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一: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11月30日,我在11机电(高考)班开设了一堂《函数的奇偶性》的汇报课。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的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从文字、图形、符号三种数学语言理解了函数奇偶性的概念,为后一节课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做好了铺垫。一堂成功的课,不仅需要课前的精心备课,课后的总结反思也尤为重要。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教学。
1、精心设计对称性的引入,直观引出函数图像。
清晰、准确的数学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必备条件。因此,如何提出、理解以及引导学生如何探索、发现函数的奇偶性这个数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由于学生在初中里已经学习过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本节课开始,我先设计点的对称性问题,通过理解点的对称性让学生对函数的对称性有个初步的了解。接着,通过画图引发学生探究函数关于轴对称和函数关于原点对称的特性,从而将本次教学中的难点 奇偶函数的图像特征 引入了课堂。通过课件展示奇偶函数图像的特征,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代数式探究数量变化的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f(x)与f(-x)的等量关系,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引出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从思考和探究中学到知识。
2、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填鸭式教育。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本节课中采用了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模式,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并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例如,在对称点的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具体的点,让学生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以及通过偶函数图像特征的学习,让学生猜测、验证、归纳奇函数图像的特征等。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数学教学方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新课改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因此,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规范、直观、便于找到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的等量关系这一特点,由具体到抽象,得出函数奇偶性的一般性的结论。教学课件的运用,使得教学的知识变得更为生动与直观。
课后,教科室鲍艳老师,学生处胡邓涛老师以及数学教研组长陈苗燕老师就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以及教学设计的多样化进行了点评,我也进行了反思。
首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有所不足。我们的教学要 以学定教 ,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尽可能的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安排给学生,让学生的参与可以再多些。
其次,在内容安排的引入中,可以更灵活与贴合实际,让学生可以更为简单、直观地去理解知识点,而不是强硬地记忆课本中的概念。
再次,对一些特殊含义的数学语言,在书写与教学上,需要更为规范与严格。
教学反思能使教学经历变为一笔宝贵的财富,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将这些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经过这样长期的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反思二: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主要性质之一,由于函数的研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与集合、不等式章节的研究风格完全不同,特别是概念学习,学生在理解、接受上会有不适应与困惑。
对于上述问题,我结合课程标准与考纲,提出个人设计理念: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活动,经历数学 概念形成 的过程,体现我校活力课堂的特点,关注调动学生的思维,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亮点:
1.恰当的设计调动学生参与概念形成
教育家杜宾斯基认为: 活动 是指个体通过一步步的外显性(或记忆性)指令去变换一个客观的数学对象。这里的活动泛指所有的数学活动,如操作、归纳、演绎、讨论等。由此可见, 活动 不仅涉及外显的行为操作,也涉及内隐的思维操作。所以,学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活动能重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但在活动中不能丢掉数学的本质,不能 去数学化 ,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因而在经历活动后,应及时将活动抽象到数学层面。
本节课, 请大家观察一下站在你面前的老师具有怎样的数学特征?(轴对称)左耳与右耳是对称的,左眼与右眼是对称的,左手与右手的,在任何位置都是如此。以及初中阶段的轴对称、中心对称知识的复习,即由外显性(或记忆性)指令去变换一个客观的数学对象。通过设计 函数奇偶性任务实验单 ,及三大任务,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经历:操作、归纳、演绎、讨论等过程,又有三大任务予以约束,在活动中没有丢掉数学概念的本质。在经历活动后,及时将活动抽象到数学层面上,没有进入形式化的泥潭。
2.师生的合理定位助推教学效果
从事数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的体验,感受数学概念的直观背景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概念形成初步认识,但这种认识并不是也不能一直停留在这个层面,当这种 活动 经过多次重复而被个体熟悉后,就可以内化为一种称之为 程序 的心理操作,这时对概念的学习不再依赖具体的数学活动,而是可以在头脑中实施这个过程。在期间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老师是组织者、参与者,不可以替代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节课,由学生完成任务单后,由小组讨论、探索、归纳出类任务函数有两大特征:(1)图形关于轴对称;(2)都有成立。但对于定义域问题学生缺乏发现的眼睛,故老师引导:类任务函数的定义域都是,发问:不是行不行?抛出问题。由学生接:不一定行。师问:什么时候行?学生答:如果区间端点互为相反数就行。(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虽然学生答得不完全对,但已达到教学要求),师继续问:什么时候不行?学生答:区间端点不互为相反数时就不行。师追问:为什么?学生答:那么函数的图像就会一边多一些,一边小一些。(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恰恰是我们学生的心理认知的真实表现)。整个过程教师没有越俎代庖,更多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经历问题的分析解决过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改进:
(1)在否定一个函数是偶函数、奇函数时学生明显脱节,课后觉得还是在几个具体函数的引入部分做得不够到位,如果在前期具体函数变式出有一个点不关于轴(原点)对称,我们还能不能称它是关于轴(原点)对称的设计,我想这节课就要完美得多。
(2)在偶函数概念的形成时,直接将学生的说法直接板书上去了,其实我也知道学生的说法与课本严格定义略有说法上的区别,但已写到了黑板上了,把自己逼到了绝路,确有不妥。所以今后还要加强课堂的驾驭能力。
反思三: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表格探究数量变化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 任意 值都成立,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奇偶函数的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幻灯片的设计幻灯片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辅助我的教学活动,但是数学学科中应注意到幻灯片的设计,在出现某些字或者数字时应直接出现,而不要设计成动画的形式,以免学生分散注意力。
2.学生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活动,由单一的问答式转化为多方位的考察,可以采用学生板演或者把学生练习投影到屏幕上让全班学生纠正等方式,更好的考察学生掌握情况。
3.例题书写在数学教学中我们都要对例题的解题过程进行讲解,并书写解题过程,以便让学生更好的模仿。在书写解题过程或定义时要认真板书,保证字迹清楚,便于学生仿照。
4.语言组织在讲授过程中还要注意到说话语速,语言组织等讲授技巧,应该用平缓的语气讲授,语言描述要简练易懂,不能拖泥带水。
5.教学环节的完整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到教学环节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有复习引入、讲授新课、例题讲解、学生练习、课时小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重要的环节,有时候可能因为紧张等各种因素往往忽略小细节,遗漏其中的某一环节,造成教学设计不完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些环节。
6.教案设计的完整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因为考虑到有幻灯片而没有在教案中设计 板书设计 这个环节,但是在授课过程中又用到了板书,所以一定要设计 板书设计 ,以保证教案的完整性。以上是我对这节课以后的教学反思,还有很多地方做的还不完善,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这些错误,以便更好的适应教学,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