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一叶落知天下秋?”解析及例文
【作文题目】:
请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能写成诗歌)。可论述你的观点,可叙说你的故事,可抒发你的情感。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因为多了这么一个问号,这句本来耳熟能详的唐诗一下子变了口味,那么这样的“?”到底是有意还是设题失误?如果是有意为之,就给我们考生另辟了一个思维的通道;如果是设题失误,也许命题人后来知道了拾人牙慧,也正好借坡下驴,顺水推舟,造成既成事实,生米让考生自己做熟饭去吧。
妙处就在这个问号之中,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呢?
作文题是要写出比喻义,运用联想和想象,写出题目的含蓄,富有象征性,既有感性体验的意味,也有理性思辨的色彩,超越思想品格、伦理道德的范围,写出很强的文学性来。
“一叶”可以是很小的一个方面,“秋”就是大的方面,因此应该是局部与整体、点与面、小与大、有限与无限、瞬间和永恒等多重关系,这些关系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正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假设的“一条线是由许多单元或点组成的”,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瓦构建而成的。大是由小组成的,无数个瞬间和有限构成永恒和无限。这是一种“万物皆数”的观点,世界是由数构成的,在自然界,事物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虽然这种看世界的方法产生得很早,追求人文者努力想超越它,但是其真理的光芒依然闪耀。由小见大,见微知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事中”,由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小事物看到大世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瞬间蕴涵着永恒,有限里看到无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一事一物觉宇宙之无穷,叹人生之短暂,这是儒道的思想。小就是大,一就是多,有限就是无限,瞬间就是永恒。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蚂蚁、蝼蛄、一花一草、砖头瓦片,都直接呈现大千世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中,去体验无限、永恒、空寂的宇宙本体。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这已经是禅的境界,禅者的当下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对生活阅历、文化背景、思维特点、审美情感不同的考生来说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和题材内容,人人有话说,自由发挥的空间大。文学历史、生活琐事,社会现象,可以尽收笔底;伟大渺小、神圣卑微,亚历山大大帝铁蹄,古希腊文化、大汉盛唐,一阵秋风、一枝残荷、一本书,尘埃和宇宙,天地万物、世间万事、千秋万代,任何人、事与物都可以切题,都可以写。比如:
窗外的花谢了,易安居士伤感着“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后主踯躅着“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而李商隐则豪情澎湃,“落红岂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无数文人骚客的咏叹下,我们的世界霎时丰富了很多,在敏锐的观察中,我们认识的细节化成了一幅巨大的山水写意画,我们认识的有限空间联结成无限的天地。
(《感悟有限》)
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笼着如诗画的江南时。我却常常梦到冬日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老屋的后院,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拿了针线活微微笑着。所有的怀念都是缘于一双小小的绣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
……
红绣鞋已成过去。曾祖母承担一切风霜的美丽永远在我心中。
(《红绣鞋白布里》)
站在离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的黄河轩辕台上,望(着)这一片沟壑与萧索,望着这与自己肤色一样的高原。所有的高亢的信天游都唱完时,留下的只有这一钩千年没有沉默过的孤月。
这里曾是古代商贾踩出的一串串脚印,这里曾是驼队驿站的歇脚地,几乎每一个出土的彩陶和一柄青铜剑都能讲述一个先秦文明的故事,如今都沉没了。
面对着异族武夫们的脚印,黄土(高原)汉子们携家[这]离开了这片养育了他们,也养育了我们民族的母亲(土地)。
(《文化苦旅》)
中国传统散文笔法,强调口子要小,一人一事,从小中感悟大道理,所以,《史记》中的本纪,魏晋的随笔,唐宋散文,几乎任何一篇好文章,都能切合“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题意,即使明清小说中截一个片断也可以。
这么一个题目,几乎能够涵盖无穷,是因为它富有文学性,具有形象性和象征性,文学性大于思想性,是形而上的东西,它超越了具体的人、事、物和道理,又蕴涵在它们当中。考生大多不懂这类作文的“三昧”,如果他懂,又缺乏诚信,投机取巧,不管懂不懂题意,会不会写文章,考前宿构,考时默写,评卷者将非常为难。
【例文】:
一叶落知天下秋
梅子黄时的一川烟雨笼着如诗如画的江南时,我却常常梦到冬日有着暖暖阳光的午后,老屋的后院,背倚着门的曾祖母手里拿了针线微微笑着。所有的怀念都是缘于一双小小的绣花鞋,所有的青春,所有的泪水和欢笑。
我所知道的绣花鞋,我所想像的绣花鞋,应该是有着鲜艳的红色缎面,折射出令人陶醉的酒红色的光芒,它应该有金色丝线织就的凤凰牡丹并蒂莲开,它应该在三寸金莲之上,微微地挪开步子,应该伴着宫廷才有的醉香和历史才有的沉醉。
我常常仰头观望日落时的天空。一团团白色的云朵就像美人踩过蓝绸时的香粉屐痕,听说女子缠足始于五代南唐李煜。谁都不曾料到,这一缠竟缠了千年,缠出了多少血泪?!
