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死亡是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经先在《“饿死三千万”不是事实》文章中创作的新词,主要指的是营养性疾病死亡、营养性疾病合并其他疾病死亡等。多数网友对该词持质疑和否定态度。
营养性死亡_营养性死亡 -简介
营养性死亡指的是营养性疾病(浮肿病等)死亡、营养性疾病合并其他疾病死亡,也包括“完全性饥饿死亡”(即“饿死”)。在上述“营养性死亡”的数字中,“饿死”(完全性饥饿死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江苏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经先于2013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文称,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一些地区出现的是“营养性死亡”现象,“饿死三千万”不是事实。之后“营养性死亡”一词被多次讨论。
营养性死亡_营养性死亡 -文章内容
2013年8月底,《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孙经先教授《“饿死三千万”不是事实》一文,孙教授用数学、人口学、历史学等知识论证了三年困难时期实际出现的,不是“三千万人饿死”,而是250万人“营养性死亡”。
造成1960-1964年间我国户籍统计人口(不考虑自然增长)减少了3394万(其中1162万重报虚报户籍人口被注销、750万死亡漏报人口被注销、1482万漏报户籍人口)。这是我国这一期间户籍统计人口数大量减少的真正原因。这些减少都仅仅是统计数据数字的减少,并不是这一时期实际人口的真实减少。这些减少与这一期间我国实际人口的变化没有关系,更不是由人口非正常死亡造成的。
以上事实充分证明,国内外一些人把这一减少解释为是由三年困难时期“饿死三千万”造成的,是完全错误的。三年困难时期,我国一些地区确实出现了“营养性死亡”现象,并且在以河南省信阳专区为代表的极少数地区,这种问题还非常严重。我们利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对三年困难时期我国的“营养性死亡”人数进行了估算,估计出这一时期的“营养性死亡”人数在250万以下。
文章作者还借用杨继绳2008年出版的《墓碑》中的数据,指出:
《墓碑》所使用的资料把无为县1959年总死亡人数82278人篡改为“据县公安局统计,1959年饿死82278人”。1960年无为县总死亡人数为41703人,“四病”患者为35919人(营养性死亡人数应远远小于这个数字),《墓碑》却说“据县公安局统计,……1960年饿死126524人”。在阅读《墓碑》时发现,该书在引用许多文献的数字时,明明原文献中的数字是总死亡人数(包括正常死亡、其他疾病和其他原因非正常死亡,也包括一定数量的营养性死亡),《墓碑》却总是把这样的数字篡改为“饿死”的人数。类似这样的篡改在《墓碑》中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