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做父亲读后感一:与孩子共同成长――《好好做父亲》读后感(1921字)
2011年12月10日是我生命中最开心最特别的日子,女儿顺利降生了,我当爸爸了。从计划怀孕的那天起我就在憧憬着做爸爸的快乐。也在思考如何成为一位好爸爸。例如:减少自己的其他时间,尽量多陪女儿;给女儿申请一个QQ号,记录他成长的点滴;帮她拍很多很多的照片;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激励感染她;成为她生活中的伙伴,引导着她一生的成长等等。看了《好好做父亲》这本说以后,好像很多想法与我相符。里面有很多数据分析、生动的例子。准确的诠释了怎么做一个一个好爸爸,爸爸在孩子生命的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
从老婆怀孕开始就在关注着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籍和知识。相对来说,《好好做爸爸》是我比较认可的一本书籍,他们不仅在孩子的教育上费尽心思,更重要的是把其中的教育心得总结出来,为后来的爸爸妈妈们提供参考。《好好做爸爸》书中借用了很多育儿方面成功的案例,用来证明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父亲的作用有多大?父亲是孩子最好的向导和伙伴,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犹如氧气之于呼吸一样助力的功效。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父母讲:宝宝胆小、性格内向;被被人欺负了,怎么办;我家的这么小,就不听话,总是唱反调等等。其实仔细想想,这样的问题我们大可不担心,我们只要尽量多时间的跟他们保持沟通,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性格特点,做他们的向导,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空间,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用大人的方式强加给孩子。
父亲曾经是孩子,如今开始教育孩子了;孩子以后将成为父母,他们的明天与今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亲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在接受教育,自己也会因为教育变得更加成熟。对于父亲来说,事业固然重要,孩子更重要。好好做父亲,与孩子共同成长,才是每位父亲应该做到的。我很不赞同用恐吓、严格的要求来建立爸爸具有震慑力和权威性的威信,尤其是打骂的方式。所以不少父亲很容易在孩子面前端着、摆着父亲架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容易疏远你、怕你、躲着你,却不太情愿亲近你。也有一部分的父亲是这样的,他们觉得自己出去打拼挣钱给妻儿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才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的,于是在日渐忙碌的工作中与孩子日渐疏远,甚至陌生冷漠。而这些,都是现今社会父子(女)之间无法建立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的普遍原因,更加是引起某些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如何当一个合格的好父亲,恰到其分地承担起一个丈夫、父亲应尽的责任?我想这是不少男性曾经或正在思考的问题。
每当在网上和新闻上看到“候鸟”、“留守儿童”这样的字眼就特别痛心。太多的孩子感受不到爸爸妈妈的爱,这会给他们成长过程中留下不可弥补的爱的缺失。一些犯罪、夭折、丢失新闻的大多发生在这样的孩子身上,总是那么的痛心和惋惜。冷静下来想想,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看到这篇文章的把爸爸妈妈们,希望你们能有所感触,生活再困难,也要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
《好好做父亲》一书中,也列举了许多因父教缺失而导致不幸事例,也用了大量的数据做说明。有子女人生失败的甚至走向犯罪的,有家庭不幸的,还有不少导致严重社会问题出现的。其中有不少是在著名人士身上发生的真人真事,也有不少是近年来发生的引起社会关注的一些案例。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例,再对其背后根源的探索、分析、解读,让我们非常深刻的体会到父教的缺失对一个孩子、一个家庭甚至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而作者又再列举许多的由于父教成功,而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家庭幸福的希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的真实事例,告诉我们一个好父亲可以创造怎么样的奇迹!
一个正常的家庭中,应该有这样三种基本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就好像三角形的三条边一样。这也意味着,要使家庭保持一种健全安定发展的状态,这三种关系必须是缺一不可的,并且每一种关系都必须是稳定和健康的。这三种关系是无法相互代替的,它们各自为一个家庭的圆满和幸福做出各自的贡献。父教与母教同时并存,是一种有效的平衡,可以互补,防止家庭教育走向极端。
一位好父亲具备的条件有哪些,就像书中提到的:1、认真负责,敢于担当;2、意志坚定,百折不饶;3、勇敢独立、不怕风险;4、目光远大、积极选择;5、是非分明,坚持原则;6、胸怀旷广、大度包容;7、勤劳节俭,自律自制;8、爱好运动,顽强不屈。其实做一名好父亲,让自己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过程中,就是在和孩子一起成长。
现借书中的话来总结:
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对爱和关注的需要是非常强烈的,来自父亲的关爱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与信任,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孩子往往才能身心健康。而这一切能否实现,全取决于你,父爱,与时间无关,有态度有关。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只有以山为依靠,为榜样,用水来浇灌,来滋养,孩子才能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
好好做父亲读后感二:《好好做父亲》读后感(618字)
《好好做父亲》是教育专家孙云晓沉淀XX年之育儿佳作,该书以大量的、鲜活的、现实的、正反面典型事件,让我们慢慢去体味“父亲所代表的含义”、并学着如何努力去做一个好父亲。
1919年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他认为:一个好父亲应该满足3个要求: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教导孩子”这个永恒的课题,值得天底下的我们思索、探讨。养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亲绝对不能缺席!
