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代表人士是统一战线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中共以外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广泛代表性的各界人士,而不是指普通的党外群众。一般说,党外代表人士应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有较深造诣或有较大影响,有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一定活动能力,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党外代表人士_党外代表人士 -简介
党外代表人士
党外代表人士是指已在或拟在县及县以上各级人大、政协、政府、司法机关、参事室、文史馆作安排的非中共人士;已担任或拟担任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宗教团体以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等领导职务的非中共人士。党外人士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及有关人民团体中的领导骨干;在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的无党派知识分子;行政、司法部门的党外领导干部;民族、宗教界有影响的人物;爱国、敬业、守法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拥护祖国统一并有一定影响、有一定经济实力或有学术造诣的代表人士。
党外代表人士_党外代表人士 -具备素质
党外代表人士
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指出,要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努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这为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是政治把握能力。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党外代表人士必须着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判断形势,明辨大是大非,把握正确方向,才能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共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二是参政议政能力。参政议政是党外代表人士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优势和作用的基本方式。新世纪新阶段,党
党外代表人士
外代表人士要切实做到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就必须努力提高参政议政能力。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眼于推进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党外代表人士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开展考察调研,了解社情民意,努力谋长远之道,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切实把党外代表人士的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参政议政成果。
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党外代表人士大多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和专业技术工作,是学有所长的专家,但组织协调能力、政治社会活动经验,往往尚需积累和提高。党外代表人士要更好地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反映所联系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须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要通过在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以及有关人民团体任职和多岗位交流等形式加强实践锻炼,真正使他们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各方面群众不断走向进步、致力于共同事业的桥梁和纽带。
四是合作共事能力。合作共事是统一战线中最经常、最大量、最普遍的关系。这就要求党外代表人士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与共产党团结合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共产党同心同德、和衷共济,在实现共同奋斗目标中发挥自身作用,在亲密合作中达到共同进步。
党外代表人士_党外代表人士 -教育培训
长期以来,各级统战部门和社会主义学院始终把加强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作为战略任务和基础工程,坚持深入开展多种
党外代表人士
形式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切实加强政治培训,为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牢固的思想政治基础;坚持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把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坚持有计划、分领域、多层次地开展系统培训,努力造就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及其后备队伍,为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中共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最近,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指导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在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要把贯彻落实《纲要》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认真学习领会,精心组织实施,不断提高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推进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2010-2020年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中国首个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专门纲要,为未来十年党外人才教育培训
党外代表人士
工作描绘了蓝图。这是记者从9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会议暨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具里程碑意义的《纲要》
这是中国统一战线历史上中共中央首次专门就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颁布《纲要》,其所具备的里程碑意义令人瞩目。 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指出,《纲要》的颁布实施体现了推进党和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高瞻远瞩,反映了巩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深谋远虑,昭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坚强决心。 在这份《纲要》中,明确提出党外代表人士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强调发挥党外代表人士作用,是共同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尤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其中要求把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纳入党政人才队伍规划,要求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此外,中共中央还刚刚颁布了《201
党外代表人士
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 在国家已经有了两份人才培训发展规划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专门颁发一份关于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的《纲要》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叶小文说,这是巩固和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是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需要。明确社会主义学院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工作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同等重视。 在杜青林看来,这标志着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人才工作中确立了新定位。“《纲要》与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干部教育培训改革要求相一致,从党和国家人才建设战略布局的高度,明确了党外代表人士也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杜青林说。
党外人士政坛展露才华
党外代表人士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非中共人士步入政坛,在中央和各级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务。 截至2009年6月,非中共人士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有3.2万多人,他们对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除了万钢和陈竺两位部长,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务院部委办、直属局担任领导职务副职的有18人,有30人担任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在省级高等院校、人民团体、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中,还有一批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党外代表人士正在展露政治才华。 随之而来的,是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亟待跟进。河北省副省长、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龙庄伟是民盟盟员,作为一位党外人士,他在日常工作中履职有职有权,但他同样表达了对加强教育培训的渴望。“长期以来,中共对党员干部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每次提拔前都要安排到党校或干部学院、行政学院等专门机构学习,但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培训则显得系统性相对不强,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培训机会。”龙庄伟说。 新时期以来,特别是2004年第一次全国社会主义学院工作会议以来,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逐渐加强。5年来,全国省级以上统战部门和社会主义学院举办培训班5600多期,培训了22万多人次。
党外代表人士
系统化多层次推进党外人才培养
《纲要》指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正规化建设亟待加强。”叶小文认为,社院的培训工作应当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战略转变。他同时指出,社院的正规化建设,教学和科研是关键,将按照《纲要》要求,切实办好高质量的进修班、培训班、专题研究班、国情研修班等。 在教学上,应当积极改革不合时宜的教育理念、培训方式、体制机制,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要推行各种专题研讨、短期培训、小班教学,突出分类分层培训,合理设计培训项目。 对此,龙庄伟也很有体会。作为一名从政的党外人士,龙庄伟希望,社院的培训加强针对性,要针对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的思维特点和接受习惯,推广应用现代培训手段。同时,这样的培训应当是多层次多侧面,专职的、兼职的、从政的等不同的党外人士的培训项目和内容都应当有所侧重。 “比如,党外人士在政府部门应当如何与中共同事合作共事,如何更好地担任行政领导,我们就希望得到更多的指导和交流。如果社院能开一些相应的课程,相信一定会大受欢迎。”龙庄伟说。 科研创新同样非常重要,“我们应当鼓励教师围绕统一战线和
