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作者简介,三吏三别-新安吏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这六部经典作品,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传流最广。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三吏_三吏三别 -作者简介


杜甫纪念雕像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瑶湾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入蜀,在这里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并写诗240余首,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后飘泊于荆、湘,以舟为家,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所以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三吏_三吏三别 -新安吏

原文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作者简介,三吏三别-新安吏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

客:杜甫自称。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点兵:征兵,抓丁。

更:岂。

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次:依次。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绝短小:极矮小。

王城:指东都洛阳。

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白水:河水。

眼枯:哭干眼泪。

天地:暗喻朝廷。

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哪里料到。

归军:指唐朝的败兵。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壕:城下之池。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抚养:爱护。

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好一点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运气不好的中男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着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着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创作背景

唐肃宗干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作品鉴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这两句是全篇的总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写,都是从诗人“喧呼闻点兵”五字中生出。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这是杜甫的问话。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至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又改以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该服役。杜甫的问话是很尖锐的,眼前明明有许多人被当作壮丁抓走,却撇在一边,跳过一层问:“新安县小,再也没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为这样一问,就可以把新安吏问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官吏很狡黠,也跳过一层回答说,州府昨夜下的军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官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难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来压人。讲王法已经不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杜甫进一步就实际问题和情理发问:“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卫东都洛阳呢?”王城,指洛阳,周代曾把洛邑称作王城。这在杜甫是又逼紧了一步,但接下去却没有答话。也许官吏被问得张口结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官吏不愿跟杜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20103/184501.html

更多阅读

杜甫三吏三别---潼关吏 赏析 杜甫三吏三别

杜甫《潼关吏》诗歌鉴赏潼关吏杜甫士卒何草草, 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 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 “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 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 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 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 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 万古用一

阿雷作别与三国策和论坛! 三国策iv 爱别离

阿雷作别与三国策、与此!觉得还是应该说点什么早上发帖匆忙,未及仅在回味老帖的同时,在赘一番呵呵,烦也没法我走了……确实该让心休息下了,抑或心已经得到了休息没有伤感,没有离愁别绪,走了回眸,也许满目沧桑,也许阡陌捭阖……我

杜甫三吏三别---垂老别 赏析 杜甫三吏三别原文

杜甫《垂老别》鉴赏垂老别杜甫四郊未宁静, 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 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 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 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 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 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 还闻劝加餐。土门

声明:《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作者简介,三吏三别-新安吏》为网友躲不开的回忆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