小时候看着曾祖母小心地挪动莲步,觉得很好看。也曾私底下学着走得摇曳生姿,“花枝乱颤”。新鲜感过去之后还是会嫌像被什么缚住了手脚,如此不得自由,于是和一大帮孩子欢呼着、奔跑着、自由自在,像极了天下的鸟儿,飞得无拘无束。我想曾祖母一定在用那种与年龄不相符的羡慕的眼光看着我“飞”过巷子。
在那个年代,女孩子都是要缠足的。听曾祖母说她出生于宣统三年。那便是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时候,历史书上说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之时便颁布法令禁止女孩子缠足,不知是新的法令的春风没有惠及此地,还是真如所说丑恶的势力并未彻底死亡,我的曾祖母便缠了足。
我倒没有听她说过缠足的种种痛苦,她尽量在我面前展现美丽一面,老人都是一样的,总像是传说的那样,要把最后的最好的一切都留给后代。比如我看到了她留下来的红绣鞋,一双极其美丽的红绣鞋。虽然我只看到她在生前穿着的青面小鞋,由爷爷扶着散步,白发被风吹过。
奶奶说曾祖母年轻时也是美丽的女子,所以我看着这双红绣鞋,总会想像一个美丽的新娘,在那个年代的乡村,美丽是不会永远属于一个年轻女子的,她有的是什么呢?三日入厨房、洗手作汤,从此脱下美丽的嫁衣和华美的红绣鞋,开始劳作,相夫教子,担起生活的重担,任沧桑爬上脊背,红颜变为白发。只有红绣鞋,在她百年之后依旧美丽如当初。
曾祖母教过妈妈打盘纽,一个个精致得像艺术品,但始终不曾再做红绣鞋。
我缓缓摸过红绣鞋的花纹,刹那间依稀看见飞天流转的衣纹,关于一个女人承受一切的美丽。
我去看戏文里青衣流转的水袖,看她美妙的身段,却永远也找不到红袖添香红鞋的神韵。红绣鞋已成过往,曾祖母承担一切风霜的美丽永在我心中。
红绣鞋,白布里。一个女人最平淡的传奇人生,由它默默无语地讲述。
【点评】:
一双绣花鞋,的确很小;一段凝重的历史,还小吗?
我们欣赏这位学生的睿智。穿过时空隧道,他(她)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独特的视野:古老而美丽的红绣鞋,古老而美丽的人,古老而美丽的往事,寄托了一种悠远而深刻的情思。开篇营造了如诗如画的氛围,引起回忆;卒章巧妙显志。用语含蓄但并不奇崛。文笔细腻,多用长句,如绵绵水流,是一种丰厚的诉说;间以短句,如涧中青石,富寓趣味,或欢快,或惋惜。貌似平静的叙述中流淌着起伏的情韵。我们甚至想,这未必是真实的故事,然而他(她)却写出了故事的真实,这要归功于他(她)长期累积起来的厚实的“精神的底子”。有时,一个新鲜的切入口,可以让你“柳暗花明”。
例文
一叶落知天下秋
千年万载,华夏一直在吟啸着,那吟啸声便回荡在千般丘壑,万斤巨澜,亿万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古老苍劲的民族啊,历经多少个春露秋霜,那啸声已是那么沧桑。现在,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
在那荒无人烟的西北边塞,阳关一直静默着,那是一种无言的哀悼,或许它脚下的万千坟茔中的枯骨也在静默吧,他们没有乌纱封妻的奢望,只是一介布衣养家糊口的企盼。然而他们走到了这里,在中原慈母的白发中,在江南春闺的遥望中,在湖湘稚儿的夜哭中,走到了这里!为的就是一个完整的疆场,为的就是一方子孙们的净土,为的就是一个昂然挺立的民族!他们甘愿终身为夷,甘愿暴骨沙砾。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惨烈决绝与刚强。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的,长江一直在流淌着,如此之长,横亘着中原。然而,在时间上,它似乎更长,贯穿着整个历史。在长江的上游,有刘备白帝托孤的眼泪,也有李白扬帆荡桨的身影。或许,刘备与李白完全是两类人,一位是争逐天下的君主,一位则是周游天下的诗人。帝王将相自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诗人自成其千古文章,然而,长江以它的广博容纳了这一切。在清晨迎接李白嘹亮的吟唱;在傍晚又迎接刘备疲惫的马蹄。在这里军事与文辞交融,征服与解脱交融!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的宽容与博大。
