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最新高考作文素材 2015年高考最新作文阅读素材

2015年高考最新作文阅读素材(阅读文选)

书摘

人人内心都有一个方向,也都有一个指南针。它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疾驰,什么时候该停靠,什么时候该拐弯,什么时候该直行。尊重自己的感受,时而舒缓,却总是能够重续力量。顺着自己的信念,信任你宝贵的知觉。别人的话,是别人信念的结果,自己的感受,才真正贵重。

——北京广播电台主持人罗兵

人一生出入百个世界。有时潜入泥土的世界,有时飘摇于风的世界,甚至有时在杀戮的世界中沐腥风浴血雨。将一人的世界集于方寸揉成团子,与其他清浊混杂的团子一起,交结连亘,便栩栩如生呈现出千人千种的现实世界。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

人们的愚蠢往往不在犯错的那个瞬间,而是在竭力让自己蠢得不那么明显的时候。

——知名撰稿人姬霄

谁家的孩子该去学数学 何三畏

“除了数钱,一辈子没有再用到数学”,这个说法很有感染力。虽然不一定真有人觉得有任何可能“把数学踢出高考”,但“踢数学”本身会带来快乐,可以发泄情绪。

这只是个玩笑。玩笑就当它是玩笑吧,但毫无疑问,总会有一些没有幽默感的家伙,把玩笑当真的。而且我稍稍有点担心:这样的讨论,有那么多青少年参与或围观,会给他们留下什么印象,或者产生什么“导向”?

怎么会出现这样激烈的要求“踢数学”的情绪呢?说得严重一点,作为一个时代的腐朽的标志,我觉得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贬低知识、蔑视理性的时期。在成 年人的世界里,一本正经地面对知识已经是具有嘲讽意味的事情。你在公共场合偶尔会看到有人抱着一本小说苦读,但这种文青范儿也已经罕见。如果你发现有一个 人在专心地看数学书,仅仅是为了知识,而不是为了学位和职称,那么恭喜你,你运气好,你可以去买彩票了。

一个时代处于上升时期,也就是知识的成长期,人们是以求知为荣的,而数学是最纯粹、最无功利的知识。我们应该把学数学作为一个时代的理性的标志。在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有自发的数学辩论会;还有搞“数学决斗”的,即互相出一些数学题,让对方解答,谁先完成谁就获胜;还有人在路边“摆数学摊点”,用自己 编出来的题目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那个时期的欧洲有不少数学家就是这么业余,他们纯粹是靠自己追求知识的兴趣而成为数学家的,没有功利和就业前景来诱惑他们。前些年才被解决的“费马 猜想”,是十七世纪的法国的法官、业余数学家费马提出的,他同时还有许多在数学方面的贡献。这样的例子并非罕见。这是时代风尚。但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这 可能都叫——犯傻。

罗素曾说,他的人生动力有两个,一是对人类苦难的悲悯之心,一是对纯然的知识的追求。“纯然的知识”是我们看来“无用的”知识,但是罗素的想法早已超越功利。

清末,数学传入我国,先辈们在那时是那么地求知若渴,很快有了我们自己的数学家。到了抗战时期,国运那样艰难,中国出现的最优秀的数学家也是国际级 的。他们是怎样追求知识的?当时美国兴起微分几何,数学大师陈省身立即从美国寄回一本有关这个课题的书到昆明,时任西南联合大学数学系主任的江泽涵马上组 织学生抄写,抄一段,大家讨论一段。陈省身教授和江泽涵教授都是世界级的数学家,他们当时就是这样“走在世界科研的前沿”的。而当时,是哪些孩子在抄那本 英文数学书呢?是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你可能只记得这两个人的名字,但那个时代其实有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青年,都是这样在学习的。华罗庚是以自学为主的数 学家,陈景润在文革那异常艰难的环境下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

一个向上的、有气节的民族,追求纯粹的知识,就像追求自由一样自然。

数学作为一种专业,确实很难赚钱,就连四年颁一次、只颁给四十岁以下的年轻数学家的菲尔茨奖,也不像诺贝尔奖那样奖励一大笔钱——而只是一个荣誉。

数学不赚钱,那为什么外国人照样钻研?为什么西方和美国取得那么多数学成就?不是说他们生活节奏快、心理浮躁吗?他们都傻到不如中国人会赚钱吗?当 然不是。依法赚钱方面他们比中国人强多了。法治水平高的国家里的国民,才是又会赚钱又喜欢“无用的科学”的人。中国人什么都讲实用,没有收益的事情,连表 情都懒得浪费,哪里会主动选择学习没有实用功能、不会赚钱的学问呢?

