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及生平年表 马悦然 马悦然-简介,马悦然-人物年表

马悦然(瑞典语:Nils G?ran David Malmqvist)1924年6月6日出生,瑞典汉学家,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高本汉的学生,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欧洲汉学协会会长。马悦然曾翻译过《西游记》、《水浒传》、《辛弃疾词》等中国古典著作,亦翻译了高行健、沈从文等当代中文作品,致力于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的地位。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澳洲的多所著名大学教授中文与文学翻译达四十年之久。

马悦然_马悦然 -简介

孔子简介及生平年表 马悦然 马悦然-简介,马悦然-人物年表

马悦然(瑞典语:NilsG?ranDavidMalmqvist)1924年6月6日出生,瑞典汉学家,瑞典文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高本汉的学生,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欧洲汉学协会会长。

马悦然曾翻译过《西游记》、《水浒传》、《辛弃疾词》等中国古典著作,亦翻译了高行健、沈从文等当代中文作品,致力于提升中国文学在国际的地位。

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澳洲的多所著名大学教授中文与文学翻译达四十年之久。

作为当代西方汉学界的领袖人物之一,马悦然不仅在文学作品翻译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且在中瑞文化交流的社会活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他与许多中国学者、作家和诗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和诗人北岛、翻译家李之义合作出版了一册中文版的《北欧现代诗歌选粹》,他编写了多种汉语教材,供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的青年学者使用,在他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系主任与教授期间,有13名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不仅两度担任欧洲汉学协会主席,领导了欧洲的汉学研究活动,同时,他也是其它一些人文科学机构的成员。例如,他多年来一直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人文学会的巡视员,他也是著名的瑞典中国研究会的成员之一,在这些职位上,他并不是一个名誉成员,而是积极从事具体的工作,如多次参与组织国际汉学大会,从各方面促进当代瑞典以及欧洲的汉学研究。

瑞典还设立了马悦然中国现代文学奖学金,通过他个人的影响,争取各种捐助,时常邀请一些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家与学者前往瑞典和其它北欧国家访问讲学,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悦然_马悦然 -人物年表


马悦然(点击查看更多)

1924年6月6日,马悦然出生于瑞典的云雪平市。

1944年,中学毕业以后来到斯德哥尔摩北边的乌普索拉大学读书,入学头两年里,他选的专业是拉丁文。

1946年,离开乌普萨拉大学,转到斯德哥尔摩大学,跟随高本汉学习古代汉语和先秦文学。

1948年,马悦然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学金,前往中国进行方言调查。

1948年,他翻译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他关于中国文学的第一部译作。

1950年,他与一位中国化学教授的女儿陈宁祖结婚。

1951年,获汉学博士学位。

1952年,马悦然回到乌普萨拉大学语言学系,教了一年汉语和中国文学。

1953年到1955年,他任教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后到瑞典外交部工作。

1956年至1958年,他被瑞典政府外交部任命为驻华使馆文化参赞,在中国的几年中他认识了不少中国朋友,与著名作家老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至1964年,马悦然离华回国,随即受被聘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高级中文讲师,后晋升为汉学教授和东方语言系主任。


马悦然

1965年,马悦然的老师高本汉从汉学系教授的位置上退休,马悦然及时回到了瑞典,运用他在英伦与澳洲取得的教学管理经验,正式组建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系。

1966-1969年先后任斯德哥尔摩大学语言系主任、瑞典文学、历史和文物研究院副院长。

1967-1977年任亚洲学院院长。

1969年用英文发表《论汉代以前和汉代文献中词素“嫌”的意义》一文,登载在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

1977年主编了《现代中国文学及其社会背景》(英文)一书。

1978年,由于他在汉学方面的成就和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贡献,获得瑞典国王奖。

1980年9月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十七届欧洲中国学家大会上做了题为《论“其”在〈左传〉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报告。