最后,我漫步在江南的古镇,莼鲈之思和那个桃花流水的童话,或许已成为每个华夏儿女的情结,在这里,有人选择了隐逸。“大隐隐于市”,于是,就把自己完全销融于锅碗丁当声中,把自己完全销融于杂货俗物叫卖声中,而这里温柔的小桥流水,温柔的炊烟老屋,这里淳朴的乡亲邻里,也都欣然接受你的到来。然而,古镇,也有难以捉摸的一面,便如白发苏州的那个复社,以及那篇脍炙人口的《五人墓碑记》。在这里,我看到了华夏你最深处的温柔忍让与爆发!
华夏大地山川秀美,人文醇美,在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风俗间便倒映着华夏的全貌,让我们透过山水人文,去窥得华夏母亲的容颜。
【点评】:
这篇文章如果删去了第一段的末句“我要撷取你残留的袅袅余音,来窥得你的全部”和最后一段的“在这小小的一山一川、一人情一风俗间便倒映着华夏的全貌,让我们透过山水人文,去窥得华夏母亲的容颜”,很难想像一下子直接和文题挂起钩来。这就是所谓“点睛之笔”的重要性。
细读之,可发现考生独具匠心,他(她)从塞北、长江、江南三个区域沉积的历史文化来讴歌华夏民族的惨烈决绝与刚强、宽容与博大以及温柔忍让与爆发,洋溢着作为华夏子孙的热情与自豪。语言瑰丽,浸透着浓厚的人文色彩。
第二种:这是一个逆命题。根据对试题的解读,我们觉得这正是这次考题的正解,是最佳立意。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个尽人皆知的命题,命题者加上问号之后,语义立即有了逆转,含义应该是“一叶落”果真能知“天下秋”?这恰恰犯了哲学上的错误,那就是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看问题片面,不能多角度多思维立体地看待事物或人。
这种思考,也许正是命题者的匠心所在,属于反弹琵琶法,是求异思维,考的正是考生逆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这方面去想,咱也就原谅命题者的不是了。
例如:“近墨者未必黑”的“反弹”,“班门弄斧”的反弹。华罗庚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因为“名师出高徒”,不怕出丑,有勇气向行家学习,让他们指点迷津,一定会进步很快。“艺高人胆大”道理不言自明,而“胆大人艺高”更有道理,因为胆大的艺人会勇敢地向高难动作探讨,不断创出新招
1、一叶落知天下秋?
秋天来迎,黄叶飘落。我们知道,哦,秋天来了。可是如果我们拾起一片枯黄的叶子,硬说秋天已到,谁知周围春色满园,岂不有些片面?故曰:一叶可知天下秋,一叶亦不可知天下秋也。
一支红杏出红墙,便知园内春色艳丽;一群大雁南飞,便知季节变化,一群蚂蚁搬家,便知要下雨了;一园子的禽鸟乱飞,便知地窟将至。“高山流水”弹到一半,琴弦断了,弹琴者就知道知心好友遇到不幸;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标志着世界金融海啸的爆发。
这一切都应证了哲学上的一个观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意思是人可以通过看特殊的事物而发现它普遍的联系。“一叶落”就是特殊性,“天下秋”就是普遍性。
所以,“天下秋”这个普遍性就寓于“一叶落”这特殊性中,一叶落可以知天下秋。
可是,这样说似乎太绝对了。
广东的GDP飞速直上,珠三角这小地方甚至还超过台湾地区。我们生活看上去够好了吧。但广东西翼山区地方人民生活仍很艰苦,这就是所谓的贫富差距,广东GDP增长快并不能代表这地方的所有人都生活富裕。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你被一片小树叶遮住了眼,又怎么能见到泰山,更别说知天下“秋”了,“井府之蛙”也是只看到自己头上一个小圈,怎么能见到广褒无垠的世界呢?“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人在三天前与三天后完全不一样,如果你在三天前就帮他定了位,哪里还有后来了“刮目相看”呢?
