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七姐妹 石油七姐妹 石油七姐妹-由来,石油七姐妹-形成发展

石油七姐妹,是西方石油工业中常见的一个词汇,指当初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解散后在石油方面的三家大公司和另外四家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公司。七姐妹在多次合并重组后所剩只有四家,后来随着新的石油企业兴起,有人把新的“石油七姐妹”是: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 Aramco)、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 委内瑞拉石油公司(PDVSA)、 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和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

石油七姐妹_石油七姐妹 -由来

在1975 年,一位 英国记者写了本关于石油历史的书,这本书中提出了“Seven sisters”一词,自此,“七姐妹”成为了西方石油工业的代名词,也被称为国际石油 卡特尔。

她们包括:

新泽西标准石油,即后来的埃克森(Exxon)石油公司;

纽约标准石油,即后来的美孚(Mobil)石油公司,1998 年与埃克森(Exxon)合并组成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

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后来成为雪佛龙(Chevron),2001 年吞并了七姐妹的另外一家德士古(Texaco),名字仍叫雪佛龙(Chevron);

德士古(Texaco),是在前几年一次经济危机中垮掉了,为雪佛龙(Chevron)吞并;

海湾石油(Gulf Oil),1984年为雪佛龙(Chevron)所收购;

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因为他当时主要的经营范围在 伊朗,在 伊朗革命后撤走,然后全力经营 北海油田,即后来的 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leum,“BP”)。也有的把英国石油称为超越石油(Beyond Petroleum);

壳牌公司(Shell),其为英荷合资公司。七姐妹在多次合并重组后所剩只有四家,后来随着新的石油企业兴起,有人把新的“石油七姐妹”是: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Saudi Aramco)、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 委内瑞拉石油公司(PDVSA)、 巴西石油公司(Petrobras)和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这些公司总共控制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 油气生产和超过三分之一的油气储量。

石油七姐妹_石油七姐妹 -形成发展

石油“七姐妹”即七大石油公司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七姐妹”初步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的石油溪旁诞生了美国也是世界的近代石油工业。1870年出现了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mpany),不到20年,标准石油公司成为美国第一家行业垄断性的石油托拉斯――标准石油托拉斯,也是世界第一个石油“巨头”。19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80%,而标准石油托拉斯控制着美国30%的石油产量、80%以上的原油管道运输以及85%以上的石油炼制和油品的生产、出口。它在美国本土各州建立了地区性子公司。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当初就是标准托拉斯(公司)在新泽西州、纽约州、加利福尼亚州的子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的垄断,引起了政界、媒体界的不满,从19世纪90年代起,标准石油公司不断受到诉讼。1911年,在罗斯福总统的主持下,美国最高法院裁决标准石油公司解体为各自独立经营的34家地区性、专业性子公司。

分离出来的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继承了标准石油公司一半的资产,仍然是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它的下游(炼制和销售)业务很强,而上游(勘探和开发)业务很弱。20世纪20-30年代,它先后兼并了卡特石油公司和汉伯尔(Humble)石油公司,把它们变为自己的上游子公司,掌握了得克萨斯州等地相当数量的石油资产。与此同时,在北边它持有加拿大第一大石油公司――帝国石油60%的股权;在南边它进入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在1932年购买了印第安纳标准石油公司(阿莫科)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的大量石油资产。这样,到30年代后期,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不仅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炼制商、第一大油品销售商(营销网络遍及西欧、东南亚、北美),而且成为第一大原油生产商,确立了它在“七姐妹”中的老大地位。

纽约标准石油公司本来是洛克菲勒石油托拉斯开拓海外市场的专业子公司,它的灯用煤油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市场,品牌叫“美孚”。它的最大优势在下游,早就在欧洲、亚洲建立了销售网络体系。纽约标准石油公司从“标准大家庭”独立出来后,不久便与真空石油公司合并,成为一家“有下无上”的石油公司。20世纪20年代,它收购了当时美国一家名为马格诺利亚的勘探公司,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石油公司。

同是标准石油公司中分离出来的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原本是“标准家族”在加州的地区性的是上下游一体化的公司。它的优势在上游,1919年它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上游公司之一,石油产量占到全美产量的26%。

另外两家美国石油巨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南部的纺锤顶(Spindletop)油田。1901年,这里的高产井喷涌出的强大油流,促使上百家石油公司一下子涌现出来,其中只有属于得州本地资本并且得到政界支持的得克萨斯公司(即后来的德士古)和梅隆家族的海湾石油公司,顶住了标准石油公司的压力成长起来,依托得州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大量油气发现,成为有实力向海外发展的两家美国石油公司。

