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下册读后感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一:读全球通史下有感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史观的集大成者,他的《全球通史》自1966年出版以来,赞誉如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成为畅销不衰的全球史经典。此书分为上下两册,作为记述世界近现代史的史书,《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更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全球史观。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引领读者用全球的视野来打量整个世界。

书中鲜明地体现了他一生研究世界史的两个主要观点:一是不要隔断历史传承性,二是必须将世界历史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他认为,理解今日社会现象的关键就在于以全球的视角解读人类历史。因此,本书的整体性和现实性非常突出。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书中所描述的每一个历史事件和想象都不是孤立出现的,它们都被恰如其分地置于一个统一的历史坐标之中进行分析,它们对现今世界的影响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现实性则体现在其主张客观的、公正地去记述历史,因此,《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中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通过 公正性 、 平等性 的视角来探寻历史变迁的足迹。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中以公元1500年为界,将世界史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个是 公元1500年以前各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个是 西方崛起时的世界 (公元1500--1763年);第三个是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 (公元1763--1914年);第四个是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成功的世界。并在每一编的最后一章加进了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强调了历史的 全球统一性,以及历史的可借鉴性。可见,无论是在编撰体例还是具体内容,作者都能站在一个全球的视野进行描述,克服了描述历史的狭隘性、民族性。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开篇便指出: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断不同。

通览本书的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从 历史与关于历史的流行理论 到 从世界历史看地区自治与全球统一 ,从 马克思的预期与世界历史的发展 到最后总结性的 历史对今天的启示 。无不彰显着作者的全球性、全局性视野,在每一章的启示中都能折射出作者对历史的敬重以及对我们现状或者未来的深深关怀之情。有必要将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思考之花采撷下几朵,它们将有助于当下的人们体味现实与推测未来: 事实上,今天的人们仍像旧石器时代最初的人来一样沉迷于对神秘事物的崇拜。他们墨守成规而简单化的解释,即使这种解释与事实不符也仍然如此。现在在第三世界中对所有外来模式的幻灭感都在增长,这种幻灭导致了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陷入混乱。中国总理周恩来所称的 天下大乱 真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好描述。卡尔 马克思认为革命将会首先发生在工业化国家而不是殖民地。然而在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恰好与马克思的预言相反。革命首先发生的地方不是在西方,而是在如今被称为第三世界的前殖民地国家。因此可以说历史颠覆了马克思主义。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即使在今天,当科技的更新需要社会文化产生相应的变化时,这种抵抗也同样存在。不过科技变革基本上还是被接受和受欢迎的,因为它们一般都提高了生活水平;然而文化变更则引起了恐慌和抵抗,因为它威胁到了传统的、人们已经习惯的价值和实践。等等的这一些句子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问题的思索。不禁联想到张老师所说的 问题意识 。作者也正是站在一个全人类的角度上,客观的描述了历史,并强调了过去、现在、未来三者之间存在着的固然的关系,从而达到透视过去,关注现实,展望未来的目的。描述过去的事实,为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实为 由今知古,以古鉴今 也。

看完这本书后,我还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很多人对本书所探讨的更多是作者的全球史观,有人说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全球史观的播火者,有人说斯塔夫里阿诺斯是在面对历史、面对宇宙人生中的一位 入戏的观众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 近年来在用全球观点或包含全球内容重新进行世界史写作的尝试中,最有推动作用的那些著作恰恰是由历史学家个人单独完成的,其中以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最为著名 。

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看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时,能感受到作者的全球史观,但更加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作者在书中传递着对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视之情。正如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评价说: 《全球通史》给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沉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括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所有民族的文化中都存在着规范人类行为的约束机制。文化是从历史发展中逐步产生的,体现了这个社会中的生存机制。各种文化的价值观都在最大限度地为这个社会的团结和生存服务。历史是根,传统是魂,如果我们不能汲取历史中的传统文化,不能以史明鉴,文化醒今,不能很好的培育民族文化养料,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便将会失去支撑,历史之根会在世界的演化中逐渐枯萎,失去生命力,传统之魂也会在世界的进程中走向分离,失去活力。

在看此书之前,我还看了由黄正柏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世界通史(现代卷),阅毕,感觉到是像历史教科书的阅读,并没有感受到一种宏大叙事的领悟,更没有感受到作者在强调文化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也许是作者的写作方式的不同吧。但应该警醒的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文化每个人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任何威胁文化价值的东西都变得像威胁基本生存物质--比如食物和水--一样严重,因此人们极不愿意忍受任何对传统文化的重大更改。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的作用,也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去注重文化在历史中的地位。虽然说文化在现实中没有并没有像政治、经济那样备受关注,但切忌不重视并不代表应该被忽视。轻视文化的重要,忽略文化的力量的人是不明智的,特别在现在所提倡的知识性社会中,文化是硬根基,只有吸收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才能更好的早就人才,政治、经济也才能在一个和谐的、传统的社会中稳步发展。

世界现代史无疑使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新篇章。然而,人类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历史不会终结。进入新世纪和新千年之际,世界仍然面临着种种挑战,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并未真正消除,旧时期的若干残余,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等,尚未销声匿迹,并仍然顽固地表现出来,旧的思维方式也仍然在影响着人们。而世纪之交全球化浪潮的加速发展,新的问题、新的危机和新的挑战又出现在人类面前。人类仍然需要在应对危机和挑战中除旧布新,不断的开拓前进。为此,人类不能不回顾自身走过的历程。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可明得失。今天的学习和研究世界现代史,不只是为了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把握前进的方向,迎接当今和未来的挑战,开创美好的明天。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二:全球通史下读后感

