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秋(1939年4月―),中国人文科学学者。任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节庆研究会主任、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中华父亲节促进会会长。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和建设中华节日体系,是清明、端午、中秋传统节日放假的“推手”之一。
李汉秋_李汉秋 -简介
李汉秋
李汉秋,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人文科学学者、教授、编审。
1939年4月生于福州市,1955年福州第一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60年至1989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安徽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
1978年第一次评职称时,破格越级评为副教授;1986年评为教授。
1984年中国《儒林外史》学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1988年中国关汉卿研究会成立时,被选为副会长。出版关于《儒林外史》的专书15部,关于关汉卿的专书4部,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的书已逾40部。
1989年,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宣传部任部长,是第七、八、九、十连续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2年,因在社会科学方面有突出贡献,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李汉秋_李汉秋 -人物成就
政协提案
在连任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一直为如何安邦治国而建言立论。自1991年起,连续十余年,他年年在全国政协会议和各种报刊上建言加强道德建设,并且随这项工作的进展,不断提出新的具体建议。例如1995年秋在全国政协“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上,他提出四条建议:建立全国性的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建构基本道德规范,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大纲,编撰全国统一的《新三字经》。
李汉秋1996年就在《人民政协报》和《中华工商时报》上建言“法治、德治双管齐下……相辅相成”;
2000年春他又在《光明日报》上倡议“法治、德治并举,以法彰德,以德辅法,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2006年在全国政协全体大会上讲《弘扬仁义礼智信》,影响很大;另一方面致力于振兴传统节日,建设中华节日体系,是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节庆中华协作体顾问、中华母亲节促进会会长。
编著《新三字经》
李汉秋
李汉秋致力于精神文明建设,参与制定《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作,出版有关道德建设的书十余本,在新时期首创用“三字歌”的形式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范例,所著《新三字经》风靡全国,日本国也翻译出版。国家图书馆收藏其著作已逾30部。建议将孟子诞辰日定为中国母亲节。
建设传统节日
李汉秋一直呼吁将重阳节定为“中华父亲节”。2012年年末,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李汉秋认为,重阳节是需要放假的。因为现在敬老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如果没有社会普遍的敬老,没有“父亲节”,老龄社会的建设也会受到一些影响。
李汉秋认为,在国家规定的七大传统节日中,元宵节是最后被列入的。现在呼吁放假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果将来增加,首先应该是重阳节、七夕节,然后才是元宵节。除了国家规定放假的四个传统节日,接下来最应该放假的是重阳节。
2013年2月,对于元宵节放假的建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表示,元宵节距离过年太近了。大家刚刚上班,就又放假,恐怕不现实,也不是很合适。
李汉秋_李汉秋 -荣获奖项
李汉秋
1989年,李汉秋的“古典小说戏曲多层次教学”获首届高等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获首届(1978-1985年)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获首届(1978-1986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二等奖。
参与执笔中宣部组编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读本》,此书已获2001年国家图书奖。
1989年获首届安徽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获文促会首届“弘扬中华文化奖”。
2008年获首届“节庆中华奖――个人贡献奖”。
李汉秋_李汉秋 -人物评价
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卢嘉锡院士题写中堂称赞李汉秋“江汉秋阳通典籍,汉宫秋月谙词章”。
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张岱年教授评价李汉秋:“《外史》《红楼》深解味,汉卿实甫真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