壳牌集团在印尼(当时是荷属殖民地东印度群岛)起家。其母公司有两家:一家是皇家荷兰石油公司,1886年在印尼苏门答腊岛上找到并开发印尼第一个油田,建立起印尼第一座炼油厂、第一条输油管线和第一座码头。另一家母公司是英国的壳牌运输贸易公司,靠运输、销售俄国巴库石油起家,1896年在婆罗洲找到一个油田,建了一座炼油厂,并在远东有庞大的石油运销体系。1907年,这两家公司合并,组成皇家荷兰―壳牌集团。20世纪20年代初,它兼并了墨西哥之鹰石油公司,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墨西哥的第一大石油公司;它在委内瑞拉取得大量石油租借地,20年代在马拉开波湖以东发现了大油田,成为委内瑞拉(3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大产油国)第一大石油公司;与此同时,它进入罗马尼亚(当时欧洲第一大产油国)、美国(当时美国原油产量占世界产量一半以上),最终成为最国际化的上下游一体化的跨国石油巨头。

英国石油公司发迹于伊朗。它是在中东找油的第一家石油公司。由于中东石油的战略地位,英国政府在其中投资,并控股40%。它随着中东(尤其是伊朗)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壮大。

到20世纪20年代,这七家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互相竞争,20年代中期发生了大规模的价格战,对各方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第二阶段

“七姐妹”的“联姻”与卡特尔的形成(20世纪20年代末―5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七姐妹”在世界各主要产油国(尤其是中东)互相“联姻”,结成了广泛的、多层次的关系网,结成了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垄断资本主义石油市场的卡特尔。

这个卡特尔的“奠基式”是1928年由壳牌领导人发起的阿克纳卡里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壳牌、BP、新泽西三家石油公司达成了瓜分世界石油市场的“阿克纳卡里协定”,并且就世界市场的原油价格商定了一个“法则”――以美国得克萨斯海湾出口原油的价格加运费为基准。这是一个有利于七大石油公司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东找油的规则,它在任何时候都将保证成本高的美国原油生产商有利可图,并使拉美、中东各公司由于其原油生产成本低而获利更多。随后,“七姐妹”的其他四家都参加了“阿克纳卡里协定”。

同在1928年,在美国政府“门户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英国政府被迫“开放”美索不达米亚的石油资源,改组土耳其石油公司为伊拉克石油公司,由新泽西与美孚(最初还有海湾等公司)组成的近东开发公司、法国石油公司、BP和壳牌各持有23.75%的权益,其余5%权益留给土耳其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古尔本基安。这是英美石油公司首次在一个产油国家联手投资,共享资源。竞争者在这里成了合伙人。根据它们的秘密协定(“红线协定”),在原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范围内,各公司不得独自开发其石油资源。后来,伊拉克石油公司取得了在卡塔尔、阿联酋(主要是阿布扎比酋长国)的独家经营权,从而使这五家石油公司共享卡塔尔、阿联酋的石油资源。

1932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在巴林找到了油,并且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一片租借地。它把得克萨斯公司拉进来,双方各持股50%,组成合资公司――美国阿拉伯公司(简称阿美石油公司,Aramco)。1948年,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的争斗,美国另两个巨头――新泽西标准和美孚公司撕毁了“红线协定”,加入对沙特阿拉伯的开发。控制了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的阿美石油公司成为上述四家公司共有的子公司。

1934年,美国海湾石油公司与英波石油公司联手,取得复盖科威特全境的石油租借地,组成对半合营的科威特石油公司(KOC)。

1954年,美英政府策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主张国有化的伊朗摩萨台政府,取代英国石油公司在伊朗“一统天下”的是美欧石油公司集团――伊朗石油参股者财团。英国石油公司保留40%股权和作业者的地位,壳牌获14%的股权,五大美国公司――新泽西标准、加利福尼亚标准、德士古、美孚及海湾各得7%的股权,另外9家美国小公司共享5%的股权。伊朗保留了“国家所有”的空壳。

除在上述中东地区互相“联姻”之外,1933年,壳牌与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达成协议,按50∶50比例合资,组成壳牌―埃索(Shell-Esso)公司,在欧洲开展上游活动。1938年,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同德士古把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石油资产合并,组成加德士(Caltex)公司。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与美孚联手,把在印尼的资产合并,组成Stanvac公司。为了共同开发尼日利亚资源,壳牌与BP组成Shell-BP公司。在拉美的委内瑞拉,海湾石油公司把它的子公司梅因格兰德公司的一半股权让给了主要对手新泽西标准和壳牌公司。

