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对联故事成语 郑板桥对联故事

郑板桥赴任

郑板桥去山东潍县赴任那日,为了欢迎新县官上任,潍县全城张灯结彩,鞭炮齐鸣。当郑板桥到达衙门口时他没有进门,而是吩咐随从到墙上凿洞。不一会儿的工夫,墙上就凿出了十个如铜盆大的洞,从外边就能一直看见里面。

恰在这时,有人小声地问道:“敢问大人,这样完好的墙壁,为何要凿出这么多窟窿?”

郑板桥微微一笑说:“我听说从前的很多官吏,对百姓进行敲诈勒索,老百姓因此叫苦连天,我决心把府衙里的腐败之风放掉,因此凿了这些窟窿,透一透气!”

把窟窿凿好后,郑板桥立刻命人在衙门口贴出一张告示:“本官不分时间,日夜受理诉状。”

郑板桥紧接着又亲自作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郑板桥一直忙碌到天亮。由于他判案公正,当地百姓都尊称他为青天大老爷。

郑板桥对联故事成语 郑板桥对联故事

自画像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他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何不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呢?”郑板桥听后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实可以看作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向他人虚心求教;而又不屈从于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最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可谓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郑板桥虚心好学、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

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写了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上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朋友们用文笔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还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对自己没有任何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极为赞赏这副对联,曾特地手书此联赠给日本的汉学家增田涉。

湖光月色图

秋日的一天,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下兴化北乡。船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船后的船家摇着橹,小船悠悠地行荡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秀丽的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这时,天也渐渐地黑了。正待回舱之际,板桥忽觉眼前一亮,只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轻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啊!板桥脱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

上联刚吟出,下联还待寻出之时,天色陡然变了。一阵狂风无来由地刮来,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了起来,小船被打翻了,人也被抛到了水中。就在这危急的时刻,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相救。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受惊的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出鱼虾菱藕,而其中的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含着绿豆大的珍珠呢!”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啊!板桥感叹道。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留下几个字作为留念,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就请石匠把板桥的手迹镌刻在石碑上,以资纪念。

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他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后来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以及办理赈济,而得罪了权贵,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笔调轻松愉快,洒脱自在,极为有趣。它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他年老时的兴趣和性格。

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年间,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户有钱人家的私塾里当老师。春天时双方商定一年的酬金为八吊。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分文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这位可怜的老先生就到县衙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后说:

“只怕是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就要当场考考你,试试你的学问。”

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一试。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

“那我就以灯笼为题出一上联,你对下联。”

于是郑板桥出了一句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了,不消片刻沉思,便脱口而出: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传来被告,结了此案,并把这位老先生留在自己身边当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190103/206169.html

更多阅读

《解解解元之渴》的对联故事 对联的故事

看了《光明日报》高玉林《解解解元之渴》中的对联故事,让我又一次领略到了古人对文字运用的精妙与独到。这则对联故事绝对能帮助人们记住“解元”的读音。谈起中国的科举制度,不少人会把“解(jiè)元”错读成“解(xiè)元”。相传明代解缙

分类成语——历史、神话、寓言故事成语 神话寓言的演讲稿

一、历史故事成语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负荆请罪(廉颇)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秦: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

对联故事下 有趣的对联故事

2009年02月11日23:10对联故事(上)对联故事(中)99 怨丈人不是朝官从前有个读书人 ,虽然有小学,但因为没有钱打通关节,几次考试都没有中。老大不小了,还是白丁一个。一气之下,弃文经商,开了个小客店,自己当掌柜。他这口气出不来,便在店堂里挂起一个

古代经典对联故事二 古代趣味对联故事

古代经典对联故事(转自太子头上的博客)下联: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轴卿。【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有两个很有文才的丫环,一个叫朝云,一个叫暮雨,极得苏轼的喜欢。一次苏轼拍着肚子笑着问大家里面是什么,除朝云笑而不说外都说是才华,苏轼便问朝

民间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民间对联故事

民间趣味对联故事集锦前言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千多年了。对联是由侓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侓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

声明:《郑板桥对联故事成语 郑板桥对联故事》为网友控梦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