中国人正在实用和成功、浮华和享乐的流水线上高速旋转。全社会都没有追求纯粹知识和理性的土壤。

中国的未来仍然不会有人类最好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出现,而这不是一个有着辉煌未来的民族的气象。一个国家在超越了“求生存”的界线之后,就应该求发展。因为,上帝奖赏追求纯粹知识和理性的民族。

“嗑瓜子事件”中究竟谁在任性 吴龙贵

为惩罚上课期间嗑瓜子的学生,老师自费买100斤瓜子“惩罚”学生,让他们“嗑个够”。此事引发热议,网友纷纷感慨娄底卫校这位老师到底是“恶搞”还是“惩罚”,还将其自费买瓜子惩罚学生戏称为“任性的惩罚”。此事的最新进展是,当事教师已经向学校领导承认自己做法欠妥。

评价一种教育方式是否合理,大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教育效果,二是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从这两方面来看,这名老师的做法其实都没什么可挑剔的。 尤其需要还原的一个细节是,当学生嗑到5斤左右时,就叫苦“嗑不动了”,纷纷向老师承认错误,老师也就没再惩罚。可见,老师的主要意图在于教育,而非真的 要把学生怎么样。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大加质疑,认为这是一种“冷暴力”呢?

个人觉得,这其实是源于一种教育“洁癖”。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教育就该是和风细雨式的,比如说摆事实、讲道理,教育者就该一副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 样子,一旦与这种传统的观念相悖就无法接受。相比之下,“嗑个够”就显得简单粗暴,也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就理想角度而言,和风细雨当然最好,但事实 上可能吗?置于现实之中,我们真的能找到不需要任何惩罚手段的教育方法吗?

尊重青少年的权益固然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但是也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只要是教师惩罚学生就是对学生的伤害。相对于老师,学生当然算是 弱者,确实需要保护,但学生并不能永远是温室里娇弱的花朵,当他们犯错误时,通过一定的惩罚措施来教育他们改过自新,仍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

尤其是对现在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一方面受到家庭的溺爱,养成了天不怕地不怕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总有一点挑战权威的叛逆心态,这原本是天 性使然,并非大逆不道,但如果不加以管制,通过惩罚的手段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很可能就会让他们模糊对是非的认知。以此事为例,多名学生在课堂公然嗑瓜子, 教师和班长多次提醒仍然拒不改正,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错误了,相比之下,我倒觉得班主任作出“嗑个够”的惩罚,不仅尺度把握得十分准确,而且显得非常有智 慧。要知道,在这件事中,“尊重”才是学生最需要领悟的道理。

我们一直在提倡和呼唤个性化的教育,而个性化的教育中本身就包含了个性化的惩罚。教育就应该是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我们应当宽容甚至鼓励一些教育 者根据自己的教育特点和对学生的了解,来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事实上,我们往往低估了学生的承受能力,现在的学生真正反感和畏惧的,其实不是惩罚,而是刻 板。一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哪怕是惩罚,通常也比喋喋不休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每个人都可以成功 周礼

曾经有一位中学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大家把自己觉得最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虽然学生不知道老师这样做有何 用意,但还是很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做了。有的学生写道: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人,我不可能战胜心里的怯弱;有的学生写道:我不可能考上大学,我不 可能投中三分球,我不可能爱上钢琴;有的学生写道:我不可能成为一个叱咤风云的人,我不可能成为一个作家,我不可能……

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但归结起来他们都认为有许多事情,即便自己再怎么努力,这一辈子也不可能完成。对此,老师没有作任何的评价,只是将这份特 殊的作业封存了起来。直到多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老师才把它打开,并还给了每一位同学。当这些学生看到当初写下的纸片时,他们发现上面的不可能几乎都变 成了可能。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困难只是暂时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功。话虽如此,可为什么现实中却有那么多的人未能成功呢?这恐怕主要源于不能脱 离自己设置的套子吧。据有关资料显示,有70%以上的人对自己的现状十分不满意,可是他们仍然在叹息与抱怨中继续工作着。当别人问及他们为什么不想办法改 变时,他们只是摇头说,没办法,自己一没资本,二没关系,三没才华,除了现在做的工作,自己还能干什么呢?

