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重庆市乳品公司改制、重组而来的一家具有70多年悠久历史的专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公司股东由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组成。公司以加工经营乳制品为主,兼营酒店,总部设有9部2室,下设三个乳品加工厂、天友牧业公司、销售分公司、物流分公司、市级技术中心和四星级银河大酒店,现有从业人员近3000人。截止2009年12月底,公司总资产6亿元人民币,其中注册资本1亿。
天友_天友乳业 -简介
天友乳业
重庆市天友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原重庆市乳品公司改制、重组而来的一家具有70多年悠久历史的专业乳制品加工企业,公司股东由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新希望乳业控股有限公司等五家公司组成。公司以加工经营乳制品为主,兼营酒店,总部设有9部2室,下设三个乳品加工厂、天友牧业公司、销售分公司、物流分公司、市级技术中心和四星级银河大酒店,现有从业人员近3000人。截止2009年12月底,公司总资产6亿元人民币,其中注册资本1亿。
天友乳业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2009年实现液态奶销量1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天友乳业在西南乳制品行业中率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乳制品HACCP体系认证,并有8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公司拥有三个国内一流的大型现代化乳品加工厂和40万吨/年的牛奶加工能力,生产巴氏杀菌奶、酸奶、超高温灭菌奶、乳饮料、植物蛋白奶、风味奶和奶粉等7大系列80多个乳制品品种。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销售营销网络体系,以"新鲜战略"为主线打造天友乳品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了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覆盖半径达600公里的周边省市销售市场,并构建了以天友服务中心、专卖店为主导,商超酒楼为两翼,送奶到户、集团消费为补充的立体销售网络。公司现拥有终端销售网点已上万个,优质的产品和扎实的市场网络为企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公司秉承"为了市民的健康,我们不懈努力;为了农民的富裕,我们不辱使命"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改革促发展,以打造"百年天友"为目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建立了20余个优质奶源基地,并通过企业的发展不断带动奶业产业链的整体发展。2009年,公司支付奶农奶款现金过亿元,直接带动了5万多农民增收致富,并带动了牧草种植、饲料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拥有城市社会鲜奶销售网点12,000余个,促进社会就业30,000余人,增加社会收入近6亿元。
天友_天友乳业 -企业文化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天行健”代表着天友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性格品质,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发愤图强,追求大众的健康,铸就健康生活!“友共远”代表着天友人能够紧密的凝聚在一起,且将这种凝聚力扩展至奶农、经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相互为伴,共创未来,共谱“远”之乐章!
天――铸就健康
正如70多年前(天友前身)的重庆牛奶场出版的《牛奶与人生》中阐明的那样:“在牛奶业的立场,最终的目的,要使全国农民都把饲养乳牛当作一个重要的副业,要使每个同胞,每天都可以吃一磅鲜牛奶,使国人个个体力硕壮”。“使国人体力硕壮”,就是不断追求和铸就国人健康体魄,这是我们几十年不变的奋斗目标!天友人有着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斗志,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彰显的不仅仅是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更是一种以民族昌盛为己任的精神!这种气概正是天友人不断铸就民族健康体魄的强烈表征!
友――共创未来
东汉的刘熙在其著作《释名》的第十二篇:释言语中提到:“友,有也,相保有也”,“友”即互助合作,全句意旨为:大家只有通过互助合作,才能共克维艰,共同进步!天友人有着朴实和真诚的性格品质,不仅通过自身努力不断铸就健康,而且乐于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互助合作,通过汇聚众人之力来共创未来之愿景!
绿色天友:
“天友”的产品是不断追求卓越的产品,更是自然的产品,因此,它是天然的产品。绿色是天然的代名词。
健康天友:
“天友”的产品是为人们带来营养和活力的产品,因此,它本身的属性向人们述说着健康的定义。
务实天友:
天友人在日常的生产中力求务实有效,其生产的产品也是货真价实。因为,天友人深刻的知道:欲与天齐,必先脚踏实地。
创新天友:
”天友“总是力图引领市场,这种努力是对“天”的领悟,更是对“友”的理解。
和谐天友:
“天友”为员工搭建了一个“铸就健康、共创未来”的舞台,为员工创造了价值。“天友”的产品为人们带去了健康和生活的态度。因此,“天友”富有内涵,且具人文色彩!