这样,到20世纪50年代,这七大石油公司就已经编织起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结成了“联姻”式、共为母公司的亲缘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共存共荣的利益共同体,一个实实在在的卡特尔。

第三阶段

“七姐妹”快速发展(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50-70年代,是“七姐妹”快速发展的时期,它们迅速壮大成为实实在在的“巨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七姐妹”在中东发现了几个大油田,没有来得及开发。中东石油工业的大发展是在50年代前后开始的。

伊朗于1928-1938年相继发现了加奇萨兰和阿贾加里两个特大油田,并在“二战”后正式投入开发。1958年和1963年又先后发现阿瓦士和马荣两个特大油田。由此,伊朗石油产量不断攀升,1943年为1009万吨,1950年达到3226万吨,1963年达到5349万吨,1970年达到1.0545亿吨,1974年超过3亿吨。

伊拉克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是基尔库克油田,“二战”后才全面开发。1953年和1961年又先后发现鲁迈拉和北鲁迈拉两个特大油田,以及一批亿吨级(可采储量)大型油田。伊拉克战前最高年产量约400万吨,1952年突破1000万吨,1954年跃上3000万吨,1963年突破5000万吨,1971年达到8327万吨。

阿联酋1958年发现乌姆谢夫大油田,1964年发现扎库姆特大油田,另有一批亿吨级大油田。阿联酋1959年开始产油,1968年产油2400万吨,1971年达到5000万吨。

沙特阿拉伯1938年到1972年相继发现可采储量亿吨以上的大油田17个,其中10亿吨以上的特大油田7个,特别是加瓦尔油田,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可采储量超过100亿吨。沙特阿拉伯1945年产量只有288万吨,1950年为2665万吨,1960年达到5000万吨,1965年突破1亿吨,1970年已接近2亿吨。

整个中东地区1945年的石油产量为2565万吨,1956年达到8600万吨,1955年1.6亿吨,1960年2.6亿吨,1965年4亿吨,1970年高达6.87亿吨。

中东油田的特点是储量大、油层厚、单井产量高。美国平均单井日产量为12桶(1.64吨),委内瑞拉平均单井日产量为225桶(30.8吨),而中东平均单井日产量是5000桶(685吨)。

1953年,来自中东的利润,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都是1.1750亿美元,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6550万美元,海湾石油公司7600万美元,纽约标准石油公司3559万美元。

1957年,来自伊朗的利润,BP 8970万美元,壳牌2660万美元,新泽西等5家美国石油公司各1520万美元。

在1948-1954年的7年里,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从亚洲(主要是中东)赚得了6.45亿美元的利润。其中,1954年一年获得利润1.17亿美元,而它在亚洲的投资总共只有1300万美元。同一时期,它在亚洲的资产累计达3.85亿美元,每投入1美元,可以积累29.61美元。

七大石油公司的实力增加之快由此可见一斑。1972年,在世界最大公司排名中,按资产额排名,七姐妹都在前11名以内,其中新泽西标准第一,壳牌第二,资产额分别为215.58亿和200.67亿美元。按营业额排名,它们全在前15名以内,新泽西标准、壳牌分别位居第二、第四,各为203.975亿和140.6亿美元。按资产额计,其余五姐妹第三至第七位的排序依次是德士古、海湾、美孚、英国石油、雪佛龙。其中老七雪佛龙的资产为84.84亿美元,营业额为57.11亿美元。

石油七姐妹_石油七姐妹 -体系瓦解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发生了几次“大地震”,对“七姐妹”构成了强烈冲击,以致“七姐妹”巨头体系瓦解。

冲击一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形成及其活动

第一次冲击是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到1970年加拉加斯会议。欧佩克成员国第一次如此紧密地团结起来,相互支持,同“七姐妹”为首的外国石油公司斗争,要求原油标价反映汇率变化,提高税率,增加利润分成。

20世纪50年代,中东连续发现特大油田,石油产量增长很快。此时,苏联由于开发“第二巴库”,也把大量原油投放西方市场,石油市场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意大利在发达国家中率先从苏联大量进口原油。50年代末,出现了市价低于标价的情况。1959年,英国石油公司率先单方面把标价压下来,“七姐妹”立即跟进。1960年,新泽西再一次压低标价,“七姐妹”又一次跟进。标价直接关系东道国的收入,“七姐妹”事先不同产油国商量,其我行我素的做法激怒了产油国。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支持下,五个主要产油国――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发起组成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此后,欧佩克成员国发展到13个。欧佩克的团结、斗争,迫使“七姐妹”卡特尔不得不把标价恢复到第二次压价前的水平。