有些人,一件事情还没有做,就开始自我否定,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试想一个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一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又如何能在事业上 取得成功呢?而事实上许多事情,只要你大胆地做了,远没有你想象的那般困难,抑或当时看起来很困难,但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能够达到的。如果回到过去,爱因 斯坦一定不敢相信自己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比尔·盖茨也一定不敢相信自己能成为全球首富。世上之事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也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只要 你有勇气跨出去,有信心走下去。

其实,一个人可以胜任的工作很多,为什么要轻易否定自己呢?澳大利亚华裔企业家周华先生在功成名就之前,曾当过外交官,送过比萨饼,摆过地摊,做过 小生意……而肯德基创始人哈兰·山德士在成为饮食帝国的王者之前,曾在农场里当过学徒,做过粉刷工,卖过保险,当过兵,做过治安官,开过加油站……很多人 总是喜欢固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而害怕进入陌生的领域,诸如,学医的不敢去经商,学中文的不敢去做统计,学法律的不敢去做技术员。其共同理由,那不是自己 的专业,不是自己所熟知的。

有人说,重复旧的行为,只会产生旧的结果。普通人的一生,可能只从事过两三项工作,而整个社会,至少有上千种行业。当我们在某个领域不能取得成功时,为什么不换一个领域试试呢?或许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你就能找到自信,找到那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

不必唉叹自己的不幸,也不必羡慕别人的成功,其实你也行的!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可以取得事业的成功,只是有的人认定了目标却没有坚持下去,而有的人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

宫崎骏:心中的自由 李伟

继黑泽明之后,宫崎骏成为第二位捧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日本人。宫崎骏喜欢在战争的阴影下讨论自由的意义,表现个体与国家主义的对抗,个人在时代洪 流中的选择困境。他通过各种各样的飞翔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因此,飞翔不仅仅是一种行动,还是人物生命力的耀动与张扬,是他自己对于挣脱束缚的强烈渴望。

猪的飞机

1992年,宫崎骏推出了半自传性质的电影《红猪》,“为用脑过度、体力衰退的中年男性所拍摄的动画”。20世纪进入了最后的十年,苏联解体、海湾 战争爆发、日本经济泡沫就在眼前。战争也好,灾难也好,该来的终归会来,这是无法避免必须面对的事。宫崎骏的“末世情怀”反倒释然了,“即使世界变得一团 乱,人类还是得活下去”,不如索性为自己拍一部片子。在这种复杂的思绪下,便有了魔幻与现实层层交错的《红猪》。

故事的时空被设定在“一战”之后20年代的意大利。前意大利空军英雄、一生挚爱飞行的波鲁克,决意从人的庸俗的日常中遁身,自施魔法脱去人形变成猪 相。他凭借出色的技术驾驶红色飞艇孤身与横行在亚德里亚海的空贼们周旋,以赚取赏金逍遥度日。他独自栖身在一座海岛上,一顶帐篷、一把阳伞、一架红色水上 飞机,是他的全部家当。傍晚的时候,他会去吉娜的酒吧消磨时光。吉娜是他少年时的同伴,也是他战友的妻子。而他的战友则早已在战争中死去。

那是战争的最后一年,在一次空战中,波鲁克的战友被纷纷击落。当他逃出炮火硝烟,飞升到云层之上,看到了壮美云端银河,那是飞机的墓场。无论敌我, 亡者与战机都在此飞升天国,从此没有国籍与职位的差别。在死亡面前,一切价值归于零。此后,波鲁克退出了空军,对自己实施了诅咒,由此成为了猪。这意味 着,他不再受世俗种种现实所约束,因为“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会对一只猪起作用”。任何口号、荣誉、阵营、归属,从此统统与他无关。