政治学上有一句话:“当今世界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但仍不安宁。”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又或是拉登的恐怖袭击,达赖的藏独,陈水扁的台独,还有巴以冲突,都使世界很不和平。但世界总体趋势还是向着和平与发展。这是因为,这“一片叶”还没有足够力量使人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这个问题的答案要按具体情况而定。要看“这片叶”是否有代表性去代表“天下秋”,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又或是对地震来临前的鸡飞狗跳视而不见。
2、一叶落知天下秋?
当冰雪的灾难,挥舞爪牙,冻结电网;当地震的厄梦,圻裂大地,毁坏家园。当这一切一切的苦难降临到,降临到这片有着五千年积淀的神州大地上,民族的火种在心中被点燃,民族的热血在胸膛中沸腾。
一叶落知天下秋?难也。
电网被冻结了,人也被冻结了吗?当人们被困在回家的路上,犹如被母亲遗弃的婴孩,孤立无援,我们没有放弃,翻山越岭,我们抢修电力,纵然冰雪封住了我们的路,但无法封住我的热血。
家网被毁坏了,人也被毁坏了吗?当人们遭遇灾难,身陷于黑暗之中时,他不在与死神搏斗,但他们永远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人们纷纷捐款捐物,有人甚至自发的奔赴前线,投身于救援行动,我们默默的祝福,默默的一步一步兑现我们的承诺:不抛弃、不放弃。
一叶落,不可知秋也。
何况,这一切是落在中华民族的身上,也许这是一种积淀,亦或是一种传统――中国人也许在平时会被冠以没有素养。不讲公德的惠名。这又何尝不是一叶知秋呢?我们承认中华民族不是完美的民族,他和所有民族一样都存在劣根性,正如我们平时所见,中国人爱凑,爱讲话,平时就像一盘散沙。但是,每每当灾难降临,就如堤坝的洪水,试图冲走这盘沙时,这盘沙便发生了化学反应,变成钢筋混凝土,化作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化洪水为涓涓细流。
因此瑕无法掩玉,正如一叶落无以知秋。
可是众叶落,足以知秋吗?
答亦曰:非也。
如今全球金融风暴,各国面临巨大的冲击,人们总在试着回答:我的钱,哪去了?孰不知金融风暴的背反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阴谋。
面对金融海啸,中国表现出的是少有的坚强,与众人相比,就如同众树万叶俱落,唯有此树长青。这便是中华民族临危受命的民族性格。
一叶落不可知秋。――
因为中华民族,能够成为那颗长青树。
4、一叶落知天下秋?
古语有云: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这些都是讲到从一些细小事情的变化上,便可以了解整件事情的态势与状况!
是的,在经济全球化火热的当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可谓是空前的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国家的变动会波及许许多多与之相关的国家,正如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如今已影响遍及全世界。就像“蝴蝶效应”带来的影响。
在今天这种时代背景下,倘若我们能以锐利的眼光发现那“一片落叶”,了解未来的“秋”或许我们可以提早有所准备,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微风”吓倒!
怎样才能做“一叶知秋”呢?这就需要我们思维与观察的本领了。三思而后行这古训在当下是十分智慧的处世之道,思考的魅力也是散发着芳香的!庞涓因为缺乏深思,慎察而中了孙膑之计,以致成“庞涓死于此树下”的遗憾,司马懿因为没有熟虑、谨行而上了孔明空诚计的当,最终以拥重兵却惨败为结局。然而正是经过思考的洗礼,细致的观察,给阿基米德一个杠杆,他就能挑起整个地球,给卡文迪许一杆巨秤,他就能称出地球的质量。
可见细微的观察与深思熟虑可以让我们从细小的变化,事情中总结规律,最终完成大的成就,才能了解事物发展趋向,不致被一时的假象所蒙敝,最终失败:才能主动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即将出现的危险!
一叶知秋不仅在军事、科学研究中有着重大的意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也是蕴含着许多生活的智慧与趣味!