在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前后,中东产油国共同斗争,迫使各国石油公司普遍接受委内瑞拉的“五五分成”原则。原先石油公司的利润,大体上产油国政府与公司是“三七开”,产油国得到30%,改为“五五分成”后,产油国可以拿到50%的利润。

1969年,利比亚发生革命。新上台的卡扎菲政府率先向国际公司发动攻势,要求提高标价,增加税率。它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迫使在利比亚的23家外国公司先后都接受了条件,即标价提高每桶50美分,税率提高5%,政府同公司的利润分成改为55∶45。

由于担心利比亚的做法会引起“多米诺效应”,“七姐妹”把在中东的23家外国公司组织成“联合阵线”,共同对抗欧佩克成员国,国际公司形成一个集团来同欧佩克谈判,各家公司不单独与产油国政府谈。如果哪家公司被产油国减产乃至停产,其他公司就向它提供原油。但是由于欧佩克加拉加斯会议推广了利比亚的经验,导致这一策略完全失败。海湾产油国首先迫使国际公司方面在德黑兰协议上签字,利比亚等地中海原油出口国又迫使公司方面接受的黎波里协议。最后原油标价提高了,税率提高了,“七姐妹”在各产油国的控制地位被动摇,它们控制石油价格的特权也被剥夺。

冲击二

国有化浪潮

第二轮冲击波――国有化,是一场根本性的“革命”。欧佩克国家采取了一步走(接管)和分步走(参股)两种方式。

1972年10月5日,沙特阿拉伯的石油大臣亚马尼率领海湾国家石油部长同相关石油公司在纽约签订参股总协议。总协议规定,从1973年1月1日起,各产油国在相关石油公司中参股25%,稳定5年;1979-1982年,每年增加参股5%,1983年增加6%,达到51%(标志着产油国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然后保持到租借权期满(约1990-2000年)。事实上,各国都加快了进度。科威特首先提前到1974年1月1日参股60%,1975年取得科威特石油公司100%的股权。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如法炮制。伊朗1973年让国际参股财团立即把经营管理权归还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完成了国有化。伊拉克于1972年接管了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所有权,1973年取得巴士拉石油公司(伊拉克石油公司在南部的子公司)60%的股权。在此之前,阿尔及利亚首先发难,1968年12月初接管盖蒂石油公司51%的股权;利比亚1970年12月接收萨里尔油田中英国石油公司的一半股权,分别开始它们的国有化进程。委内瑞拉自1976年1月1日起,接收全部20多家外国石油公司的石油资产。这样,到1976年初,欧佩克成员国完成或基本完成了石油工业国有化。

国有化对“七姐妹”的打击十分沉重。第一,几十年来高额利润来源的基础――租借权合同全部作废,租借权这种殖民主义性质的控制权从此消灭。第二,“七姐妹”的上游资产大部损失。除了在美国、加拿大的不受影响外,凡在发展中国家的上游资产――巨大的油气储量、高产量的油田、管道、储油设施、自用炼油厂、码头,统统被东道国收走。第三,一批产油国的国家石油公司走上舞台,进入世界石油市场。它们拥有大量的油气储量、巨大的原油生产能力、少量炼油能力,占有本国油品市场(或成为本国市场的主体)。“七姐妹”在世界石油工业中“一统天下”的地位被打破,不再能肆无忌惮地掠夺产油国的石油、天然气。第四,“七姐妹”之间由于拥有租让权、股权而形成的血缘性的关系破灭了,它们不再是不可侵犯的“巨无霸”,它们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转变为以竞争为主的关系。第五,“七姐妹”同产油国的关系,不再是带有宗主国色彩的特权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同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通过产量分成合同或服务合同进行平等、互利合作的关系。国际石油公司从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得到原油供应,向产油国提供资本、人才、技术帮助。

同1972年比较,1980年“七姐妹”拥有的原油可采储量从2844亿桶(398.6亿吨)减少到274亿桶(37.5亿吨),减少了90%;在资本主义世界可采储量中的比重从50%减少到5%;它们所掌握的原油供应量,从平均每日3035万桶(415.8万吨)减少到2043万桶(279.86万吨),减少了32.7%;它们掌握的原油产量,由平均每日2772万桶(379.7万吨)减少到824万桶(112.87万吨),减少70%。