党外代表人士
多党合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科研,形成优势学科体系。”叶小文说。 《纲要》同时提出了建立党外代表人士网络培训平台的要求,叶小文表示,将建立网上社院,开展在线培训。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做好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加强理论培训,增进政治共识。要以不断增强政治共识为核心,把系统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作为培训的首要任务,贯穿于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全过程,引导党外代表人士不断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加强实践锻炼,着力提高素质。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适应党外代表人士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把理论培训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通过多岗位的社会实践,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专业突出、群众认同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三是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发挥教育培训主阵地作用。各级社会主义学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学院作为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作用。各级党委和统战部门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认真研究解决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加大投入,积极帮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四是加强党的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外代表人士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纳入当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整体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统战部门要积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和目标任务的落实。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共同协商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各级社会主义学院要充分认识担负的职责,出色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党外代表人士_党外代表人士 -队伍建设工作的要求
《意见》中明确提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抓住源头、打好基础,完善机制、推进选拔,努力造就一支能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
党外代表人士
较强参政议政能力、与党长期亲密合作、德才兼备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树立党外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认真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原则,坚决克服僵化思维、“清一色”思想,把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安排、使用,放到当代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大背景下,放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放到新一代党外人士成为统一战线人士队伍主体的大趋势中来认识和落实。当前,就是要在做好科教文卫系统选拔
党外代表人士
工作的同时,注重从民主党派领导成员及工作骨干、无党派代表人士和人民团体、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中选拔党外代表人士;逐步消除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的限制,积极探索从新的社会阶层和留学回国人员中选拔优秀党外人才;在抓好体制内党外代表人士的物色培养的同时,着力推进公有制外党外代表人士的物色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选拔渠道、广识各界人才、广开进贤之路,才能营造鼓励党外人士干事业、支持党外人士干成事业、帮助党外人士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使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动力,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
党外代表人士
用。
抓住源头、打好基础,就是党外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安排使用,要切实抓住科教文卫系统特别是高等院校这个产生党外代表人士的“源头”,着力抓好党外代表人物培养教育这项重点和基础工作。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代表人士的主体,高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抓住了这个源头,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党外代表人士队伍中来。同时,高校在培养党外代表人士方面,组织力量比较强,工作机构比较健全,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据统计,在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省地两级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中,直接来自高校的就有20%多。当前,法院检察院系统安排党外干部门槛升高,从事法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员
党外代表人士
可以直接进入法检系统,相对其它领域,高校在培养选拔党外人士方面更有优势。目前,新一代党外代表人士普遍学历高、职称高、学术地位高,同时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在政治阅历、参政意识、管理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要结合这支队伍的实际情况,加强培养教育,突出政治性、强化代表性、着眼复合型,打牢素质和能力基础。
完善机制、推进选拔,就是要建立健全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科学机制,改进和加强党外代表人物的选拔任用工作。这是做好党外人士工作的重要制度保证。培养选拔党外人士,要与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协调、相适应,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的政治交接和新老交替的需要相协调、相适应,逐步建立健全党外代表人物考察评价体系、选拔任用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把工作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特别是要把握新世纪新阶段党外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树立“选拔使用也是培养”的观念,加强对党外人才的选拔工作和使用性开发。这既是合作共事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党外代表人物的社会影响和能力,培养代表性人物的重要环节。
解放思想、拓宽视野,抓住源头、打好基础,完善机制、推进选拔,是一个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整体。要切实抓好每个环节,实现互相促进,统筹推进。要以发现人才为重点,以培养人才为基础,以用好人才为关键,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把各类党外代表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努力造就一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较强参政议政能力、与党长期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物队伍。
党外代表人士_党外代表人士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2010年10月19日电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党外代表人士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胡锦涛介绍了中共中央对起草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的考虑和文件稿形成过程。他希望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畅所欲言,对文件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无党派人士陈竺先后发言。他们认为,“十一五”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们赞同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部署,并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改革开放、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认真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说,同志们一直十分关心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大家对文件稿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对修改好文件稿很有帮助,我们将认真研究和吸收。
胡锦涛强调,进入“十一五”时期以来,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为这些成就的取得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面对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前进道路上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把握大局,坚定信心,完善思路,扎实工作,既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机遇,又全面把握和有效应对挑战,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胡锦涛指出,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文件提出,我们要经过5年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具有全局意义的目标要求。我们能不能在下一个5年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对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全党全国要紧密团结起来,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胡锦涛强调,我们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携手奋斗。希望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令计划、王沪宁、杜青林,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座谈会。
出席座谈会的党外人士还有张梅颖、张榕明、厉无畏、罗富和、陈宗兴、王志珍和张宝文、马培华、王钦敏、汪毅夫、谢经荣、王明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