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洱 陈佳洱 陈佳洱-个人概述,陈佳洱-个人荣誉

陈佳洱(1934),男,汉族,上海市人,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1954年毕业于长春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1963-1966年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和卢瑟福高能研究所访问学者,1982-1984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核物理实验室和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访问科学家。2008年3月获德国国家十字勋章。

陈佳洱_陈佳洱 -个人概述


陈佳洱和江泽民陈佳洱,著名物理学家。曾在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学校长,1999年12月至2003年1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1999年以来先后获美国加州门罗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拉夫博鲁大学等院校荣誉理学博士学位,并当选为英国物理学会特许会员(CharteredPhysicist)、纽约科学院院士。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教授。陈佳洱曾当选全国政协十届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陈佳洱院士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陈佳洱长期从事加速器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开拓发展我国的射频超导加速器、加速器超灵敏质谱计、射频四极场加速器、高压静电加速器以及束流物理等众多的低能加速器及相关的应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发表论文150余篇。

陈佳洱夫人周维金,北大技术物理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佳洱_陈佳洱 -个人荣誉


陈佳洱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6年)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先进个人一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和二等奖各三项以及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八五”先进工作者(1996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励
德国国家十字勋章(2008年3月)

陈佳洱_陈佳洱 -社会兼职

陈佳洱 陈佳洱 陈佳洱-个人概述,陈佳洱-个人荣誉

陈佳洱在讲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顾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科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院长
中国科协荣誉委员
北京市科协名誉主席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名誉主席
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学联合会(IUPAP)执委会副主席
萨拉姆国际研理论物理究中心科学理事会理事等
中国物理学会六、七届理事长
北京市科协五、六届主席以及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
亚太物理学会联合会理事长
周培源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第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陈佳洱_陈佳洱 -研究领域


陈佳洱题词早在1959年陈佳洱提出开展等时性回旋加速器研究课题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支持,成为他从事的第一个加速器研究课题。

在英国学习期间,设计了一套微分探针装置,搞清了离子束在横向和射频相位运动中衰减的多种机制,并且从实验上证实了越隙共振的存在,提出了检验越隙共振的实验判据,并发展了用正弦波电位器控制离子轨道中心的方法,成功地抑制了越隙共振振幅的增长。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使束流传输效率提高了三倍以上。

1972年,开始致力于研制螺旋波导加速器的工作,从理论上研究了导致螺旋线的动态不稳定的特性,并通过研制强度更高的短螺旋线耦合结构和调整负载因子等办法,解决了从结构到稳定运行的一系列问题,建成了第一台可用的螺旋波导加速器样机。之后,他和同事们研制的螺旋波导聚束装置获得了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80年代初,又开始静电加速器的研制,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了4.5MV加速器的设计和建造,使之成为北京大学核科学试验基地的第一个大型基础设施,它不仅在离子种类、能量范围和束流脉冲化性能等方面优于国内同类设备,还填补了我国单色中子源在3-7MeV和16-20Mev能区的空白,并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佳洱_陈佳洱 -人物交往


王大珩为陈佳洱题词“寻找失踪的粒子”

“寻找失踪的粒子”这是陈佳洱――红色中国第一批派到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的学生在英国面临的第一个科研课题。像多数留学生一样,陈佳洱为能够到牛津大学深造感到骄傲,与此同时,他也和众多的牛津学子一样整日深深地沉浸在科学空间中独自享受,但与别人不同的是,当别的留学生为获得奖学金兴奋不已的时候,陈佳洱得到的指示是,不能拿资本主义的奖学金。

其实相比正处于3年自然灾害恢复时期的国内同学同事而言,陈佳洱在英国的物质生活在当时应该算是富足、惬意的了。陈佳洱到牛津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加速器原理。

他在这个时期遇上了两位对他影响致深的老师――学术导师著名核物理学家维尔金森和劳尔森,他们都对中国非常友好。

而这位来自红色中国的留学生也很快给了维尔金森一个惊喜,陈佳洱在工作中发现了维尔金森的一个错误,并且非常直白地告诉了维尔金森,英国人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从此开始信任和器重陈佳洱。


陈佳洱在牛津陈佳洱谈到他在英国几年学习的收获,不无感慨地说到,在英国,他不但学习到了关于加速器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英国的学习经历使他掌握了一整套的学术思维方法,而这种方法是对他其后学术生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在人生角色的定位上陈佳洱坦言,作为一个出色的加速器专家,他最喜欢的其实是学问而不是当官,讲课的时候可以忘掉所有行政工作的烦恼。