在漫天流淌的晚霞中,波鲁克那架红色的飞机就在云层中缓缓飘浮。这便是宫崎骏心目中的自由。猪相与人形的重合,也揭示了宫崎骏内心中难以回避的种种 矛盾与困惑。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猪窝”。他一方面仍然不知疲倦地创作动画,一方面却又质疑自己工作的正当性——小孩子们的生活真的需要这么多浪费时 间和金钱的动画吗?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20年代,正是水上飞机的黄金时代,作为飞行爱好者,宫崎骏正是用这种飞行器定义了理想中的自由形态——碧海蓝天之间,任意穿梭。

哈尔的翅膀

2004年,《哈尔的移动城堡》上映,它改编自英国儿童小说家戴安娜·琼斯的同名小说。宫崎骏声称:“这是我尝试为老年人创作的一部动画片。”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同样是宫崎骏为自己——一个六十多岁老人创作的动画片。

有趣的是,当宫崎骏把画笔再度转向个人心灵的描述时,和二十年前的《红猪》相似,他依旧讨论了关于自由的问题,并且同样把舞台设在了战争的背景下。主角由一个中年发福、孤独自负的中年人,转换成了一个英俊潇洒、不断抗争的魔法师。

哈尔从小在国家的魔法学校学习。每个学生都要与国家签署契约,成为一个为国家效忠的魔法师,尤其是要为国家的战争效力。但哈尔不愿成为国家的杀戮机 器,于是,他将自己的心托付给流星,让流星成为火魔,依靠火魔的力量制造出一座强大的移动城堡。此后他便躲在自己的城堡里,一面逃避国王的征召,一面随时 出去阻止战火蔓延。

城堡的门可以通向四个空间,当门钮调到黑色上,门外就是哈尔自己的家,波特海文港口;红色,门外是首都王宫所在地;绿色,门外是移动城堡的路途;黑 色是战火激烈的战场。凭借这四个出口,哈尔可以在不同的空间中自由转换。同时,他也有两个公开的身份:波特海文港的魔法师巴金斯,以及住在首都的魔法师笔 龙。哈尔就是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与自由主义者的合体。他建立起一座不断游走的城堡,守护他内心的自由。通过开启不同的门,做不同的事情,完成不同的使命。 和“红猪”一样,他不愿为任何组织效力。因此,他就像蝙蝠侠,在深夜飞翔在隆隆炮火之中,坚持一个人战斗。他也是一个不能见容于世俗社会的人,人们传说他 喜欢吃美女的心脏,他也不以为意。

女主角苏菲与哈尔仿佛是世界的两极。她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既不漂亮,也没有特殊的才能。她甚至对未来没有什么主见,继承了父亲的帽子店,打算就这样 干下去。由于偶然的机会,苏菲与哈尔结识,便遭到了荒野女巫的嫉妒,将其诅咒为一位90岁的老婆婆。她于是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进入了哈尔的城堡,成为哈 尔的“清洁工”。

事实上,哈尔虽然貌似强大,但内心却十分脆弱,像一个沉溺于自我世界的孩子。他的城堡内部也脏乱不堪,如同他沾满了灰尘的内心。苏菲用勤劳和善良帮他清理了房间的污垢,逐渐解除了心灵的魔障。

哈尔爱上了被魔法诅咒的苏菲,这时候他也明白了自由的意义并非逃避,而是为心爱的人而战斗。影片的结尾,他们重新制造了一个可以移动的城堡,不仅可以在田野中行走,还能在天空自由飞翔。

“飞翔”是宫崎骏影片的重要语言,他描绘的飞翔不仅仅是一种行动,还是剧中人物生命力的耀动与张扬,也是他自己对于挣脱束缚的强烈渴望。他创造的人 物大都通过各种道具飞上蓝天,如各种千奇百怪的飞行器、魔法扫帚甚至“飞行石”。哈尔却可以凭借自身能力飞翔,张开臂膀化身为雄鹰。所以,哈尔的飞翔更具 有主动性,也更理想化。他所追求的自由更加积极。