如北风吹落了第一片枯枫叶,我们知道――秋天不远了,燕儿们结伴开始飞向南方,我们了然――冬天快要到了。而且的老人家身体似乎就是一个季节的传感器,要下雨了身体便有不适了,腰酸了,腿疼了……
我们了解了这些,便可做到及时添减衣物,不致在瑟瑟的风中流鼻涕,了解这些,我们生活得更加舒适、恬然!
一叶知秋乃生活、生存之智慧、思考、总结是这智慧之门的开启密码!
5、一叶落知天下秋?
雪是冬的声音,诵出了冬的温情;花是春的彩衣,妆扮了春的美丽;雨是夏的低吟,浅唱出夏的自由;叶是秋的脚印,传来碧霄的诗情。
“一叶知秋”正是这个道理,它是说以细微的一点可以预知整体的发展趋势。但如何做到一叶落知天下秋呢?
“一叶知秋”需要的是心的敏锐的洞察力。“自古逢秋悲寂寥,有人见到叶子枯黄、飘落,便对秋天产生了敌意,认为她破坏了美丽的夏景;有人见到叶子落下,便感慨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殊不知,换一种心情,你可以看到一片片金黄如蝶飞燕舞般飘落,南飞的大雁在碧霄上留下一行行秋的诗歌。史铁生虽然不能行走,可地坛里的每一声虫鸣他都听得清清楚楚,每一朵花开他都看得仔仔细细。用心去听、去看,使他对生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使他在文字里驰骋自如,是心的敏锐让他的笔尖流露出一份份真情。是的,我们又何尝不需要这份敏锐,去感受身边的美好,去追问人生的善良呢?”
“一叶知秋”更需要的是对事物的整体联系和深刻思考,一片叶子落了,有人能从中预约秋天的到来,有人却只把它当成一片垃圾扫走。我们对人生、对事物的态度能够决定我们的人生能走多远,牛顿被苹果砸了,会去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地而不是向天上飞;开普勒观察天体运行和位置变化,能够提出天体运动的三定律;马克思面对无产阶级的苦难和资产阶级的腐朽,苦心孤诣,终于创立了共产主义科学理论,导致了20世纪世界的风云巨变,是的,历史长河中,科学领域里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与突波,无不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沧海桑田的背后无不凝聚着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正是他们这种深刻思考,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而我们,正是需要这种“一叶知秋”的智慧才能,才可以承担起对未来社会的责任。
但是,一叶落知天下秋并不意味着风声鹤唳,草木背兵。前者是智者的敏锐,后者只是怯懦三人的托辞;前者是仁者的智慧哲思,后者只是卑鄙之人的恐惧惊疑。因此,一叶知秋更需要的是一份豁达开朗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魄。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是一份智慧,一种思考,一份哲思,一种人生的态度。当我们能做到从一片落叶的簌簌声中听到秋天的脚步声时,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自我,掌握人生的方向,从而将人生走得更远,更完满,直至理想的彼岸!
6、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一句简单的话,却有道不尽的禅意。它告诉我们由小见大,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引导我们去探求。细微事物的变化中往往蕴藏着不同的奥秘,引领我们开拓另一片净土。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一道敏锐的目光,感知世界。周国平说:“拾一粒埃土,世界就在脚下。”这正道出了生活中智慧的哲理,一道敏锐的目光是看到了一种变化,抓住了那个重要的瞬间,预感大形势的改变。诸葛亮不出茅庐却知天下三分,敏锐的洞察力让他运筹帷幄,胜于千里之外。一道锐利的目光,透过纷纭的世事,抓住机遇,自信从容地感知这个世界。
一叶落知秋是一种超凡的智慧,波澜不惊。苏轼说“蓼蓉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他在野村酒店中看到素味的食物不禁想道世事变更,唯有“清欢”才是一个人洒脱的方式。这种超凡的智慧是一种灵感,在细微的变化中你突然醒悟,感到整个世界的变迁,预感未知的变迁,像是从一件小事中感受到万物内心的欢欣带来的快慰。一种超凡的智慧,让你波澜不惊,透过细节,欢欣安宁地感知这个世界。
一叶落知秋是一种气定神闲的坦然,开怀豁达。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是透过细节,把握精髓,这让你不过于忧心于事世变迁,而是悠然地从花鸟虫鱼中看到新的境界。落叶召示了秋天的来到,这是一种预指,当你拥有这整个秋天的心境后你就不必忧心。同样,当你掌握了事件的全局,所有了安排都在你的掌握之中,一种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坦然地感知这个世界。