天友_天友乳业 -发展历程
1930年初,由陈叔敬、陈敦川兄弟俩集资2万银元,开始筹划创办重庆牛奶场的工作。初创时,他们一方面派石泉秋到上海畜殖公司学习养奶牛技术,另一方面在重庆城郊,选定了沙坪坝区嘉陵江边的土湾(当时属巴县)李姓与覃姓两家坡地,作为养牛场址。
石泉秋在赶赴上海学习期间,整天钻在牛房里学习养牛技术,在四五个月的时间里,把饲养、挤奶等各种简单的技术基本学到手。于是,就在上海畜殖公司买了荷兰纯种公牛一头,纯种乳牛四头,暂借挤奶工一名,一同运牛回重庆土湾。
1931年4月,运回重庆的奶牛先后开始产奶,五月初开始售奶。于是,将5月1日作为重庆牛奶场开业成立日。由陈叔敬任经理,陈敦川任场长,石泉秋任场主任,员工5、6人。开办之初,业务顺利,开始定奶的订户就有63户,更增加了创办人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勾画出企业发展宏图,以实业救国的精神,准备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
1932年,由于开业以来业务兴旺,重庆牛奶场又派出技师赶赴上海购买纯种乳牛10头。在上海经检查,发现购买的乳牛中一半有问题,并非纯种,且体质孱弱,于是在上海就地出售,将剩下的5头牛运回。运到重庆后,母牛病死一头,到了秋天,因生产又死一头,他们小心翼翼地精心喂养,生怕再出意外。
1933年,国外的纯种乳牛一到了中国内地的重庆,即多患病死亡。致使当时该场的工作人员产生一个疑问,是否因水草气候有不相适应而致?于是开始作新的尝试,即成批利用四川及贵州黄牛与荷兰种公牛进行级进改良黄牛实验。从1933年开始,重庆牛奶场前后购买土牛约百头进行杂交实验,在以后的十余年间,第一、二、三代杂交牛实验的结果非常满意。其杂交乳牛的产奶最高纪录,是每日产奶六十磅(54斤),简直可与纯种乳牛相媲美。
1934年,乳牛增多产量增加,而销路方面,没有相适应的促销手段和方法,结果使销路受阻,业务不振。然而,初创者仍有坚韧的信心,节省开支,互相鼓励。当时一个人要做三个人的事,以挽救濒临破产的危机。到1935年至1936年,从产量方面,杂交后的新土牛开始出奶,使他们看到了蕴蓄已久的希望,有一种敢为人先而达到成功的喜悦。他们又不断加强内部组织调整,改善推广计划,持续不断淘汰老土牛,改良品种。到1938年,该场由弱小发展壮大,形成比较繁荣的时期,小牛后备队的产量增加,生意也蒸蒸日上,于是聘请畜牧专家来牛奶场主持设计及推广等工作,并聘兽医师作防疫工作,防病治病,减少疫情的发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于同年11月定重庆为战时首都。从此,山城重庆开始遭受日军持续5年之久的大轰炸。为防日机轰炸,土湾牛奶场开凿了三个出口的防空洞,备空袭时避难。
这年,重庆牛奶场牛奶产量较上年增加50%以上,于是在渝中区民生路设办事处,并安装氨压机冷却牛奶。另外安装兰边红字的“鲜牛奶”霓虹灯广告,这也是重庆较早的霓虹灯广告之一。同年,由上海大中行向美国订购的各种乳品设备及各种容量的奶瓶等,运抵上海。由于长江航运遭遇日军封锁和轰炸,改由海运转运到重庆。这批设备对重庆牛奶场的生产、科研起到了一定作用。
1938年,牛群开始全部防疫注射,防治牛瘟及炭疽。牛奶产量较上年又增长接近一倍。
1939年,在“五三五四”大轰炸中,日机的炸弹多次炸中重庆牛奶场,并炸毁了装奶房消毒设备及少数牛只,然而,该场员工同仇敌忾,并没有被轰炸所吓倒,依然坚守岗位,维持着牛奶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共同努力下,被炸毁的设备奶房不久又都修复,重新生产。面对日寇无休止的轰炸,重庆牛奶场撤销了设在民生路的办事处,氨压机迁往土湾防空洞,改为柴油起动。为了避开日寇飞机的轰炸,送奶工凌晨两点就要乘船送奶进城,分发给定户。
