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篇一:《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在写景散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如果更好地引导学生品味作者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这是许多教师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在很多教学案例中往往会设计这问题来切入文本: 你喜欢文中的哪一段景物描写?为什么? 请找出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并仔细品味。 我认为这样引导学生去品散文中的景与情,还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入景入情,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抽象的层面上来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就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 画 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 画小石潭 ,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 评画 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 音乐 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 画 和 音乐赏析 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篇二:《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今天是《小石潭记》第二课时。整体感觉比较失败,职业道德让我们总是把失败原因归属于己,但客观上讲没有学生的因素吗?这样的问法好像彰显了教师的无能乏技,那就这样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学生的现状呢?

第一课时以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文本,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这样处理是因为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的语感能力,自己完全有可能读准大部分内容。在个别处如 下见(现)小潭 参差(cenci)披拂 ,教师一点即好。然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自己的参悟能够大部分读懂文本。在课堂上,学生只对 曰恕己,曰奉壹 有点误读,其他的都可通过参悟或引导自己解决。从这里可见,本文选入八年级语文下册,难度是偏低的,正好适于对学生进行读译的自学训练。只要给学生时间,贴近学生思维引导,是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的。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叫《小石潭记》,文中称作小石潭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学生普遍回答文本是以小石潭为中心来描摹景物抒发情感的。我立即调整问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 小石潭 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并板书上在三个字下分别加点突出。学生思考。第一节课结束。

第二节课。回顾问题:文中把这个潭称为 小石潭 你认为贴切不贴切?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后,开始举手回答。有的说从 闻水声,如鸣佩环 中,可见溪流之小,说明潭小;有的说从 伐竹取道,下见小谭 ,可见作者明写潭小,且如果不是潭小绝无人迹的话就不会 伐竹取道 了;有的说从 全石以为底 ,可见以一整块石头为底,潭必不大;有的说从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见潭小能直视鱼的总体数目;还有的说从 四面竹树环合 可见潭小,所以被树木所遮掩。学生的分析有几个超出了我的文本解读,也合情合理,非常欣喜。最后我补充了一个 小丘 ,从此可见此处景物的玲珑娇小之态,能 蜗居 在小丘一侧的潭,必不大。

石 体现在何处?这个问题可能是挑战性不大,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不强。但是就我的此潭为 小石坑 的论断,引起了学生的反驳。他们认为此潭不可能如此之小。师生争论的结果是达成了文中描写的结论 无论大些小些,都是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的一个石质的坑。借此引导 石坑积满水,谓之 潭 。之所以把这个石坑称为 潭 是因为有 水 。水是潭的内容。那么水有何特点呢?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有的学生说 水尤清冽 ,特点是 清 ;有的说 全石以为底 也可见水清;有的说 潭中鱼 一节,都可见水清。同样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此问题缺乏挑战性,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也影响了我的情绪,开始有些焦躁。

对于接下来的问题:如果说 小、石、潭 是此潭可见的形貌的话,那么小石潭的神貌是如何的呢?可用那个字来概括?学生很容易找到 以其境过清 的 清 字。追问,此 清 作何讲?生答 凄清 。此情此景为何会给人以 凄清 之感呢?生答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述说。然后引申:作者在此文中前后的心情有巨大的反差,你能发现吗?可能是这个问题是最没有挑战性的,或者我给学生的时间太短,太急促,以致有些催促冒进,也可能是铺垫不够,学生给我一片沉默。前面的 乐 与后面的 凄清 的心境的对比,可以引发一个很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为什么他的心情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呢?从而进入心境的探寻。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顺理成章的达成。时间就到了。

我预设,此心情的转变有两个因素契合的原因:凄清冷寂的景致又唤起了作者原本的孤寂苦闷的心情。根本原因是一种孤独落寞之感。由此可见,前面两处写 乐 ,实是一种 欲忘情山水 的苦中作乐;而后面的 凄清孤寂 是他一直隐藏的真实的精神色彩。至此方能了解作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底色。可惜没有探究完成。

究其失败原因我想:一是教师并不能把文本当中的引人至深之处挖掘出来,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这可能与问题的设计和引导的方式方法有直接的关系。还是不细致,不精巧,不能准确及时的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不能给足学生思考表达的时间,进行引申开发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也就是 当下 意识并不强烈。二是,给自己的失败找个客观理由,是不是文本本身就缺乏强有力的吸引力呢?文言文的距离感如何打破,如何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路子可行。语文的千文千面,很难成行可操作的规律性措施。再就是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不是教师的努力和激发是一方面,而学生的相应和配合也是一方面呢?如果大家都隅于 脸面 的问题而不肯发言,即有也不说,是不是教师也很无奈呢?当然,学生的投入不够,更多的是折射出教师的设计无新意,课堂无特色,引导缺方法吧。最有可能的是节奏出了问题。前后的关联性较差,以致出现脱节,思维跟不上,所以发言沉闷,情感瘀滞吧。

努力改进中。

篇三:《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 永州八记 之一,是紧接《钴坶谭西小丘记》之后写的。柳宗元在游小丘后数日又和他的朋友吴武陵、龚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游西山,在小丘西边百二十步的地方发现了小石潭,他就写了这篇游记。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在这篇山水游记里作者主要是记小石潭,他写潭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风景画,通过刻画优美的景色,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富有诗意的散文,而且又写得极为精美,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上的是《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在个别处如 下见(现)小潭 参差(cēn cī)披拂 ,教师一点即好。之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学生思考交流之后是课堂检测,第一节课结束。

可是在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学生的朗读还不过关,对课文一些字词句的理解不到位,在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周边农村孩子,不仅语文底子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在课堂上没有很深入的指导学生朗读,有些句子长的也只是稍微点了一下,读的还不够。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理想。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小石潭之美,美在 。 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在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只是能读通课文,未能很好的理解课文,而这个问题不应出在初读课文之时,而应在理解课文之后,我相信如果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这个问题对学生不是很难。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篇四:《小石潭记》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学这篇课文,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两条,即让学生积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短句,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教学步骤分五步:一,由柳诗《江雪》导入,用时三分钟;二,走进课文,包括正音识字,朗读课文,疏通课文等,强调实词的解释和加强学生个别朗读,整个环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220103/213161.html

更多阅读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王天姣 秋天的怀念一等奖教学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大连市西岗中学王天姣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环节。学习过程中一旦偏离目标,教师应及时引入正题。在《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中,我设计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怎么写

《祖父的园子》教学反思:随着作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我们走进了祖父的园子。祖父的园子是一幅明亮的漂亮的富有童话色彩的画,画里树、有花、有菜、有庄稼、有蝴蝶、有蜻蜓、有蚂蚱……还有太阳的光芒、云朵的影子,这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这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反思广东汕头华侨中学王娜(苏红教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市级培养对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这节课,我准备用3个课时完成。本来我打算用第二课时来开汇报课,即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 香港 璀璨的明珠

《香港,璀璨的明珠》教学反思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二至五自然段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我把握住了略读课教学的步骤,让学生从阅读提示入手,按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初读课文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邮票齿孔的故事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本课我感到有些吃力,现在科技发达,邮票似乎是多余的。加上低年级学生很少接触与书信往来的信息,农村孩子课外知识面较浅,班上学生见过邮票的只有5个孩子。本课

声明:《《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教学反思》为网友柠檬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