一叶落知秋,是超凡的智慧,是敏锐的目光,是悠然的心境。它代表的是一种人生的高度,从变化中领会规律,从改变中感受世界。它把我们领入了一个新世界,让我们从最纯朴,简单的生活中寻找每个人都需要的对生活的感知力,洞察力从而打造自己人生的智慧。它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如一碗心灵鸡汤给每个人心灵的滋补,给我们一次心灵的放牧。
拾起生活中的一瓣香,一片叶有时候就拾起了一个世界;它需要你用心去感知,去领悟,它包含着己知又蕴含了未知,给你一颗纯净的心,一种灵动的智慧。
7、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的,很多事情都是见微知著的。
因此,细微深处蕴藏的事物,往往有“每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我的爸爸是刑警队的副队长,下面这个真实的案件正是由他征破的,这队中,不乏“一叶落知天下秋”式的奥妙。
一天,来自台湾的万筱丽来刑警局报案,称自己的弟弟万筱明失踪多日。一天后,警方找到一俱烧焦的尸体,姐姐从弟弟一条刻有他名字的脚链认出死者正是自己的弟弟。
然而,在技术员检查死者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死者鞋带的怪异。经过反复实验,证明自己与他人系鞋带的方面是恰好相反的,而死者的鞋带正是别人系的。一个健全的人为何要别人系鞋带呢?曾以为万筱明是个左撇子,但这一猜想被姐姐否定了。此中是否存在疑点?
案件一度没有大的起色,另一边厢,姐姐却没有过多的伤心,反倒是不断催促警方结案。这样的异常表现更是进一步加大了警方的怀疑。
经过了一些日子,警方通过国际刑警,在台湾的血库之中调出了万筱明的材料。
材料显示:万筱明的血型是B型,然而那焦烧的尸体却是O型血。
明明不是自己的弟弟,为何要讹称:万筱丽有着无法脱去的疑点,而与之前的一切相结合,这一切一切如同洋葱,正一层一层地被剥开――它的内心是否能很快就见光呢?
经过调查,在万式姐弟来台湾之前,分别在十家保险公司各买了十万新台币,总值一百万新台币的保险。最后,万筱明这个“被烧焦”的“亡魂”也在汕头偏僻的山头落入了法网。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片树叶的落下就是以得知秋天的邻近。正如一根小小的,不起眼的鞋带,也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威力。
所以说,一叶落,知天下秋,同时,不要忽略任何微小的细节,因为此中,或许就蕴藏着深不可测的玄炒呢。
8、一叶落知天下秋?
有句话叫“窥一斑而知全豹”。意思是说从细节处我们便可知道整体的大略。可光从“一叶落”,我们是不是也可推知天下已至秋呢?
我认为,一叶落未必说明天下秋。
都说这世界上找不到两片一样的叶子,既然每片叶子都形态各异,这习性也自然不大一样,站在一棵四季都落叶的树前,你拾掇起一片叶子,说了一句“现在必定已入秋了吧!”这句话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稍欠斟的。首先,这棵树很特别,一年四季都落叶,为什么你非说它只在秋天落叶?其次,虽说一般的树种都在秋天落叶,但这只是“一般”,只是经验规律,并不是万能公式。
我之所以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一片叶子并不能说明什么,充其量只能表明这一阶段到了它该落叶的时候;另外,千万别被经验规律蒙蔽了双眼,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东西是特殊的,是需要给予特殊定义的。
若您总执着这句“一叶落知天下秋”,而且把它奉为箴言的话,我想您恐怕也掉入了那个叫“一叶障日”的圈子里了。
事实上,这句话并不只是在讨论秋和叶的关系,更多地是在启发我们探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到底能不能就从这小小的一部分作出大胆地预言,整体的趋向呢?我想,恐怕也不能。
就拿近期的金融海啸为例吧,在美国股市出现了崩盘,“雷星兄弟”倒闭之际,有人又拾起了一片叶子说了句:天下已至秋!这种话说得实在是过于武断。美国却是世界金融老大,却不是业界的全部。这好比你把树的枝干全部砍断,可只要树的根基还在,它就仍有生存的可能。更有人作出大胆预言说中国经济将死,没了美国全球都得完蛋。可惜中国这棵大树却偏偏没能早早入秋,虽然也落了些叶,却仍稳稳伫立于亚洲一隅。
我明白学理的人,在讨论这些或辩证或经济的问题上或许不如文科的同学们清晰和正中要害。但从我的理科角度上来说,无论是经济还是秋天,都只是一个环境,并不是每一个生物都要按照我们设定的所谓规律过活;同样地,我们不能总站在那棵树前大发豪言,很多时候,那只不过是以偏盖全。
若是树落叶了,别再说天已入秋,若是树落叶,我会说,或许秋天就快来了吧。一片叶子,有时真的不意味着秋天。
9、一叶落知天下秋?