1980-1982和1986-1988年间任欧洲汉学协会会长。


马悦然

1983年用瑞典文翻译出版了中国当代青年诗人北岛和顾城的诗选《海岸与被宠坏的孩子》。

1984年当选为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荣誉院士。

1984年,由于他在汉学方面的成就和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贡献,再度获得瑞典国王奖。

1985年,马悦然获选加入瑞典学院(Swedish Academy),成为院中唯一的汉学家院士,拥有诺贝尔奖的投票权,这是一项终身职务。

1986年编辑翻译了《中国八十年代诗选》,其中包括“朦胧”诗人北岛、顾城、江河、杨炼、严力等人的作品。另

1986年,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系建立。

1990年6月,马悦然从汉学系主任与教授的位置上退休,但他仍在积极从事于中国文学的译介和中瑞文化交流工作。

马悦然_马悦然 -所获荣誉

1984年当选为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荣誉院士。

1985年,马悦然获选加入瑞典学院(Swedish Academy),成为院中唯一的汉学家院士,拥有诺贝尔奖的投票权,这是一项终身职务。

1978年,由于他在汉学方面的成就和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贡献,获得瑞典国王奖。

1984年,由于他在汉学方面的成就和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贡献,再度获得瑞典国王奖。

马悦然_马悦然 -婚姻家庭

马悦然前后两位妻子也都是华人。

马悦然在峨眉山下的报国寺内作了八个月的方言调查。后曾去西藏旅行,返川后居住在一位中国化学教授家中继续学中文。1950年他与那位教授的女儿陈宁祖结婚,陈宁祖1996年因病辞世。

马悦然的第二任妻子为台湾媒体人陈文芬,两人1998年初识于台湾,此后两人“秘恋”多年,2005年在中国山西宣布婚讯。马悦然今年84岁,与陈文芬相差43岁。马悦然与第二任妻子陈文芬初识于台湾,此后两人“秘恋”多年,2005年在中国山西宣布婚讯。

马悦然_马悦然 -学术贡献


马悦然

马悦然教授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正是他真正把汉学研究领域从考古学、语言学扩展到文学,并把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作品大量介绍到欧洲。他一开始就按照他的导师高本汉教授的治学方法,在古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汉学研究

马悦然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关于古代典籍《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的研究,并从事实和义理两方面来理解和研究《春秋》;曾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译为英文。马悦然精心译注了这两种典籍,并作出了基本的学术判断:《公羊传》与《谷梁传》这两种典籍虽然在用词、语言结构和写作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基本造句结构显示出这两种典籍大体上是属于汉语在同一发展阶段的产物。它们显示了一种在新旧造句法之间摇摆的特点,是汉帝国建立初期知识分子中间普遍使用的写作手法,对汉以后学者的写作风格很有影响。

马悦然教授在汉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1950年到1984年之间,他发表了上百种的研究论著,涉及到语言、文学和哲学研究等学术领域。从古汉语语法和音韵分析到四川方言调查,从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到当代朦胧诗的译介,他的学术研究涉猎了中国语言学与中国文学的众多领域,他不仅继承了西方汉学前辈审慎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且改变了瑞典乃至欧洲汉学研究独尊先秦的学术传统,带头将汉学研究重点拓展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和社会文化领域,把学术研究与促进国际间,特别是中瑞两国之间学术文化交流的具体活动结合起来,使当代汉学研究在西方世界得到了光大和发展。

《中国西部语音研究》是他获得广泛声誉的汉学专著。1969年用英文发表《论汉代以前和汉代文献中词素“嫌”的意义》一文,登载在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1980年9月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十七届欧洲中国学家大会上做了题为《论“其”在〈左传〉中的作用和意义》的报告。

二、中国文学翻译

马悦然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译注和评介几乎遍及中国整个古代的各个时期和所有的文类。从乐府古诗到唐宋诗词,到散曲,到辞赋古文,乃至《水浒》和《西游记》这样的大部头小说,他都译成了瑞典文。在一篇题为《瑞典的中国研究概述》的文章中,马悦然的学术接班人罗多弼指出,70年代以后,马悦然的工作从前期的疏解知识迷团转入文化阐释。

