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思考的技术读后感
先说前提,再说对策;有前提就有结论:某天,在想到明星与代言品牌的时候,突然发现:姚明的运动品牌代言广告怎么好像在中国比较少啊?以前,这个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上网搜索一下他是代言什么品牌,以及相应的推广情况。而这次,我不是如此,我先问自己:他代言什么?锐步鞋子知道。是不是就全部都代言锐步?为什么不代言耐克和阿迪达斯?如果是代言锐步,有在中国推广吗?为什么看不大到他的代言广告?如果没有在中国推广,那是为什么?如果是代言其它品牌,为什么在中国也是看不大到他的代言广告呢?之后,我去分析每一种问题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情况,最后我再去查询一一证明。
先说前提,再说对策;有前提就有结论:今天,看《勇闯夺命岛》,以前我看电影两个习惯:一是看介绍,希望通过介绍就评判出结果;二是直接看结果,然后再返回去看过程演化,看完之后无丝毫的思考方向。这次不是了,我会根据故事情节,一直问自己:假设最后这个人死了,会是宣扬什么主题?假设这个人最后赢了,又会是宣扬什么主题?如果想兼顾两个主题,应该怎么发展?然后带着这些疑问随着情节一步步进发。
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就在想:美国的这种“季”性质的电视剧模式是不是正好培养了他们的思考技术:思考习惯和思考能力?而我不愿意接受此种模式是不是正好说明了我思考技术有待提高的印证?
什么是结论?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想到的就是要修改一下调研报告,因为它不符合作者提出的结论一定要做到:“只要这么做,就能解决问题”这一点。并告诉自己:“不能作为解决对策的就不是结论。”
结论技巧与向上销售: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就明白了咨询项目向上销售不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提出的向上销售案太泛,客户粗想也能想到,不能让客户觉得这个项目有必要立案。而如何实现这点呢?那就是在提项目案的时候,能够做到:“只要这么做,就能解决问题。”
不要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要建议客户“压缩投资”,就必须证明“衰退”的假设是正确的。而我们很多咨询案中,在证明假设环节往往很虚,多半采取“直接借鉴”的“抄袭”和“假设”证明假设的方法。我们缺乏这种证明能力。如何证明呢?业界、业内、公司自己。
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真正的原因只有其中的一个,而其它都只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现象。我们对于找原因有着对于提建议一样的热衷程度:N多的原因+N多的建议。而且:在原因不明的情况下,企业改善各种现象,只会使业绩不升反降。
要让方案被采纳,就必须做到:一个建议就够了(建议必须能细微到零碎的执行);有事实为证;提案的必要及充分条件;一开始就提出整体结论;提案的构成应该有:业界的动向;其他竞争公司的动向(尤其是获利空间较大的竞争对手掌握业界动向和顾客的方法,更是说明时的重点);客户公司的状况分析;改善条件;解决之道;建言;实行计划。
如何让你的方案打动人心?应该注意到:不是自己想说的顺序,而是对方能理解的顺序;避免“罗列的问题只不过是现象,而解决对策只不过是逆转现象”;不可仅凭现象做判断;语言说服力比视觉花招更好(试着没有PPT做个汇报);达成一个结论的“金字塔结构法”。
沟通存在U型管及J型管与跨部门沟通的必要性,让我思考:如何构建正确的沟通及信息流转流程?如何推动跨部门沟通机制?