从北大到牛津,资本主义的英国为红色中国造就了一代加速器专家;从牛津到北大,成长起来的则是一个具备科学家思维的大学校长。

恰是作为自然科学家出身的校长,用他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北大。

陈佳洱_陈佳洱 -北大情缘


北大少年时代的北大梦
陈佳洱最早做北大梦的时候,他还是上海一个中学里的少年。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将同北大有着不解之缘,只是,他心中有一种强烈向往,考大学时,一定要去北京大学。这所在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和社会历史进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著名学府,对少年陈佳洱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

那时,新中国如同即将喷薄而出的朝阳一样,召唤着经历过日本侵略者占领下屈辱生活的陈佳洱,他渴望在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中,通过刻苦学习,让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强劲的能力,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服务。

他父亲的一些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出生入死的地下党朋友,用一个充满激情的建议,改变了陈佳洱已经选定的北京大学这一目标。他们都希望陈佳洱考到东北老解放区的大学去,因为这个建议,陈佳洱报考了大连大学,最早的北大梦就这样同他擦身而过。

陈佳洱的父亲陈伯吹,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曾写下好些影响了几代读者的优秀作品。但对陈佳洱来说,父亲却是他走上科学之路的引路人。在陈佳洱的记忆中,父亲虽然是一位作家,但他对科学特别热爱,父亲曾对陈佳洱说,他的愿望是做一个数学家,但因无钱读书,便读了师范,后来当小学教师和小学校长,渐渐走上创作之路。

但父亲对科学的热爱,却像种子一样,很早就在陈佳洱的心田中播下了。

通往北大的求学路


王大珩在考进大连大学、与北大擦身而过之后,陈佳洱当时没有想到,这不过是通往北大的路在大连拐了一个弯,然后,再往北,又在吉林大学拐了一个弯后,才调头南下,通往他少年时便深切向往的燕园。

后来想起这些往事时,陈佳洱发现,与北大擦身而过去了大连和吉林,不像是遗憾,而像是幸运,他在大学时的老师王大珩、朱光亚等等,都是我国非常著名的科学家,陈佳洱在这些名师门下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因此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那时,王大珩先生是物理系主任,在陈佳洱这些年轻学生的心中,是大师名家,但他总是亲自带着学生们做物理实验,要求非常严格,每次做实验前总是要问学生是如何考虑的、目的是什么、准备怎么做等等,做完了还得将实验报告、有关数据表格都做好,经他审看打分认可后才行。

1952年因为全国大学院系调整,陈佳洱随其专业从大连大学转到了吉林大学。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给他上原子物理课的老师,是从北京调到吉林大学的著名科学家朱光亚。后来,朱光亚先生还指导了陈佳洱的毕业论文。师生俩都没有预料到,这种师生关系和共同的学术研究方向,后来还促成他俩先后从吉林大学调到了北京大学。

在吉林大学读到快毕业的时候,陈佳洱的北大梦又一次被激发起来,他准备考北大的研究生,走进他梦寐以求的北大校园。但爱才心切的系主任余瑞璜教授,却因为陈佳洱的优异成绩,让他不去北大读研究生,将他留在了吉林大学。

余教授那时考试只给学生出一道题,让学生尽情想象和发挥,学生很难想得很周到。陈佳洱回忆,可能当时同学们没有发挥出来,而他正好发挥得很好,就只有他一个人得了五分,被余教授看上了,因此对他说,系里决定陈佳洱同另一个同学不要去北大,而是留下来跟着他学习和工作,因此陈佳洱大学毕业后,在吉林大学当了一年助教。

陈佳洱_陈佳洱 -人生片断


陈佳洱在讲话(一)陈佳洱上中学住读时,电影《发明大王爱迪生》在上海上映,有一天父亲专门赶到学校接他出去看这部电影。《居里夫人》上映那天正好下大雨,父亲仍然到校接他出去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还对陈佳洱说,你要是像居里夫人那样,能够有所发现,能够对社会做一些大的贡献,就很好了。父亲就这样一步一步将陈佳洱领上了科学的道路。

(二)陈佳洱记得,他还很小的时候,父亲总是一个人在书房中写作,有一天,陈佳洱悄悄溜进去,却正好遇上雷雨天气时的电闪雷鸣,一下子就被吓哭了。父亲搂着他一边安慰一边问为什么会打雷,陈佳洱说我听邻居老奶奶讲过,是雷神公公要劈不孝之人,父亲说不对,打雷是云层里的阴电和阳电碰撞的结果。


陈佳洱父亲又说到静电,还将一块玻璃板架在两摞书上,让陈佳洱母亲剪了一些小纸人,放在下面,并用一块绸布包了一块积木,在玻璃板上快速磨擦起来,由于静电,那些小纸人便在玻璃板下跳起“舞”来,给陈佳洱留下很深印象。

