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吉剧 吉剧-历史沿革,吉剧-特色

吉剧,是在东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二人转”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东北地方戏剧种,主要流行于吉林省各地以及辽宁、黑龙江、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地区。吉剧的代表性剧《包公赔情》、《燕青卖线》和《桃李梅》曾于1980年先后摄制成影片。2011年11月5日,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吉剧创始人之一王肯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因病去世。

吉剧_吉剧 -历史沿革


吉剧剧照

吉剧是在中国建国后在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剧种,因其诞生于吉林省的省会长春而得名。

1958年,周恩来提出东北应发展自己的戏曲剧种,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有关部门根据指示,决定将二人转发展为一个新的地方大戏剧种。

1958年9月7日,《蓝河怨》的实验演出获得成功,12日成立了吉林省新剧种实验剧团。

1959年初,吉林省在东北二人转曲艺形式的基础上创建了吉剧。

1960年2月,吉林省吉剧团正式成立,进行新剧种的实验工作,提出“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
吉林省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地方戏曲剧种的历史。

1963年至1965年,剧团侧重现代戏的实验。吉林省几个吉剧团先后移植、编演了《夺印》、《会计姑娘》、《争儿记》、《夜袭山城》、《红石钟声》、《跃马扬鞭》和《江姐》等,受到观众的欢迎。吉剧剧种已经初具规模。

1966年,实验工作因当时中国国内情况而中断。

1976年前后重新恢复演出,吉剧建设得到全面恢复,并有了新的发展。专业的演出团体增加到十六个(其中吉林省十五个,内蒙古哲里木盟一个)。吉林省戏曲学校增设了吉剧科。同时成立了吉林省地方戏曲研究室,对吉剧艺术的建设进行重点研究。

20世纪七十年代未和八十年代初,吉剧原有的实验剧目重新公演。

1978年文化部调吉林省吉剧团进京演出,《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和《桃李梅》中“闺戏”一折,深受观众欢迎,得到首都观众和文化界的一致好评。

1979年和1980年剧目《燕表卖线》、《包公赔情》、《桃李梅》先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后,吉剧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1980年,吉林省形成一支300余人组成的专业戏剧创作队伍,戏曲理论研究空前活跃。

至2011年,吉剧已成为省内外群众喜爱的剧种,发展到15个吉剧团。吉剧共创作改编和排练演出了近二百个大、中、小剧目。

吉剧_吉剧 -特色

吉剧
在行当上,有生、旦、净、末、丑之分。在音乐唱腔上,吉剧以二人转的主要曲牌〔文咳咳〕、〔武咳咳〕、〔红柳子〕、〔三节板〕、〔哭糜子〕、〔穷生调〕等为原始基调。吉剧的伴奏乐器以二人转的板胡、唢呐为主,并在东北管的基础上,创造了善于抒情的吉剧喉管,还把古筝搬进吉剧的乐队。

吉剧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转的五功,即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子等绝活)的基础上,采撷其它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的。手绢功是吉剧的特长。吉剧中长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转的手绢和长绸子舞的技巧。

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吉林省的戏剧工作获得了较大发展。1960年2月,吉林省吉剧团成立,吉林省从此结束了没有自己地方戏曲剧种的历史。与此同时省内农安县的黄龙戏和扶余县的满族新城戏也相继诞生。1980年全省形成一支300余人组成的专业戏剧创作队伍,戏曲理论研究空前活跃。一大批著名的戏剧演员:刘中、王青霞(吉剧)、赵秉南、王玉蓉、梁小鸾、毛世来(京剧)、李岱、筱桂花、王曼苓(评剧)等,活跃在戏曲舞台上。吉林省吉剧团在过去的保留剧目《包公赔情》、《搬窑》、《燕青卖线》基础上,又相继调演了《买菜卖菜》、《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这些剧目的排练,努力追求舞蹈性和说唱性,更贴近东北民间艺术形态,增强了剧种的个性。

