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拉丁转写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拉丁转写,楔形文字-例子一个头字的演变过程

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尔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差异相当多。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英语的cuneiform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 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而阿拉伯人则称之为“????? ????????”(ha?? mismari,意思是“钉头文字”)

楔形文字_楔形文字 -拉丁转写

法国学者Francois Thureau Dangin编写了一份同音字符标准表,音节及序号是根据使用频率决定的。如读音为/tu/的字可用一下符号表示:

tu=TU tú(=tu)=UD tù(=tu)=DU tu=TUM

其中第一个tu所指代的音节使用程度最高,其次的就分别用锐音符和重音符表示,在往后相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就用数字表示。tu表示该音的新记号而又未列入/tu/范围的音。总的来说,以上各种不同的标号都读/tu/,都表示同一个音值。

若转写文献时用到阿卡德语词汇,一般用斜体拉丁字母拼写阿卡德语音节:bi-i-tum。

就像埃及语中的定符和汉字的偏旁部首,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也有定符,在组合文字中不发音:?i?,用于木制品前,拉丁转写时写于词的前上角,当然也有转写时写于词的后上角的,là。

转写时有三种转写方法:

原文转写:原文音节拼写用短线相连,词符用苏美尔语中该词的读音表示。这种转写法可以很好的反映阿卡德语表音表意文字混用的特点。要求正确表达原始字符的排列,正确划分音节和拼写单词。

规范转写:用单词的形式拼写单词,不写连字符,用阿卡德语书写苏美尔词符。这样能正确反映阿卡德人在读写文字时的特点和发音特点。书写时使用了原来楔形文字所没有的长音符号和缩合元音符号以表达塞姆语特有的弱化辅音和长元音。

合并转写:即将原文转写和规范转写混合使用:音节符使用原文转写,词符写成阿卡德语单词或在后面用括号括住苏美尔语原词。

在必要时也会使用一些辅助的符号: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如ù=IGI+UDU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但后一个字在前一个字中间,如GU=KA(口)×NINDA(面包)

x:残缺损毁的符号

[]:现代学者对残缺符号所进行的修复

:古代书吏书写时遗漏的字,由现代学者补上

{}或《》:古代书吏书写错误或重复使用的符号,被现代学者删除

!:表示这个符号前的一个符号是古代书吏写的错别字,被现代学者改正

楔形文字_楔形文字 -例子一个头字的演变过程

具体图画字见右图:


一个字的演变过程

1: 公元前3000年,早期图形字

2: 公元前2800年后期图形字。左转90度。

3: 公元前2600年的碑文,笔划简化。

4: 粘土板。早期楔形文字。

5: 公元前第3千年后半叶。

6: 公元前第2千年前半叶。

7: 公元前第1千年前半叶,古典亚述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_楔形文字 -概览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尔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尔语差异相当多。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馀。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


楔形文字

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xiē)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内容来确定,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更难以掌握。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传说

《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在苏美尔(Sumerians)流传的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中写道乌鲁克国王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该书成文于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2年-公元前2004年)。目前为止,西方学者都凭这段诗歌认定恩美卡就是创造楔形文字的人。但诗歌中没有明确说明或暗示在恩美卡国王之前是否有文字,只是强调“国王把文字写在泥板上”,且“这样的事情从未遇见”,况且也有不合逻辑之处:国王恩美卡将自己创造的文字写在泥板上,让信使拿给阿拉塔王看,面对新创造的文字,阿拉塔王居然能看明白,这显然不合逻辑。因此只能说恩美卡国王创造楔形文字是传说。

《伊楠娜与基恩》这是部神话说的是乌鲁克的保护神伊南娜(Inanna),前往其父亲智慧之神基恩的住处埃利都(Eridu)骗取“文化财产(me)”,并回乌鲁克庆功的事。文中有一句“nam-dub-sar ma-,我书写手艺”但由于历史记载不详,原文开头与结尾都有残缺,成文年代有争议,且现实中在埃利都并没有发现早期文字。

其他传说:在古希腊祭司贝洛索斯的《巴比伦尼亚志》(Babyloniaka)中,欧涅斯(Oannes)在早上从海里出来教授巴比伦人书写、耕作、建筑等,夜晚又回到海里。 在亚述的传说中的马都克之子纳布(Nabu)教化愚民,包括书写。