(三)一次好像是北京大学校内的一个地方停了电,陈佳洱知道后很着急,就自己跑到配电室去找工友,要求他们去修。人家问他是谁,他说:我是陈佳洱。工友想了半天,说:陈佳洱?不认识。这事简直就和以前北大新生要求季羡林副校长看包袱一样经典。陈佳洱校长为人处事的低调和平和由此可见一斑。


陈佳洱(四)一位采访过陈佳洱的记者说:“我第一次同他见面的时候,他刚刚开完基金委的一个会议,穿着一件普通的夹克衫。可在我们的口头采访开始时,尽管没有摄像机,他还是换上了一套整洁的深色西装,让我感受到他对别人的尊重。”

(五)北大的一位学生曾给陈佳洱发了个EMAIL,而该同学其实根本没奢望他会回信,因为之前给北大一些老师写了信,三个都没回,那些人的资历比他可差远了,所以他那封信写的也不怎么认真,就提了一些问题,最后也没祝春节快乐,就发出去了。

第二天一开邮箱,该同学就收到他的回信了。陈老先是欢迎该生报考了他的方向,再祝福能通过考试,然后回答了他提出的问题,最后还不忘表达了新春祝福。

陈佳洱_陈佳洱 -科学见解

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过程中的研究


陈佳洱在发布会陈佳洱:欧洲15世纪文艺复兴之后,牛顿综合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等成果的大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以系统的实验方法得到完整的物理因果关系的理性思维体系,树立了理性与科学的权威;麦克斯韦通过总结大量实验获得的电磁学四大定律,完成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建立了经典场论。

他所建立的作为自然界物质运动基本构成的“场”的观念进一步发展了人们的物质观与运动观,并引发了其后电气工程和整个通讯事业的发展。20世纪以来,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代表的物理学的革命性发展,不仅形成了人类新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物质观,极大地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界从微观、宏观到宇观的各个尺度层次的基本规律的认识,推动了整个科学的发展,还引发了技术文明的巨大飞跃。这些科学家们一直坚持用系统科学的实验方法,去认识宇宙,认识人类的外部世界,从实验上升到理论,再用以指导实践。从他们身上,始终体现着求真、唯实的科学精神。

尽管如此,目前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还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人类所认识的各种元素、各种微观粒子和反粒子等等,只占了整个宇宙的5%左右。还有95%以上世界我们并不清楚,这其中包括我们能推测到,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暗物质,约占23%,还有暗能量,约占73%。人类作了这么多年的物理研究,知道的还是非常有限,自然世界中还有太多东西等着人类去探索。

陈佳洱_陈佳洱 -书籍影响


陈佳洱“书陪伴了我的成长,有困难时找书解困,不如意时看书平缓心境,有空时翻书欣赏,分享别人的喜忧。我的职业更需要读书。”陈佳洱还在带博士生,平时更多的读书时间放在专业书籍及文献的阅读上。

他牢记着钱三强先生的话,“书读得好就要越读越薄”,书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样才不会“教死书”,也只有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并步步提升自己。

陈佳洱说:“读书一定要有引导,一定要有很高的品位,用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书有好书也有坏书,有的书看起来很好,有的书虽然很好看,但是不见得会对你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好处。”

陈佳洱_陈佳洱 -著作目录

《核技术》(陈佳洱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

《地质科学》(陈佳洱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

《原子分子物理学》(陈佳洱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

《加速器物理基础》(陈佳洱主编)(原子能出版社1993)

《等离子体物理学》(陈佳洱主编)(科学出版社1994)

《陈佳洱文集》(陈佳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30103/185675.html

更多阅读

崔永元老婆是谁?崔永元老婆陈薇薇个人资料 崔永元近况 老婆

崔永元老婆是谁?崔永元老婆陈薇薇个人资料 央视名嘴崔永元女儿照片作为央视名嘴的崔永元,有人这样概括他的形象:潜藏在冷峻外表下犀利的批判,时常有不经意而来的经典妙语,缜密的思维和不动声色的引导,从容自信潇洒的风度,这就是新一代TALKS

《蚁族的奋斗》宋楚楚扮演者张佳宁个人资料及照片 蚁族奋斗

张佳宁,新生代演员,因出演《媳妇的美好时代》中潘美丽一角,被人熟知。《蚁族的奋斗》宋楚楚扮演者张佳宁个人资料及照片人物简介  姓名:张佳宁   婚姻状况:未婚张佳宁学历:大学本科  个人经历:中央戏剧学院05级表演本科一班  出生

声明:《陈佳洱 陈佳洱 陈佳洱-个人概述,陈佳洱-个人荣誉》为网友蓝眼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