不过,“七姐妹”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由于油价大大提高,其营业额和利润大大增加了。1980年是“七姐妹”销售收入的高峰年。在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按 销售额排序,它们占了前一、二、三、五、六、七、十位,依次为:埃克森、壳牌、美孚、德士古、 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 海湾。埃克森的销售额独领风骚,突破1000亿美元;“小妹妹”海湾石油公司为264.83亿美元。按 资产总额排序,依次是壳牌(685.19亿美元)、埃克森(565.7亿美元)、BP(423.78亿美元)、美孚(327.05亿美元)、德士古(264.3亿美元)、雪佛龙(221.62亿美元)、海湾(186.38亿美元)。按 利润排序,名列第一、第二位的是埃克森(56.5亿美元)和壳牌(51.74亿美元),后面分别是BP(33.37亿美元)、美孚(32.72亿美元)、德士古(26.43亿美元)、雪佛龙(24.01亿美元)和海湾(19.15亿美元)。“七姐妹”中,美国占5家,欧洲占2家,美国资本的优势明显。

石油七姐妹_石油七姐妹 -六巨头

从1981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大国际石油公司来说是动荡的岁月,是调整结构、资产重组的年代。

20世纪80年代前中期

“难过的年月”――“七姐妹”变为“六姐妹”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重要变化――石油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70年代油价的大幅度上升,对石油消费产生了抑制作用;高油价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开采,欧洲北海和美国阿拉斯加的石油生产逐步进入高峰期,非欧佩克国家的产量上升较快,进入80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油价趋于疲软。1981年3月,油价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销售额下降,利润也随之减少。同时,成本却在上升。国际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来自市场供应,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开采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而70年代得以接替原油供应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产成本要高得多。

总之,对于国际石油公司来说,80年代前期是难过的年月,从1980年到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储量变化不大,原油供应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减少25%,石油产品销售量下降12%,利润减少达44%。

在这种情况下,七巨头纷纷调整经营战略,采取紧缩措施。海湾石油公司做出决策,放弃国外业务,将业务范围收缩回美国本土。1982-1984年,它把在欧洲这个大市场的下游业务――包括炼油厂、加油站统统出售。雪佛龙1983年宣布放弃在西欧的下游业务,以加强在美国的业务。埃克森与美孚出售了它们在70年代下半期现金购入的大量非油业务,停止在加拿大的大规模油砂开发项目和美国科罗拉多的页岩油开发项目。

各公司普遍压缩炼油能力,关停低效高耗的小炼油厂和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与1980年相比,“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国公司的炼油总能力减少了27%,从平均每日1605万桶(219.86万吨)减少到1175万桶(160.96万吨)。

与此同时,全球形成了石油公司兼并重组的热潮。首先是美国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以36.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的贝尔里奇公司。接着,德士古兼并了盖蒂;美孚兼并苏必利尔;英荷壳牌把美国壳牌变成了全资子公司;雪佛龙兼并了海湾,使“七姐妹”成了“六姐妹”。

1986-2002年

三次石油价格暴跌与超级六巨头的最终形成

1986-1998年的13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价格暴跌,所有石油公司都深受其害。这三次油价暴跌对石油工业和石油巨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1998年的价格暴跌,更是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石油公司的兼并与重组浪潮,促使超级六巨头最终形成。

(1)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86年,世界发生了欧佩克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油价战。发起者是欧佩克中的沙特阿拉伯等主要产油国。原因是1982-1985年,为了稳定世界石油市场供应,欧佩克一直采取限产保价的政策,而非欧佩克国家却一直在拼命生产,结果是欧佩克国家的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沙特阿拉伯为维护欧佩克的利益,在限产保价的政策框架下一直充当机动产油国,其石油产量从1981年的980万桶/日降至1985年的318万桶/日,而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却不严格执行限产纪律,超配额生产,导致沙特遭受很大损失。1985年7月,沙特宣布不再充当机动产油国,同年12月欧佩克部长级会议决定放弃限产保价政策,转而采取捍卫市场份额的政策。由此,产油国之间开展了油价战,1986年7月阿拉伯轻油的现货平均价从1985年12月的26.92美元/桶跌至8.63美元/桶。油价暴跌使欧佩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七大公司(美国的阿莫科取代海湾石油公司)1986年上游利润比1985年猛降51.9%,营业利润下降13.1%。

这次油价暴跌并非是世界消费萎缩引起,而是严重供大于求引起的。因此,当欧佩克决定从1987年1月1日起恢复限产保价政策,并确定欧佩克的参考油价为18美元/桶以后,油价就开始逐步回升了。

(2)1991-1993年的经济衰退、油价大跌及其影响

1991年1月,世界发生了经济衰退。当年世界GDP增长率降为2.2%,其中工业国的GDP增长率仅为0.3%。世界石油消费停滞在31.35亿吨的水平上。1992年成为国际石油公司营业额状况空前恶化的一年。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全球石油生产能力却一直在增加,油价呈频繁波动的状况。

