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姿势 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一: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 ,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 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 最后的姿势 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 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句中的动词 撑 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 撑 中体会到了什么? 双手撑 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 天气阴沉沉的 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二:

教完《最后的姿势》这一课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谭老师那最后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孩子们也情续激动,集体站立为谭老师默哀,并献上崇高的队礼。我认为这节课之所有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为了上好这节课,课前我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1)了解5.12大地震的概况,收集地震的相关的资料、图片和感人故事,并将资料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制成资料卡,以便课堂中交流。(2)收集谭千秋老师的资料及纪念谭老师的有关文章、诗歌。5.12大地震轰动世界,学生们亲身经历了那些日子,很多学生是流着泪守在电视机旁,关注地震中的各项消息。收集资料的任务触动了学生的记忆和情感,许多感人的画面,故事涌上他们心头。这项任务很快就完成了,为课文的学习埋下情感伏笔,在第一课时的交流中,学生情绪激动,眼含热泪。

二、【重组教材,学习 爱与责任 。 】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顺序进行重组。第二课时一开课,我就采用 课题导入,直奔主题 的方式,抓住概括谭千秋老师精神品质的 最后一段 拎出重点词语 普通、爱、责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等。再由 普通 导入:就是这样一位极其普通的教师,却用自己宝贵的生命诠释了 爱与责任 的师德灵魂。然后让孩子们在课文中找出哪些事情体现谭老师的 爱与责任 。接着从谭老师 日常生活 和 危难之时 两个方面的表现,来学习谭老师的 爱与责任 。在学习谭老师危难之时 舍身救生 时,又联系课文第三小节 谭老师上课时讲些什么 来学习,这样两相结合来理解谭老师 言传与身教 之间的关系,突显谭老师的高尚品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授人以渔,学习写法】 方法的知识是最好的知识! 叶圣陶也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本课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很有特色。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描写。在学习文章的过程中,我特别强调文章是如何表达的。如:在学习谭老师 舍身救生 的部分,强调抓住人物语言、动作,领悟人物的精神品质这种正面描写的方法,以及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在学习第三部分时,引导学生明白他人评价这种侧面描写的方法,使谭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更有真实感。指导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这些写作的方法。其次,他人评价的部分,三个小节结构相似,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学习第一小节后,我让学生小结学习方法,再按这种方法分小组学习其它两节,学习效果好、效率高。另外,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也重视方法的指导,并且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出金点子,自己给建议,读好课文。

四、【板书设计,画龙点睛。】本课板书设计,我费了不少心思。首先从板面上看,我把它设计成一座丰碑的形状,代表着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如同一座伟大的丰碑,是可供子孙后代瞻仰学习的。其次在内容上,我抓住了课文中能体现谭老师精神品质的重点词语:普通、爱、责任、精神千秋、英雄不死。对 精神不死 的理解,结合谭老师危难之时的语言、动作,概括出谭老师 先人后己,舍己救人 的高尚品质,对 英雄不死 的诠释,引用藏克家和司马迁两个名人的诗句,做了有效的诠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板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众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导得太多的现象,如何做到大胆放手有待思考;对重点句子的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的理解,学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还没能深入谭千秋教师的内心世界,如何做到深入浅出,有待探索;在朗读环境描写的四句话时,虽然采取各种方式、方法,但学生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层次感,即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危急,越来越恐怖。我想如果有声像的辅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可能朗读的效果会出来;深情赞颂 爱与责任 部分,我以为还可以引入其他赞颂谭老师的文章或诗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 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三:

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说在我预料之中,是因为我对孩子们太了解了,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都能猜到他们的心思,自然,我的举手投足也逃脱不过他们的眼睛。所以,我与孩子们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况且,在我性情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起来个个激情澎湃,朗诵起来个个声情并茂,那姿势、那劲头,活脱脱一个个小时候的我。再者,课改以来,我克服重重困难,摸索中改进,改进中反思,坚持以 学生展示讲解、教师相机点拨 的新型学习方式上好每一节课。在长达一学期的课改尝试中,学生展示均学会了先品读句子,再抓重点词句谈体会悟感受,久而久之,我也习惯了他们这种展示方式,因而,意料之中,不足为奇。

说到出乎意料,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展示好必须预习好课文。充分预习好课文是展示能否成功的关键。公开课与平时课的区别就在于公开课学生预习得更充分,预展得更流畅,所以课堂展示也比平时的展示更精彩。所以我们也更有理由相信,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他们会还我们一个精彩。只是,我们平时稍稍偷了懒,往往是课前才把导学问题设计好,然后进了教室,因问题字数较多,也懒得在黑板上写问题,给学生匆匆一念问题了事,于是,学生在问题不明朗的情况下紧紧张张预展、板书、展示,效果肯定不如公开课。由此,更多的是我们的过错,不是学生的笨拙。在充分预习后的本节公开课上,我看到了学生的自信坦然,听到了学生的妙语连珠,感受到了学生的激情四射,所以感慨万千,对自己、对学生又增添了无限信心。

更窃喜的是,校领导能够及时体察民情,本学期决定不惜代价,让众多学生人手一份导学案,这无疑是教学中的雪中送炭。这样大快人心的决策,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重,真正做到了为学生服务。期待本学期学生的自主学习、展示讲解能有新的突破。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范文四: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的是去年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章编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人间真情 这个主题单元,我认为非常的好,是歌颂爱岗敬业伟大精神的优秀作品,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师德和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选入结合时代精神,体现苏教版教材的特点。在去年学习《大江保卫战》时,我就想过,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定会选入教材中,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快,当看到这篇文章是《最后的姿势》为题是更是觉得非常感人,题目就有很深的含义,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细的研读,认真的备课,想把这节课上好,因为是歌颂我们老师的文章。在教学这课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觉得自己做的有好的地方,但同时也发现了许多不足之处。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5.12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但在听了郝老师的课后,经过交流,我发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中只抓 诠释 一词,而没有抓 爱与责任 。于是我认为应该这样设计:要注重了学生的学的指导,首先给学生设下悬念,让学生说说你认为老师对你的爱表现在哪里?那在谭老师身上所表现的 爱和责任 是什么呢?这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最后的效果会更好,学生不仅能明白 诠释 的意思,更能明白谭老师在学生身上体现的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230103/215920.html

更多阅读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案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本文主要内容,了解土地与人类生存的关系。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母鸡教学设计及反思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武冬梅教学模式:初读划关键词句——品读体验文本情感——感情朗读加深感悟——积累迁移表达情感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2篇)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

爱之链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声明:《最后的姿势 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为网友时光划破青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