“忙、忙、忙……”,这是一个忙碌的时代,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忙,不能成为我们忽略孩子教育的借口,更不能觉得自己出去挣钱是对家庭、对孩子更大的贡献。关键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要知道:
1、父爱,与时间无关,与态度有关。爱不等于百依百顺,父亲的引导,可以让孩子慢慢认识社会规范,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2、在孩子眼中,钱没有那么重要,老爸的陪伴更重要。一位父亲在日记里写道:今天和宝宝去游乐场,又浪费了一天,……;宝宝当天的日记内容是:今天和老爸去游乐场,可以说这是我出生以来最得意的一天,……;
3、用各种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来自父亲的关爱可以让孩子感到安全与信任,可以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父亲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如果把父亲比作风帆,那么母亲则为港湾,对于孩子这艘帆船,缺一不可;若果说父亲是大树,母亲则是根系,对于孩子这颗种子,才能枝繁叶茂。上帝创造了父亲、母亲,就需要我们各自承担各自的使命---对于我而言:就应该好好做父亲!
好好做父亲读后感三:《好好做父亲》读后感(498字)
收到孙云晓老师倾力之作《好好做父亲》有些日子了,一直都在认真的看。之前就有看过孙老师的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书籍,让我在育儿的道路上受益匪浅感谢孙老师的辛勤付出。
我是一位八零后妈妈,属于对孩子的事非常勤快的这种类型,在孩子的问题上都是一手操办,我能解决的事情决不会“麻烦”孩儿爸。虽然之前也了解过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在对待老公带孩子方面我是各种嫌弃。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想着应该先自己看,看完之后再推荐给老公。
这本书从孩子的各个时期来说明父亲的重要性。书里利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的各种鲜活生动的案例来分析,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不会显得枯燥乏味,当我们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借鉴书中的方法,当我们能获得孩子的认同时再加上自己的方法融会贯通,我想这应该也是孙老师的目的,给我们在育儿道路上指出方向,但具体的怎么做还得我们自己去努力,老师教得再好,也得学生学进去,做父亲不是职业而是事业,需要一个男人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完成,当然也需要妈妈们给爸爸机会。
希望已经成为父亲的和即将成为父亲的男士们都能抽空看看这本书。真的受益颇多。
好好做父亲读后感四:“父亲”意味着责任,别一直停留在“爸爸”阶段--《好好做父亲》(953字)
虽然以前也觉得父亲比较重要,有父亲陪伴的孩子更阳刚些,但自从在CCTALK少儿大厅听了孙老师的讲座,才知道缺乏父爱,对孩子而言,是致命的缺憾。
收到《好好做父亲》这本书,第一件事就是把书给sunny爸爸,希望他的做个好父亲意识可通过阅读这本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谁知sunny爸爸看了不到20分钟就把视线放在他的”情人“-球赛上了。平心而论,sunny爸爸还是比较爱孩子的,帮孩子换尿片,喂饭,周末偶尔也带孩子出去踢球。sunny爸爸不看这本好书,我想,我自己好好看看,再慢慢把这里面的思想渗透给sunny爸爸,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我在想,中国有多少爸爸,一提到带孩子,脑海中想到的就是”那是孩子他妈的事情“?有多少爸爸能做到陪伴孩子成长,从出生到成年,而不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把做爸爸的尊严凌驾在一切之上?
如果我问您,”爸爸和父亲有什么区别?”,您会怎么回答?关于爸爸和父亲,最初我觉得只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讲的是同一个客观事物。现在我觉得区别很大。”父亲“一词比”爸爸“严肃得多,父亲=被敬重,父亲=负责任。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一个男人感觉到他做了爸爸,而孩子长大成年后,这个男人才觉得自己做了父亲。
孙老师在书中提到”在孩子眼中,钱没有那么重要,父亲的陪伴更重要“,这句话我深表赞同。我曾经对sunny爸爸说”你现在花多少时间给孩子,今后孩子也花多少时间给你。“有时,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的关系亲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彼此相处的时间。我有切身的体会。小学时,爸爸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出差回来晚上也是辅导我的功课。上了高中,爸爸还会给我写信。而妈妈,由于孩子较多,自己每天不仅要管家务,还要去田地里干活,顾不上和孩子谈心,能养活这么多孩子,还能供学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虽然我理解妈妈,但和妈妈的感情远远比不上和爸爸的感情。我似乎更愿意和爸爸交流自己的生活,情感问题,也觉得爸爸更理解自己。与妈妈,不产生剧烈冲突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愿望了。和妈妈有很亲密的关系?我想象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因为从来都不曾有过,今后也不大可能。
爸爸们,如果你们真的希望在你们老得动不了时,你们的孩子肯到你床前陪伴你,那你们现在就需要多点时间给孩子,陪伴孩子成长。
父亲意味着责任!别只是停留在“爸爸”阶段!
