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 张学良 [图文]国共两将军张学良与吕正操的旷世情缘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有两位将领可谓功勋卓著,为世人所称颂,一位是国民党上将张学良,另一位是后来成为共产党上将的吕正操。两位将军身上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同为辽宁海城人,均毕业于东北讲武堂,都积极投身抗日运动。为抗日,张学良申明大义,果敢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其爱国壮举彪炳千古;吕正操为抗日,将原名吕正言改为吕正操,意即要操练军队狠狠打击日本侵略军,他率部脱离国民党加入共产党,领导了冀中根据地著名的平原游击战,抗战后期改任晋绥军区司令员,领导抗日部队浴血奋战在夺取抗战胜利的前线。两人不仅都是威名远扬的战将,又同是深谙国学、擅长诗词的知名儒将。这二位名将的旷世之交,跨越时空,写就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世纪情谊。

共赴国难 矢志不移 英勇抗日

吕正操是张学良的知己与爱将。吕正操,1905年1月出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年月,家贫的他只上了4年小学,之后只好当学徒、种地来聊以糊口。1922年,17岁的吕正操参加了东北军。吕正操耳闻目睹了日本侵略军对家乡人民的残暴凌辱和大肆杀戮,心中早已对日军积蓄了深仇大恨,而对东北军里声名显赫的少帅张学良早已心存敬慕。

当吕正操得知一位远房亲戚在张学良的部队当军医时,十分高兴。他从亲戚那里打听到张学良的卫队旅是新式军队、重用识字的青年等情况后,便产生了加入张学良部队的强烈愿望。不久,经亲戚的举荐,吕正操来到张学良卫队旅一团三营九连当兵。

张学良从不多的接触中,感觉这个青年很有培养和发展前途。他见吕正操写得一手不错的正楷字,便推荐他去报考东北讲武堂,以便让他能够接受一些正规的军事政治知识训练,日后可以更好地发挥才能,有所作为。

1923年,吕正操不负张学良的重望,考取了东北讲武堂第五期。1924年秋,讲武堂停课,入关参加第二次直奉战争。1925年春,讲武堂复课。10月,吕正操完成学业归队。毕业后,吕正操被张学良任用为自己的少校副官、秘书,主要工作是负责讲武堂毕业生的分配与使用。

1929年春,向往征战沙场以申爱国之志的吕正操,再也坐不住了,请求张学良让他到部队去带兵打仗。张学良十分理解这位有胆有略的有志青年的迫切心情,点头同意了,随即派吕正操到东北军十六旅任中校参谋处长。在十六旅任职期间,吕正操参加了1932年的热河抗战。由于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吕正操受到了张学良的嘉奖,很快又被提升为六四七团团长。

1934年春,六四七团移驻北平(后又移驻河北徐水),吕正操和中共北平秘密党员刘澜波、孙志远等人频繁接触,进一步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

吕正操 张学良 [图文]国共两将军张学良与吕正操的旷世情缘

1936年10月,吕正操被张学良调到西安,在张学良公馆担任内勤工作。

12月,发生了震惊中外且改变了张学良命运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之后,赤胆大义的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却反遭背信弃义的蒋介石的扣禁,致使东北军群龙无首,内部矛盾频起,局面一时难以收拾。吕正操痛恨蒋介石的可恶行径,更对张学良的义举大为钦佩,也为他被扣押愤懑不平。但是自己无法救助少帅,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扛起少帅的爱国大旗,与入侵者浴血作战,救国救民于备受外族侵略的水深火热之中,这才是对张学良最好的安慰。他觉得六四七团还比较有能力掌控,于是马不停蹄地赶回徐水团部。

从西安事变这件事情上,吕正操深感不值得再效力于蒋介石麾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才是最能为民族利益而战的中流砥柱。1937年5月4日,吕正操经中共北方局批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率部在冀中平原宣布脱离国民党,改称“人民自卫军”,吕正操任司令员,自卫军的各级领导职务由共产党员或进步人士担任。这样,冀中平原上诞生了第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并很快发展壮大起来。

吕正操在党的领导下,带领部队与冀中人民生死与共,开展破路拆城、改造平原地形运动,有效阻止了日军快速部队的进军,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一系列灵活机动的平原游击战术,令敌人谈之色变、闻风丧胆。而处于软禁中的张学良得知后,自豪且快慰地将其戏称为“地老鼠”,并且托付其四弟张学思转告吕正操道:“参加共产党这条路走对了!”

