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突泉名称由来简介 血社火 血社火-简介,血社火-名称由来

血社火,是一种民间文化,为中国宝鸡市陈仓区的一种快活,以赤沙镇最为正宗。它的特点是奇特、神秘、恐怖、快活。因有大铡刀劈入脑门、满脸血流、脑浆四溅、一脸死像而显其血腥,但其实它为惩恶扬善之意,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血社火已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血社火_血社火 -简介


血社火

血社火,又叫快活、扎快活,属社火种类之一,是一种民间文化,主要将颜色、凶器、卡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造型血腥、恐怖且十分逼真,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

表演的内容根据民间传说故事改编,多是惩恶扬善。如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血社火是以《水浒》中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郎报仇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具有惩恶扬善、威慑恶徒的作用,表达了群众惩恶扬善的人生观。

血社火_血社火 -名称由来

血社火取名“快活”有两种意思:

一是取《水浒》中地名,即“快活林”;

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人后人心快活。

血社火_血社火 -来历传说

清朝末年,河南一位串乡打铁的匠人,病倒在三寺村村头,村里一位叫吴穷汉的人,将其接到家里,不仅给其饭吃,还熬中药为他治病,直到他痊愈。为了感谢救命之恩,铁匠打造特制的剪刀、锥子等十多件农家生产、生活常用工具,在元宵节这天,把村民们打扮一番,在村里游行表演,村民争先恐后围观。铁匠离开前,将这套道具留在村里,并将化装技术教给村民。

上世纪60年代,“四清”运动开始,“快活”像其他民俗活动一样被视为“封资修”,不得表演,最后一次表演在1965年,村民借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偷偷演了一次。此后,吴福来的伯父将道具悄悄藏在房顶棚上,待“文革”结束,其他社火、古戏都能表演时,他拿出来供村民玩耍。
“快活”的化装技术,主要由吴穷汉的后人掌握。吴福来说,他的祖父就是快活的化装师,后传给他的父亲吴杰。吴福来是从“文革”后开始跟父亲学的。他目前是村里主要的“装师”。
至今,赤沙“快活”已经传了七八代。据66岁的老人吴志文介绍,除“文革”期间丢了4件后来补做的外,其他9件道具都是100多年前的。

血社火_血社火 -发展


血社火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颇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讲究严格,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社火的种类很多,有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其中,赤沙镇三寺村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中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

三寺村距离赤沙镇上4.5公里,以吴、任、付三大姓氏居多。因自清代有三个寺院而闻名。与赤沙的另外六寺以及三庵合称为“赤沙九寺三庵”,是香火旺盛的祭祀场所。三寺村的血社火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一是为了祭神灵,祈求吉祥,二是以红火、多彩的场面庆贺丰收。

20世纪80年代以后,“血社火”日益受到外界的青睐,起初应邀在附近乡镇表演,再后来到外县、外省表演,接着北京、上海、广东人千里迢迢甚至外国人不远万里上门来看“血社火”,由于“血社火”,赤沙镇名扬海内外。血社火第七代传人为三寺村的吴福来。

血社火_血社火 -演变

最早的“快活”表演,有两班人,第一班人是刀、斧尚未扎进头里,演员手持这些家伙,出去转一圈,回去后,第二班人出动,刀、斧已扎进头里。由于两班人马用人多,到远处表演不方便,从两年前,他们精简了头一班表演。以前表演都穿便装,或红绒衣。过去被刀具扎的“装身子”,都骑在骡子上或坐在架子车拉上,如今农村几乎没有骡子,也不用架子车拉了,演员有时坐在敞篷车上,有时步行。

血社火_血社火 -特点

趵突泉名称由来简介 血社火 血社火-简介,血社火-名称由来

奇特

血社火不同其它类型的社火,它表演的内容都是以惩恶扬善为题材。如《水浒传》里的武松杀西门庆一段即《狮子楼》一节,体现了武松威武不屈、要为大哥报仇雪恨的决心和气概。

神秘

血社火的化装、卸装,一般由传人在暗室里进行,且要求极为严格,特别是戴刀具时,都要将化装室遮挡得严严实实,门口还要有人把守,不允许外人进入。之前,“血社火”准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需将箱子的道具展示,考虑到秘密外泄,坚持未申报。

