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ide读后感 老实人读后感

老实人读后感(一)

在阅读本书之前,我特别留意了作者伏尔泰的生平。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导师和精神领袖,青年时期因写诗讽刺权贵,曾两次入狱,并被驱逐出境,他曾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邀来到柏林,终因失望而同普鲁士国王决裂。后在法国与瑞士交界的费尔奈庄园定居下来,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与欧洲各界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写了大量的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的黑暗。在反封建专制和同教会势力的斗争中度过了一生。

如此才不难理解《老实人》在阅读过程中带给我的“离奇颠簸”――这明显来自于创作者本身的心路。书中老实人一连串的荒诞遭遇、所见所闻就像一面镜子,折射了当时腐朽愚昧的社会现实、世态人情。伏尔泰通过他三天即创作完成的故事告诉我们关于“世界尽善尽美”的哲学的错误,其宣扬的一切都是维护旧政权、旧社会、旧制度、旧礼教的欺骗人民的一类谎话,一种愚民的政策。从这点来看,我认为《老实人》的小说色彩削弱了不少,反倒更像是一部寓言。

在徐志摩先生(之所以选择这个版本,是因为语言文白相间有种特殊的趣味)的译者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不知道伏尔泰,就好比读《二十四史》不看《史记》,不知道老实人就好比读《史记》忘了看《项羽本纪》。”并且把它比作西洋来的《镜花缘》――“时代的尊容在这里面描着”,倒是十分贴切。书中潘葛洛斯的命运也应证了这样的一点――被统治阶级价值观所裹挟,所洗脑,迎来的却绝不是“尽善尽美”的结局。伏尔泰的反抗意识、启蒙意义在《老实人》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我在作品中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点在于老实人这个个体在时代的洪流、社会的背景之下究竟从心态上、思想上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我从原文中挑出了不同时期的两句很有意思的话来展现这种转变:一句出现在老实人和居内贡萌发情愫之时――“他们的手迷路了”,浪漫而又迷茫。那时候的老实人还相信他的老师潘葛洛斯,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与合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将他的幻梦无情地击碎;另一句则是小说的末尾,老实人历尽艰辛,终于和大难不死的潘葛洛斯及被生活折磨得奇丑无比的居内贡等人在君士坦丁堡重逢。老实人信守诺言,娶居内贡为妻,并购买了地产和同伴们一起生活。但是,日子过得百无聊赖,老实人从一个土耳其庄稼汉那里受到启发而顿悟,告诫同伴“种我们的田地要紧”。从这一刻起,他已经经历了对“天下十全十美”的哲学的从怀疑到彻底否定。

回头再看这部作品的“启蒙”意义,就很明了了。在当时的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下层人民的生活离“十全十美”简直有万里之遥,宫廷与教会的双重欺压使得穷苦的老实人们犹如生存于狭缝之中,但是教会的谎言还在继续蛊惑着人心――世界本是光明美好,现时受穷受欺日后可上天堂。在这种情况下,若要使任何思想上的改革有发生的可能,就必须先让最广大劳动者意识到自己生活的不幸,以及更重要的,这种不幸是他人强加于其身的。

Candide读后感 老实人读后感

换言之,“潘葛洛斯”所象征的虔诚却备受苦难的人们,必须舍弃掉那份头脑中虚幻的“十全十美”,(www.aIhUau.com)才有可能真正觉醒,拿起工具或武器,创造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8104250103/22274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务虚笔记》读后感 史铁生 务虚笔记

原文地址:《务虚笔记》读后感作者:朝暮之熹《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给生命轮回的定论,是残疾的无力与爱情的伟大的对峙,每一个人物命运的截点都像是剥下层层的洋葱皮,更残忍的是史铁生要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洋葱的心是空的,什么都没有的,但是你

《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 生死攸关的烛光课件

《生死攸关的烛光》读后感何明璐《生死攸关的烛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第厄普市的伯瑙德夫人一家利用智慧保护绝密情报的故事。伯瑙德夫人一家为了自己祖国的解放事业,不记任何的报酬,不顾生命的危险,在凶恶的

浅谈小学生读后感的写作指导策略 浅谈朗读教学指导策略

浅谈小学生读后感的写作指导策略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各方面有效的指导,注重读写结合,感想集中,联系实际,思路创新以及读后沟通和写后交流,指导学生从读到写,从写到说,从说到写,从写到读,形成一个读后感的写作循环,将读书和写作有效结合,逐步提高

声明:《Candide读后感 老实人读后感》为网友逗乐男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