起源


楔形文字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公元前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就开始使用这种文字,它是至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词,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藏文拉丁转写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拉丁转写,楔形文字-例子一个头字的演变过程

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


楔形文字

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

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发展


楔形文字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经考证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这种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有时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鸟”和“卵”两个符号合起来就表示“生”等。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往往用部分来代表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还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还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这样,象形文字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义不直接由图形表达而是由图形引申出来。


楔形文字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过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棵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须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版上的。这些泥版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驳辩――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明确的观点。

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呆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与此同时,闪族的阿卡德人按照他们语言的发音,也采用楔形文字进行书写。直到希腊时代之前,凡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统治的每个民族都是这样做的。

传播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楔形文字_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法

楔形文字法的界定

楔形文字法是指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地区各奴隶制国家以楔形文字锲刻而成的法律的总称,这些国家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依兰人、赫梯人等建立的国家,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6世纪随新巴比伦的灭亡而消亡(在消亡时间上有分歧)。

这些国家除了有共同的文字外,由于所处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似,因而决定了他们的法律有一些同样的地方。

楔形文字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2500年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阿卡德人相继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这些早期国家已经有自己的首脑、长老议事会和诉讼机构,已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传统的部落习惯法逐渐向法律过渡。

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经有了用楔形文字记载的零星的法律规范,如禁止欺骗、偷盗等。

约公元前21世纪末,乌尔纳姆创建了乌尔第三王朝,统一了两河流域南部,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国王集军事、行政和司法大权于一身。为了统治需要,颁布了《乌尔纳姆法典》,用楔形文字写成,除序言外,有29条条文,其内容已涉及到损害与赔偿、婚姻、家庭和继承以及刑罚等,反映出法典对奴隶主利益和私有制的维护,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它标志着古代东方法已进入成文化阶段。对以后两河流域的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两河流域南部又处于分裂状态,当时的一些城邦国家也制定了一些成文法典。主要有《苏美尔法典》和《苏美尔亲属法》、《李必特伊丝达法典》,《俾拉拉马法典》等,它们仍旧基本上继承了《乌尔纳姆法典》的风格,但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到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的第六代王汉穆拉比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并制定了《汉穆拉比法典》(又称石柱法),它的制定是楔形文字法的集大成,标志着楔形文字法发展到较完备的程度。直至公元前1世纪,楔形文字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征

1、法律的结构体系比较完整,一般采用序言、正文和结语三段论式的表述方法。正文部分诸法合体,民刑不分。序言和结语多以神的名义强调立法的目的,标榜立法者的功绩,贯彻“君权神授”思想,强调法典的“公平”、“正义”和神圣不可侵犯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目的在于加强法典正文的神圣性和权威性。

2、法律内容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法的基本领域,如民事、刑事、诉讼等均有论及,但不少问题仍由习惯法调整,并保留同态复仇的传统。

3、基本是司法判例的汇编,没有规定一般的抽象概念和立法原则。

4、虽然把法律描绘为神的意志的体现,但它们并非“神定法”。没有宗教道德规范,完全是实在的市俗法律关系的规定。

楔形文字_楔形文字 -文学考究

当一个楔形文字用于单词拼写或在句子中充当语法结构时,原来该字表示的意识便不复存在,如苏美尔语中的AN,词意为“天”或者作为/an/的音符:ba-an-dù(他建造)中,AN表示主语是第三人称,于“天”的意思无关,读作di?ir则意为“神”。在阿卡德语中借用了该字符表示“神”的意思,但读作ilum,ilu,il,后来发展成了一新音符/il/(igi眼),作为数词“千”时读lim,或构成单词a-wi-lim人的。