恐怖


血社火

“快活”最大的特点是神秘、血腥、阴森、恐怖。在“武松”的带领下,身后是被制服的“西门庆”的13个“打手”,他们有的被剪子、锥子刺进眉心,有的被菜刀、杀猪刀、铡刀劈入脑门;有的被板凳、泥屣、砖块插入额头,有的被锄头、利斧、镰刀砍进头颅,还有一个被利剑刺穿肚子,肠子外流。人称“七拳六脚十三件”,意即西门庆的13个打手,本来想用刀、斧等打武松,反被武松把这些刀、斧扎进他们身体。他们一个个浑身是血,皮开肉绽,惨不忍睹。围观者瞠目结舌,有的捂着嘴皱着眉,有的小孩藏在大人身后偷看。人群中不断有人说:“吓死人了”,“假的吧?”[7]
赤沙镇文化站站长袁喜林说,2001年11月,他们在虢镇表演时,许多妇女、儿童开始往前拥,当猛然看到眼前的景象时,吓得扭头就跑。因其恐怖,有人将“快活”称为“血社火”。

快活

椐专家考证,这种社火应该叫血社火。但当地人叫扎快活。从当地方言做过考证,之所以叫扎快活,大致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庄户人,一年四季没有个快乐的时候,唯一的就是过年了,快活就是高兴的,高兴也就快活,扎快活无非就是图个快意开心。另一个意思,就是这里所游演的是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际上是古代傩戏的延续,其所用的道具都是利器(当然也有纯器),俗称快活。也就是把这些利器扎在魔鬼的头上,叫他们永远不能翻身,那么一年就四季平安了。看似这么简单的活动,却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呢。

血社火_血社火 -受宠

解放前“快活”只在村里表演,十年能表演一次,每次表演前村里的头人要召集开会商量。解放后三年表演一次,而且到乡上表演,和其他村的社火比赛。“文革”后几乎每年都表演。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快活”日益受到外界的青睐,起初应邀在附近乡镇表演,再后来到外县、外省表演,接着北京、上海、广东人千里迢迢甚至外国人不远万里上门来看“快活”,由于“快活”,赤沙名扬海内外。镇、区、市政府都将“快活”当成宝贝扶持。近几年,不仅每年都有演出,有时演两三场。
他们原计划9日休息一天,但在赤沙镇政府一再邀请下,参加了全镇社火表演。沿途群众为了让他们多留一段时间,看个仔细,在队伍前面放鞭炮、响雷,表示对他们的欢迎,使他们寸步难行。他们走一路,一路炮声相随。
过去都是村里从每家抽一个人演出,演员没有任何报酬,连根烟都不发。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外面邀请表演的增多,演员有了报酬,就是镇政府邀请,也要承担相关费用。
不过三寺村收益最大的不是演出不再贴钱,而是随着“快活”走出山村,他们的眼光开阔了,思想解放了,经济发展了。上世纪80年代末,三寺村通了电,90年代电视机普及,前些年村里一下安装了上百部电话。出外打工的日益增多。吴来成说,村里年轻人几乎没有在家闲着的,百分之六十的成年人都出去打工。但几乎没有下煤窑光凭力气挣钱,许多人上过职业高中,凭技术吃饭,最差是搞建筑,有去广东、上海的,也有去北京打工的。
2005年,宝鸡市开展“突破西山战略”,同意安排有关部门包扶宝鸡西部贫困山区乡村。宝鸡市城建局投资40多万为三寺村拓宽通往镇政府的公路。为感谢城建局和政府,三寺村自己掏钱雇了一辆大轿车,到宝鸡市区表演“快活”。为了这场演出,他们凌晨4点就从村里出发了。

