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羊又称藏系羊,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青海是主要产区。分布广,家畜中比重最大。依其生态环境,结合生产、经济特点,可分为高原型、山谷型和欧拉型3类。
藏羊_藏羊 -藏羊
藏羊
藏羊又称藏系羊,是我国三大原始绵羊品种之一。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青海是主要产区。分布广,家畜中比重最大。依其生态环境,结合生产、经济特点,可分为高原型、山谷型和欧拉型3类。高原型占全省的90%,是藏羊的主体,主要分布在高寒牧区。
藏羊_藏羊 -种类及分布
藏羊
特点是体格大,被毛以白色为主,呈毛辫结构。其所产羊毛,即为驰名中外的“西宁毛”。其中有2%左右的黑藏羊,主产于贵南县,散见于环湖各县。所产羔羊毛色黑亮、美观,称之为“黑紫羔”。山谷型数量不多,仅在班玛、囊谦县部分山间谷地和湟水谷地有少量分布,为藏羊总数的4%左右。
其个体较小,被毛呈毛丛结构。欧拉型主要分布在河南、久治县,占藏羊的5%。个体较大,产肉性能好,然毛质较差。藏羊遗传性强,耐寒怕热,喜干畏湿,合群性好,采食能力强,边走边食,但对牧草选择严格。年产毛量1~1.4公斤,毛纤维长,富光泽,弹性好,强度大,是优良的制造地毯原料。产肉平均15~40公斤。裘皮皮板坚固,毛长绒厚,保暖性强。羔皮皮板轻薄,毛卷曲,光泽好,尤其是“二毛皮”为羔皮上品
藏羊
藏羊_藏羊 -藏羊本品种选育现状及展望
祁连县是青海省主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养羊业在畜牧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各类牲畜存栏达117万头(只),其中藏系羊存栏达100万只,占总牲畜的84.5%,占全州藏系羊的43.3%。藏羊1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祁连县地处青海省西北部,北纬37°25′16″~39°05′18″,东径98°05′35″~101°02′06″;东与门源县接壤,南与海晏、刚察两县为邻,北壤甘肃省肃南、民乐、山丹等县。南北跨185km,东西长207.44km,呈一长条形,平均海拔3500m;土地总面积1.48×104km2,境内草原总面积约117.61×104hm2,可利用草场约100.59×104hm2。由于地处高寒牧区,属大陆性气候,日照充足,水源丰富,适于牧草生长,是藏羊理想的栖息地。
1.2分布概况
藏羊
藏羊
祁连县东西部以草地畜牧业为主,中部则是农牧结合。牲畜构成以藏羊、牦牛为主,中部小块农区包含部分畜牧业、绵羊育肥和黄牛改良。全县藏羊实际存栏100万只,占总牲畜的84.5%,其中可繁殖母羊57.66万只,母畜比例为58.07%;共存栏种公羊2.31万只(不包括后备公羊)。东部三个乡镇(峨堡、阿柔、默勒)共存栏53.09万只,占全县藏羊总数的53.48%;中部两个农业乡(八宝、扎麻什)共存栏9.33万只,占全县总数的9.40%;西部两个乡(野牛沟、央隆)共存栏36.85万只,占全县总数的37.19%。
1.3饲养管理情况
祁连藏羊推行季节性草地畜牧业模式,四季放牧,无补饲,个别养殖户在冬春季节有少量青干草补饲。每年7月中旬到海拔较高(一般为3500m以上)的夏季牧场放牧,8~9月份进入秋季牧场,10月份进入冬季草场,直到次年6月底。
2藏羊选育史
祁连县作为青海省优质“大白毛”生产基地,开展本品种选育是保持这一优良地方种群生产性能和稳定遗传特性的唯一技术手段。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祁连县多隆乡就开展了选育工作,由于当时大集体管理体制,选育组群较易操作,效果较为明显,受到群众普遍欢迎,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来由于畜牧业生产体制改革而停滞。近年来,由于牲畜基数成倍增长,草场退化,牲畜个体经营条块分割,畜群结构“小而全”,近亲繁育现象普遍,造成羊群出现整体退化趋势。
3选育工作现状
3.1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两年努力,藏羊选育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共建成标准暖棚2928幢(3.3×104m2)、草地围栏472.6×104m、解决人畜饮水3133户、21.01万头(只),暖棚覆盖率达到37.5%,围栏覆盖率达到31.3%;人工种草0.46×104hm2。
3.2选育工作进展