1940年,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重庆的物资极度匮乏,物价飞涨,人民生活更加困难。与此同时,由于市面物价飞涨带动全面上涨,牛奶价格也由建场初期的每磅0.24元,上涨到2元一磅(到1947年已涨到4.660元,涨幅18倍),但仍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重庆牛奶场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濒临倒闭的边沿。
1941年,开始将牛奶场过剩的产奶成年母牛交给经过培训的农民代养,同时成立代养处。由农家代养,农民作为一种副业,他们不仅仅每月可以得到经济上的实惠,也使农民慢慢的学习养牛挤奶这种技能,使场方同时也降低了养牛成本,双方有利,用创业者的话说是“使他们养成欧美先进农民发展农村副业的高尚兴趣”,这是牛奶场与农村合作的开端。这一方法使牛奶场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漫长岁月,直到1955年公私合营后收回。
1941年9月1日凌晨,日机27架袭击重庆。日机轰炸时投放了大量炸弹和燃烧弹,其中燃烧弹三枚、炸弹一枚炸中土湾牛奶场,烧毁厨房、库房、黄谷,奶瓶全部损失。防空洞前宿舍房顶被掀开,洞顶大树被拦腰炸断,值得庆幸的是全场人、牛均无伤亡。
1942年,重庆牛奶场与杭州西湖炼乳公司合资,在渝中区自力巷设办事处,于南岸区野猫溪江边筑堡坎建成重庆奶粉厂。除土湾运去牛奶外,还在附近收购牛奶,重庆牛奶场租用原西湖炼乳公司的燕牌商标,生产“燕牌”薄片奶粉,由重庆牛奶场付给西湖炼乳公司一定的商标费用。
当时的奶粉生产是滚筒式生产工艺,设备是简单粗糙的。在整个工艺流程中,要用大量的人工来完成。工艺流程主要由6个部分组成:一是储奶槽。普通镀锌铁皮制成,用人工将鲜牛奶倾入奶槽内,并不时缓缓搅动以防脂肪上浮。同时加一定数量的小苏打将牛奶变为中性。二是圆形铜烘缸。直径90公分,宽约一公尺。安放在铸铁架上,徐徐转动,由于缸内蒸气温度高,牛奶均匀的流在缸面,最后由刮刀刮下,变成薄膜片状。三是筛粉柜。小片薄膜放入圆形带刷的圆形粉筛内,用带猪鬃的刷子打碎,通过80孔/寸铜丝布筛筛下,便成粉末(因此薄片奶粉的颗粒较大)。四是烘粉柜。柜长约4公尺,宽约1.2公尺。内有两排4分钢管通蒸汽,两排转动的厚布,缓缓前进,将奶粉烘干。柜内空气约为80℃。奶粉在厚布上来回一次行程约7.5公尺。烘完的奶粉,便是成品备装瓶,奶粉装粉每瓶重454克(一磅)。五是抽真空箱。是铸铁制成,有视孔,有电焊器,每次抽空六瓶。加马口铁盖,垫橡皮圈,瓶口涂腊防漏气,瓶盖上穿一小孔,对瓶内进行真空后,在真空箱内锡焊密封。六是烘柜。用以烘干粉瓶、瓶盖、胶圈上残留的水份。
当时的奶粉包装,采用白料玻璃瓶,马口盖,内用垫圈。保存期限在9个月以上。
奶粉品质。原料牛奶,大部用本场自产,兼收南岸区野猫溪附近奶棚牛奶。要求无异味,无渗杂,无血奶。比重保持在1028-1032之间,酸度合格。成品为含糖全脂奶粉。感观检验,滋味、气味、状态、色泽均合格。溶解度95%左右,9个月内品质基本相同。当时对奶粉的杂质度、理化指标及细菌检验都没有进行必要的检测。
因生产工艺的落后,生产能力也有限,每天可处理鲜奶1900斤,做成奶粉240瓶。也因为当时的社会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处在饥饿边沿的民众,买不起作为高档商品的奶粉,使奶粉销路不畅,只有以销定产,每天开一班或二班,只生产80瓶或160瓶,有时更少。
1945年4月,作为抗战陪都的重庆,国内部分畜牧兽医界人士云集于此,办理留学英美出国手续,牛奶场抓紧时机欢送,并进行座谈、签名、摄影留念。牛奶场借此宣传自己的企业,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牛奶场在那时非常注意自身的管理、销售和经营发展,同时更注重乳业的研究及实验工作,并在创业之初就有这方面的意识,不断收集资料和归类保存,对于从1933年开始的改进牛只及杂交实验,都有完整资料保存,为历年来的改进牛只杂交实验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此,当时的国内外畜牧学者及专家,都渴望该场对此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交流,作为改进中国土牛的参考。于是,在改良品种的第四代,即1945年12月出版了《用荷兰种公牛级进改良黄牛之结果》一书,陈叔敬作序,梁之年编辑。这一专著直到1985年仍在有关专业刊物上转载。这是开中国乳业最早进行以荷兰公牛交配,进行杂交试验的先河。