血社火_血社火 -版本

"赤沙快活”属于社火的一种,是民间社火的一朵奇葩,它与“山社火”、“马社火”等相比少了一些庆贺丰收、打诨取闹的喜庆,多了一份动刀动枪、血肉横飞的“血腥”,故人们又常把“赤沙快活”形象且十分逼真地称为“血社火”。赤沙镇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正月十五才表演一次。 一般的社火都有无数个戏本,然而赤沙镇的“血社火”却是独本戏,那就是《武二郎血溅狮子楼》,说的是《水浒传》中西门庆和他的门徒被打虎英雄武二郎血刃的故事。第一次见到“血社火”的人肯定会面容失色、魂飞魄散,看那些“恶徒”:有的被斧子砍进头颅;有的被锥子直刺眉心;有的被铡刀斜劈脑袋……一个个血肉横飞,惨不忍睹。他们都锁住眉头、双目紧闭、痛苦万分,恰似经历一场生死败战,一行“恶徒”随着大队人马游街示众。队伍的最后则是武二郎手擒西门庆、怒举潘金莲,好似一场恶斗在狮子楼刚刚结束。

血社火_血社火 -历史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社火一词始见于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六月二十四日,欢庆二郎神生日,二郎庙前露台上设乐棚,有“社火呈于露台之上”。在汉魏南北朝、隋唐时期至南宋,皇城的除夕之夜还保留有大傩仪,后逐渐被社火取代而融于社火之中。可见宋朝的民间社火已是包罗万象,气象万千。当时的社火由祭祀、巫术、傩仪、百戏、乐舞、参军戏、民间杂耍等组成。每逢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村社便组织、举办使节庆、迎神赛会,有上竿、跃弄、跳索、相扑、鼓板、小唱、斗鸡、说浑话、杂耍、商谜、合笙、乔筋骨、乔相扑、浪子、杂剧、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杂戏表演。社火表演时,脸谱面具,必不可少。头一天晚上,人们便精心画好各式的脸谱,以便第二天登台演出。
社火脸谱起源,据陕西的民间艺人介绍,周朝时,周武王率兵伐纣,大军行至麒麟山下,被驻守山下的闻太师挡住去路。姜子牙计上心头,让士兵戴上了神兵天将的面具上阵叫骂,个个威武凶煞,好似天兵下凡。闻太师不知真假,以为天意,拔寨而逃。此事传入民间后便产生了画脸谱逐鬼的民间习俗,并逐渐融入到了社火中。学术界则普遍认为,脸谱的起源是周秦时的傩舞。傩是一种远古时代的宗教仪式,“傩”本是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后被人格化,成为一种祭祀表演。傩舞是周代在傩祭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舞蹈,而“傩”的明显特征,便是戴假面歌舞。巫师戴着刻有图腾的面具将自己装扮成神,巫师一旦戴上面具,普通人就变成了“神”。面具在这里起到了人与神的转化作用,是行巫术时必不可少的道具。
这样的习俗在当今社火中尚有遗存。宝鸡一带的传统社火,在演员“开脸”之前,可以有说有笑,一旦“开脸”之后便不是自己,不能随便说话,这也是原始巫术的遗风。
随着社会的发展,远古时代保留下来的社火,融入和赋予了新内容,表现形式也日臻完善,注入了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和英雄人物等元素。宝鸡市陈仓区村民表演的芯子社火,在一个平台上固定一根高达2―3米的钢筋,用彩纸在钢筋上做出老虎、棉花、云朵等形态各异的物体,男女儿童装扮成古装戏剧人物,在钢筋上摆出各种各样的造型。
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陕西宝鸡地区每年正月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血社火_血社火 -传承

按照约定成俗的规则,血社火只传儿不传女。

血社火_血社火 -文化保护

血社火已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30103/187837.html

更多阅读

趵突泉名称由来简介 六和塔 六和塔-简介,六和塔-名称由来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

趵突泉名称由来简介 侏罗纪 侏罗纪-简介,侏罗纪-名称由来

侏罗纪(Jurassic)是一个地质年代 ,界于三叠纪和白垩纪之间,约1亿9960万年前(误差值为60万年)到1亿4550万年前(误差值为400万年)。侏罗纪是中生代 的第二个纪,开始于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虽然这段时间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和结束

声明:《趵突泉名称由来简介 血社火 血社火-简介,血社火-名称由来》为网友清秋落叶聚还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