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之时,张学良35岁,吕正操31岁。这两位曾经肝胆相照的军人知己,从此便天各一方,杳无音讯,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诗词唱和 抒发正气之歌、统一之愿

大陆改革开放的春风,给张学良和吕正操这两位数十年交往几濒绝缘的名将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54年的相隔当中,他们之间有时会通过一些书信交往。由于张学良受国民党政府的控制,因此,两人之间的书信不得不放弃署名。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台湾当局对张学良的限制逐步有所松动,但出于种种考虑,二人的信件来往,还是采取谨慎态度,多以诗词赠答唱和的形式,比较隐讳地互通信息,暗喻心志。

1984年6月,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张学良五弟张学森的女儿)由香港来北京经商,洽谈业务,受张学良的嘱托,特意看望了吕正操。张闾蘅向吕正操介绍了张学良在台湾的大致生活情况,并对他说:“我大爷知道我经常来大陆经商,一次聊天时跟我讲,在大陆有两个部属他十分想念,一个是吕正操,一个是万毅,让我找机会代他去看望看望。”

之后,张闾蘅便成了张学良与吕正操之间的特别信使,她频繁往来于海峡两岸,为两位老人互递信息,乐此不疲。

1987年初,张闾蘅再次来京,带来了张学良赠吕正操的一首五言绝句: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无言。

这是张学良以集句的方式化陶渊明《饮酒》中“结庐在人境”篇的第三联与第五联诗而用之的,明确地表达了张学良类似陶渊明那样的宁静淡泊、寄情山水的超然心境。然而,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他的诗句中看出,张学良绝非再版的陶渊明,他把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改成了“欲辨已无言”,其中一字之差,却道出了张学良被软禁的无奈与对无为的不甘。由此可见,这首精美诗句充分表达了张学良在逆境中未敢忘国的心志,是张学良以诗为介对老友真诚的心灵告白。

吕正操收到张学良的赠诗后,喜出望外,当即以同样的方式,摘取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句,集成一首五言绝句,激情澎湃地抒发对张学良的尊敬、思念之情:

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

徒设在昔心,

良辰知可待。

从这首答诗中不难看出,吕正操眼界开阔,对张学良的遭遇寄予良好希望与祝愿。其中“猛志固常在”,鲜明地表示:他对张学良虽然无奈远离政治、远离尘嚣却不消沉的人生态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而且,他也是将陶渊明原诗的“良辰讵可待”改了一个字,成为“良辰知可待”。“知可待”即“指可待”,这样,反原意而成了预祝张学良前程光明、乐观向上之意,充分地相信张学良终会获得自由,实现其“猛志”指日可待。

1988年3月5日,张闾蘅离京时,吕正操又让她给张学良捎去了两首赠诗。一首是当年吕正操所写《预祝双八双寿》诗:

“御辇将军”堪自豪,

当年帅气未曾消。

长命伉俪无衰绝,

风流人物看今朝。

这一年,乃是张学良的88岁吉祥高寿,故称作“双八双寿”。诗中提及的“御辇将军”是一个典故。张学良的爱妻赵一荻,到美国探亲时,不慎腿部骨折。张学良到机场迎接夫人时,亲自为她推着轮椅。以后,张学良还经常推着赵四小姐的轮椅到户外活动,由此,张学良便得了“御辇将军”的戏称。

诗中的“长命伉俪无衰绝”一句,出自“乐府”的《上邪》篇。这是吕正操匠心独运地拿中国文学史上的爱情诗代表作――《乐府》,来热情赞美张学良和赵一荻忠贞不渝、深似大海的爱情。

“风流人物看今朝”一句,则是取自众所周知的毛泽东词《沁园春・雪》中的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吕正操的心目中,张学良堪称世人永远敬仰的民族功臣,是当之无愧的世代传颂的千古风流人物。

另一首赠诗是吕正操1984年所作的《浙东纪行》:

雁荡奇突屹浙东,

剡溪九曲万山中。

以血洗血高格调,

逃台迁台小易盈。

西京谈和安天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200103/207539.html

更多阅读

张学良晚年情缘:在纽约的“女朋友”(照片)

张学良与夫人于凤至 蒋士云在美国纽约家中接受采访( 1996年6月)  《张学良人格图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是作家王充闾再现张学良传奇人生的系列散文新著。不同于一般的史学著述,该书以文学手法,选取独特视角,以哲学思维解析人性,重现

吕正操上将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吕正操(1905- ),字必之。1905年1月,吕正操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出生的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日俄战争,从沙皇俄国手中夺得了对中国辽东半岛的租借权。少年时期的吕正操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人和乡亲们的压迫与屠杀

(1)王亚樵要杀张学良杜月笙从中斡旋 杜月笙为什么怕王亚樵

张学良由于在“九一八事变”中执行不抵抗政策,备受国人苛责。热河沦陷后,张学良引咎辞职。1933年3月12日,张学良与夫人于凤至、女秘书赵四小姐等人悄然南下上海。得知张学良一行将抵沪,杜月笙便把福煦路181号已关闭的赌场装饰一新,请张学

张学良与张学思:密谋“中国社会主义前途”

张作霖的14个子女中,张学良、张学思兄弟俩感情最深。张学良虽然官至国民政府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却坚决支持弟弟张学思的共产主义信仰。1949年张学良被幽禁台北之时,张学思正受命创建新中国海军。张学良生前曾多次提到同父异母的弟弟张学

声明:《吕正操 张学良 [图文]国共两将军张学良与吕正操的旷世情缘》为网友白色纽扣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