就像《红猪》一样,宫崎骏喜欢在战争的阴影下讨论自由的意义,表现个体与国家主义的对抗,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困境,融入还是拒绝。只不过,《红 猪》更多地体现了消极的自由,表达了一个中年理想主义者的纠结。波鲁克不惜变身为猪,也不愿随着国家滑向法西斯,他努力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原则,保持内心 的安宁。而《哈尔的移动城堡》则表达了更加积极的态度。不要以为躲在一座城堡里就自由了(那座城堡就等同于红猪栖身的海岛),自由不仅是生活方式,还是勇 气与力量的源泉,是不断抗争的结果。即使一位受到了诅咒的90岁的老婆婆,宫崎骏也不愿她躲在帽子店里忍气吞声,而是鼓励她改变心态,勇敢地走出去,去争 取自己的幸福,也带给别人幸福,改变世界。

失落的王者之香 林清玄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虚堂录》

朋友邀我去参观兰花园。

我以为会看到在温室里美轮美奂的兰花,却大出意外地看见一个巨大的工厂。

现在兰花的种植已不像从前了。从前的兰花要通过分芽来繁殖,一株兰花的养成要经年累月;现在的兰花用的是试管,只要一丁点儿的细胞就可以分种出新的兰花。

兰花工厂里,有许许多多小试管、中试管和大一些的玻璃试管。兰花是一大群一大群地“养”在试管里,靠着营养液成长,稍大一些,就换一个试管。

最后,花期将至,把兰花放在小塑胶盆里,一株株排列整齐,等到花苞结满,就可以出货了。

我站在那数十万株兰花的工厂里面,心情非常复杂,感觉不像是站在花园里,而像是站在“鸡寮”和“猪舍”。美,霎时隐没了。

一个长久思索的答案显现了:现在不管在何时何地看见的兰花都是一个样子——花朵巨大完整,花枝修长挺立。那是缘于它们都是“工厂制造”的成品,不会有虫鸟的咬食,不会有风雨的痕迹,也不会因为外在的因素长得歪曲、怪异,更不会有时空的变化与沧桑!

作为一株花的形是确立了,但是作为一株花的神却失散了!

种兰的朋友告诉我,通过现代的种兰科技,已完全打破名兰的神话。从前一株达摩兰曾要价千万元,因为繁殖不易,物以稀为贵呀!现在一下子就可以种出千株达摩兰,所以,“达摩兰一株只要一百元!”

其他的名种兰也是一样,娇贵无比的兰花已经成为非常平价的花卉,甚至比一般的花还要便宜。

朋友遗憾地说:“比较可惜的是,用试管种出的兰花,是没有香气的。人说兰花香是‘王者之香’,在万香中为第一;现代的兰花却完全失去了香气,我们找不到原因,所以在种植的过程中也无从改良了。”

是呀!古代以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的风骨,兰花的真香正是代表了君子有人格的芬芳,失去了芳香的兰花又要以什么来比喻君子呢?

从前的人弄花而香满衣,踏花归去而马蹄留香,现代的人把花都戴在身上,也不会有什么香气。这不正是象征现代人不重视人格的芬芳吗?兰花的香气源于缓慢的成长、岁月的累积,是无法在试管中速成的,人格的馨香不也是一点一滴习染的吗?

花香是外放的,也是内藏的,生命的悟境也是如此。

在月圆之夜,你在湖边掬水,掬起来的每一捧水,里面都有月亮,湖中也有月亮,乃至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那么多,却只有捧在手中的月影,是如此真实!

商人波利入海求宝,海神从水中出来说:

“海水为多,掬水为多?”

