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无德,行之不远;国若无德,礼崩乐坏。道德对于公民个体和社会整体的重要性,乃是不言而喻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在耳闻目睹各种怪现象时,经常会发出“人心坏了”的感叹。所谓“人心坏了”,其实就是道德价值崩溃的一种浅显说法。我们的时代真的是“人心坏了”吗?底线真的失守了吗?绵延千年的传统道德,孜孜以求的社会新道德,究竟又去哪里了呢?倘若说,我们的时代真的存在显而易见的道德问题,那它对国家建设、民族进步又有怎样的影响?这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道德是什么?这是一个人人明白但又很难回答的问题。孟德斯鸠认为,国之兴衰系于公民道德。卢梭说,只有道德的公民才能向国家致以可被接受的敬礼。康德说,有两种事物永远让他敬畏,一是头顶的星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道德的含义或许复杂深远,但它无疑始终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得以良好运转的基石。人在道德之上生活,社会在道德之上运行,国家在道德之上兴旺。无论曾经出现过多少反抗道德的活动,道德从来也不曾失去它在人间的位置。
对于我们这个不断崛起并稳步走向民族复兴的国家而言,道德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自明。商业活动的活跃,冲击着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念。新奇的思想、光怪陆离的现象,刷新着人们的行为准则。竞争的激烈,转型的痛苦,经常迫使人们做出是非选择。社会管理形态的变革,人际关系的纷杂,也让心中的道德律时时面临考验。
道德如果失守,则法律独木难支。道德如果丧失了应有的位置,则每个人都将为之付出代价,民族大计也会遭到延宕。观察我们时代的诸多问题,从“相互投毒”到见危不扶,从枪杀孕妇到路摔婴儿,从弃婴贩婴到老无所依,许多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背后,无不隐藏着深刻的道德命题。我们的时代或许不比此前任何时代的道德水平更低,但不能否认的是,道德现状的种种不适应性却越来越鲜明地表现出来,人们的道德渴求也空前强烈。
出于对这种渴求的回应,自3月7日起,本报《青评论》周刊开设了主题为“建设道德中国”的系列访谈,试图引起人们对道德问题的关注,并引发更深入的思考。本期《青评论》对话著名学者秋风,重磅推出《以仁重构失落的道德世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重建寻求路径。
大扫除,他和她在走廊上不期而遇。
他身材高大,手拿拖把,横冲直撞。她手执一对黑色的陶瓷杯子,步履轻盈。他和她檫身而过,他稍稍摆动拖把,她向后退开避让,手中的杯盖滑落地下,清脆的声响在走廊回荡,伴随着人群中的一片哗然,残片在地面打转,跳着精艳的华尔兹。她楞了,这是好友送的,自己都不舍得用来喝水,向肇事者望去,只看到若无其事的背影。她怎可就此罢休。跑上前拦住他的去路,走廊上再次寂然,“喂,同学,你把我的杯盖弄坏了,怎么也得说句对不起啊。”他闻言,亦不搭理,绕过,继续向前。走廊上再次响起更大的哗声。她彻底懵了,这就是所谓全市最好的中学,这就是自己奋斗了好久才终于挤进的重点中学。
不知他是真的觉得那句“对不起”就这么贵,值得他丧失道德也绝不使用,抑或是在耍酷,现在不都流行耍酷吗?什么都要酷酷的。难道耍酷就是要丧失道德?
素质教育,现在的学校整天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可怎么还是没有把素质提起来啊,中国人最却的就是素质。面对学校的这些劣迹,我的心寒了。还说学校是社会上最纯洁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纯洁,我宁可不要。最纯洁的地方尚且如此,那我不敢想像,社会是何样。我开始害怕了,由开始对长大后世界的憧憬,变成现在的害怕。生活似乎不是我想像的那么美好,以后我该怎么生存呢?
以前的中国不是一个最重视道德的地方吗?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由最重视变成最无视。
走过大街小巷,总能听见人们在用音响大声播放推销自己的商品,让过路的人们震耳欲聋;那些人为了赚钱,不顾一切制造噪音……应有的商业道德哪儿去了?
我曾听到大人说过,有人在推销自己的商品,他在门口大声喊着,叫人买。见没人搭理,他找来扬声话筒,在乱哄哄的人群中大声说话,许多人都用敌意的目光看着他。终于,一位女士带着一位孩子走进了店里。商人向女士介绍昂贵的瓷器,女士的孩子摸了摸,又去看别的了。商人偷偷进了里屋,把好端端的瓷器换成了一个有一道破痕的瓷器,摆好在远地方了。他叫住那位女士说她女儿把昂贵的瓷器弄坏了,要赔钱。他的眼里藏着狡猾的笑,那位女士也是尴尬得不知所措。
还有一件事,我是亲眼目睹。在我们学校旁边,有一家小卖部,里面的小吃、零食数不胜数。店主忙着做生意,不亦乐乎。两个六年级的同学不知怎的,忽然打了起来。他们是在店主身旁打的。店主看了,连忙把他们拉开。这回,我还以为碰见了好人了呢!没想到,店主生气了,吼道:“你们两个,要打就到外面去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