人的一生便如一树枝叶,叶落,人亡。
然,天下,可曾为一人之死,一叶之落,灭飞烟灭?
诚如地球的运转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故人生在世,不要将自己想得太过重要。
越相文种自认为辅佐勾践功劳很大,因此在落蠡劝他引退时左耳进、右耳出,他看范蠡五湖泛舟,携美除世时还暗自嘲笑他不懂人生真意,以为越王天下得来有一半功劳是自己的,没了自己,越不久矣。可历史却见征的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戴,狡兔死,走狗烹”,文种成为勾践登基后第一颗落地的人头。
文种自恃功高,认为天下没了他就不行了,认为他这片叶子陨落,越国这棵大树也要“秋”了,着实不然。且不论越国后来如何,或灭或存,终日文种无关。
世间有千万片刻着“天子”、“伟人”的叶子一一陨落,可历史的大树仍旧自在地展示着自己的繁华,世间有千万片刻着“功臣”、“奸臣”的叶子一一飘落,可时间的长河仍旧不羁地流淌着自己的年华。
一叶落,天下仍春。
秦还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时便力量强大,且独在西方,东方六国为了联合抵制秦,采用了苏秦的合纵之说。此时秦虽强但也打不过合纵大国。正当这时,张仪出现了,他向秦公献上连横之策,终于破坏了合纵联盟。就在仪立下大功之时,楚王却对秦王讲,你若愿给我张仪的人头,我便给你五座城池。秦王知道失去一片叶子秦不会亡,还会因为五座城池而更加强大,张仪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可是,张仪也知道这个道理,他没有任何怨言前往楚国,但在暗中买通了宠臣与宠妃,他积极准备,设下陷阱,不仅救回了自己这片小落叶的命,亦成就了伟名。
知道自己一片落叶,原来是不能够代表整个秋天,这是多么的重要呀!
生命总有着自己的年轮,一圈一圈 给在心中,春秋更替,是自然的宿命,是繁华的宿年亦是年华的宿命,大树、森林沿着自己的生命轨迹,在世间摆出一个个手势。落叶因是秋天的本意,但秋天却不仅仅是落叶。
看清楚吧,承认吧,没什么不好意思,我们都不过是一片叶子,指不定什么时候落下,不会影响什么。知道自己没那么重要,那么你的重要才会开始,你才不会是一片让秋天抛弃的叶子。
10、一叶落知天下秋?
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当一种事物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便会引起另一事物随之而动。有人说,我只要看你的眼睛,就知道你在想什么。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们总能透过一些细节而加以滑 ,提敲,最 得出另一个结论。
然而,一叶落知天下秋?事物故存在与发展我们,这是片面的观点。哪叶子落下时,人们的常识是秋天来了,但在另一个纬度,也许,那里正烈日当头。这说明我们看事物并不能只看部分,要有辨证的想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解析生活中的问题。当灾难来临时,人的本性促使自己要保护先逃命,像“范跑跑”,而人的善心与责任也促使自己去保护他人,如谭千秋,他伟大的臂膀下保卫了四个祖国未来的栋梁,他是令人尊敬的,有正便就会有反例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外表而直接确定他,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也是人们认识问题的一种方法。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在换位思考的角度下,这又是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有些事物的变化是通过外在表现,而透露出来的。只因通过观察其中一部分,就能知道它的内在是什么,因为事物是有联系的。
在不久前,圆明园的兔首、鼠首在法国巴黎拍卖会上被拍卖,一位神秘的买家以3149万欧元竟得了这两件国宝。不久后,他露脸了,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堂而皇之地宣布,他不会付款的。他便是蔡铭超,一位中国商人。他在他的失信下,这两件兽首流拍了,但却也不能走上救国的路。
我们知道,人无信而不立,商无信而不兴,国无信而不强。他虽然没有让别人买下这两个国宝,但他失去了自己的诚信,也去了中国人的诚信。既然说到就要做到,这样才是一个中国人的行为。
所以,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