波利答曰:“掬水为多,所以者何?海水虽多,无益时用,不能救彼饥渴之人;掬水虽少,值彼渴者,持用与之,以济其命。”

掬水一捧就能救济生命,掬水一捧就能看见天上的明月,这就是为什么禅宗祖师开悟了说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么优美的话。

会心不远,明月也在掬水之间。

心不着境,走过生命的落花,也有满身的花香。

走出朋友的兰花工厂,内心颇感失落。生命的天平或许就是如此,走得快速,就失去从容;过得繁复,就失去单纯;生活忙碌,就失去平静……

掬水与花香,值得细细思量。

梦想是看不见的勋章 王一舟

2017最新高考作文素材 2015年高考最新作文阅读素材

考上好大学曾经是很多高中同学的梦想,尽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老师说上了大学你们就解放了。然而实际情况是,上了大学的我们更加“保守”了。相比于在 高中互相叫嚣着“诺贝尔奖是我的”的那段青葱岁月,大学四年我们几乎都在默默遮掩曾经的“羞耻”豪言,只是为了一个较高的社会地位、一份体面的工作而奋 斗。

自此,梦想就像被打上了马赛克,成为你可以有,但不能随便露给人看的一种东西。

对于我这样一个平凡人而言,实现梦想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很多人觉得梦想和小说里的女主角一样,追求起来都是轰轰烈烈死去活来。事实上让你死去活来的 还是以大学里的各种专业课为主,实现梦想的过程反而更像是参加志愿者活动:你会觉得参加了很好很有意义,但既没有飞来飞去惩奸除恶的刺激过程,也没有头顶 光环的事后效果。你确实朝着梦想准确地迈了一步没错,只是不知道还得走多久而已。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个人的生命到底应该怎样度过?是为了一个远大的梦想卧薪尝胆多年,还是追求小富即安的生活,平淡地度过一生?倘若是初入大学的我 来回答,一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如今我隐约有了更深的理解。首先,我们所声称的梦想,不一定是源于我们的内心渴求,也可能源于一种想要高人一等、与众不 同的虚荣心,后者一旦少人围观,很快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在启程之前,至少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内心;其次,大多数的梦想并不要求我们舍弃正常人的生活,追 求梦想的道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苦;最后,梦想并不是实现了才有价值,因为梦想你可能会选择走上另一条路——如果你追求的是你真心喜欢的东西,那梦想无疑将 你带入了一个更适合你的未来。总之,尽管我还会坚持选择前一个选项,但动力已经不是热血,而是内心真实的渴望。

曾经有专家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心理测试:专家告诉被试者,现在有一颗聪明药丸和一颗笨蛋药丸,吃了可以短暂提升或者降低智商,然后专家会提供一道题让 被试者解答。测试的结果是大多数人倾向于选择笨蛋药丸——反正最后答不上来还可以说是药的原因。这很大程度上也解释了我们很多人羞于谈论梦想的的原因:我 只想安静地做一个美男子,并不是我不行。但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有勇气去选择吃聪明药丸,那样至少有一丝解开未知谜题的可能。

生活还在继续,沉默追梦的我们也继续湮没于人群中。有梦想的人从各方面看和其他人并无显著的差异,但我觉得他们胸前都挂着一枚看不见的勇气勋章。那些踏实工作赚取报酬的人当然也值得尊敬,但诚如居里夫人所说,人类更需要梦想家,勇敢的梦想家。

从前,那些拆迁的故事 吴钩

第一个故事

鲁文公欲扩建王宫,需占用孟文子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60103/19501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2013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 最新作文素材

原文地址:2013年高考,作文最新素材作者:二毛同学,2013年最新的语文作文素材,你可以参考以下的目录: 亮点——摘自 2013新版 《高考作文素材精粹与多向运用》目录与内容倒置2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实现零的突破3 最美小人物至善大

最新高中作文素材库(一) 最新高中作文素材库

【编者的话】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讲,素材就如同米,缺少了米,再高明的写作者也会一筹莫展。高中生目前写作最缺乏的是素材。原因有:1.广大中学生平时忙于应付考试,对生活观察不够,体会不深。2.阅读量小,知识积累不够,视野不开

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社会热点精华素材及运用

201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社会热点精华素材及运用分类:素材卡片从《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这个时代没有新歌  2013年4月,当下最火爆的娱乐节目《我是歌手》大幕落下,羽泉获得总冠军,既有追捧,亦有争议。  如果说,《中国好声音

声明:《2017最新高考作文素材 2015年高考最新作文阅读素材》为网友不败君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