同1991年相比,1992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利润下降18.8%,不仅是上游,而且下游连同化工,都陷入不景气。1992年埃克森的利润从上年的56亿美元降到48亿美元,下降14.8%;美孚从19.2亿美元降到8.6亿美元,下降55.2%;德士古从13亿美元降到7亿美元,减少45%;壳牌从1990年的66亿美元降到44亿美元;BP则出现几十年来未有的艰难局面,从赢利8亿美元变成亏损4.6亿美元,导致上任不久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R・霍顿引咎辞职。六大巨头中,唯有雪佛龙一枝独秀,1992年的利润为22.1亿美元,比上年的15.6亿美元增长20.9%,而且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资回报率最高(15%)的地位,原因是它在1992年初及时分析了形势,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对策。

1993年,世界GDP比上年实际增长2.9%,其中工业国增长1.8%,增长率均低于上年。由于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继续增加产量,1993年国际油价大幅度下降,美国WTI原油价格最低跌到14.06美元/桶。与1992年同品种现货平均价格相比,WTI下跌10.3%,鹿特丹成品油下跌8.3%,新加坡成品油下跌6.9%。尽管原油和成品油价格都下跌,但原油价格下跌幅度更大,炼厂原油成本下降幅度相应较大,因此,对于一体化的大石油公司来说,下游净收入带动了总体净收入的增加。

(3)1998年石油价格暴跌及其影响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韩国、日本,1998年进一步扩大到俄罗斯、拉美乃至美国和欧洲,世界经济情况迅速恶化。而此时欧佩克做出错误判断,于1997年11月决定把生产限额提高200万桶/日(1亿吨/年)。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油价又一次大幅度下降。尽管1998年欧佩克联合非欧佩克产油国共同减产,但仍未能扭转油价的暴跌。全年WTI平均现货价格跌至14.39美元/桶,低点跌至10.76美元/桶,剔除物价因素,已跌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水平。

这次油价大跌,在石油业界引起了大震动。为应对这种形势,各大石油公司采取了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实行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例如,1996年,壳牌会同阿莫科,把它们在美国西南部帕尔缅(二迭系)盆地的油田资产合并,组成阿尔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率。BP与美孚合并它们在欧洲的下游业务,复盖欧洲43个国家,资产达50多亿美元,销售额近2亿美元。其中70%股权属于BP,两家的燃料油业务由BP经营,用BP品牌;30%股份属于美孚,经营两家的润滑油业务,用美孚商标。德士古、Star与美国壳牌公司组成美国最大的下游联合公司,资产超过100亿美元。大陆石油公司与菲利普斯公司联合它们在美国的炼油、销售和储运业务,成为美国第六大炼油商,炼油能力达到3850万吨/年,加油站有12000家。壳牌与埃克森合并它们在全球的添加剂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添加剂供应商,市场份额达25%。

另一种方式是公司兼并。这一次的兼并风潮超过了国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显然欧洲资本居优势地位。例如,1998年,BP兼并了美国的阿莫科,又于1999年兼并了美国另一家大独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强之一的阿科。1998年12月,美国最大两家石油公司、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孚合并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国道达尔先后合并比利时的菲纳和本国的姐妹公司埃尔夫。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两姐妹、美国的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组成新的雪佛龙公司。2002年,美国的两大独立石油公司大陆石油公司(1996年脱离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并组成康菲公司。

这样,2003年世界石油工业形成了新格局。按销售收入计,埃克森美孚、BP、壳牌三家都超过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370、2326、2689亿美元;雪佛龙、道达尔、康菲三家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是1200亿美元、1182亿美元、1051亿美元。这六家国际石油公司被称为六个“超级石油巨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国占5家,欧洲占2家。六大超级巨头中,美国、欧洲各3家,与“七姐妹”时期相比,欧洲资本的地位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

石油七姐妹_石油七姐妹 -挑战优势

1.六巨头面临的新挑战

石油七姐妹 石油七姐妹 石油七姐妹-由来,石油七姐妹-形成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石油工业进入了又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然而新挑战的出现,使六大巨头的日子在将来也不会轻松。

以OECD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大为减少,经济增长速度平缓(1%~3%)。全球石油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巴西等国。全世界节能降耗呼声很高,这些新兴国家也不会重走高能耗的发展道路。因此,世界石油需求不大可能有大幅度的增长。