1945年8月,8年抗战胜利来临。但在大后方重庆,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恰恰就在这年的9月5日,长江突发特大洪水,南岸野猫溪奶粉厂全部被淹,厂房及堡坎垮塌,机器设备沉入江中。水退后,重庆牛奶场将奶粉厂没有沉入江中的部分比较有价值的可用设备,折价收购后运回土湾备用。至此,西湖炼乳公司返回杭州,奶粉厂宣告停业解散。
随着抗战胜利,摆在重庆牛奶场面前的严酷现实:一是胜利之后,政府忙于接收与所谓戡乱;二是订户大多数是“下江人”(抗战时期沦陷区迁来重庆的如:华东和东北各地的人,当时人们统称为“下江人”),他们纷纷离渝,迁返原籍,牛奶销量锐减;三是物价在一度回跌后又继续猛升,利息涨,银根紧;四是技术人员纷纷辞职离场;五是牛只在这情况下由于前几年的成就,又大量增加,到了年末,造成牛奶场资金周转极度困难。
于是,重庆牛奶场印制《牛奶育婴法》广告传单,宣传介绍本企业产品,提出:“人乳为天然适合婴儿之食物,其所含之营养与比例均合婴儿发育之需要,故在母乳充足时宜尽量哺乳之。然于某种情况下,如感染急性传染病或肺痨等须立即断乳,或乳法分泌不足供婴儿之需时,牛奶当为最合理想之人乳代替品”。产品宣传了人乳与牛奶中营养平均含量比较的各种营养成份一览表,并详细说明牛奶对婴儿成长的好处,以及如何喂养。在最后一页广告词中提出“注意儿童骨骼发育必须日服鲜牛奶。”说明“儿童在生长的时候,最应当注意他的骨骼发展,[钙]是发展骨骼的要剂,鲜牛奶中所含的钙质最多,所以儿童日服鲜牛奶一杯,助长发育,肥胖可爱”。同时,重庆牛奶场为了搞活资金周转,不至于破产倒闭,只有大量出售奶牛,条件是牛只由顾主选(不看牛只档案,只凭鉴定),价格由本场喊,购买奶牛最多的是贵阳三才牛奶场。本年末牛只没有增加反而减少66头。整个下降趋势直到1951年才止住,重新开始回升。但在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鲜牛奶过剩的矛盾加剧,为了企业生存,迫使另谋出路。
1946年1月,陈叔敬为了牛奶场的发展去美国考察,美国的著名《幸福》杂志,对陈叔敬赴美考查作了报导。并购置回来一台冰淇淋机及保冷箱。夏季手工生产冰淇淋,供营业部销售。安装在道门口营业部,批量生产供应全市。1949年,冰淇淋机开始生产纸包冰淇淋及三色冰淇淋机。黄油及乾酪素在上海打开了销路,但没有利润,荷花奶粉在上海冠生园试销。
1947年1月,市场上美国乳制品奶粉、淡奶、黄油、冰淇淋粉,大量上市,影响了本场产品销路。造成资金周转极度困难,一度工资不能按期发放,几乎造成土湾挤奶工停止挤奶。
1947年,为了解决牛奶产量大量过剩的矛盾,重庆牛奶场将沉入江中的烘缸及铸铁架等奶粉设备打捞起来,在土湾场内另建约60平方米车间、锅炉房一间、装箱间一间,重新修整安装妥当。于当年7月1日开工生产,其设备、生产工艺流程、产品质量仍照旧,并改换商标为“菊花牌”奶粉。当时社会动乱,奶粉生产时断时续,最多日产奶粉50-80瓶,还卖不出去,经济十分困难,牛奶场只有继续卖牛度日。
为争夺市场又将“菊花牌”,改为“荷花牌”奶粉,但市场还是销售不景气。解放前后,奶粉曾运销到上海、汉口、西安、沙市等地,这一时期的牛奶基本上是本场自己供应。
奶粉生产出来卖不脱,便开始生产“大丽牌”黄油和乾酪素(工业用粘胶),鲜牛奶提取黄油后,余下的脱脂牛奶无法处理,便开设“上海牛奶场”(设土湾渝庄)专卖脱脂牛奶,由送奶工人担起挑着的热牛奶(就像卖炒米糖开水一样)沿街叫卖。为多卖鲜牛奶给订户,沿街设订奶处,有时送奶还同时送去鲜花一束,但是每天的牛奶仍卖不完。