参考许慎对六书的定义,将原始楔形文字分类如下

象形

原始楔形文字象形字由两种

1:根据实物的本体造字

(1):整体指代整体

(2):部分指代整体

2:根据两物体间的动作关系,表示行为,动作或由行为动作而产生的结果

指事

指事字由两部分组成

1:基本符号。一般以已有的象形字为主

2:定符

会意

会意字有以下特点

1:有两个象形字组成

2:该字拆分后为两个独立的象形字

3:该字的字意与所组成的象形字字意有关

如:原始楔形文字“吃(GU7)”由“头(SAG)”和“面包(NINDA)”组成。而乌尔的楔形文字中将“头”换成了“嘴(KA)”,“嚼(TUKUR2)”由“嘴(KA)”“大麦(?E)”组成。乌鲁克原始楔形文字中的“男奴(IR3)”由“男人(U?或NITA,NITAH)”和“山地(KUR)”组成,意为“来自山地的男子”

形声

这里的形声字多指双音节的原始楔形文字,且声符一般为单音节字,以标出该双音节的首音节或尾音节。

转注

转注一般都建立在特定的文化传统,思想模式和宗教信仰上,如形状像“星”的楔形文字可以表示“天(AN)”,“神(DINGIR)”等。某些字的字形是一种工具,有的字意却是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如形如“钻”的字表示“木匠(NAGAR或NANGAR)”,有的字意是用这种工具所进行的动作,如用“人脚”表示“走(DU)”,“站(GUB)”,“带来(TUM2)”。

假借

德国学者魏泰克认为在苏美尔人创造出原始楔形文字之前,原始印欧人已经创造了文字,因为原始楔形文字中某些字的字音被他认为从原始印欧语假借而来,如形状像一种车的字在原始楔形文字中读作GURU?,表示年轻人,像原始印欧语中的*k?s-o(意思也表示年轻人)。

楔形文字_楔形文字 -拉丁转写

法国学者Francois Thureau Dangin编写了一份同音字符标准表,音节及序号是根据使用频率决定的。如读音为/tu/的字可用一下符号表示:

tu=TU tú(=tu2)=UD tù(=tu3)=DU tu4=TUM其中第一个tu所指代的音节使用程度最高,其次的就分别用锐音符和重音符表示,在往后相对使用频率较低的就用数字表示。tux表示该音的新记号而又未列入/tu/范围的音。总的来说,以上各种不同的标号都读/tu/,都表示同一个音值。

若转写文献时用到阿卡德语词汇,一般用斜体拉丁字母拼写阿卡德语音节 :bi-i-tum。

就像埃及语中的定符和汉字的偏旁部首,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也有定符,在组合文字中不发音:?i?,用于木制品前,拉丁转写时写于词的前上角,当然也有转写时写于词的后上角的,là 。

转写时有三种转写方法:

原文转写:原文音节拼写用短线相连,词符用苏美尔语中该词的读音表示。这种转写法可以很好的反映阿卡德语表音表意文字混用的特点。要求正确表达原始字符的排列,正确划分音节和拼写单词。 规范转写:用单词的形式拼写单词,不写连字符,用阿卡德语书写苏美尔词符。这样能正确反映阿卡德人在读写文字时的特点和发音特点。书写时使用了原来楔形文字所没有的长音符号和缩合元音符号以表达塞姆语特有的弱化辅音和长元音。 合并转写:即将原文转写和规范转写混合使用:音节符使用原文转写,词符写成阿卡德语单词或在后面用括号括住苏美尔语原词。 在必要时也会使用一些辅助的符号: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如ù=IGI+UDU ×:表示这个符号由两个符号构成,但后一个字在前一个字中间,如GU7=KA(口)×NINDA(面包) x:残缺损毁的符号 []:现代学者对残缺符号所进行的修复:古代书吏书写时遗漏的字,由现代学者补上 {}或《》:古代书吏书写错误或重复使用的符号,被现代学者删除 !:表示这个符号前的一个符号是古代书吏写的错别字,被现代学者改正。

楔形文字_楔形文字 -音节表

下表展示用于 CV 或 VC 形式的简单音节的符号。如同用于苏美尔语一样,楔形文字在原理上有能力区分 14 个辅音,转写为

b, d, g, ?, k, l, m, n, p, r, s, ?, t, z

和四个元音音质,a, e, i, u。 阿卡德语需要区分它的重读系列,q, ?, ?,为此采用了各种“多余”苏美尔符号(比如 qe=KIN, qu=KUM, qi=KIN, ?a=ZA, ?e=ZÍ, ?ur=DUR 等)。接受了阿卡德楔形文字的赫梯语进一步的给滑音 w 介入了符号,如 wa=we=PIN, wi5=GE?TIN,并为 ya 介入了一个连体符号 I.A。


