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1月15日,矿工弗雷德・威尔士(右)将在普列米公司拥有的特兰斯瓦矿山发现的超级金刚石交给普列米经理威廉・麦克哈迪(左),后者随即交给公司董事长托马斯・库里南,该钻石即以库里南名字命名。(档案照片)
库里南金刚石原石与几颗未切割的和切割后的小钻石的对比。(档案照片)常林钻石,158.786克拉,淡黄色,魏振芳女士于1977年12月21日发现于山东临沭岌山公社常林大队。(档案照片)
金刚石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瑰宝,被誉为“宝石之王”,自古以来即被视作权力、地位、富贵的象征和恒久弥坚、固不可摧的爱情标志。本报钻石专题推出后,有读者致电记者询问:金刚石是如何与“金刚”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与“金”发生关系的?还有,金刚石这种高度分散、特别稀少的“矿物之王”又是如何从广袤无垠的地球中发现的?人类寻找、勘探和利用金刚石的历史究竟有多悠久呢……
爱动脑筋读者的这些问题,只有“爱钻珠宝历史牛角尖”的中国科学院王春云博士能回答,因为这些话题和他的研究成果――夜明珠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博士认为:金刚石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宝玉”或者“美玉”,因而也是广义的玉的一种。于是,我们的对话自然而然地从金刚石的词源一直谈到人类金刚石的发现历史。
名称“金刚石”来自中外文化融合
记者:钻石在我国俗称“金刚石”,那么“金刚石”这一中国特色的称谓是不是和它的硬度有关――钻石的硬度为10,是自然产出的已知最硬的矿物吧?
王春云:哈哈,当然和硬度有关系。关于“金刚”,有人说是五行家的术语,概称属“金”的西方的刚坚之“气”,后来被中国佛教借用指一种产自“西方”的“石”。实际上,“金刚”是密宗术语,梵语为vajra,巴利语为vajira,译音“缚日罗”或“伐折罗”,释义金刚,指金属中之最精最坚者,在印度神话中是众神之王因陀罗的武器。金刚坚硬无比,于是被“金刚石”借用来修饰这种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而“金刚石”一词的历史早至东晋时代,是中国本土文化结合佛教的产物。东晋万震著《南州异物志》载:“金刚,石也,其状如珠,坚利无疋,外国人好以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