吉剧_吉剧 -角色行当


吉剧角色行当借鉴了京剧行当体制

吉剧角色行当的体制与沿革分生、旦、净、丑四类,各在二人转上、下装的基础上借鉴京剧行当体制而形成。生行主要有老生和小生,八十年代前后,又在个别的剧目里尝试了武生行的建立。旦行则主要指花旦、闺门旦、青衣、彩旦和老旦。在个别剧目里曾试验性地创造了武旦行当。净行指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丑行分文丑与武丑。但他们之间并无严格界限,表演上没有严格的程式束缚。

老生

戴黑、黪、白三种不同颜色的须髯,以分别饰掩身份不同的的中、老年人物。在表演上唱、做兼备或各有侧重。

小生

饰年轻英俊的书生、将领、官员和平民。有侧重唱功、做功和武打之分。

花旦

饰年轻、活泼的少女。花旦在表演上大多注重唱和做,为表现不同的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差异,善用手绢、扇子等道具使用技巧和腕子功、抖肩功、腰功及碎步、秧歌步、云步、磋步、跌步等各种独特台步。

闺门旦

饰温柔秀美、举止端庄的少女。表演重唱功,・唱腔以委婉细腻见长,有时利用长水袖的舞动抒发情感。

青衣


吉剧以二人转为基础发展

一般饰演端庄稳重的成年妇女。表演上注重唱和做。

历史沿革 吉剧 吉剧-历史沿革,吉剧-特色

彩旦

一般饰演忠厚幽默、心直口快或丑陋粗野、凶狠奸邪的中、老年妇女。在表演以念白上的说口为特色,凭其中的串口、贯口等收到喜剧效果。

老旦

饰演各类老年妇女,有雍容华贵与贫寒卑微之分。性格上也有忠厚正直与奸诈阴险等不同。表演重唱功。

铜锤花脸

饰忠厚刚直的人物,以朝臣和官员为多。表演重唱功,以洪亮的唱腔见长。

架子花脸

饰粗犷、鲁莽或阴险奸诈的人物,亦以朝臣官员为多。表演重工架,以做、念为主,唱功为辅。

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各种善良幽默或狡滑卑琐的人物。有文丑、武丑两路。文丑又在形式上分官衣丑、腰包丑、褶子丑、袍带丑。武丑侧重于念、做、打,以独特的技巧取胜。

丑角在表演讲究美、喜、土、新,富有地方色彩。其中尤以念白上的串口、贯口和俏口等见长,充满东北的乡土风味。

创新

吉剧行当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老旦与彩旦或老旦与青衣相结合的行当类型。此外,吉剧还在剧种建设中尝试了武生和武旦的行当建制。

吉剧_吉剧 -艺术特点

表演技巧


吉剧的艺术特点

吉剧的表演继承了二人转的腕子功、肩功、腰功及步法,同时在二人转的五功唱、扮、舞、说(口说)、绝(手绢儿、扇子等绝活)的基础上,采撷其它剧种的长处,而逐渐形成的。吉剧擅长于运用手绢功、扇子功和水袖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手绢技巧是吉剧的特长,来自于二人转而又有所发展。

吉剧的花旦、小生发展了二人转“扔扇”、“挑扇”、“转扇”等绝技,武丑运用了二人转的大板技巧。

长水袖功,把二人转的耍手娟和京剧的水袖、绸舞融合为一体,在表现人物动作和情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旁甩”、“直甩”、“单甩”、“双甩”、“立花”、“顶花”等程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10103/182628.html

更多阅读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 广东书院制度沿革

浅谈我国工会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现状——兼议我国工会制度的完善南京审计学院法学院张宇彬摘要:工会,是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工人开始成立与雇主对抗的组织,这便是工会;伴随着中国近100年来的政治经济大变动,工会制度也

声明:《历史沿革 吉剧 吉剧-历史沿革,吉剧-特色》为网友和我恋爱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