-a-e-i-u
a𒀀,
á𒀉e𒂊,
é𒂍i𒄿,
í=IÁ 𒐊u𒌋,
ú𒌑b-ba𒁀,
bá=PA 𒉺,
bà=E? 𒂠be=BAD 𒁁,
bé=BI 𒁉,
bè=NI 𒉌bi𒁉,
bí=NE 𒉈,
bì=PI 𒉿bu𒁍,
bú=KASKAL 𒆜,
bù=PÙ 𒅤d-da𒁕,
dá=TA 𒋫de=DI 𒁲,
dé,
dè=NE 𒉈di𒁲,
dí=TÍ 𒄭du𒁺,
dú=TU 𒌅,
dù=GAG 𒆕,
du4=TUM 𒌈g-ga𒂵,
gá𒂷ge=GI 𒄀,
gé=KID 𒆤,
gè=DI? 𒁹gi𒄀,
gí=KID 𒆤,
gì=DI? 𒁹,
gi4𒄄,
gi5=KI 𒆠gu𒄖,
gú𒄘,
gù=KA 𒅗,
gu4𒄞,
gu5=KU 𒆪,
gu6=NAG 𒅘,
gu7𒅥?-?a𒄩,
?á=?I.A 𒄭𒀀,
?à=U 𒌋,
?a4=?I 𒄭?e=?I 𒄭,
?é=GAN 𒃶?i𒄭,
?í=GAN 𒃶?u𒄷k-ka𒅗,
ká𒆍,
kà=GA 𒂵ke=KI 𒆠,
ké=GI 𒄀ki𒆠,
kí=GI 𒄀ku𒆪,
kú=GU7𒅥,
kù𒆬,
ku4𒆭l-la𒆷,
lá=LAL 𒇲,
là=NU 𒉡le=LI 𒇷,
lé=NI 𒉌li𒇷,
lí=NI 𒉌lu𒇻,
lú𒇽m-ma𒈠,
má𒈣me𒈨,
mé=MI 𒈪,
mè𒀞/𒅠mi𒈪,
mí=MUNUS 𒊩,
mì=ME 𒈨mu𒈬,
mú=SAR 𒊬n-na𒈾,
ná𒈿,
nà=AG 𒀝,
na4("NI.UD") 𒉌𒌓ne𒉈,
né=NI 𒉌ni𒉌,
ní=IM 𒉎nu𒉡,
nú=NÁ 𒈿p-pa𒉺,
pá=BA 𒐀pe=PI 𒉿,
pé=BI 𒁉pi𒉿,
pí=BI 𒁉,
pì=BAD 𒁁pu=BU 𒁍,
pú=TÚL 𒇥,
pù𒅤r-ra𒊏,
rá=DU 𒁺re=RI 𒊑,
ré=URU 𒌷ri𒊑,
rí=URU 𒌷ru𒊒,
rú=GAG 𒆕,
rù=A? 𒀸s-sa𒊓,
sá=DI 𒁲,
sà=ZA 𒍝,
sa4("?U.NÁ") 𒄷𒈾se=SI 𒋛,
sé=ZI 𒍣si𒋛,
sí=ZI 𒍣su𒋢,
sú=ZU 𒍪,
sù=SUD 𒋤,
su4𒋜?-?a𒊭,
?á=NÍG 𒐼,
?à𒊮?e𒊺,
?é,
?è𒂠?i=IGI 𒅆,
?í=SI 𒋛?u𒋗,
?ú𒋙,
?ù=?È 𒂠,
?u4=U 𒌋t-ta𒋫,
tá=DA 𒁕te𒋼,
té=TÍ 𒊹ti𒋾,
tí𒊹,
tì=DIM 𒁴,
ti4=DI 𒁲tu𒌅,
tú=UD 𒌓,
tù=DU 𒁺z-za𒍝,
zá=NA4𒉌𒌓ze=ZI 𒍣,
zé=ZÌ 𒍢zi𒍣,
zí𒍢,
zì𒍥zu𒍪,
zú=KA 𒅗
a-e-i-u-
a𒀀,
á𒀉e𒂊,
é𒂍i𒄿,
í=IÁ 𒐊u𒌋,
ú𒌑-bab𒀊,
áb𒀖eb=IB 𒅁,
éb=TUM 𒌈ib𒅁,
íb=TUM 𒌈ub𒌒,
úb=?È 𒂠-dad𒀜,
ád𒄉ed=Á 𒀉id=Á 𒀉,
íd=A.ENGUR 𒀀𒇉ud𒌓,
úd=Á? 𒀾-gag𒀝,
ág𒉘eg=IG 𒅅,
ég=E 𒂊ig𒅅,
íg=E 𒂊ug𒊌-?a?𒄴,
á?=?E? 𒋀e?=A? 𒄴i?=A? 𒄴u?=A? 𒄴,
ú?𒌔-kak=AG 𒀝ek=IG 𒅅ik=IG 𒅅uk=UG 𒊌-lal𒀠,
ál=ALAM 𒀩el𒂖,
él=IL 𒅋il𒅋,
íl𒅍ul,
úl=NU 𒉡-mam𒄠/𒂔,
ám=ÁG 𒉘em=IM 𒅎im𒅎,
ím=KA?4𒁽um𒌝,
úm=UD 𒌓-nan𒀭en𒂗,
én,
èn=LI 𒇷in𒅔,
in4=EN 𒂗,
in5=NIN 𒊩𒌆un𒌦,
ún=U 𒌋-pap=AB 𒀊ep=IB ,
ép=TUM 𒌈ip=IB 𒅁,
íp=TUM 𒌈up=UB 𒌒,
úp=?È 𒂠-rar𒅈,
ár=UB 𒌒er=IR 𒅕ir𒅕,
íp=A.IGI 𒀀𒅆ur𒌨,
úr𒌫-sas=AZ 𒊍es=GI? 𒄑,
és=E? 𒂠is=GI? 𒄑,
ís=E? 𒂠us=UZ,
ús=U? 𒍑-?a?𒀸,
á?𒀾e?𒌍/𒐁,
é?=?È 𒂠i?𒅖,
í?=KASKAL 𒆜u?𒍑,
ú?𒍗=BAD 𒁁-tat=AD 𒀜,
át=GÍRgunû𒄉et=Á 𒀉it=Á 𒀉ut=UD 𒌓,
út=Á? 𒀾-zaz𒊍ez=GI? 𒄑,
éz=E? 𒂠iz= GI? 𒄑,
íz=I? 𒅖uz,
úz=U? 𒍑,
ùz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20103/184335.html

