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人”,是老黄瓜刷绿漆,扮着可爱装着嫩,有着阳光灿烂的“柠檬茶面孔”,生气勃勃的“维C笑容”,可爱的“还珠格格眼睛”。在天真的糖衣里,包裹着阿Q的精神胜利长枪;在嬉笑怒骂间,戳穿世俗的一本正经。
Q人_Q人 -特征
“Q人”
1、和“Q人”对话,你要懂得“Q言Q语”。要知道“神童”是神经病儿童,“酱紫”就是这样子,“很S”是说话拐弯抹角,“学困生”特指一学习就犯困的学生;你还最好看过Q版的动画,知道阿拉蕾和皮卡丘;你也要读懂Q版文学,晓得司马光砸缸后救出的是刘老根。
2、通常人们见得最多的“Q人”是这样的:开一辆奇瑞QQ车,背一台Q版笔记本电脑,拎一款Q版手机,嚼QQ糖,花Q币,玩Q版游戏,Q版的挂件和玩具最好是韩装和日装正版;当然还至少应该有一个QQ号码,最好是5位数字的,那才证明你是Q级元老。但现在,这个“Q”也只是Q版文化里的初级段位了。
3、“Q人”们是所有新鲜生活方式的簇拥者,短信、彩信、彩铃甚至移动QQ、移动MSN等都能运用自如;他(她)们爱好动漫、网络、台湾综艺节目、日韩街头文化;他们喜欢明星,不论娱乐或者体育;但他们不关心政治,不大知道美国总统是何许人也;他(她)们大都在虚拟世界中有自己的身份,比如拥有论坛或者个人站点,而他们并不总泡在网上,而是把网上的Q版方式原封不动地挪到生活中。
4、在衣着打扮方面,“Q人”化最鲜明、最前卫的代表应该就是Cosplay。Cosplay是英文CostumePlay的简略写法,可以翻译为“角色扮演”或者“服饰装扮”,就现在的状况而言,可以解释为“动漫爱好者将自己装扮成自己喜爱的动漫以及游戏角色的表演活动”――如果你小时候曾经拿条毛巾当披风,用鸡毛掸子作宝剑扮过大侠的话,应该很好理解这是怎么回事
5、饮料里的酷儿(Qoo),糖果里的呦哈呦哈(YoHaYoHa),当然还有因蜡笔小新而家喻户晓的小熊饼干。这些吃的喝的光凭名字就“Q”得不行,最“Q”的人对食物不在于吃什么,怎么吃,而在于独具匠心的准备过程。当然,如果没有足够多的朋友一起分享,要吃掉这么大碗的沙拉就是一个很不“Q”的过程了……
6、说到住,对城市漂一族是相当“Q”的话题。一先富起来的“Q人”一般都会选择小户型房子。问,为什么不买大点的;“Q人”答:小房子里好玩。
7、此外,“Q人”有一种冲动比情欲更火热,那是语言外壳包裹下寻求突围的心灵。
Q人_Q人 -四大文化源流
Q版文化
Q版漫画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漫画始祖手冢治虫先生以无上神功开创了Q版漫画的先河,特征就是人物的头:身:腿的比例是1:1:1,大大的脑袋,夸张的动作,同轻松搞笑的对白,活波可爱的造型搅和在一起,这是Q版已知的最早出处。
CUTE日本女生的发明创造,她们抛弃了本国的语言“KAWAI”(可爱),一阵风式地使用起“CUTE”这个外来语,并把它简化为“Q”。最早是在一些前卫的,受过高等教育和英文较好的年轻人中流行,特别是在港台,连方便面都是“白而Q的”,吃起来十分有劲儿。2001年起,“Q”正式传入中国大陆沿海。
QQ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网络即时聊天工具ICQ(ISeekYou的简称),那时高校的校园网是不能出国的,所以QQ的学生用户最多,逐步取代了一些聊天室的功能,一些以省略、搞笑为主的新鲜网络语汇几乎是立即就通过QQ流传起来,并被称做“Q言Q语”……
阿Q精神胜利法鲁迅笔下的人物阿Q,被误用于Q版,但渐渐受到大家承认,代表以解压为目标的自我嘲讽,但也追求快感,追求乐趣。
影响
Q版文化提供了一个分析工具,从玩幼稚到玩深沉,任何与之相关的人都可以在搞笑中被拆解。
Q人_Q人 -代表人物
最“Q”的人是在美国一个自杀的荒诞派记者汤普森。患上癌症的汤普森换了一个人工肛门,他实在不能忍受自己作为一个人却不能正常排泄的尴尬,于是结果了自己的性命。而此前,他开创了娱乐记者做新闻的先河,用荒诞的表现方式尽量在新闻当中去体现他的观念。
汤普森自杀事件带有很明显的“Q”人文化气质,已经没有快感了,已经对感官刺激无动于衷了,已经写不出最好的作品来了,就只能选择和海明威一样的道路,让自己的生命“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