斯塔夫运用新的史观全球史观对史前到二十一世纪文明进行了简要的概括的分析,这种做法一改当时西方中心论的学术理念,采用汤因比文明模式论的方法,以文明为历史单位。语言通俗,平易近人,它虽然是一部历史,但将历史与当前现实结合在一起,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利于我们把握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霸权,恐怖主义,仍然气焰嚣张。它对我们对我们如何应对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视角。其次作者立足整体,把眼界扩展到全世界,抛弃国别史来编纂世界史的传统。

第一编着重讲述史前史,为读者详细的展现了史前人类的生活面貌,以采集和打猎为主的原始人类逐渐被农业文明所取代,作者留下许多悬念,主要归根于史前史离人类太遥远再加上自身知识的局限,很多知识不能盖棺定论,需要读者自己来分析发现。

第二编中作者大量讲述欧亚文明,斯塔夫先对欧亚大陆作了整体分析接着对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华夏文明进行说明。然而详略不当只对希腊罗马文明进行了详细概括,分期相对明确,但对大河文明简略的分析,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流域,中国的分期却相对模糊。可能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或者不太重视这段文明吧。第三编中斯塔夫对欧亚中世纪文明做了阐述。伊斯兰教,突厥和蒙古人的远征,拜占庭文明和儒家文明。这一时期在作者眼里只有西方文明在向近代化转变。其他文明要么停滞不前,要么被征服。例如伊斯兰教的传播较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扩张较为温和,他们在征服其他弱小民族时,往往与当地土著人通婚,较为文明的传播伊斯兰教文明。而在对印度的征服,三次征服相距时间过长,且碍于印度众多的人口以及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伊斯兰教在北印度和南印度传播甚微。只有少数种姓低劣的人群选择皈依伊斯兰教。而像苏莱曼这样的君主则通过暴力征服建立起里庞大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而促进了欧亚之间的联系。而中国受儒家文明影响,加上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的政治文化相对稳定且越趋保守,这就是中国和伊斯兰文明一样趋于土崩瓦解的原因,可能对于十六七世纪来说中国伊斯兰是影响世界的大帝国但十八世纪的西方亦不容小觑。相对于中国,曾经作为徒弟的日本虽然面临美国黑船事件的影响,但这很快推动了幕府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发展,主要日本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其他原因作者并未深加说明。

1500年以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生存空间的狭小,促使人类不断追求进步,新航路开辟,是世界的联系紧密起来,世界从孤立走向融合,西欧凭借强大的武力借助传播基督教开辟了一条条新航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更是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500年以前所有的成就都没有这短小的历史进步的迅速。近代一次次的战争,人类在经历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竞争和综合国力充斥着这个社会。这就是西方中心论盛行的重要原因,可是我们要学会反思,各国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忽视环境,拼命发展军费,是这个社会变得空前紧张,人类社会战争冲突不断,贪婪的欲望阻止了人类向前发展的正确轨道。物质第一和拜金主义享誉社会。人类的好奇心引发人们过多的欲望,地球村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人类在无休止的国际交流中进行了永无止境的争斗。然而事物具有两面性,斯塔夫意识到现在众多的科学家都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马克思主义事物都是有它的消亡历程中的,我们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也在挖掘自己的坟墓吗?对人类说认清现在憧憬未来,过程远远比结果更重要,即使我们正在走向毁灭。我们也应该珍惜现有的一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为之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民族国家的高下又岂能通过时间来衡量啊?三百年历史的美国还不一定什么时候就灭亡呢?我们的思想一定要经得住未来的考验。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三:全球通史读下后感

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

越南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下册读后感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

所以,本书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四:读全球通史下有感

先前,我对历史毫无兴趣可言,可正是母亲向我推荐了全球通史后,我逐渐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如初生的婴孩对吮吸母乳般的享受,我也渴求能从书中得到先前无法解答的奥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230103/215007.html

更多阅读

简述阿富汗、苏联、美国、本拉登之间的联系 阿富汗 本拉登

2013年写在欧洲法国空袭非洲国家马里之际故事背景: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同名小说和电影),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入侵阿富汗,美国911,本拉登写在开头:中国人看不懂国外的信仰之争,什么基督教、穆斯林、逊

关于世界历史的推荐书籍清单 好看的历史书籍推荐

前几天乘飞机把一本希罗多德历史(上册)遗忘在飞机上了。我甚至打电话去南航的机上清洁队试图找回,未果。今天只有去书店再买。上下册不拆开卖的,只能花68大元又买了一套。列一个书单,说说我的世界历史的脉络是怎么理清的。<人类的故事

王石:吴军博士的勇气

在今天,试图用几十万字,而非几百万字描绘人类文明史,是需要勇气的。我这么讲,不仅因为在研究大尺度历史方面,市面上已经有了《全球通史》《历史研究》这样的优秀著作,还因为人类文明史的写作,需要考古、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史、经济史、

《全球通史》(一)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 -----------作者: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第1节第一编 文明之前的人类本书的第一编论述人类在文明之前的200万年的历史,其余卷编论述不足60O0年的人类文明史。因此,本书显然是以最短的篇幅来论述人类进化过程中最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 四大文明古国的资料

“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 许多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但我查阅了一些权威的世界历史著作,如《世界史纲》[英]赫.乔.韦尔斯著,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等译;《世界文明史》[美]爱德

声明:《全球通史下册读后感 全球通史下读后感》为网友深葬长白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