所有的事情都一定有他的原因,因此任何事、任何话就不能抱“就是这样呀”的想法和态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就能明白原来工作中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大家想法或者说是目标不一致,而是下属或者是同事没有想法,最怕他们只会说:没办法,不知道。想法不一致可以互相激发,但他如果不愿意想,结果自然也就是不愿意改变了,那岂不是更糟糕。细致分析会发现,导致他们这种局面原因有二:不愿意思考;不具备思考的能力。
学校的功能就是培养孩子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让孩子对于无解的问题设法提出假设,并不厌其烦努力证明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做学者与做企业的区别:一种是没有足够证据就无法得出结论的人,一种是只要一小部分证据却可以得出结论的人。
最重要的思考路径,而不是知识。因此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微软总喜欢出一些没有答案的面试题目了,原来考核的是这个人的思考能力。
生活简单才能思考:区分规律化和不能规律化的事情,并把可以固定化的事情一律固定化。把需要思考的事情集中思考,不需要思考的事情就不要思考,如此生活才能得以喘息。
训练大脑的一些思考方法:左边的眼睛与右边的大脑有关,坐车坐左边看路边风景;走走“不同寻常路”,发现新鲜东西,刺激大脑思考;思考的时候必须有紧张感(杜克电力公司的邀请);拥有可以互相否定对方的朋友(让自己置于同质的群体中,就会因为缺乏训练而失去思考的能力);看看别人是如何使用一样东西的,其使用习惯是如何的。
预知未来的思考技术:我们如何在没有正确答案的情况下去推测经济的动向?一是思考原来经济推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就哪些?现在影响因素的数量是否有变化?强弱有何变化?或者是从一个产品的功能角度去思考,应该融入哪些功能,其实也就相当于客户的需求会有些什么变化,这就要求具备一定的客户需求调查与理解能力,因为忽略使用者的想法是不会实现的。
开拓者必须具备突破既有价值观的思考模式才能以小博大。
让人表现为失去思考力的另一个因素:对人不对事,只忠于自己的立场、自己的部门,而不忠于事实。
篇二:
下午终于把《思考的技术》看完了。
大前研一,一个具有科学思维的日本人。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思考很重要,如何思考更重要。
说实话,这本书没有完全看懂。但是重新总结一下,还是作出以下感悟:
1.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需要实地考察,加上科学的分析,找出事情的本质。
2.别人想当然的事情,你要学会去找出为什么,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而去论证。
3.要学会金字塔式的分析方法(准备借《金字塔原理》来看).
4.平时要多联系思维,从不同方面看一个问题。
以下是其他人观点,值得借鉴,希望能加以总结吸收:
逻辑思考
识别和确定问题、搜集资料(包括业界、客户的数据、访谈等)然后做图表、提出假设、分析验证假设(这一步可以反复)、最后提出确切的“how to do”的方案。其实上半部分可以说是讲了逻辑思考内在的过程,那么如何将逻辑思考的结果展现出来并打动观众呢?大前研一认为一个基本的构成法就是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的特点可以理解为两个:①层次分明的结论和依据。“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证据?”②对于一个重大问题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而且能够借此有效把握问题核心,并解决问题。
篇三:
预见未来,是通过逻辑思考得来的。有时候,我们会惊叹某些伟人的预见性,其实这些看似很神甚至很偶然的事情,是经过他们的逻辑思考得出来的。没有什么是无缘无故的,都是有理由的,逻辑思考的能力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更深层次的缘由。
我觉得日本的房地产发展可以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提供个前车之鉴。实际上,历史有相似的地方,很大程度都是由于群体的盲目性。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不对,但是群体的决策往往是不符合逻辑的。我一直觉得历史就是某几个伟人创造的,但他们战胜了群体的盲目和自私自利之后,才会推动历史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希望中国的房地产会在中国的领导人手中避开日本曾经掉下去的陷阱,走一个合理的道路,不要急功近利,损人误国。中国的房地产在未来的五年该到了变数频出的时代了。刚看新闻报到,什么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各种政策正在发挥着作用,目前效果不明显,但我们可以拭目以待。今天笑的人,明天不一定不会哭;今天活不下去的人,明天不见得还会倒霉。
五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大前研一先生给我们展示了他的思考。手机的功能扩展,电子银行,电子身份验证,手机将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一次划时代的革新。家庭服务器的描述也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憧憬。
我们公司正在做的EIB也是对一种对未来的革新,我更希望这种自动化的便利可以更广阔地惠及到普通的老百姓。未来五年,我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现在还不具备这种思考能力。就算是真写出些什么,也只能是自己的臆想和猜测。今天再做个梦吧,希望可以看看未来五年的模样。
篇四: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种“认知―思考―产出”的过程,无论是什么事情,都无法逃脱这样的规律。只是有的人认知角度不同,成为了某个领域的技术专家!有的人思考的深远,成为思想家!有的人善于抓住产出需求,于是成为了商人!
