱硫剂 -简介
活性炭脱硫剂是一种高比表面积的微孔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无浸渍意味着在对H2S的催化、氧化过程中活性炭脱硫剂的所有孔径和表面积可供储存大量的硫元素。
活性炭脱硫剂不同于当今市场所供的其他臭气吸附活性炭,是一种由特殊生产工艺、选用活性原料及科学配方生产的活性炭产品,活性炭脱硫剂有特别高的H2S去除能力。这种臭气控制活性炭是不浸渍的,在运输、使用过程中和废料处理上都不会遇到象其它碱性浸渍炭那样所带来的严重的安全问题,活性炭脱硫剂的着火点大于450℃。
活性炭脱硫剂_活性炭脱硫剂 -发展历史
活性炭脱硫剂是最早使用的干法脱硫剂之一,至今已有70多年的使用历史.早先的活性炭脱硫技术设备庞大,再生和硫回收过程较复杂,操作烦锁。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被湿法所取代。近年来由于再生方法得以改进和简化,又开发了精脱硫用的活性炭脱硫剂和常温精脱硫技术,有不少中、小型合成氨厂、尿素厂、联醇生产厂利用活性炭脱硫剂干法脱除原料气中的部分有机硫。此法具有硫容大,适应性强,操作温度低,并可再生反复使用且能回收硫磺等优点,而且活性炭脱硫剂的价格比较便宜。但活性炭脱硫剂仅限于有氧的情况,无氧时吸硫能力很低.就耐水性而言,活性炭脱硫剂优于氧化铁脱硫剂。
活性炭脱硫剂_活性炭脱硫剂 -特性及优点
(1)具有特别高的H2S去除能力;H2S吸附量:0.1-0.3g/cc;
(2)在炭床上具有很长的使用寿命,很少因检修而中断吸附,减少了运行成本;
(3)具有很高的着火点,大于450℃;
(4)无浸渍,可安全操作(无腐蚀);
(5)当用完(失去效能)的时候不会因为PH问题产生危险(无腐蚀);
(6)低压力降,床层阻力小;
(7)使用时有技术支持及分析、检验方法。
活性炭脱硫剂_活性炭脱硫剂 -脱硫机理
活性炭脱硫机理是利用活性炭表面活性基团的催化作用加速气体中的H2S和O2发生下述反应:2H2S+O2→2H2O+2SΔH=-434.3kJ/mol,H2S与O2在活性炭表面的反应实际上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活性炭表面吸附氧,形成活性中心的表面氧化物,然后气体中的H2S分子与化学吸附的氧发生反应,生成的硫磺沉积在活性炭发灰的微孔中。为了加速反应的进行,提高脱硫效果,实际O2/H2S之比需大于理论值0.5,其比值以大于3为好。活性炭脱硫剂可能过浸渍法引入活性金属如铜、碱金属划碱土金属等,以改性提高其催化活性。
应用领域
?臭气控制?污水处理厂
?冶炼、纸浆和造纸厂
?酸性气体,如:HCL、SO
?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
制备方法
活性炭脱硫剂有两种:一种是用于粗脱硫的普通活性炭脱硫剂,还有一种是用于精脱硫的改性活性炭脱硫剂.前者常以煤为原料,以焦油为胶粘剂挤条成型后经炭化处理,再用水蒸气活化,经筛分后制成。后者常选用已成型的活性炭,用活性炭金属盐容液等浸渍后,再经干燥、焙烧和过筛后制得。如在活性炭上涂渍上乙醇胺等可以使活性炭得以改性,能脱除大部分的有机硫醚.再生:水洗再生
产品规格
产品型号 水份
(%) 强度
(%) CTC
(%) H2S
(g/cc) 装填密度(g/l) 粒径(mm)
MZ-10 ≤15 ≥95 ≥65 ≥0.1 450±20 ¢3.5-4.0
MZ-15 ≤15 ≥95 ≥70 ≥0.15 450±20 ¢3.5-4.0
MZ-20 ≤15 ≥90 ≥75 ≥0.2 450±20 ¢3.5-4.0
MZ-30 ≤15 ≥90 ≥85 ≥0.3 450±20 ¢3.5-4.0
活性炭脱硫剂_活性炭脱硫剂 -使用注意事项
(1)使用注意事项在5~60℃温度范围内活性炭脱硫剂的较好的脱硫效率。高于60℃,由于活性炭表在吸附硫化物的能力变弱,故其脱硫效果有所下降。活性炭脱硫剂在干燥的气体中脱硫效果差,要求被净化气体的相对湿度为70%~100%,必要时应适当补充水分。由于活性炭精脱硫剂在制备过程中已适当添加了某些能大大加快脱硫反应的活性组分,因此使用时不需要像活性炭粗脱硫剂那在原料中加入氨。
由于活性炭独特的比表面积和微孔结构特点,它能吸附高沸点的有机硫化合物,但对COS、CS2低沸点的有机硫化物吸附量很小,而EZX转化收型多功能精脱硫剂除外。精脱硫剂一般使用寿命可达1~3年不需要再生.但精脱硫剂会因吸附气体中煤焦油而堵塞孔道影响硫容,还会因气体中不饱和和烃与之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大分子量的聚合物覆盖表面而降低硫容。因此在精脱硫工段前应预先除去原料中含量较高的煤焦油。
(2)TL-4、JT1-6常温精脱硫工艺JT1-4常温精脱硫工艺,以T102型特种活性炭脱硫剂(T703或特种氧化铁脱硫剂)串联E2X精脱硫剂组成。该工艺可以10~60℃范围内,甚至在常温下实现精脱硫,并同时脱除CS2。由于EZX精脱硫剂对COS、CS2的精脱硫容较低,为2%~3%,故此工艺一般适用于低有机硫含量的工艺气中,它可将H2S、COS、CS2总硫含量脱至0.1mL/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