更多阅读

软文该怎么写? 推广软文怎么写

软文该怎么写?——简介随着网络推广的脚步发展,软文也应运而生。软文与硬文最大的不同就是软文给你一种推广的满足感,在不知不觉中给客户留下了印象。所以,软文的写作很重要,下面来讲讲如何撰写软文,写软文有什么要注意的?软文该怎么写?—

为女儿唐婧写的藏头诗 我爱你藏头诗怎么写

给女儿写一首藏头诗: 唐都迁福田,婧娇拜月仙,女装舒红袖,儿别慈母难。<把每句第一个字连合读:唐婧女儿>二首,娇女:儿娇似婵娟,学识盖半天,倩影清风过,化作明月仙。这是我和女儿在我的个人画

如何将Word文档内容转成JPG图片? word文档转jpg

【方案一】如何将Word文档内容转成JPG图片?预先准备:你的电脑除了要安装Office 2000以上的版本外,还需要安装Irfanview 4.10图片处理软件。Irfanview是允许免费使用的共享软件。Irfanview v4.0英文版请到这里下载:http://www.crsky.com/

藏文学习

中华佛典宝库藏文拼音学习光盘目录藏文语法教材 藏文阅读入门 周季文老师 谢后芳老师编著 Adobe Reader PDF格式的阅读工具下载  《藏文阅读入门》例句读诵(06-36) 周季文老师朗读 说明:01-05主要是单词,录音从略 《藏文阅读入门》

声明:《藏文拉丁转写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拉丁转写,楔形文字-例子一个头字的演变过程》为网友苦茶淡淡香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