人作为区分于动物的“高级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思考。
-----因为思考,人学会用各种器物当作工具,成为人类进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因为思考,人类有了进化的社会过程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思考,人类的智慧突飞猛进!
-----当然也因为思考,有人的思考力崩溃了:成为了精神病!
我们几乎所有人在漫长的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已经从家长、从老师、从学长、从同学等周边的人那里学到了思考,以及思考的习惯。这个思考习惯,几乎就是每个人独有的思考技术!
大前研一作为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任职于麦肯锡顾问公司23年,对企业管理以及个人能力培养方面都有独树一帜的见解。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过25本畅销管理类书籍,其中我认为最靠谱、最给力的书就当属《思考的技术》。我本人其实是对所有日本的事物都有抵触心理,可是看了这本书后,确实让我重新认识了“日本制造”的实力。
下面通过引述《思考的技术》书中的原文,来引出我们对自己思考的技术的考虑。(有点绕口)
一、懒于求知的人没有生存空间
很多人在面对问题时,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而是单纯地想法瞬间称为“解决之策”。包括原先的我也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逻辑思考能力。而俗话说的“先见之明”、“直觉”也是通过大量逻辑思考中产生的。由于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养成逻辑思考的习惯,所以就缺少了能够解决问题的思路,也就成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问题的现行。
二、不要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
我们必须认清现象和原因的不同。事实上在许多案例中,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而其他都只是这个原因导致的现象。因此要思考“在各种现象之中,如何找出真正的原因”,绝不能在列举了各种现象之后就停止思考了。
三、积累事实才能得出最好结论。
大前研一直接在书中说道:我是个非常不喜欢重复做同一件事的人,所以后来我决定只要是我做过的事,就做一份手册,让任何人都可以据此导出正确的结论。碰到任何情况,我都习惯随手记下来, 企业参谋 就是以笔记本的备忘录事项为材料编辑成书的。
大多数人都会在提出假设的阶段,就认为已经得到结论了。事实上,真正的成败挑战才正要登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为印证假设不辞辛劳的行动力,也可以说是为获得绝对正确的答案,彻底动脑的深层思考力。
由于每天反复做这种训练,所以面对大部分问题时,我大概只要三分钟,就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步骤、过程全都组合起来。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训练自己的脑力,就一定能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天努力看不出差距,可是天天努力,很快就有明显的差别了。
四、逻辑打动人心。
所谓说服力就是连对手的心理状态都能考虑的逻辑构成力。
首先解决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所谓必要条件就是“必须这么做”,而充分条件则是“这么做会更好”,这两者是不同的。为了让客户采纳我们的建议,这两种条件都必须具备。
不是“自己想说的顺序”,而是“对方能够理解的顺序”。
不可仅凭现象做判断。
语言的说服力比视觉花招更好。为了让语言能够完完整整的为我们传达信息,我们必须磨练扎实的逻辑表达能力。
不要看稿子,试着利用5分钟的时间,把内容全部说一遍。如果不能将脚本融会贯通记在脑子里,并将重点无一遗漏地全部说出来,提案将无法顺利展开。
不论多么庞大的资料、多么复杂的议题,我们都可以将其分类整理,然后从某些资料中找出证据导出结论,再把这个结论当做寻找下一个证据的数据-这种层层积累的方法,就是“金字塔结构”。而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那一块唯一的石头,就是我们要的唯一结论。
通过一个完备的程序,提出建言的人才能充满自信地提出在逻辑上绝对站得住脚的正确结论。
五、时刻锻炼逻辑思考力,就能逐渐看透问题的本质。
看透本质就是看清楚问题真正的原因,并导出正确的解决方法。简单的说,走过洞悉问题本质的过程,要导出正确的结论并不困难。