1947年,重庆牛奶场增资改为股份有限公司,以和成银行吴晋航为董事长,陈叔敬为总经理。同时,由重庆牛奶场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出版发行《牛奶与人生》,这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公开发行的中国乳品行业最早的一张报纸。
该报以宣传牛奶对人体健康有益为宗旨,提出:“以国民之健康,关系国家之盛衰,及民族之生存,牛奶为健康之源”。他们借用公开发行报纸的办法,大量宣传吃牛奶的好处。文中写道:“重庆牛奶场既有鲜奶,又产有奶粉,当我用两只手把这两样东西一齐举在你面前的时候,你一定会作最好的选择的”。
该报针对当时国民政府的倒行逆施,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的现状,提出:“最根本的法子,还是需要政府实施经济保护政策,经济保护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呢,第一要对本国牛奶的品质,严加检验,非合标准,不能在市上出售,第二对于入口货要严加限制,加课关税,使他不能在中国商场上来实行霸占,第三中国今日一般生产都受了高利贷的毒,中国今后不求进步则已,如果要求进步的话,只有政府以政治的力量去扶植经济,人民再用广大的经济力量来协助政治,这样的互助互进,才会促成国家的进步与社会的繁荣,否则政治与经济的前途都要弄到黑漆一团糟,用政治扶植经济是什么意思呢,既是政府要有远大的贷款计划,使农业机构不受高利贷的威胁,同时利用低利的优越机会来改进产品,一面抵制外货的浸入,一面要求合理的自力更生”。
该报进一步强调“在牛奶业的立场,最终的目的,要使全国农民都把饲养乳牛当作一个重要的副业,要使每个同胞,每天都可以吃一磅鲜牛奶,使国人个个体力硕壮。”这充分反映出当时的民营资本家渴求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民族昌盛,以实现自己产业报国的拳拳之心。
愿望是美好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愿望只能是无法实现的海市蜃楼。
截至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统计,重庆牛奶场前后开设六处分场:土湾为总场兼第一牧场,高滩岩为第二牧场,山洞为第三牧场,石马河为第四牧场,盘溪河为第五牧场,清水溪为第六牧场。牧场分工明确,机构完善,全场共饲养牛只420余头。同时,为了补救冬季青草缺乏,在石马河培养象草,在合川盐井溪、北碚黄桷树、巴县龙溪河等处设立草庄,专人经营,夏秋两季分晒干草,运到龙溪河草原囤积。在冬春草枯的时候,随用随运,以补足牧草的不足。
1949年11月29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解放重庆的头天,因发生战事,交通不便,停止各场送奶到土湾及土湾送奶进城一天。11月30日重庆解放,重庆牛奶场生产销售恢复正常。
12月10日,公布银元券与旧人民币对换值,资金周转末受影响。
重庆解放后,政府首先扶持重庆牛奶场恢复生产。1950年西南贸易部批准奶粉可以外运,搞活物资交流,这时美国在中国倾销的奶粉逐渐销完,“荷花牌”奶粉在武汉打开了销路,奶粉销售开始转好。
1950年下半年,西南军区进军西藏时,西南区百货公司全部收购重庆牛奶场荷花牌奶粉,作军用物资之用。
1951年,西南区百货公司定购奶粉,到了二季度就无多余奶粉外运。重庆牛奶场成立工会,属于市食品工会领导,同时成立了劳资协商会,当时是三区首批14家订立劳资生产集体合同之一。
到1952年,重庆牛奶场的奶牛发展到450多头。年产“荷花牌”奶粉30余吨。政府通过重庆百货公司及糖业烟酒公司,向重庆牛奶场实行加工订货,奶粉包销(直至1960年止,以后便由重庆市乳品公司自产自销),企业从此获得新生。乳制品加工设备改善,产品质量好品种多,多数时间都是日开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