国际石油公司必须面对国家石油公司的严峻挑战。全世界已经有上百家国家石油公司,其中包括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家石油公司。它们拥有70%以上的储量和产量,正在大力发展石化业和油品销售业,它们中的一部分正在国际化,挤占超级巨头的“地盘”。国际石油公司为了取得原油供应,不得不同它们合作,而合作条件越来越苛刻。首先,产油国要通过国家石油公司实现对资源开发的控制权,体现主权,在与外国公司的合作中国家石油公司的持股要求达到51%~60%,有的国家把这称为新的“国有化”。其次,国际石油公司实行风险勘探,找不到油气时,勘探的损失往往由公司自身完全承担;找到了油田,公司获利却由于与产油国签订的产品分成协议而减少。第三,利润分成大幅度向产油国倾斜,产油国通过矿区使用费、所得税、利润油分成等,拿走80%以上的利润,并且通过征收特别税,拿走大部分高油价下的超额利润。

即便这样,竞争仍然很激烈。除了六大超级巨头,发达国家(尤其美国)还有一批大、中、小石油公司参与竞争。其中,有实力单独向产油国投标,充当作业者的公司不多,但参股勘探开发项目的不少。还有一些国家石油公司,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家石油公司,在资本、技术、人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优势,加上它们比国际石油公司更具活力,它们的国家同产油国有较好的关系,因此在资源开发中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中国的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俄罗斯的Gazprom、Rosneft,印度的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马来西亚的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巴西的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还有越南与泰国等国的国家石油公司,都已经加入了这一行列。

因此,国际石油公司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调整战略。第一,硬着头皮同产油国国家石油公司合作,接受苛刻条件;第二,到发展中国家以外的“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去勘探、开发;第三,向专业化的勘探公司买新增储量,或向别的公司买它们认为不很经济的储量(例如,在某地区孤零零的一个油田,或油田的一部分股份)。第四,向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地区或领域投资,如海上深水区、天然气(液化或生产天然气合成油)、非常规油气资源(如重油和油砂、煤层气)开发利用等。

2.石油巨头仍有优势

虽然超级石油巨头不如当年“七姐妹”那么不可一世,但发展壮大的趋势还在继续。第一,它们拥有巨大的财力。前面说过,它们拥有上千亿美元的营业额与资产额,每年上百亿美元的投资。第二,它们拥有一批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第三,它们拥有经验。虽然专业技术服务不是它们的,设备制造不是它们的,但它们在世界各地的丰富实践,使它们形成了高能力、高效率的团队,善于把世界各地、各企业最佳的技术、设备、器材组合到石油勘探、开发项目里来,以较短的时间、较低的造价拿下项目。这三方面的优势,大多数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小独立公司是不具备或不足的。即便是中国石油、Gazprom、Petrobras这些实力相当雄厚、人才济济、技术有特色的国家石油公司,总体上也不能同它们匹敌。

超级巨头的更大优势在下游。在这个领域它们拥有难以替代的长期优势。在2007年世界炼油能力超亿吨的公司中,六大巨头分列第一、二、七、八、九、十二位。第一位的埃克森美孚,炼油能力高达3.15亿吨/年;第二位的英荷壳牌集团达1.98亿吨/年,遥遥领先于其他公司。而且,它们的优势更体现在质量上。它们的深加工能力强,油品收率高,重质油转化程度高,油品质量好。世界上炼油领域的大多数先进工艺技术也都是它们的。不断降低油品燃烧后的污染物排放,更多地加工利用更重质的原油,是世界炼油业的发展趋势。通过投资(参股或合营)和技术合作,它们正在“新兴工业国家”扩大地盘,加强在炼油和基础化工领域的存在,使之成为盈利的来源。

在油品销售方面,它们开拓世界市场已七八十年乃至百余年。它们的销售体系已经渗透到世界每一个角落。2007年,油品销售量的前六名全由它们包揽。第一名的埃克森美孚,年销售量高达3.2亿吨;第六名的康菲公司也达1.48亿吨。近几年,它们正在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大力拓展业务。随着一批新兴市场国家的开放,它们必将拓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在十年八年内,这个优势不会动摇。

3.竞争与合作的未来趋势

石油工业的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一方面,国际石油公司的兼并重组不会停息。有多家公司在向着超级巨头的方向努力,如西班牙的雷普索尔、意大利的埃尼。它们有可能通过兼并组合成新的超级巨头。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的若干有实力的国家石油公司,如俄罗斯的Gazprom和Rosneft,巴西的Petrobras等,正在加紧国际化步伐,成为国有巨头公司。此外,众多的中小石油公司也在努力挤占一定的市场份额。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六家石油超级巨头正在还将继续在世界石油工业领域、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发挥骨干作用。但是,老一套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合作正在成为主流,这不仅包括国际公司间的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国际公司与国家石油公司的合作。