好好做父亲读后感五:学做一个好父亲 --《好好做父亲》读后感(1982字)
从省报的读书推荐目录中看到有《好好做父亲》这么一本书。想起我们夫妇在子女教育上的失误,我买了这本书来读。这是教育专家孙云晓沉淀10年之育儿佳作,该书以大量的、鲜活的、现实的、正反面典型事件,让我们慢慢去体味“父亲所代表的含义”,并学着如何去做一个好父亲。
一直以来,总认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好父亲。能认真工作,积极要求上进,没有抽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近几年来也改掉了所谓小赌贻情打麻将的毛病,生活俭朴,尽力给妻儿提供好的生活条件。通读了《好好做父亲》这本书后,方知自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更谈不上是一个好父亲。
1991年10月20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天,我当爸爸了,我这个曾经的孩子,从此开始教育孩子了。但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做一个好爸爸,导致了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没能做到尽量多时间的跟孩子保持沟通,做孩子的向导,让孩子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粗暴的干涉、指责、甚至漫骂代替了正确的方式方法。结果是,孩子疏远你、怕你、躲着你,却不情愿亲近你。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工作,拼命挣钱给妻儿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于是在日渐忙碌的工作中与孩子日渐疏远,甚至陌生冷漠。以为孩子只要有他妈妈的耐心教育和生活上细心的呵护就足够了,没有认识到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多大。
鲁迅先生在1919年的《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一文中指出:一个好父亲应该满足3个要求:理解孩子、指导孩子、解放孩子。“如何教育孩子”这个永恒的课题,值得天底下的我们思索、探讨。“养不教、父之过”,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亲绝对不能缺席!
读完《好好做父亲》一书后,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父亲,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智慧型父亲,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做父母最大的问题是,“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他也做不了人”。
父母生育了孩子,无形中就产生了一种心理优势:我生你、养你,你是我的,你得按我的要求、我的希望去做……因此,从表面上看来,父母像对待“小皇帝”、“小公主”一样对待孩子,但在他们心里并不一定承认子女的平等地位和个人选择的机会与自由。正是这些传统思想造就了许多粗暴的父亲,粗暴的父亲极不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父亲需要避免粗暴,用更有智慧的方法来对待孩子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即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状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犯错误的权利。
二、做宽容型父亲,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特殊的爱,是一种胜过惩罚的教育。父亲有了宽容之心,效果会格外明显,因为严父的宽容让孩子更为难忘。
孩子做事不妥当或犯了错误,常常与他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或者说与社会化程度低有关。成年人务必给予理解,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而不宜夸大问题的严重性,更不应曲解孩子的动机。同时,孩子犯错误之后,往往有后悔自责之意,这正是接受教育的黄金时刻。此时,如果父亲以宽容之心和颜悦色地同其剖析事情原委及是非曲直,孩子可能就会字字入心、声声入耳,成为进步的一个推动力。相反,如果不问青红皂白,猛批猛打,不许辩解,孩子也可能因恐惧而撒谎、抗拒、出走等等,使问题复杂化,甚至演化为一场悲剧。
三、做体贴型父亲,让孩子感受到父爱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父亲不敢表达爱。有些父亲是受限于严父的偏见,因为中国有句老话,叫“严父慈母”,许多父亲为了保持所谓的尊严,往往把父爱隐藏得很深,深到幼小的孩子无法感知。传统上,含蓄是中国男人的特色,许多父亲不敢直接表达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往往无法理解这种关爱,他可能把含蓄误解成冷漠。在孩子最需要爱的童年时期,他却没有能力读懂父爱。没有被孩子感知的父爱对孩子其实没有影响力,孩子无法理解的父爱对孩子也没有影响力。
有更多的父亲不善于表达爱。他们爱孩子,但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比如有些父亲习惯以金钱表达对孩子的爱,以为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甚至有能力满足孩子的不合理的需求就是爱。这样的父亲,当他年迈体衰或多病时,孩子也会用钱来表达对他的爱,因为父子间已经习惯用这种方式交流,来表达爱。
四、做沟通型父亲,学会与孩子沟通
在沟通方面,父亲经常在两个方面犯错误:一是不会听,父亲们经常听得太少;二是不会说,父亲们经常说得太多。这两个错误,许多父亲往往一个都不缺。要成为一个好父亲,这两个错误都要改掉。
那些过于严厉的父亲,往往听不进孩子说什么,严厉的父亲往往用一大堆大道理不断地向孩子灌输,他根本不知道孩子已经对此难以忍受,父亲的说教变成了对孩子的一种折磨;那些粗暴的父亲们,根本不去听孩子说了些什么,孩子往往自以为是,习惯用粗暴的手段强制孩子服从,他们认为拳头比舌头更有力量;当然,还有更多沉默的父亲,他们不知道怎么样表达自己的关爱与管教,他们习惯用“沉默是金”来安慰自己,他们实际上留给孩子的可能是冷漠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