1948年他翻译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他关于中国文学的第一部译作。后来又翻译了老舍的短篇小说《普通病房》,发表于1958年。是他最先将中国的古典名著《水浒传》、《西游记》译为瑞典文。并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诗经》、《论语》、《孟子》、《史记》、《礼记》《尚书》、《庄子》、《孟子》等先秦诸子的著作。他还翻译了辛弃疾的大部分诗词,组织编写了《中国文学手册:1900――1949》,这套手册分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四大卷,每卷大约收名家作品100篇左右,马悦然对收入的作品进行了严格的筛选。此外他还发表和出版了200多种有关中国文学、哲学、语言学方面的论著。

为了使西方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学,马悦然大量翻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优秀作品,有《毛泽东诗词全集》、沈从文的《边城》(1987年瑞文版出版)、《从文自传》,以及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李锐的短篇小说集《厚土》和长篇小说《旧址》、台湾诗人商禽的《冰冻的火炬》以及高行健的小说戏剧集以及长篇小说《灵山》,另外他还翻译了闻一多、卞之琳、郭沫若和艾青的许多诗歌。到1992年为止,他的全部文学译作就有700种之多。马悦然还非常喜欢北岛、顾城、杨炼的诗。他称顾城是“会走路的诗”, 他认为北岛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是前人没有的,而杨炼则是寻找的诗人,可以回到先秦的时代。马悦然觉得他们都年轻而富有活力,也许可以展示中国新诗的未来。1983年用瑞典文翻译出版了中国当代青年诗人北岛和顾城的诗选《海岸与被宠坏的孩子》。1986年编辑翻译了《中国八十年代诗选》,其中包括“朦胧”诗人北岛、顾城、江河、杨炼、严力等人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他的努力,促进了不少瑞典诗人的作品也陆续被译为中文。


马悦然与作家李锐合影

三、文学鉴赏

马悦然还写了不少赏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文章,不仅显示了他高度的艺术鉴赏力,也显示出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他的《一张牡丹画上的六首诗》只是一篇赏析性文章,却传递出大量的近代历史人物的讯息。他的这篇文章虽然不是一篇专门领域内的学术性论著,但就其对清代社会君臣之间关系的描述,特别是对满、汉官员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剖析,显示了他对清代社会历史的深刻了解,以及对满汉文化在一个官僚体制内部相互渗透情形的深刻了解。

马悦然广泛涉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他曾经写过一篇研究《荀子》著作中有关民歌的文章。对其中的56节民歌,作出了详细的译注。马悦然还出版过一本小册子《唐代三台诗译注》,研究70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一种唐代民歌。马悦然对古典文学的研究总是把文学鉴赏与历史背景的分析结合起来,以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他的《辛弃疾词论》尤其表现了这个特点。马悦然译注了辛弃疾所填的十三阕《沁园春》,他发现,这是辛弃疾最喜欢用的曲牌。他指出,辛词语言浅白,押韵严格,并带有一个悲怆的结尾,词中常常使用象征手法或某种特殊的意象来衬托主题,是最优秀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另外他还翻译了10卷本的《唐宋诗词选》。

马悦然还发表过一篇文章《康有为》,介绍了康有为与瑞典的关系,着重分析了他的社会理想。他把康有为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上介绍给瑞典读者。康有为于1904年和1906年两次访问瑞典,逗留瑞典期间,他考察了医院、监狱、工厂、学校、幼儿园和图书馆,他研究这些机构对社会改造的作用,以及瑞典社会结构的特点,认为这些社会措施正与他在《大同书》中所倡导的社会理想相吻合,他的日记中对参观瑞典各社会组织机构的过程与自己的感受有详细的记载,这些日记如今还保留在马悦然的手中。