合作的基础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有两种合作方式值得注意:德士古以其在美国东部的炼油厂和销售体系,同提供资金和原油的沙特阿美公司组成了星辰企业,这是国际大公司用下游的优势同产油国国家公司的上游优势相结合。中国福建省同埃克森美孚、沙特阿美合作的炼油化工项目,是石油进口国用市场,国际石油公司拿技术,产油国国家公司用资源三大优势的结合。

石油七姐妹_石油七姐妹 -综合实力

如今,“老七姐妹”只剩其四,包括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公司、雪佛龙公司以及欧洲的英国BP公司和英荷壳牌公司,加在一起只控制全球3%的储量及10%的生产量,只靠主导金融计价、垂直整合及多样化产品来维持利润。这些公司以往呼风唤雨的能力大大被削减,而使之弱化的力量则多来源于由国家支持的国有石油公司。

新世纪取代“老七姐妹”的“新七姐妹”是一群由新兴市场所带领的石油新贵。《金融时报》和石油专家所研拟出的新七姐妹,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Aramco)、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清一色都是由国家主导经营的企业,这些国家石油公司靠国际化浪潮催生,靠国有化推动迅速崛起,控制着世界三分之一的油气产量和剩余可采储量。

90年代以来,有一批国家(国有)石油公司非常活跃,发展得很快。巴西的Petrobras和马来西亚的Petronas,在国内积极同外国公司合作,在国外积极参与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在国内快速壮大。中国的三家国有石油公司都在积极向国外扩展,进展很大。它们不仅进入了《财富》世界500强的行列,在世界石油50强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按2006年50强的排序,在原油加工这个向来是跨国石油公司一统天下的领域里,前10名里已经闯入4家国家石油公司。它们是: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第三)、中国石化(第四)、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在油品销售方面,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巴西的Petrobras和中国石化四家升入了前10位。

就企业的规模和实力而言,国家石油公司在销售额、资产总额和净收入(利润)方面也越来越壮大。同样根据2006年排列的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第五)、中国石化、墨西哥的Pemex进入了销售额前10名,中国石油(第四)、俄罗斯天然气公司、马来西亚的Petronas进入了净收入的前10名,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第四)、墨西哥Pemex、中国石油进入了资产总额前10名。一批实力雄厚的国家石油公司在大刀阔斧地参与国外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参与国外的石油炼制和销售。它们正在发展成为跨国经营的、一体化的国家石油公司。

在“新七姐妹”中,拉美国家的石油公司表现尤为突出。以委内瑞拉为代表,其跟从者巴西、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国家纷纷实践着既资源又政治的全新石油资源策略,将石油做为国家的资源武器,成就了国有大型石油公司也保证了自身做为资源国家的利益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10103/182257.html

更多阅读

观赏月掩七姐妹星团_igu 七姐妹同栖生活 番号

观赏月掩七姐妹星团9月10日晚上22:30伴随月亮东升而发生月掩七姐妹星团天象。七姐妹星团在昴宿中,又称昴宿星团。由于热带风暴“彩虹”登陆,夜晚云多风大。和新识的市一中天文协会会长网聊至23时30分。估计月亮高度有17度左右了,遂出门

转载 了不起的文七妹 文七妹有几兄弟姐妹

原文地址:了不起的文七妹作者:老红莲了不起的文七妹徐足之藏传佛教为松赞干布立传曰:《西藏的观世音》。读完这本书后,我就想,从王者角度看,毛泽东是中国的观世音。应以王者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毛主席身,救中国劳苦大众脱离“三座大山”

《七姐妹》 石油七姐妹

第1章沈尹白只有两个烦恼,一:晚上不肯上床,二:早上起不了床。奇怪,都跟床有关系,弗洛伊德的信徒恐怕要想入非非。清晨七时闹钟鬼叫的时候,开朗豁达的尹白开始辗转呻吟,同本市其他十万名事业女性一样,喃喃咒骂春宵苦短,又得早朝。尹白进浴室站

美国文理学院“七姐妹”如今已成“五姐妹” 七姐妹粤语

关注文理学院中女校的同学,当然,主要是女同学,对于美国文理学院“七姐妹”这样的说法,在各大留美机构网站或论坛上应该是屡见不鲜。但是,现在事实上只有“五姐妹”了,因为其中一个姐妹变成了男女同校,而另外一个姐妹直接并入了原来有附属关

声明:《石油七姐妹 石油七姐妹 石油七姐妹-由来,石油七姐妹-形成发展》为网友表面幸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