2007年祁连县被确定为海北州“藏羊核心选育区”,开始实施藏羊选育和优良藏羊种羊基地建设项目,并在野牛沟、默勒、央隆三个乡镇建成核心繁育群90个,选育出优良种公羔3600余只,核心繁育母羊1.85万只。2007~2008年在央隆乡实施了藏羊公羊繁育技术示范项目,共完成选育任务0.6万只;修建羊用暖棚6幢、300m2、藏羊选育技术服务点一处80m2;引进特级种公羊30只;繁育种公羔2500只;培育出栏优级藏羊种公羊600余只;同时培训牧民技术能手60余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切实做好藏羊选育工作,近年来,互助县上下立足“县有选育中心、乡有选育基地、村有选育核心群”的良种选育体系建设目标,先期投资135万元,带有科研性质的县级藏羊培育中心建设项目在阿柔乡建成实施,办公室、实验室、畜(草)棚等设施基本建成,并购置仪器设备、配车1辆、选购母羊100只、种公10只;成立了专门的选育机构,抽调专业技术人员4名(从青海省畜牧总站聘请专家1名)开展前期工作。同时组织制定了“祁连县藏羊选育实施方案”,在5个牧业乡镇均建立了选育基地,筛选生产母羊969只、优质种公羊66只;在牧区5个乡镇、21个村建立白藏羊本品种选育核心群186个、3.27万只。
4存在的问题
以牧户为基础建立的选育基地因经营管理权在个人,牲畜淘汰与选留、出栏、种畜串换均随个人意愿,选育基地综合效益难以实现。选育组群只能在以牧户为单位小范围进行,核心母羊和种公羊无法分群管理,选育质量难以保障,妨碍了本地区白藏羊选育水平的整体提高。由于尚未形成种公羊输出、串换的长效机制,使得选出的后备种羊得不到及时输出和串换而被迫去势,造成选育工作徒劳无功,影响了群众积极性。祁连县种公羊选留基本上随个人嗜好,缺乏科学依据。造成种公羊质量参差不齐,不符合标准的种羊无法淘汰。牧民对藏羊选育缺乏科学认识,主动参与选育积极性不高,只顾个人和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和整体观念。
5建议和展望
5.1制定中长期规划,加快建设步伐
选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科学的规划和制度保障对藏羊选育健康运作至关重要。以农牧业集约化经营为契机,通过优势资源整合,解决各乡镇选育基地草场问题,探索出一个适合当前生产实际的选育基地管理运作模式;建立一支刻苦敬业、技术过硬的专业化管理队伍是保障选育基地充分发挥其效能的基础。必须与当前实施的畜牧业集约化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勇于创新,将各乡选育基地建设向正规化、科技化发展,更好地为本地区畜牧业综合开发服务。
5.2发展完善选育基地,制定管理制度
优质种羊及后备公羊优先用于本地区内种羊更新,其余核心选育户选育出的优质种羊向周边地区输出,用以维持祁连县藏羊种群资源优势,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基地起动和运转后,自身应具备再生产和保持生存发展的能力,进而发挥其高效畜牧业示范基地的职能,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充分发挥畜牧业专业协会职能,多方筹划,加强合理引导与项目支持,促进后备公羔输出和串换,大力发展羔羊经济。创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种羊输出与串换机制,保证藏羊选育工作健康稳步推进。
5.3转变经营方式,扩大选育规模
通过农牧业集约化经营实践探索,实现放牧羊群分群饲养,种公羊集中管理,彻底解决核心群组群难的实际问题,提高选育效果,缩短选育周期,提高优质种羊的利用率。将提高藏羊个体生产性能做为集约化经营的首要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协会指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加快优质藏系种公羊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县有选育中心、乡有选育基地、村有选育群”的藏羊三级繁育体系,健全考核制度,力争每个乡镇集中饲养种公羊4000只。
5.4加大培训力度,推广实用新技术
通过选育基地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县白藏羊选育进程,力争2015年人工授精量达到可繁母羊的10%。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农牧民切实享受到选育群良种后裔的明显优势,增加收入,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从而带动全县科技培训和牧区实用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技术培训必须由单纯的疫病防治扩展到舍饲养畜、科学补饲、合理轮牧、品种选育、法律法规、畜禽可追溯管理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农牧民养殖技术、文化素质的提高,必然使祁连县牲畜饲养水平、畜群结构得到提高和优化,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藏羊_藏羊 -羊毛品质:
各类型藏羊的毛丛均由细毛、两型毛、粗毛、干死毛组成。各类型羊的细毛和两型毛的含量均较高,占82.3-87.4%。毛为白色,头、肢间没有黑色斑。
公母羊均有角。尾小呈锥形。粗毛长23厘米,绒毛长8厘米,为著名地毯毛羊。因尾小而行走较快,适于3,000~4,500米高寒地区生活,能终年放牧。
配图
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