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社领导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院简介,中国人民

人民政协报社领导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院简介,中国人民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是“西北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1943年起,校长徐向前,兼任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抗大总学习委员会书记。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军政大学_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学院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成立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红军大学,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改称“干部团”。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大恢复创建于陕北瓦窑堡,红军干部团和陕北红军学校合并,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不久改称“西北抗日红军大学”,周昆任校长,袁国平任政治委员。
1936年5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中共中央决定以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校址为保安县)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出席并发表讲话。
1937年1月20日,红大随中共中央机关迁至延安,改称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学校成立后,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毛泽东任教育委员会主席,罗瑞卿为教育长,刘亚楼为训练部长,杨至成为校务部长。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保安校舍是学员自己动手挖的窑洞。
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8个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为3年多。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1939年7月,抗大总校、陕北公学等5000人在副校长罗瑞卿带领下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太行根据地)。在陕北留下抗大三分校。抗日战争时期,各个大的根据地都组建了抗大分校,一般由根据地负责人兼任校长。
延安的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3月,徐向前出任校长兼中央处理委员会主任。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抗大也完成了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抗大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9年办学期间,总校共培训了8期干部,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在艰苦复杂的战争环境中,抗大总校辗转迁移,校址几经变更。这种做法隐含了和国民党的黄埔军校大搞分校建设进行对垒的意味,国共双方都在积极扩充军校,准备军事干部。
1945年10月,原抗大总校一部分教职学员奉中央军委命令,在副校长何长工带领下向东北进军,1946年2月底到达吉林通化,筹办“东北军政大学”。新中国建立后迁入北京,发展成国防大学。各个分校则组建了华北、华东、西南等军政大学。

军政大学_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学院发展

第一期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的前身――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
(瓦窑堡――保安,1936年6月至同年12月)
1936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将1933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红军大学”继续办下去。同年6月1日,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的瓦窑堡镇米梁山上闾家大院创办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随即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
1、组织机构和学员
红大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学生共一千零六十三人,分为三科:一科三十八人,二科约二百人,三科八百余人(驻甘肃环县木钵寺)。一、二科在职干部只有十四人,专职教员有杨兰史、罗世文、张如心。曾在三科任教的有杜平斋、柳青、赵守一、冯治国、廖冠贤、张文华、李东朝、韩振纪、刘绍清、王泮清、冯达飞等。这期抗大学员全部来自红军,一科的三十八名学员,大多是红军的中、高级干部。其中有罗荣桓(兼一科政委)、彭雪枫、谭政、苏振华、杨成武、莫文骅、赵尔陆、刘亚楼、杨立三、张爱萍、王平、耿飙、肖文玖、郭树声、贺晋年、谭冠三、李涛、张纯清、周文龙、胡竹庭、刘鹏、冯玉和、周建屏、刘惠农等。
2、开学典礼
抗日红军军政大学成立,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出席了开学典礼,并发表讲话。
3、移驻保安
同年七月,红大一、二科跟着党中央移驻保安(今志丹县)。

第二期

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红大改名为抗大
(延安,1937年1月至同年8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1937年1月,红大跟随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并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在甘肃环县的三科迁到甘肃庆阳城内,同二、四方面军的两个步兵学校(随营学校)合并组成红大第二校,后改称抗大步兵学校。
1、抗大公开招生
从这一期开始,抗大公开招生。
2、学员编队
1937年1月20日,抗大二期正式开学。这一期共设四个大队,学员一千三百六十二人,加上甘肃庆阳的抗大步校一千四百余人,共两千七百余人。
其中一、二队是红军的团、师、军干部,如陈赓、杨得志、周子昆、何长工、洗恒汉、曾希圣、罗炳辉、赖传珠、胡耀邦、王维舟、姚继鸣、邵式平、周纯全、王诤、刘希平、刘型、罗华生、张经武、叶绍华、季干辉、王尚荣、戴玉林、戴季英、黄春圃、谢朝文、陈克寒、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10103/181625.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八大党派简介 中国最穷的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八个民主党派。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简介 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10-05-09 09:52:16) 转载▼标签: 中国人民武警部队简介军事分类: 军事博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简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基础上组建并发展起来的。虽然名义上武警部队已经不属于解放军序列,但是从其出身来看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简介 解放军总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简介本资料虽然采撷于公开途径,但并非官方正式材料,资料错误、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知情者及时指正并予以补充。本资料的搜集整理只是出于本人的军迷情结和爱好,并旨在与广大军迷们分享参考。一、总参谋部中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简介(-) 解放战争简介

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25军和红军第26军与刘子丹的部队汇合后组建红15

转载 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简介(-) 解放军第115医院简介

原文地址: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简介(-)作者:聂进良粟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25

声明:《人民政协报社领导简介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院简介,中国人民》为网友劳斯莱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