马悦然与许多中国学者、作家和诗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和诗人北岛、翻译家李之义合作出版了一册中文版的《北欧现代诗歌选粹》,他编写了多种汉语教材,供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的青年学者使用,在他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系主任与教授期间,有13名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不仅两度担任欧洲汉学协会主席,领导了欧洲的汉学研究活动,同时,他也是其他一些人文科学机构的成员。瑞典还设立了马悦然中国现代文学奖学金,通过他个人的影响,争取各种捐助,时常邀请一些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家与学者前往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访问讲学,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马悦然_马悦然 -科研项目


马悦然

21世纪以来马悦然承担了欧洲汉学协会3项主要国际学术研究计划项目之一,即对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马悦然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文学手册1900-1949》的编写工作,这套手册为精装大32开本,共四卷。第一卷为中、长篇小说,第二卷收短篇小说,第三卷的内容是诗歌,第四卷是戏剧。共收400篇左右的作品,内容包括作家简介、作品收藏与版本情况、作品内容梗概、作品的赏析评论和参考书目。

参加这项工程的有欧洲11个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地的学者100多人,《中国文学手册1900-1949》对入选作品要求很严,作品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既要适合中国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专家,也要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例如第三卷诗集,既收了胡适、闻一多、徐志摩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也收了杭约赫、兰冰等名不见经传的诗人的作品。《中国文学手册1900-1949》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不仅在于作品的入选标准严格,资料性强,而且赏析评论部分也具有较高水平。每一分卷前面都刊有一篇学术水平较高的序言,如第四卷戏剧集的序,阐述了中国现代戏剧运动与戏剧创作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对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发展过程描写详细,可以当做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纲来读。这样大规模的合作研究工程取得如此成功,与马悦然的组织能力及其深厚的中国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1977年主编了《现代中国文学及其社会背景》(英文)一书。

马悦然_马悦然 -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

1985年,马悦然获选加入瑞典学院(SwedishAcademy),成为院中唯一的汉学家院士,拥有诺贝尔奖的投票权,这是一项终身职务。

2012年10月21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表示,诺奖评委今年一致推选莫言获奖,并否认自己靠翻译莫言作品发财。马悦然说:“莫言非常会讲故事,而且敢于说真话。我读过很多当代的一些小说作家的作品,但是没有一个比得上莫言。”马悦然还称,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来信,请他推荐评选诺奖,并有山东官员送他字画,称可以不要奖金,只想要名誉。

马悦然_马悦然 -结缘中国文化

马悦然不仅钻研古代语言,而且对东方古代哲学极为感兴趣,在入学的头两年,他读了不少东方古典哲学著作。其中,老子的《道德经》即使他产生强烈兴趣,又使他十分困惑,他遍读英、德、法等几种语言的译本,不知道哪一种最接近原著,能够给他以确切的解释。他请教当时最有名的汉学家高本汉,高本汉告诉他这些译本的质量都不够好,便把自己的尚未付梓的英文译稿借给他阅读,从这次与高本汉谈话开始,马悦然感到,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似乎已经确定了。

随后,他接受高本汉的劝告,1946年离开乌普萨拉大学,转到斯德哥尔摩大学,跟随高本汉学习古代汉语和先秦文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30103/188248.html

更多阅读

孔子简介及生平年表 李作鹏 李作鹏-简介,李作鹏-生平年表

李作鹏(1914年4月24日-2009年1月3日)男,江西吉安青原区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担任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海军政治委员,并在1969年中共九大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71年9月被停职检查。1973年,因参与“林彪反革命集

孔子简介及生平年表 林海音 林海音-人物简介,林海音-生平年表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苗栗县头份镇。曾担任“世界日报”实习记者,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一生创作了多篇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产量十分可观。代表作品有《晓云》、《城南旧事》、《春风》

孔子简介及生平年表 多尔衮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生平年表

爱新觉罗・多尔衮(公元1612-1650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少年时多次随兄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满语“聪明王”)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与兄阿济格分别持有正白旗15个牛录,阿济格年长为

声明:《孔子简介及生平年表 马悦然 马悦然-简介,马悦然-人物年表》为网友倒映她的微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