即使不是业界的专家,只要锻炼思路,也可以导出跟专家相同的结论。
轻易相信电视新闻、报纸新闻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当CCAV中看不到“XX砖家证实”时,必须更加留意。
六、逻辑思考的基础在于积累事实,但是大多数人是不忠于事实的。
能做到对事不对人,就不会在乎自己的立场。不能忠于事实,不但无法洞悉问题的本质,也不能走完导出正确解决对策的过程。为了导出真正的解决对策,首先必须让自己站在没有偏见的立场上。不管自己的情绪如何,对于所呈现的事实,一定要虚心接受。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弄清事实之后,才能进一步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做的。
七、让自己置身于一个同质的群体中时,就会失去训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当自己的意见和对方不一样时,就应该秉持以事实为证的信念,设法让对方认同自己的意见。大前研一坦诚说:我从学生时代开始,就不轻易赞同别人的意见。我最讨厌的就是,不去探求什么才是真实的,就轻易完全相信别人的话。询问为什么可以让我们的思考朝着有答案的方向前进。
八、为什么先出生的人就有权利教导别人?后出生的人洞察力也可能更为敏锐。
原书说道:我这个人绝不会因为大家都这样就去做某事,也绝不会去迎合自己不能接受的事。
这些忠于自己、能够找出属于自己的答案的人,其生命力比起已经习惯别人给出答案的人,一定更为强韧。当今世界是一个没有答案、不需要工作手册的世界,敏锐的人已经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了。被旧有的价值观束缚的人和能够创造新价值观的人,将有明显的区别。
丹麦,教科书上写着:“学校没有教答案的权利,支持孩子学习的权利才是学校的功能。”
北欧各国教导孩子如何使用,所以他们的英语能力是世界顶级的。北欧的学生通过这种学校教育,了解当今世界具有复杂体系,更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崭露头角。就算没有答案,也会自己提出假设,反复求证,直到找出答案。不管碰到任何困难,都勇于接受挑战,坚持到底,这才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九、懂得思考方法的人,能够胜任经营管理顾问工作的可能性较高,所以重要的是基本的思考路径,而不是知识。
具备“有前提就有结论”的思考模式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陷入恐慌。因为就算前提有变,还是能导出不一样的结论,这种人不仅能够胜任麦肯锡的工作,相信其他工作也一样能够胜任。
训练自己常常保持好奇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拥有好奇心的人,不只是思考别人所给予的题目,而是会获得更多报纸、网络所无法提供的有趣信息。
十、所谓思考,不外乎就是替自己储备知识。
逻辑思考的能力跟演奏乐器的能力一样,只要经过训练,任何人都可以具备。
总说自己很忙没时间的人,其实是浪费了太多时间。
对于不太需要思考的事情,我则尽量减少思考的时间,而且绝不没事自寻烦恼。
有许多人是该想的不想,不该想的一直烦恼,白白浪费训练逻辑思考的时间,更浪费了自己宝贵的人生。
十一、生活中,只要是可以固定化的事情,我一律固定化。
十二、构想是不断地对自己提出质疑,然后找出问题解决方法而产生的。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构想并非突如其来,而是过去的延伸,今日的延伸。
要想形成好的构想或是创造出类拔萃的设想,终究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停地进行思考方式的训练。就像是想要锻炼体力就做俯卧撑一样,思考的训练必须每天进行。
人类是懒惰的动物,一旦用脑的方法模式化后,就很难用别的方法再予以刺激。所以,为了训练思考逻辑以产生新构想,就必须常常刺激脑中不同的部位,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新景观使平常没有用到的脑部思考逻辑得以发生作用。
思考,就是常常提出疑问,然后自己努力寻求解答。在“当下若没有找到答案就会死”这样的强迫观念之下,将自己所拥有的数据从脑袋中调出来加以分析,然后找出可以说服自己的解答。
成功者几乎都是将所有人忽略的部分加以重新思考,才获得事业的成功。就是要把多数人都认为对的事情,将别人平常忽略的地方,用放大镜做无数倍的扩大,之后衍生出市场需求,这种个性的人才会成功。
对于认为不可能构成的部分也加以思考,说不定突然就会出现所谓的独大商品事业的构想。或许就是在别人越觉得不可能找到机会的地方,越有可能出现商机。
经常抱持紧张感,以同样的态度面对每件事情,让自己随时处于“准备好了”的状态,才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产生好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